秦观《和孙莘老游龙洞寄孙傅师》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为你选取作文秦观《和孙莘老游龙洞寄孙傅师》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秦观《和孙莘老游龙洞寄孙傅师》阅读练习及答案
和孙莘老游龙洞寄孙傅师
秦观
苇萧①传火度冥冥,乍入清都②醉魄醒。
草隐月崖垂凤尾,风生阴穴带龙腥。
壁间泉贮千钟碧,门外天横数尺青。
更欲仗筇③留项刻,却疑朝市已千龄④。
[注]①苇萧:芦苇。②清都:旧传天帝所居之所。③筇:竹杖。④相传东汉刘晨、阮肇采药,误入天台桃源洞,半年后回家,子孙已过七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冥冥”形容龙洞的深邃黑暗,次句写出人洞之初的真切感受。
B.颈联第一句写洞中泉水幽深,第二句写诗人走到洞外,看见洞外的青天。
.尾联借用典故,进一步刻画了进入龙洞的那种如隔人世、超凡,脱俗的感觉。
D.前六句写景,从洞囗到洞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照应首联,结构严密。
2、请联系全诗,简要赏析诗歌的额联。
答案:
1、B“第二句写诗人走到洞外,看见洞外的青天”不正确。颈联第二句写诗人在洞中往洞口望所见的情景,“数尺青”表明洞口狭小。
2、颔联对仗工整,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语言优美,传神地描摹了诗人和孙莘老游龙洞所见所闻的情景。第三写在洞中所见,有野草附于月崖上,蔓延下来,仿佛凤尾一样,衬托了洞之高大。第四写洞内所闻,听见暗洞里凉风呼呼作响,好像龙在游动,腥气扑鼻,渲染出洞中销神寒骨的凄恐。
寇准《阳关引》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阳关引
寇准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9.请简析上阙中“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的表达效果。
10.下阙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
9.① “塞草”“渭水”选取典型景物,点明送别地点;② “烟光阔”“波声咽”视听结合,描摹了边关壮阔渭水涌动的塞外风光;③“波声咽”使用拟人手法,渲染离别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
10.①送别友人的不舍;②人生聚散的感伤;③离别之后的牵挂(思念)
杜甫《卜居》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卜居
杜甫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注】①鸂鶒(xīhì),水鸟名,比鸳鸯大而色多紫,俗称紫鸳鸯。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卜居”意为选择居处,根据诗歌内容看,诗人选择的居处应该是为读者所熟悉的
B. 首联写出了草堂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并透露出“卜居”于此的原因。
. 颈联与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写景手法相似。
D. 尾联中“乘兴”紧承前文,表明诗人有了居所,了却了后顾之忧,要大展宏图。
1. 诗歌首联写到“林塘幽”,请简要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14. D
1. ①首联从草堂的地理位置的角度体现了“林塘幽”,浣花溪绕着草堂潺潺流过,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环境幽静,令人沉醉。②颔联从远离俗务(人)的角度体现了“林塘幽”,那里离城区远,出了城郭就少了许多凡尘俗事的烦扰,而且那里还有澄清的溪水可以洗涤远客的忧愁,是一种心灵的幽静。③颈联则从自然风光(物)的角度体现了“林塘幽”,许多蜻蜒点水,都是自由地上上下下,鸂鶒戏水,成双结对,时浮时沉,悠闲自在。以动物之动来衬托林塘之幽,幽中有生气。
《大林寺桃花》《塞下曲》阅读练习及答案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塞下曲(节选)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请联系选文的内容,说说两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一种物侯现象。(4分)
答案:
《大林寺桃花》:大林寺地势高花开迟。(1分)体现高下差异影响了物候现象。(1分)
《塞下曲》:天山到了五月仍没有花。(1分)体现高下差异或南北(纬度)差异影响了物候现象。(1分)
作者其它练习: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