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登襄阳城》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本文为你选取作文杜审言《登襄阳城》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杜审言《登襄阳城》阅读练习及答案(1)

2、《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阅读练习及答案(2)

杜审言《登襄阳城》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登襄阳城

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凤景异,归路满尘埃。

(注释)①冠盖:里名,得名于汉宣帝时。②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③习池:汉侍中习郁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襄阳城,纵目四望,视野开阔,层城尽收眼底。

B.楚山绵延巍峨,汉水直接天际,“出”“回”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

.时光流转,物换星移,冠盖里、章华台都已不复往日的繁华,引人伤感。

D.全诗借景抒情,写景气势磅礴,饱含着作者登高送目时激荡豪迈之情

20.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9.D项,“饱含着作者登高送目时激荡豪迈之情”中“激荡豪迈之情”说法错误,诗中并没有“激荡豪迈之情”之情,诗歌首联“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表达旅客(游子)羁旅的漂泊之感;颔联“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具体描绘作者眼前的山川美景,表现了大自然的开阔雄浑;颈联“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用典,表达了对腐败官场的不满之情;尾联“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抒发归隐无处、前程迷茫的悲观失落之情。

20.①习池风景优美,游人众多,归路尘埃弥漫。②车水马龙、游人倦归的图景,引发作者怀古之慨,思归之情。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②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②渤澥:渤海的古称。

1.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B.前四句写观潮盛况。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着看江潮涌起的壮观美景。

.“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人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D.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

16.本诗与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6分)

答案:

1.D(本诗中的钱塘潮形象不是淡泊洒脱,是雄健壮美)

16.①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②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潮、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③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一条2分。答“虚实结合”酌情给分。虚是“百里闻雷震”,遥闻潮声,想象大潮的壮观;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赏析: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先声夺人,很有力量。次句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三、四句写人们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五、六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不是直接写潮,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表现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激荡的伟力。到了“惊涛来似雪”,才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惊心动魄。但立刻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读者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写遥闻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