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本文为你选取作文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阅读练习及答案(1)

2、《赠远》《寄外》阅读练习及答案(2)

3、杜甫《秦州杂诗》阅读练习及答案(3)

4、齐己《新秋雨后》阅读练习及答案(4)

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20.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1.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案:

20.D

21.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分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侧重于对诗歌的理解。

解答这类题目,除了理解语言的字面意思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本题中的题干已经给了答题的提示,即“一句一景”。

A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是写景。

B项,“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不是写景。

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是写景。

D项,各句之景分别为: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西岭千秋雪,门泊万里船。由此可见,只有D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故选D。

2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举头远望 ,目所能及之处,有秋江万里,澄澈耀眼,静如白练,绵延屈曲,伸向远方;有秋山“数点”,葱郁苍翠,青如蓝靛,这是从大处、远处起笔,描写静态的景。“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俯瞰脚下,江上点点白帆,轻疾如离弦之箭;仰望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快如闪电。作者从江与山的众多景物中各截取其一点,从近处、细处着眼于江上疾驶如飞的“江帆”,悬崖陡壁间飞泻千尺的“山泉”,描写动态的景。五、六两句是仰观的背景,更是表现时间的流动。从“变露”与“学扇”这两个词语里,读者不仅能体会到景物变化的动态美,意态形象的朦胧美,还能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感。晚云变露,是说夜晚天空的云层渐渐模糊难以认辨,而空气却越来越凉冷湿润,地面上也凝结了露珠;而新月学扇,则是月牙儿冉冉升上的景象,且有它尽力欲呈露半面的趋向的意味。这都是深秋典型的景观。

《赠远》《寄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赠远(其一)

薛涛①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

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

寄外

毛友龙妻②

剔烛亲封锦字书,拟凭归雁寄天隅。

经年未报干秦策,不识如今舌在无?

【注】①薛涛,字洪度,唐代女诗人。写此诗时薛涛虽与元稹相恋,但已是异地相隔。③毛友龙,浙江衢州人,北宋诗人。此诗是毛友龙赴京赶考未中时,其妻寄给他的。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赠远》(其一)中,首句写景,芙蓉花刚刚凋谢,蜀山的秋天也到来了,引发愁绪。

B.《赠远》(其一)第二句写女子打开收到的书信,读到信中的内容,禁不住内心忧愁。

.《赠远》(其一)第四句以一个月夜登高望夫的思妇形象结束全诗,使诗歌隽永感人。

D.《寄外》首句以细节起笔,描绘了闺中少妇剔亮烛火把写好的信封好要寄给远方丈夫的情形。

E.《寄外》第二句中的“归雁”,应指南飞的大雁,此时的季节正是北方的秋季。

1.两首诗同是写闺中女子对远方的心上人的思念,但两者的感情基调又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4.BE

1.①薛诗是思念之中带着担忧。诗中说自己不了解边事,只能在月明之夜登楼远眺期待心上人归来,实际上表达了对远在边疆的心上人的思念和担心。②毛诗是思念之中带着嗔怪与鼓励。诗中运用张仪游楚的典故来询问丈夫之舌在否,既有对丈夫赴京赶考经年不报的嗔怪,又有对其鼓励,相信其有张仪那样的才干,应再接再厉。

杜甫《秦州杂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秦州杂诗(其十一)①

杜甫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②,汉将独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杜甫携家到秦州(今甘肃天水)避乱,衣食无着,极为困窘。秦州之西常有吐蕃犯边,形势紧张。②蓟门:泛指蓟州、幽州一带,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大处着笔,描写秦州古塞的萧索景象,句中叠词“萧萧”“漠漠”强化了表达效果。

B.颔联描写黄鹄因雨重而垂翅,苍鹰因饥饿而啄泥,这既是眼前之景,也是诗人自身写照。

.颈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忧虑:无人去平定安史叛军,也未能像汉朝那样派大将抵御吐蕃。

D.尾联写出诗人的无奈和悲哀,其中“厌”字本意为满足,这里则有因听闻太多而苦恼之意。

16.清代学者仇兆鳌《杜诗详注》评本诗“对雨而伤寇乱也”,请据此对本诗从整体上作简要赏析。

答案:

1.项,“也未能像汉朝那样派大将抵御吐蕃”错,唐诗中常用“汉”代指本朝“唐”,所以“未能像汉朝那样派大将抵御吐蕃”是对“汉将独征西”的误读。

故选。

16.①本诗前两联写“对雨”,描绘出秋雨中秦州边地特有的景象,渲染出一派阴冷、压抑的氛围;②后两联“伤寇乱”,表达作者对国家内忧外患的担忧,对自身历经战乱、衰老穷困的感叹。③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感时伤身作铺垫,后面的抒情则深化了前面景物描写的内涵。全诗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本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对雨而伤寇乱也”。前两联的主要句意为:古塞萧萧风冷,秋云密布低垂。黄鹄雨中垂翅,苍鹰啄泥充饥。主要描绘出秋雨中秦州边地特有的景象,渲染出一派阴冷、压抑的氛围,为后面的感时伤身作铺垫;后两联的主要句意为:蓟门叛军,谁去征讨?吐蕃发难,汉将征西。不料我这书生双耳,近暮年却饱听了鼓鼙。这四句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内忧外患的担忧,对自身历经战乱、衰老穷困的感叹。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齐己《新秋雨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秋雨后

齐己

夜雨洗河汉,诗怀觉有灵。

篱声新蟋蟀,草影老蜻蜓①。

静引闲机发,凉吹远思醒。

逍遥向谁说,时注漆园经②。

【注】①蟋蟀:多栖息于草丛间,一般在月开始鸣叫。蜻蜓活动的季节主要在夏天。②漆园:庄子称为漆园吏,故后世多以漆园指代庄子。

14.下列对这茁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秋时节,雨后的天空如洗过一般,如此景致触发了诗人的灵感和诗意。

B.雨后静谧的环境引发诗人的闲趣,凉风又让诗人从悠远之思中回过神来。

.诗人虽然感到逍遥却无人理解,于是用为《庄子》作注来排遣这种落寞。

D.本诗写最抒怀结合,协警见出诗人的才情诗思,抒怀则可见其人生态度。

1.颔联中“新”“老”二字准确细腻。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并非表达落寞之情

1、①“新”“老”准确写出了蟋蟀和蜻蜓活动的时令,也吻合了题目中“新秋”这一特征。②“新”“老”细致地表现了诗人心理感知的过程,反映了诗人感知事物时心思的细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答题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篱声新蟋蟀,草影老蜻蜓”中“新”“老”二字准确细腻,蟋蟀一般在月开始鸣叫。蜻蜓活动的季节主要在夏天。诗句准确写出了蟋蟀和蜻蜓活动的时令,也吻合了题目中“新秋”这一特征;表现了诗人心理感知的过程,反映了诗人感知事物时心思的细腻。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