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外家南寺》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成功的人是跟别人学习经验,失败的人只跟自己学习经验。本文为你选取作文元好问《外家南寺》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元好问《外家南寺》阅读练习及答案
外家①南寺
元好问②。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注:①外家:作者自幼过继给叔父,“外家”当指叔父的岳丈家。②元好问:金末元初诗人,金末时期沦为亡国奴,矢志不仕,直到蒙古太宗十一年,他才返回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此诗作于回乡不久。“去国”即故国,指已覆灭的金朝。“衣冠”,士大夫、官绅,元氏家族曾几代为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梧桐繁盛丰茂,但满园的瑟瑟秋风、滴滴秋露依然让诗人感觉到深秋已悄然来临;描写前扬后抑,视觉与触觉相结合,渲染一种悲秋氛围。
B.颈联先用自然界地理上高下易位的变化,暗指国破家亡;然后与后一句眼前萧瑟秋景相映衬,虚实相生,沧桑之感中更增沉郁之情。
.诗的后四句侧重叙事,从“衣冠”到“布衣”,地位悬殊;从少年到白头,岁月漫长,时空强烈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巨大的悲痛。
D.这首诗既善于运用富有内蕴的意象呈露内心情感世界的震颤,又善于在慷慨悲昂的叙述中寓含深刻丰富的议论,使人强烈感受到诗人内心强烈而复杂的情感。
16.尾联“依旧”二字看似等闲,却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叙述特点应为“平和冲淡”。)
16.一是叹人生历程,诗人从外家南寺“僧窗借榻眠”,开始读书生涯,辗转二十多年后,又回到外家南寺,“依旧僧窗借榻眠”,人生仿佛画了一个圆圈,一切又回到原点。二是发人生感喟,诗人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位匆匆过客,经历了人世间各种变迁,从“衣冠”到布衣,从少年到白头,地位与青春皆不再“依旧”,蕴涵着诗人内心巨大怆痛之情。三是表忠贞信念,以前是金庭臣民,现在金庭虽亡,自己“依旧”不改忠于金庭的初衷,体现了他矢志不仕的民族气节。(1点2分,3点6分)
《大林寺桃花》《塞下曲》阅读练习及答案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塞下曲(节选)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请联系选文的内容,说说两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一种物侯现象。(4分)
答案:
《大林寺桃花》:大林寺地势高花开迟。(1分)体现高下差异影响了物候现象。(1分)
《塞下曲》:天山到了五月仍没有花。(1分)体现高下差异或南北(纬度)差异影响了物候现象。(1分)
作者其它练习:《伯兮》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橙子辅.导诗,完成14~1题。
伯兮①
伯兮朅②兮,邦之桀③兮。伯也执殳④,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⑤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⑥,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⑦。
(注释)①选自《诗经·国风》。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指丈夫。②朅(qiè):英武高大。③桀:同“杰”。④殳(shū):古兵器。⑤杲(ǎo):明亮的样子。⑥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⑦痗(èi):忧思成病。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兮》与《采薇》都与战争有关,而写作角度不同。《伯兮》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而《采薇》则从战士的角度来写。
B.《伯兮》的第一章通过“朅”“桀”“为王前驱”等内容,赞扬了“伯”的形象、才华与地位,表达了女子内心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所用手法完全相同。
D.诗歌紧扣一个“思”字,边叙事,边抒情,塑造了一个温婉的女性形象——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但并没有过于激烈的怨愤。
1.《伯兮》的第二三章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4.
1.全诗采用赋法,描述步步细致,感情层层加深,表现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以及冲突的辗转递升。①第二章:绘肖像(用比喻)——因思夫而无心梳妆。②第三章:写心理(作类比)——盼夫像盼雨般难,因思夫而头痛。
刘沧《晚归山居》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9-20题。(分)
晚归山居
刘 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某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9.深秋时节,诗人行于郊外,霜天空阔,树叶稀疏,渲染了 的气氛。领联中“频忆”和“独寻”分别表达了诗人 和孤寂惆怅的思想感情。(2分)
20.赏析后两联的艺术手法。(6分)
答案:
19.冷寂或寂寥(“凄清”亦可给分)思念故园(意思对即可,每空1分)
20.①以声衬静(衬托、反衬),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晚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寥。(或视听结合,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随云水而动,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悠远而微茫,以此感受到了山中景色的宁静寂寥。)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借茫茫的雾霭,稀疏的叶片,黯淡的山影,渺茫的钟声,清冷的月色等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③叠词、拟人。“娟娟”形容月光柔美,又与后文的“清光”呼应,诗人使用叠词,平添音韵美画面感。西林月不惜清光,运用拟人手法,诗人虽独处郊野,却见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辉,洒向竹扉。“娟娟”“不惜”表现出诗人虽孤寂思家,内心也有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每点2分)
相关参考
元好问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题。江城子【金】元好问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
元好问阅读下面这组金诗,完成下面小题。癸巳五月三日北渡①三首元好问其一道旁僵卧满累②囚,过去旃车③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其二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
元好问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题。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元好问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风马耳【2】,因见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3]侵。问龙门,何所似,...
台山①杂咏元好问其一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②。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其二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③?【注】①台山,指五台山;其东、西、南、北、中...
...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9.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0.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
...曾巩《咏柳》).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元好闯《同儿辈赋未开海棠》)D.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李商
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自知。类别:学习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类别:青春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类别:青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自知。类别:读书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问...
夏完淳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完成13题。(4分)即事夏完淳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13、结合全...
郑域(一)阅读《昭君怨·梅花》,完成10题。(分)昭君怨梅花郑域(南宋)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10.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1)...
曹丕(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9—20题。(6分)杂诗二首(其二)曹丕西北有浮云,亭亭①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②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③。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注】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注)①766年,安史之乱结束后,诗人移居夔州西阁。②击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注)①766年,安史之乱结束后,诗人移居夔州西阁。②击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西阁夜①杜甫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注)①766年,安史之乱结束后,诗人移居夔州西阁。②击柝,...
二、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冬至【唐】杜甫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①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②朝来散紫宸③。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