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归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阳邻家李光宰》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本文为你选取作文《北归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阳邻家李光宰》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北归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阳邻家李光宰》阅读练习及答案(1)

2、陈与义《渡江》阅读练习及答案(2)

3、陈藻《喜雨》阅读练习及答案(3)

4、曾巩《多景楼》阅读练习及答案(4)

《北归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阳邻家李光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6题。

北归入至德州界偶逢洛阳邻家李光宰〔注〕

刘长卿

生涯心事已蹉跎,旧路依然此重过。

近北始知黄叶落,向南空见白云多。

炎州日日人将老,寒渚年年水自波。

华发相逢俱若是,故园秋草复如何。

[注]①本诗写于肃宗上元二年(761)作者从贬地南巴(今广东电白)北归时。至德,唐县名,故址在今安徽池州东至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扣题目中的“北归”,交代了归途所走的路线,并点明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B.颔联“始知”与“空见”相对,“空”指天空,引发作者对南巴生活的回忆。

.由南到北,景象在变,气候特点在变,诗人内心的感触也在发生着变化。

D.全诗即事感慨,因景抒情,语言直白浅近,意味深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诗风。

16.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

1.B(“空”不是指天空,而是只是、徒然之意。)

16.(1)首联讲旧路重过,心事蹉跎,寓含对仕途坎坷的感慨;(2)中间两联借南北景象差异与感受的不同,表达被贬南方的失意;(3)尾联写与邻居华发俱生,相逢于他乡,抒发了年华易逝的喟叹与对家乡的挂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陈与义《渡江》阅读练习及答案

渡江

陈与义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

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

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

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

(注释)①陈与义,洛阳人,南宋诗人。112年夏天,作者奉诏由闽入越,趋赴绍兴行在,任起居郎。公元1130年,随车驾返回临安,诗为渡钱塘江而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楚客”原指身遭放逐、流落他乡的屈原,此处是作者自称,时中原尚未收复,作者仕宦江南。

B.颔联写摇桨渡江,远望天水相平;船行水上,江岸边的树仿佛迎人而来。作者用拟人、夸张手法描写渡江时的情景,气象苍茫,境界开阔。

.颈联寓情于景。雨后初晴,吴山明朗,云雾尽散,红日高照,海门开畅,象征国家复兴在即,光明在望。

D.尾联呼应首联,抑后高扬,一扫楚客之哀由个人前途上升到国家命运,扩开了格局,深化了主旨。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案:

1.B,“夸张手法描写渡江时的情景”错误,“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写渡江时情景。摇桨渡江,远望水天连成一片,仿佛天水相平。由于船在前进,所以江岸远处的树,颇似迎人而来。“树迎人”运用拟人的的手法,颔联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16.①长期在江南避乱,客居异乡的孤独,对故国的思念;②朝廷招揽人才,自己即将得到朝廷重用的欣喜;③对国家复兴充满希望和卧薪尝胆以图中原的决心、信心。

陈藻《喜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陈 藻

年登犹藉米船通,去岁那堪一大凶。人死多因饥后疫,秧焦争值北来风。

晴空又似骄阳起,罄室谁支此患重。甘雨连望虽未洽①,莳②田渐喜泽边农。

【注】①洽:遍。②莳:种植。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所写“年登”并不是真正的谷物丰收,只不过是救灾所需粮食运送及时形成的假象。

B. 瘟疫使许多人死亡,旱灾让秧苗枯焦,这种看似平淡的叙述,却蕴含着诗人不平静的心情。

. 诗人以形象的比喻描述骄阳似火,以夸张的手法来写“罄室”,凸显了灾情之重、影响之大。

D. 尾联在描写对象和抒发感情方面均发生逆转,紧紧扣住题目,表现雨泽农田的景象。

16. 本诗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项,“诗人以形象的比喻描述骄阳似火”错误,“晴空又似骄阳起”的意思是“晴空中又像要出骄阳”,并不是比喻。

16.①对大灾之下百姓的同情。作者描述了在饥疫和旱灾之下,严重的灾情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对百姓的担忧和同情;②对突降甘霖的喜悦。农民久旱逢雨,喜不自胜,作者也甚觉欣慰。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人死多因饥后疫,秧焦争值北来风”,描写旱灾后百姓因饥饿而死,并且引发了疫病,大地上的植物被太阳烤焦,诗人的的内心无比焦急,骄阳似火,谁能承受住这样的灾难呢?诗人内心充满了担忧之情。“甘雨连望虽未洽,莳田渐喜泽边农”,大雨虽未下遍大地,但是也给百姓带来了希望,大雨润泽了农作物,百姓丰收有望,此时诗人的内心也感到宽慰。

作者其它练习:

曾巩《多景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多景楼①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②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③鸿!

注释:①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曾巩中年后离乡宦游,曾于夕阳西下时登临此楼,写下此诗。②钟呗:梵音的歌咏。③冥:深远。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试分析“浮”和“入”的妙处。

(2)尾联“冥鸿”指什么,这一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颔联描绘了黄昏时分在多景楼上所见的色彩鲜明、山川掩映的壮丽图景。“浮”和“入”两个动词分别写出了波光云影中显现碧瓦红楼,霞光山色掩映着黄昏远天。化静为动,赋予动感。

(2)尾联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表现了作者老境渐至,离乡宦游,征尘满衣的一丝感伤,但更多的是对高飞鸿雁的歆羡,表明作者并未放弃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体现出作者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远大抱负。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试分析‘浮’和‘入’的妙处”,然后圈出颔联中写了哪些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再分析“浮”和“入”的意思,看其在写景和表情上有什么效果。“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颔联写了“云”“水光”“紫翠”“天”“山”“青红”等景象,这是诗人在多景楼上所见的景象,一写水光,一写山色,描绘出山川掩映的图景,而“紫翠”“青红”写出景色的色彩之鲜明,诗句是说云气和水光氤氲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晚霞同山峦于夕阳下青红相间,镶入远处的天空。颔联前一句“云乱水光浮紫翠刀”着一“浮”字,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宫观,颔联后一句中“天含山气入青红”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诗人抓住了富有特色的景物,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尾联‘冥鸿’指什么,这一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尾联的意思,再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情感。尾联“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从注释来看,“冥”意思是“深远”,“鸿”指“鸿雁”,“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诗人以唱叹的语调,抒写了个人的感受和襟怀。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内心中并未放松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有“互送归鸿,手挥五弦。附仰自得,游心太玄”之语,表现一种心与道俱的高犷自得情怀。曾巩化用其意,说自己尽管身世蹭蹬,却仍在注目艳羡那高振健翻,远翔天宇的飞鸿。这就体现了诗人“蹑景追飞”的远大抱负,表现出诗人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远大抱负。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