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后感600字
Posted
篇首语: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本文为你选取作文《资治通鉴》读后感600字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资治通鉴》读后感600字
《资治通鉴》读后感600字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资治通鉴》读后感1
暑假,我读了《资治通鉴》(译本)。
《资治通鉴》原著有304万个字,我觉得司马光这个人真了不起,他能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作品。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北宋时期,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故事都讲遍了。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这本书名字的由来。宋神宗读了这本书,认为此书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毛遂自荐"。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败。于是,赵王与平原君商议退敌的计策,平原君说:"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只要跟他们结成同盟,他们就会派兵来解围。"
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人去说服楚王,可是在众多的说客中能文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文。最后挑来挑去还差一个人,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主动要求一同与平原君前往楚国,许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
但是,平原君最终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国。第二天他们到了楚国,很多说客说了一上午都没有说服楚王。毛遂走进宫殿对楚王说:"楚国有五千里土地,上百万装备精良的士兵,这些都是称霸天下的资本,没有那个国家可以抵挡。秦国打败了楚国很多次,此时我们赵国和楚国若结成同盟,一鼓作气肯定能打败秦国。"就这样,楚国和赵国结成同盟并打败了秦国。事后,毛遂被封成上宾。
《资治通鉴》这本书把历史写得很有趣,通过对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描述警示后人。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资治通鉴》读后感2
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毕竟周公有过大权独揽的经历,毕竟王莽有过礼贤下士的表现,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至于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还有盖棺论定一说吗?
以史为鉴并不因史书内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义——就连完全杜撰的小说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何况史实远远多于杜撰的史书呢?
和其他所有史书一样,《资治通鉴》也渗进了许多神话、传说以及作者想当然地杜撰的内容,但这并无损于它的伟大。读到嚼碎张巡齿这一段时,没必要深究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却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
读到将士们箭尽粮绝,张巡把自己的小妾给将士们分食了的时候,于残忍、冷酷、血腥的感觉之外,也无法不油然而生对张巡的无限敬意。这样恨敌入骨、坚忍如狼的张巡,力尽被俘后如果不是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
至于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会有一丝一毫影响到他近乎神一样不朽的光芒!推而广之,史书里其它不够真实的细节描写,并无损于史鉴的意义。史家们在力求真实的同时,难免会留下星星点点的瑕疵。
但瑕不掩瑜,绝不可因史书的不完美,就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资治通鉴》读后感3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跟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夸奖,命他连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跟刘?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牢固,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能够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么缓缓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抖擞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端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振兴,履行改造。
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堪称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光的观察,之后办法才华有所兴。这是一部可能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家都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读后感4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它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
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毛遂勇于展现自我,充满自信心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己这一点还比较欠缺,所以我应该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以后我还要多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懂事理的孩子。
【《资治通鉴》读后感600字】
1.读后感:资治通鉴
2.资治通鉴读后感
3.《资治通鉴》读后感
4.《资治通鉴》读后感1200字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
6.《资治通鉴》读后感三篇
7.资治通鉴读后感3篇
.资治通鉴读后感怎么写
9.《资治通鉴故事》读后感
曹操荡平中原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资治通鉴>>宰相篇第四卷<<曹操荡平中原>>,这篇文章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这篇文章介绍了曹操一生的经历。从儿时戏弄他叔叔到三国鼎立时因病去世,所有大事都一一在册。按鲁迅先生的话说,曹操“至少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从严惩恶霸到扫平袁氏,处处表现出了曹操的治军能力和机智勇猛。
说到曹操,有人认为他是一个雄才大略、气吞山河、文武兼备的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狡狯、多变、残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且生性多疑的小人和奸臣。其实,对这样一位性格复杂、经历丰富的历史人物,是很难用绝对的好坏来评价的。事实证明,曹操并不是一个百战百胜的常胜将军,但他生当乱世,确实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所以他才能在英雄辈出的乱世中脱颖而出。
曹操在乱世中发挥了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建功立业,这与其“不惜蝇头小利,只展宏图大业”的政治作风是分不开的。恰恰相反,袁绍却不这么如此,而只注重蝇头小利。官渡一战,十万大军损耗殆尽,以致功败垂成,一蹶不振。曹操曾评价袁绍“干大事啬惜身子,为小利拼上性命。”实在与曹操截然相反。
曹操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两点。其一,要擅长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他人见识到自己的才能。这一点在将来找工作时十分有用。其二,不要只注重于小利,要顾全大局。有一次我做卷子,限时四十分钟,我有一题不会,但偏偏那题分还挺高,不做就会没了十分呀!于是我便卡在了那一题,等我做出来,时间已过大半,结果没考好。这一点在生意场上也很重要,华人首富李嘉诚就是这样成就大业的。
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及不能只注重蝇头小利,实在受益匪浅。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
读史明理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古籍中《资治通鉴》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宋司马光完成这一力作后多少代储君被要求必读《资质通鉴》。直到今天,这本书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教会我们信义,智慧,勇敢,执着等道理。
在这里,我就挑我感触最深的一篇说说。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将。是大汉王朝的骠骑将军,立有赫赫战功,擅长杀敌更是一马当先。但是他却不是一个能体会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每次打仗,专门为他准备的后备物资就有几大车,往往打完战了物资还有余。但是,普通士兵却可能饥寒交迫。反观同时期的李广将军,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战功,匈奴更是对他畏惧有加。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李广对下属的爱护和体谅。就是这种真正融入群众的上级才获得了真正的拥戴和信服。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李广一直无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李广更像一位伟大的将军。而霍去病则自能成之有勇有谋,得天独厚。李广的仁义,李光的谋略,李广的胆识,李广的能力造就了这位流芳百世的将军。我们如果将来成为一名领导,不仅仅要有能力,还要懂得与下属之间相处的艺术。合作,协助,共赢,相互体谅都是我们有学习的。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典型,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读,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
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因为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时时不失读书之心。面对妻子的骂声,朱买臣不但没有放下书本,反而更坚定了读书的决心。果然,他的埋头苦读没被埋没,后来他成为了会稽的太守。
我最爱其中《李鹰不惧权贵》的故事。因为李鹰明知杀死张朔,他的哥哥张让便会上奏皇上。但为了还百姓一个清白,张让待审后把张朔斩了头。这事很快被皇上知道了,在皇上面前李鹰丝毫不惧。本想皇上会辞了他的职,没想到却重赏了他。其实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这本书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历任要职,三度为相,既能在朝廷辅佐君主,又能带兵出征,而且任劳任怨。虽然屡次受到妄臣排挤,让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他与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有深厚的友谊,和他们之间的诗酒风流也使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带了几分书卷气息。
读了这本书史书,使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让我饱览了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还让我了解了古代政治政坛方面的一些真实的故事。它还记录着王朝是怎样从繁华到衰败的印痕。这个过程中有智慧,也有阴谋;有勇武,也有残忍;有人性的挣扎、固守,也有堕落。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3
最近闲来无事,打开书柜,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读过的书——《资治通鉴》,慢慢读来,竟然读出了兴趣。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著作。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可以让人志存高远。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4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编年史巨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编写而成,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这本书中记载的故事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就像“前车之鉴”,可以让后人更好地治理国家,因而将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
长平之战。赵王受秦国反间计,命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但赵括只知死读兵书不知随机应变,纸上谈兵使四十五万人白白丧生,赵国损失惨重。从中我们借鉴到了学习知识不能“死”,而是要“活”,要懂得随机应变,懂得准确运用。
楚霸王项羽。诛杀宋义,威震楚国,声名大震。鸿门宴,义放刘邦,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大破秦军却在乌江之夜闻得四面楚歌最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得民心者得天下。善于用人的汉高祖刘邦,手下三杰韩信、张良、萧何辅佐刘邦完成大业,可见得民心的重要性。
再看唐太宗李世民。结交豪俊,收天下英雄为己用,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看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便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爱民如子,轻徭薄赋。他善于纳谏,听取正确的治国方法,最终开创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了纳谏与得民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在平时生活中广交益友,善于听取别人真诚的劝告。虽然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但是它们却对自己有很大的利处。
历史是一本集错本,而且是铁皮封面的,其中穿插的竟都是刀光剑影。但是这样的血教训就让我们能够更加的改正自己的错误,让自己不在犯古人犯过的错误。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问题是,读史者的幸
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因为我在其中听到了太多佞臣的假话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哭声喊声。这就让我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该从中学到些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一颗颗闪光点,一座座里程碑。就如司马迁的《史记》,高尔基的《童年》,以及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本奇书。它能与脍炙人口的《史记》合称“史学双壁”。它也用不朽的史实,传世的语言激励了无数人。而我,就是被《资治通鉴》折服的人之一。
在我看来,它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位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老先生。他用战国的智伯之例,向我传授智伯败亡的原因。最后再加上一句深刻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点醒了我,令我牢记在心。
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这本书就是一面生动的镜子。它告诉我古时朝代“为何兴替”,“如何兴替”。汉朝的“巫蛊之祸”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汉武帝雄才大略,威震蛮夷,却在晚年“悔恨不已”,最后只能建造“归来望思之台”表达对已故太子的怀念?我正疑惑不已时,这面镜子给了我答案:武帝晚年多疑,信奉鬼神,任用奸臣致使朝政混乱,最后让奸臣钻了空子引发惨烈的“巫蛊之祸”。太子因此遇难,数十万人也因此而亡。
在讲述道理的同时,它也不忘打一个生动的比喻:“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不能使之破坚。”“以史为鉴”果然可以“知兴替”啊!
《资治通鉴》用它全面客观管的语言教会了我为人处世的道理。“德胜才者谓之君子”。相信我会运用古人的宝贵经验做最好的自己。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6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被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巨著名字的由来,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所著。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9年),前后共1362年,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商业、农民起义等,以史为镜,警示后人,而张国刚教授以更深层次的角度和论点剖析了领导者头脑和决策、审时度势对团队发展的重要性等问题,以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资治通鉴》。
商鞅的变法是多势造就的,秦孝公广发求贤令,招募天下能人志士,力求在秦国变法是一势;商鞅以先进的思想和过人的智慧舌战群臣,驳斥“法古”,“巡礼”之见,为变法赢得舆论准备为一势;“南门立木”,一诺千金,将法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一势,以法为纲常,取信于民,是以最后变法获得空前的成功。虽然商鞅最后车裂而死,但其所立之法,所倡导的价值观却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中流传。
项羽——天不亡我,是自取灭亡。“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一代天骄西楚霸王以自己的勇猛精进,号召天下能人志士破秦立楚,建立霸业。其有将能,而非帅才,以威服众,以强服众,没有团队意识的领导者只会众叛亲离,成为光杆司令,终将团队连同自己推向灭亡的深渊。
民间常言刘邦是位“流氓皇帝”,不学无术,吊儿郎当,这样的人是如何成为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他又是怎么在群雄并起的乱世中脱颖而出?他又有哪些异于常人的智慧呢?善纳谏,有判断,以礼待人,统筹帷幄,立制度明文法,能用人,用好人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带领团队走向成功的诸多要素。后人不懂刘邦而笑之,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不过流氓无赖之徒。然而聪明的领导者不必事事展露锋芒,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扎实沉稳的不断向着目标奋斗。
作者以领导者的对团队的重要性作了现代化的解读,让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读懂这本书,观古人治世,亦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7
有一样东西,它每天都在革新,这便是历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历史是不容质疑的,是不会改变的,它已成为一种定局。但我们却能从这历史中得到许多感悟,从而规划自己的人生,防止自己犯与历史中同样的错误,这大概这是这本《资治通鉴》所要告诉我们的吧!
我爱看史书,却常常沉迷于其中,我曾经幻想改变历史,但这却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为那些壮志未酬身先死的英雄感到叹息;也为那些奸险小人无故弑君感到悲哀;我为那些奇才智土屡屡取胜感到高兴;也为那些浪子能够半路回头感到庆幸。但我们更应该吸取其中的教训,防止我们犯与他们同样的错误,这才是最重要的。隋朝结束了南北两朝多年分裂的现象,但却二世而亡。
这无不是因为杨广这个欺世盗名的暴君没有能力,却又装成正人君子,多次进劝父母,废了杨勇,立自己为太子,导致自己穷奢极欲的作风祸乱国家。他还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多次沿运河乘舟南巡江都,摆出全国大丰收的样子装给外国人看,致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你知道了自己的缺点,就应该努力改正,而不是加以掩示,每个人都有野心,渴望获得更高的地位,但我们不能没有能力就去获得与自己配不上的荣誉和地位,更不能像杨广那样伪装自己,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即使你有较多的野心,例如宋太祖,但你最终总会成功的。这仅仅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或许历史中要我们领悟的道理就像大海里的水一样,领悟也领悟不完,但我们至少也要领悟一箩筐吧!当然,领悟只是基础,我们更要学以致用,改正我们的缺点,完善自己的人生,这样我们才会成功!
历史的车轮正在慢慢驶向远方,也许我们以后的作为便成了一段历史,那么,我们是希望自己流芳百世呢?还是希望自己遗臭万年呢?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最近,因为校订《资治通鉴》,读到通鉴里很多故事,尤其是有一类故事,体现了古人对事情发展的预见性,可以说是见微知著。正如《周易》里说:“知几,其神乎!”这些故事,对我们今天做人做事依然很有启发。
今天,我们先讲一个赵简子的故事。
赵简子的儿子,大的叫伯鲁,小的叫无恤。赵简子准备设立继承人时,不知道该立谁才好,于是把一些训诫的话,分别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他们说:“好好牢记这些话!”三年之后,赵简子问他们简书的内容,大儿子伯鲁回答不上来;问他竹简在哪里,说早就丢失了。再问小儿子无恤时,他把竹简上训诫的话背得滚瓜烂熟;问他竹简在哪里,马上从衣袖中了抽出来。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具有贤能,就立他为正式的继承人。
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临行前尹铎请示说:“此行您是让我搜刮民脂民膏呢?还是要把晋阳作为晋国的保障之地?”赵简子回答说:“要把晋阳作为保障之地。”尹铎去了后,于是就减少户数(这样可以减免赋税,增进民生。)赵简子告诉儿子赵无恤说:“假如晋国发生了灾难,你不要嫌弃尹铎地位低下,更不要嫌晋阳路途远,一定要去晋阳投靠尹铎,作为你的归宿。”
(无恤继位以后,就是赵襄子。)
(后来),智襄子向赵襄子索要蔡与皋狼两地,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于是统率韩、魏两家的甲兵攻打赵襄子。襄子准备出外避难,说:“我逃到哪里才好呢?”
随从的官员建议说:“长子县较近,城郭也坚固完好。”
襄子说:“人民精疲力竭地去巩固城郭,又要拼死命防守,有谁能与我同心合力呢!”
随从又说:“邯郸仓储存粮充裕。”
襄子说:“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粮食,现在又让他们去作战送死,有谁能与我同心呢!还是到晋阳吧,晋阳是先主的属地,尹铎又仁厚爱民,人民必定团结和睦。”于是前往晋阳。
于是,赵襄子固守在晋阳,联合韩、魏两家两家消灭了智伯。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9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周威烈王到后周世宗显德,前后共1362年,全书记载了十六个纪,即: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陈……
全书记载从周纪开始的政治,军事开始的历史故事,讲述了历史的传奇。
全书记录了每个朝代的建立繁荣,强盛,争斗,叛乱,衰落,灭亡,记载了一个又一个从强盛转向灭亡的过程,相当于是一本警示世人的书。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原本我认为历史是枯燥的,乏味的,但自从我阅读了《资治通鉴》,它让我与历史拉近了距离,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神秘与长久,历史是一段神奇的故事,它让人类探索,探秘这一段神奇的故事。
其中我最熟悉的当然是三国时期了。当我阅读时,却发现历史与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大不一样。原来《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而编写的,自然与历史不大相同。
《资治通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是只有一个的,探索历史的神秘是要揭开历史被时间掩埋的面纱,,探索历史的真相。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0
前段时间读华衫讲论语,提及资治通鉴说,细细研读三十多遍发现,资治通鉴全篇不过围绕六个字:亲贤臣,远小人。仔细想想,似乎确实如此。
这本《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不是司马光版的原文,是沿着原著的脉络剖析利弊得失,兴衰缘由,许多观点和总结还是非常切中肯綮的。
司马光对历史事件陈其因果,总结了治世经国的经验教训,给古代帝王提供了一本翔实的教科书,所以宋神宗提词: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书名如是而来。然而对我们而言,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读?又如何从读史中明心见性,去学习适合自己经事处世的方法呢?我觉得得搞清楚这些,才能更有利于我们在读书中获得成长。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太宗就把读史的意义说透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夏商周开始,自华夏文明以来,中国的政治体系历经了多次进化蜕变,历朝历代统治阶层都不断的汲取前世的经验教训来巩固专制统治,但往里深究,其实翻来覆去也就那么些事儿。仁君贤臣的品质大抵是相同的,奸佞小人各有各的特色,整体来看,却逃不过人性二字。比如,我们会发现,开国皇帝和朝代早期君王大都勤政爱民,因为经历过打江山的不容易,品尝过奋斗的艰辛,所以会格外恭谨。而后期的君主,长于深宫之中,不食人间烟火,生来就有着优渥的条件和尊贵的身份,很难出现有雄才大略,体察疾苦的,因为成长经历存在太多的局限,胸怀天下的格局和巩固地位的权谋本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很多优秀的品质是在长期艰苦奋斗中磨砺出来的,人性有着安于享乐,趋利避害的本能,就像老人们看到年轻人浪费就从内心接受不了,因为他们有过饥荒年代吃树皮的经历,而这一代人生在物质优越的和平年代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那种感觉,所以我们读史书就是要在前人的经历中不断去寻找这种切己体察的感觉,多去丰富自身的经历,多去体验生活的难处,要有忧患意识,才能明白居安思危的好处。
在讲领导力这个方面,资治通鉴讲了很多,我认为刘邦,刘秀,刘备这一票姓刘的就给了我们最好的示范。创业初期,最好的选择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艺术就显得特别重要,大事精明,小事糊涂,有容人之量,用人所长而不求全责备,听进意见能够知错就改,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好的教导。其次,领导的职责是制定战略,搞好文化,传播思想,选拔人才,而不是放在具体的事儿上,凡事亲力亲为把自己累死也达不到效益最大化,这都是值得我们在工作中学习借鉴的。
资治通鉴中最让让我感慨的就是王莽那段,王莽的性格其实是那个年代儒家知识分子一个典型的缩影,但他却做到了兵不血刃和平夺取政权的第一人,真正是民主选出来被推上去的皇帝,但是最后短短几十年就身死国灭,他脑袋中的理想国轰然崩塌,这难道不是从侧面也证明民众的愚蠢无知吗?让我想起来三体中的程心,其实很多事情说到底,是因缘巧合,也是历史的选择,被推向前台的承载了后世无数的褒贬毁誉,我们试图从他们身上管中窥豹的去探寻缘由,最后发现竹篮打水一场空,于他们而言: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平。于我们而言:读史而明知,鉴古而知今。
阅读《资治通鉴》
阅读《资治通鉴》
“流水无弦万古琴,《通鉴》无声天下音”,让我们去阅读《资治通鉴》,了解其中的一个个历史故事吧!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家之绝笔。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在这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啊!比如:“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等等,便是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挂书的李密、以死尽忠的豫让、贤能勇猛的荆轲、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编著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命名《资治通鉴》是因为它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它,便可以从中体会到烽烟四起的朝代战争,无数百姓处于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痛苦。我曾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李密小时候经常牧牛,可他却每每带上几本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这样便可以边看边牧牛了,后被瓦岗军推选为“魏公”。为什么他们在那艰苦的条件下都能自学成才呢?而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优越几千倍,有什么理由不更勤奋学习呢?
《资治通鉴》不仅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再现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还给了我们后人警醒。
相关参考
暑假期间,我当真拜读了青少版《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释手。《资治通鉴》是北宋闻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辑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一段段历史情...
提起《资治通鉴》,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告诉你吧,它是一本历史故事书。由于我热爱历史,妈妈就在我过生日时送了我这本书。它的封面有四个深红色的大字——《资治通鉴》。除外就只剩下那“一片草地”和那几个栩栩如...
《资治通鉴》是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编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
...光用19年的心血主编的一部长达四百多万字的史书——《资治通鉴》,共294卷。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
《资治通鉴》读后一得无锡锡师附小四(五)班邹佳铭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恢宏巨著,清代学者王呜成读了《资治通鉴》后,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此...
当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快来参考读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列子资治》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本章的22小节在我看来均围绕一个主题即心凝...
...读了一篇名为《取之有度》的文章,它选自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这篇文章向我们阐述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观点。文章中有一句话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看到这句话,我想到这么一个例子:据说以前的...
...曾涉及的领域,《左传》、《二十四史》、《史记》、《资治通鉴》等,只要是史书,好友均有涉猎,时常与之相处,竟妄自菲薄,不能自已,于是决心读红想他日定可与之较量一二,如今想来可笑可叹,笑我当年好胜心之强,...
...体的新文体。其它史书记载的历史都很短,就是闻名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读...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这一篇文章出自《资治通鉴》。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
...我博览群书,读过的书数不胜数,但我最爱的还是史书《资治通鉴》。我从小与众不同,喜欢别人眼中所谓枯燥的历史。自从一次在书店里独具慧眼的挑中了《资治通鉴》后就爱不释手。自己时常沉醉于书中,看得废寝忘食也是...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这本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了1362年的悠悠岁月。编写结构是以年月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