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本文为你选取作文陶渊明《归园田居》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陶渊明《归园田居》阅读练习及答案(1)

2、白居易《村居苦寒》阅读练习及答案(2)

3、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阅读练习及答案(3)

4、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阅读练习及答案(4)

陶渊明《归园田居》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而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四

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注释:①丘垄,坟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长时间在山泽间尽情游玩,和“久在樊笼里”的感受不同。

B.次句写作者重回“故渊”、复返“旧林”后,投身自然,得遂本性的喜悦。

.第六句的“依依”与“依依墟里烟”中的“依依”都是依稀、隐约的意思。

D.“借问”两句是写作者好奇地问采薪人,这里原来住的都是怎样的人。

1.这首诗的“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4.A项,曲解文意,错在“首句写诗人长时间在山泽间尽情游玩”和“久在樊笼里”的感受不同这些地方。首先“久去山泽游”的“去”是离开的意思,也就是离开山川河流这些自然风物很久了,这恰巧呼应的就是“久在樊笼里”。所以本项,不是长时间在山泽间尽情游玩,而是早就离开了,与“久在樊笼里”的感受如出一辙。

1.这两句的意思是房屋的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这两句诗,描绘“井灶”“桑竹”等意象颓废荒芜、干枯破败的特点,说明自己离开这些地方已经很久了,已经荒芜、残颓,令人伤感嗟叹了。见此情形,寄托了诗人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后悔以及重归田园收拾整顿这些荒芜、衰朽景象的心愿。

白居易《村居苦寒》阅读练习及答案

村居苦寒(节选)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①,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注】①絁(shī)被:绵绸被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写贫苦百姓在寒冬时节没有御寒的衣服,所以只能紧闭茅草房门,躲在家里。

B.“褐裘”两句写出诗人穿着皮袍盖着棉被,不论坐卧都有余温的温暖、舒适生活。

.“幸免”两句表现了诗人不受饥寒,不必躬耕辛勤的生活,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D.这首诗语言简练通俗,不事藻绘,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

(2)诗中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A.“只能紧闭茅草房门,躲在家里”错误,在寒冬时节紧闭茅草房门,躲在家里的是诗人自己。

(2)①衬托。用“竹柏皆冻死”表现天气的寒冷,来衬托百姓的艰难生活。②对比。诗中把农民的饥寒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③直抒胸臆。诗的最后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的内疚心理,表达了对农民们的深切同情。④白描。“五日雪纷纷”“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都运用了白描,这是白居易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

译文:

元和八年的十二月,接连五天大雪纷纷。

竹子柏树都被冻死,何况那缺衣的农民!

反思自己在此刻,紧紧关上草堂屋门。

穿着皮袍盖着绵绸被,不论坐卧都有余温。

庆幸免遭饥寒之苦,且又不必躬耕力勤。

想起他们,我很惭愧,叩问自己算是何人。

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6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3分)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16.《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答案:

1.A“欲扬先抑”错。诗人是说夸父产生的一个宏伟的志愿,竟然要同太阳赛跑!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胜惊叹的情感,有力地肯定了夸父创造奇迹的英雄气概。

16.①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竟身后的人的赞美。(2分)

②第一、二句赞其志,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1分)

③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1分)

④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1分)

给分建议:第一条2分,2、3、4条答出一条1分,两条3分,三条4分。

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ǔ古)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

13. 分析第一句“杨柳渡头行客稀”所写意象及各自的作用。

14. 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答案】

13. 杨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烘托了送别的氛围渡头,点明送客的地点;行客,用行人稀少营造了送别时的凄清情境。

14. 第三、四句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首先要找到能抒发感情的意象,然后理解这个意象的意思,再答出意象的表达效果。所写意象为“杨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的意象又暗示离别。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杨柳渡头是实写春景,既为下面的别后相思伏笔,又渲染送行的环境气氛。在杨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烂漫的时候,与朋友分手,心情尤为抑郁。这是以美景反衬离情。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第三、四句的意思:这相思之情犹如眼前的春色,让我的相思之情也如这无边无际的春色,从江南到江北送你离去吧。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这是典型的化虚为实手法。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