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说课稿

Posted

篇首语: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本文为你选取作文《琵琶行》说课稿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琵琶行》说课稿(1)

2、八年级语文《山坡羊潼关怀古》说课稿(2)

3、《松鼠》说课稿(3)

4、《认识整点》说课稿(4)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琵琶行》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琵琶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二、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课前先说一段开场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写悼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宪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倾慕他的诗才,想拜他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分别指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琵琶行》,看看这首诗有何魅力让“胡儿能吟”又让皇帝极力称赞?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书三奏:独自弹应邀弹感言和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悲凉哀怨)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书:三感:情相触情相通情相融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板书(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文章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拓展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说板书设计

琵琶行

白居易

三奏三感

独自弹——情相触

应邀弹——情相通

感言和——情相融

主题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心情悲凉哀伤直接表达醉不成欢惨将别

环境烘托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声中之情: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乐曲旋律: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琵琶行》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语文组*号考生。

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对课文《琵琶行》(并序)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风格多样的唐代诗歌,可以通过文章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本篇课文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营造了无尽的愁思、悲凉的氛围。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对的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解课文内容已不是难题。但文中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方法学生们很少见到,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我会着重带领学生们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确立了教学目标,我的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我把学习诗人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高超写作技巧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而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则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说过:“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会采用设置情景的方法。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并这样导入: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并序)。这样的导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在情境中对音乐产生期待,提起探究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会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作者及课文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们进行初步的了解。之后在大屏幕上播放诗歌的朗诵音频,解决断句问题并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最后共同总结出每一段的内容,即第一段,写送客闻琵琶之声;第二段,步入诗的主体部分,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演奏的情形;第三段,叙写琵琶女的身世;第四段,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最后一段,写琵琶女繁管急弦、凄切哀婉的演奏,写全场的人听乐而动容,写诗人泪洒青衫,无限伤感。之所以这么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有利于之后的研读。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几个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首先我会询问同学们,文中有一段描写音乐描写的非常生动,找出来并大声的朗读此段。学生不难找出是第二自然段,紧接着我会带领学生们着重的分析。让他们小组合作找一找作者在描写音乐时用到的修辞手法,用词的特点以及曲调的变化。在小组讨论后找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并总结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词多样如“嘈嘈、切切、凝绝”等,把音乐由舒缓流畅到逐渐沉咽到间歇停顿再到雄壮激越最后强音收束写的淋漓尽致,似身临其境同作者一起听着乐曲。在乐曲终了之后,诗人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结尾,我会让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两句的作用,进而体会作者这是以静衬动的写法。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反衬“有声”的音乐效果,人们无声地沉浸、陶醉在艺术的享受之中,那深深打动人的乐声仿佛缭绕迂回耳际,不由得使诗人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这句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这么设计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

(四)巩固提高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让学生们说一说学完这一段的感想,引导他们找到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是那么的忧愤哀怨、凄楚苍凉。那么至此我的教学重难点也得以突破。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会留这样的作业:尝试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方法写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

《琵琶行》说课稿3

1.说教材

1.1教材简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在必修2《诗经》、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唐诗的能力,同时为更好地鉴赏宋词奠定一定的基础。共七首诗,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堪称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依据相关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同情诗人因正直而备受迫害的遭遇。

1.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主旨句的内涵、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2.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大致把握诗歌语言和思想。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较浓,往往能主动参与,尤其是本篇的故事情节、深刻思想、经典诗句均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时空的距离也很容易成为学生的一大障碍,所以时代背景的把握需要处理好,课前安排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并共享解决。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有一定的困难。

3.说教法

结合课件,采用激趣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导法和讨论点拔法。

4.说学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前提,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整体感知——自主思考,交流探究——归纳小结,深

化理解——赏乐仿写,应用提高

6.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6.1导入新课 (2分钟)。课前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营造意境,接着简介内容。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到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她的苦难身世与遭遇,想到自己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悲怆之意悄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地抒发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6.2鉴赏课文。

6.2.1总体把握诗意 (分钟左右)。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梳理并尝试用7字凝练的概括大意,体会”月色朦胧”式的情节美。这一环节教师先示范后引导点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答案不求统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自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6.2.2引导鉴赏:就这首诗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鉴赏和研讨。

(1)鉴赏音乐描绘,突出教学重点(1分钟左右)

思考讨论:

描摹美妙的琵琶曲的相关诗句最主要有哪些?(依托文本,语言积累)

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效果?(对应高考,针对训练)

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

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怎样的情绪变化?(联想想象,体会情感)

交流展示,引导梳理。

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弦弦掩抑声声思 低眉信手续续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此部分高度重视朗读训练,尤其是找出对应诗句后,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乐曲是情感的外现,诗文是心声的外化。

乐曲曲线与诗文结合展示,增强形象感。

(2)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难点(13分钟左右)

思考讨论:

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对出下联。

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点拨时我抓住诗人、琵琶女前后生活变化来引导:

a、都由京都漂泊沦落到浔阳下联:异地相逢泪涟涟

b、都有由荣至衰的凄凉落寞之感下联:共怀世间愁郁情

、在这人生际遇中,他们赋诗,吟曲,都是由感而发。 下联:吟曲赋诗总关情

d、音乐把他们的曲与文联系起来下联:共奏人间悲凉曲

思考:身为仕徒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

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

思考: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琵琶行》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一课时教学,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用两课时、三课时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

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我从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种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b,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d,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反复诵读,自己品味。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文章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 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 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最后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三)课外延伸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如在课堂上出示《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王小玉说书的片段。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去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琵琶行说课稿。我是XX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四、说学法

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所以,我将采用比较探究式学习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喝一杯美酒,沁人心脾;听一只乐曲,心旷神怡,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喝美酒还要醉心,比听乐曲更加迷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琵琶行》。

(二)介绍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课前印发材料介绍“行”的诗体、作者及作品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字词等基础知识。

(三)整体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向学生展示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解读身世遭遇,突破教学重点

1、诱导点拨,领悟主旨

⑴提问: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⑵:为什么诗人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哀叹?到底诗人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设计了一个对联题,引用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作为上联,要求学生根据琵琶女与诗人的共同点填写下联。接着让学生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最后让学生展示答案,教案《琵琶行说课稿》。

举例:异地相逢泪涟涟;共怀世间愁郁情;吟曲赋诗总关情;共奏人间悲凉曲。

在点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烘托、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

体会了主旨句的内涵,琵琶女被玩弄、被侮辱的歌妓形象已跃然纸上。

2、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我设计两个问题:

⑴身为仕途阶级的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联系起来,体现诗人怎样的品格?(敢于冲破封建门第观念,同情下层人民的进步思想)

⑵具有高尚情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官场上难觅知音、受排挤,从而暴露出什么问题?(统治阶级不容贤良、排斥异己、压抑人才)从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人性美和对黑暗社会的认识。进而要求学生谈谈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五)品味音乐,突破教学情意

1、品读诗中意

首先让学生找出集中描写音乐的段落(第二段)来齐声朗读。接着请学生找出该段中自己最能读出诗人感情的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同学们就在你读我评的互相交流中完成诵读指导任务,而且也进一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

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两个经典画面:“荻花瑟瑟”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如琵琶半遮面”,渲染氛围。再播放富有“婉转流畅——沉咽稳重——间歇顿挫——激越高昂“的旋律变化特点的几段琵琶曲,请一位同学伴着琵琶曲朗诵该段。其他同学闭目倾听,进一步感受音乐、诗文、感情融为一体的特点。

2、解读乐中情

在上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听后感受,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音乐的描写中体现了怎样的旋律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旋律中又饱含琵琶女、诗人怎样的情绪变化?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想象联想能力。相信同学们倾听了富有旋律变化的琵琶曲的伴读下完成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而假如学生能用熟悉的乐曲或场面来再现诗中音乐的旋律变化,那么体会诗人、琵琶女那种“喜悦——忧愁暗恨——高亢激越的情绪变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3、把握音乐的描写技巧

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引导的:诗人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这问题并不难,也许学生会很快找出用比喻、叠词的手法来对音乐进行正面描写,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环境来对音乐作侧面烘托。此外,诗中“间关莺语花底滑“这一句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这点学生可能不易把握,我将让学生回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采用通感的修辞的两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在相同的境遇中,在琵琶曲的感染下,诗人找到了知音,发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七)扩展提升

请同学们鉴赏《李凭箜篌引》中音乐描写的技巧。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八)推荐作业:

让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 音乐 谪居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说课稿6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

2.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 能力目标:分析音乐描写,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 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预习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相互交流和教师的适当引导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 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师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两课时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精读(把握语气、节奏、感情),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4 教学准备:五、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任务,学生自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能顺畅地朗诵课文。早读检查(包括:A、作家作品 B、写作背景 、掌握生字生词 D、熟读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琵琶曲《高山流水》让学生进入情境,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两千多年前,文人雅士俞伯牙,山野樵夫钟子期,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

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录音的朗诵技巧,然后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三)齐读第二段,力争背诵。

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达到有感情的朗诵的目的。

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方面,采用小组讨论方法概括琵琶女的艺术形象和思考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再由问题从全文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能够反映?这种心情又是如何引发的呢?

来引出作者孤寂伤感,凄凉落寞的心情。

白居易和琵琶女的对比

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华出众:名满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

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谏贬江州

因为白居易和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感慨。从而得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文章主旨。

五、课后作业:流畅地背诵课文第二段 小组长监督 (这样达到背诵的目的) 板书设计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音乐——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主题)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课时

主要是用小组讨论和提问引导的方法来达到分析音乐描写,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教学目的。

首先用问题直接导入新课程,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下面请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发言。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

请思考回答“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

[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我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课后作业:选择一首你喜欢的歌,从歌词、旋律等方面自选角度进行分析,写出你喜欢的原因,字数不限。

(这一环节,既是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巩固,也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及时反馈巩固新知识,学以致用。)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概括了从三个方面去鉴赏这首诗歌诗的方法。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琵琶行》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苏教版第四册的讲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古典诗歌理解。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

(二)教学内容安排

本文拟用三课时完成。我说课的内容为第三课时——小结课,前两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和局部研读的基础上,本课时对本诗进行综合领悟:包括分析诗歌的结构,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并通过比较阅读进行诗歌鉴赏能力的迁移提高。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社会的感情。

三、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2、教学难点:

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剧造成的原因及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拟采用“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1)通读:要求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感情,初步了解全文。

(2)精度:重点阅读第二诗段,思考:这一节作者是怎样把无形的琵琶声用文字描绘出来的?琵琶乐曲是怎样变化的?

(3)解读:通过板书结构分析及学生的讨论分析,掌握本诗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课文。

教师充满激情的吟颂唐宪宗的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并简要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重新认识本诗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二)、板书小结课文结构。

通过学生对前两节课的回顾复习,在整体阅读、局部研读的基础上,分析本诗的明暗线交织的双线式结构,要求学生顺着本诗“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梳理全文,搞清本诗明暗对照式的类比式结构写法。

(三)、概括分析写作特点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三)、对比阅读,迁移提高。

让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另一首五言古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分小组讨论它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四)、布置作业,拓展训练,综合领悟。

作业:1、熟读本诗,背诵第二段。

2、完成思考练习和同步训练。

3、自读白居易的另一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是新课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第一次感悟问题: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通过环境描写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重点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四个相似点:都是从京城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人,都有从荣至衰的遭遇,都怀有满腹的“幽愁暗恨”。两个形象心灵沟通,爱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课外延伸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

让学生背诵全文,初步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播放琵琶曲《春江秋月夜》让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琵琶行》说课稿】相关文章:

1.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2.叙事长诗《琵琶行》说课稿

3.高二语文《琵琶行》说课稿

4.高二上学期《琵琶行》说课稿

.从琵琶行想到作文

6.浅吟低唱《琵琶行》

7.《琵琶行》教案设计

.课文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9.《琵琶行》文言知识整理

八年级语文《山坡羊潼关怀古》说课稿

教材分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元曲,张养浩的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传很广,脍炙人口张养浩是元朝官吏,曾做过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他任职期间,体恤百姓疾苦,赈济灾民,整顿吏治,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他任陕西行台中丞时,路过历朝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颇有感触,从而创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散曲,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书写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调,结尾二句,更是如同点睛之笔,富含哲理,让人回味无穷,至今读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说学情学法

由于初中学生诗词知识积累少,涉猎面窄;学生颂读能力不是很好,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上较为有限,大多停留在只能解释诗词内容的浅显层面,不能较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因此,作为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更要注重学法的指导

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配合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辟的用词;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元曲的积极性

说教法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纵观世变,吊古伤今,恨时局之险恶,哀民生之多艰,气势雄浑,感情强烈、深沉学习此诗,重在诵读但诵读不能停留在同一层面,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体验和领悟于是我采取听读、朗读、品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学生自我发现法和教师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方法,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内涵同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更多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诵读实践,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人道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

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2、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由《三国演义》主题曲,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设计话题引出叹世、怀古是散曲流行的题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怀古的名篇

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设题目的:缩短学生与潼关的空间距离)

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课前热身

1.自由读课文(使学生排除朗读疑难,为理解文意作铺垫)

2.正音 峦(luán) 踌(hóu ) 蹰(hú ) 阙(què) 兴(xīn)

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听录音范读课文(通过示范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朗读时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逐步养成自主学习文言的习惯(具体操作: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教师点拨总结后,课件出示译文:

华山的山峰像赶集一样汇集一方,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澎湃,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地势险峻.抬头望西都长安,心头感慨万千.我从秦汉故都旁经过,看到成千上万间宫殿都化为了泥土,不禁感伤无限.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二、四边互动

课件出示:

我朗读、我发现、我感悟、我赏析

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用笔圈出你最喜欢句子?并说出理由你感悟最深的句子?请谈谈你的感受

(设问意图: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新课改的精神,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

学生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几句是写景很有特色,我很喜欢

学生2:我觉得"聚、怒"字应重读, 它写出了峰峦和波涛的气势

师:"峰峦如聚"是以动写静,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 "聚"字表现了山峰的众多与动感"波涛如怒"句,以"怒"来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它倾注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所以要抓住重点字词进行诗歌赏析,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生3:"望西都,意踌蹰"我很喜欢,它可以让我想象出作者此时神态和心情

学生4:我觉得这两句话,写出了作者痛心的感觉

师:踌蹰的本义是犹豫不决的样子这里是感慨万千,非常痛心的样子作者面对西都长安,今非昔比,心情非常沉重

学生: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秦皇汉武的宫殿楼阁、舞榭歌台都荡然无存了,曾经是何等的奢华,何等的昌盛,现在只是一堆堆黄山,突现作者眼前读到这,我也非常伤心

学生6:从这句诗中,我仿佛看到了战乱中阿房宫那烧了四十天的熊熊大火

师:这诗句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流露出一种昔盛今衰之感

学生7: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味最浓,从这句中,我好象看到关中逃难的饥民,在荒芜贫瘠的土地上,艰难地奔走着

师:翻开历史的画卷,朝代的兴衰造成的最终结果是百姓的苦难(出示课件)一想到这个事实,诗人的情感充满了悲愤,充满着对老百姓的同情

三、拓展深化积累

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名句反映了这个主题?

(学生先搜集,再出示课件)

附:

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⑤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这些反映百姓苦难的诗句,体现了作者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请同学齐声朗读,感受诗人们这片赤诚之心

总结

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

朗读实践

1.学生讨论诗歌的朗读基调,三个部分的语调、语速变化

明确:全诗表达了诗人沉痛、愤慨之情,感情强烈、率直写景部分大处着笔,意境开阔,要读出雄浑气魄;抒情部分要表达"踌蹰""伤心"情绪,语调沉郁,语速稍缓;议论部分是诗人怀古伤今,情感喷发,应读出悲愤难当的语气

2学生个别表演朗读(课件出示一组画面)

3.播放《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新唱,让学生想象诗人那种沉痛、愤慨之情

4、当堂背诵《山坡羊潼关怀古》

【八年级语文《山坡羊潼关怀古》说课稿】相关文章:

1.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文

2.《山坡羊潼关怀古》

3.《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

4.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山坡羊潼关怀古》ppt

.《爱莲说》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6.八年级语文《三峡》说课稿

7.八年级语文《背影》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说课稿

9.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春酒》说课稿

《松鼠》说课稿

《松鼠》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松鼠》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松鼠》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中学语文组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松鼠》。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说教材

《松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作者布封(1707—17),法国博物学家、作家,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中的小动物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松鼠的形态、颜色、用途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勾画出了这种小动物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令人喜爱的特点。本文旨在说明松鼠外貌(形态与颜色)、习性(驯良与乖巧)、用途(肉、毛、皮)及其他特点。说它是文学作品,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说明,它是将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研究的结果,用文学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给人以一种艺术享受。这种文艺性的说明文又称为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短小精炼,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活泼生动,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引人入胜。

说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本鉴赏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对自然界的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了解动物的形态、习性、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此外,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是: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是: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分析说明文的能力,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学习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说明文鉴赏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分析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本文难点是提升学生的说明文鉴赏能力和写作手法的运用能力,感悟作者对松鼠的热爱与赞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目标的制定,使得课堂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但任务的完成,还得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能达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本课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勾画圈点,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习惯。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3、比较法:通过《辞海》介绍松鼠的短文与课文语言的比较,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4、归纳法:通过归纳,总结出学习说明文,写好说明文的方法。

、拓展迁移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介绍一种小动物。

学法: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

就这堂课而言,主要方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理由: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习惯),体验法(理由:让学生尽情地说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话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南师大教授吴永军先生认为,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对于文本的解读,谁都不能声称自己具有特别的见解或洞察力,在极端的意义上,所有见解都是旗鼓相当的。)

《松鼠》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小松鼠找花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

课文采用科学言语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课文结尾小松鼠的问题即与课文呼应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篇课文的大部分生字都集中在第一自然段,学生读顺了第一自然段,接下来的阅读就容易了。本课难读的是第四、五自然段的两句话。前句讲小松鼠始终没看见花生的果实,间接地说出花生的果实不是结在茎上的这一特点,后一句讲小松鼠弄不明白,自己每天都来看花生,花都落光了,怎么没见一个花生,于是独自猜想:是谁把花生摘走了?以学生现有的水平及对花生的了解应该能够感知。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能认识12个生字,并能理解和运用“格外”、“自言自语”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产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认识要求认的字,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能够对观察事物产生兴趣,学会观察事物。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一年级小同学比较活泼,富于想象力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法:

,我采用了法进行教学。

一是在活动与生活中创设情景,情趣教学

教学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教学《礼物》我在一下来两方面作了努力:

(1)让学生参与猜谜,激发学习情趣。

谜语学生对花生比较熟悉,而且又是最喜欢参与的活动,通过谜语唤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容易入情入境。

(2)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调动多种感官发挥想象。

在理解“自言自语”词语时,引导学生在自己完成一件事情遇到困难,而旁无他人时会说什么,说说看,然后接着点拨,这就是“自言自语”。

二是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合作学习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读通课文。学生读通后进行激励,师生互动调动学生情趣。

(2)表情朗读,体验真情。

品读课文,越是细细品味,越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内涵。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之后,进行朗读指导,并鼓励学生有个性朗读。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课标的要求,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用发现法、合作法、比较法与探究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的指导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谜语导课

我认为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如一开始我会问学生:喜欢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猜猜是什么?接着由孩子们喜欢吃花生引到松鼠也喜欢,就把松鼠想吃花生的热情与自己的心里结合起来,拉近孩子与小松鼠的距离。通过激发,孩子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最初接触课文,学生只要能读正确,读通顺就可以,读之前交待一下学生读书的一点要求,教给孩子读书方法:比如,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发现易错字,多音字圈起来,告诉大家……

2)个人检查读时,抽几个小朋友分段读书,并让听的同学与朗读的同学互相提要求与建议,使孩子明确自己在读或听时该注意什么。

3)让学生评价学生。学生之间正确、公正、激励性的评价与建议可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4)一起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什么,让学生知道课文的大意,提高总结归纳能力。

3、字与文相结合,在合作中学习。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对课文的质疑可以使学生懂得在思考中学习,在问题中学习。

(一)注重识字形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告诉我们: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如何使学生有这样的愿望,我觉得识字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在教案中,我设计了这样几种形式,首先是小组交流识字情况,然后小组把好的识字方法推广到全班。在巩固识字阶段,我设计了“小松鼠过河游戏”、“花瓶开花”等游戏,最后围绕课文内容自编了一首带有本课生字的儿歌。同时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注意让学生把字带到文中去,理解生字在文中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识字的激情,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同时学习中也加入了合作学习,让识字在游戏中完成,让识字在理解中升华。

(二) 注重在合作学习中朗读与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人们都知道“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文章后到底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是教师应把握住的。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起来发表意见,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在刚入学不久,就把学生的独到意见扼杀在摇篮里。在教案中,我只设计了教师的导语,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从读中悟,让学生参与评价。同时为加强小组的合作性,我设计了每组辅导一名学生参加朗读比赛,组织记者招待会让优胜学生谈体会,这样的设计不仅练习了朗读,也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

新教材注重了图文并茂,所以学生爱读。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透过观察了解文章内容,透过文章内容想象文章以外的内容。教案中,我让学生观察“花生开花”图,引出“格外”、“鲜艳”一词,引出松鼠与鼹鼠的对话,引出松鼠高兴的心情,观察“小松鼠疑问”图,引出“奇怪”和“自言自语”,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

(四) 注重课内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教案中,我还设计了续编故事和了解还有哪些植物的果实长在地里。这实际上是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4、指导读书

通过分角色读课文,把自己变成文中人物,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进行感情读书。

、学会观察

写一块“观察日记”下节课看看谁观察地最仔细,评一为“小小观察家”。引导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做个有心人。

《松鼠》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动物是我们亲密的朋友。《跑进家来的松鼠》这篇课文,作者从儿童的视角观察,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了跑进家来的松鼠在“我”家所做的储备冬粮、晾晒蘑菇、给自己垫窝的趣事。课文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松鼠在“我”家所作所为在一般人的眼里,是那样淘气顽皮,但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松鼠是那么可爱。细细读来,课文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一家人对松鼠的喜,而且到处都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契合点。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本组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本次区域性教研活动研究的重点,我预设下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动物、爱自然的情感。

3、创设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爱动物、爱自然的情感及创设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及制定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新课标》中高年级学生口语交际应达到的目标:“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及“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交流和发言”,所以,我计划用一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中描写松鼠和我们一家人相处中的一些重点语言、心理、动作等句子,体会松鼠的可爱以及我们一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感悟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与美好,更注重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更多更好地现场表达,以更好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导读,话说“文题”

1、播放松鼠人口夺食的视频,问:看了这则新闻,同学们想说点什么呢?今天,老师把如此可爱的小松鼠请到我们教室里来了,请看大屏幕,你能和它打打招呼吗?

2、学生交流与松鼠相关的知识。

3、导语:松鼠被称为“大森林的精灵”,如果有一天,这只可爱的小精灵跑到我们家里来了,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会发生一些什么事儿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跑进家来的松鼠》

4、板书课题,强调“鼠”的写法,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我用一段妙趣横生的松鼠人口夺食的新闻视频导入,让学生说说观看视频后的体会,既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再引出松鼠并让学生同它打招呼,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后用“如果有一天小松鼠跑进我们家里来,会是一番什么情景呢?”一下拉近了学生与松鼠的情感距离,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二、课中初读,话说“文意”

1、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思考: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

2、读后交流,边交流边板书:贮存冬粮、晾晒蘑菇、垫窝过冬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文字也比较浅显,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讲了松鼠的哪几件事,并根据学生的交流用四个字概括出三件具体事,既是对全文的把握,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培养,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说话时的不足并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

三、课中细读,话说“文情”

1、提问: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2、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部分。

3、理解重点句子

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儿给它找去呢?

4、同学们喜欢这只松鼠吗?小作者一家人喜欢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找出重点语句品读。

①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

②我马上跑去告诉了爸爸:“原来松鼠才是我们家那个不诚实的孩子!”

③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就要开始储备冬粮。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

④有一天,它干脆失踪了,哪儿也找不到。也许它跑到花园或森林里去了吧?我们心里空落落的。

[设计理念]“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宗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学中,我力求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我一家人的行为,语言去感受我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并通过感情朗读达到训练学生的语感。并适时创造说话的契机,既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是对学生发散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课尾回读,话说“文感”

1、创设情境:如果这样可爱的一只小松鼠跑到同学们的家里来了,你会怎么做呢?

2、再创情境:虽然咱家没有来过松鼠,但我想你们家一定养 过一些小动物,你和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呢?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这样可爱的一只小松鼠跑到同学们的家里来了,你会怎么做?然后让学生讲讲自己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以达到训练学生想象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后迁读,话说“文思”

1、老师小结:是呀,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只要我们友善地对待动物,动物也一定会给我们人类带来更多的乐趣与欢乐的,我们的生态,我们的大自然也一定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2、好书推荐:我给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设计意图]设置让学生讲讲自己在课外读到的故事这一环节,目的在于使“略读课”成为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力求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目标,再给学生推荐《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既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又可以促进学生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设计以上环节的教学,是想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以达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同时也突出体现“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指导策略”研究,非常希望也十分渴望自己的语文课,在瞬间能走进学生的心,能让学生的心灵开花,让学生的“口语交际”之花开遍阅读课堂。然而,由于自身的才疏学浅及教学技艺的欠缺,预期的目标和实际的效果差距甚大,所以,很真诚地希望各位老师不吝啬提出您的建议与批评,我想,您提得越多,我的收获会越多,我的成长也就会越快。在此,深表感谢!

《松鼠》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先打出幻灯片1)

大家好。我是安达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范伟华,说课的题目是《松鼠》。

(打出幻灯片2)爱默生说:“思想是行动的种子。”有怎样的教学思想就有怎样的教学实践。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科学小品文《松鼠》安排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位居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起提纲挈领的作用。(着眼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把握教材,运用教材, 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整体感知、阅读赏析,掌握抓住特征描述事物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所得。前者为教学重点,后者为教学难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简单说明文的能力,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观察所得的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树立科学求实的价值观。

二. 说学法与教法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作者思有路,缘路识斯真。”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结合教学目标,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1. 说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先整体感知--再阅读赏析--后迁移训练。阅读赏析环节,我采用导读引路法,重点赏析第二段,导读点拨第三段,放手自学四、五段,从而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为了分散难点,每一段文字的阅读,都辅之相应内容的幻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内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细致观察是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揭示被说明事物特征的关键所在。

2.说教法:

由讲读到导读再到自学,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帮助老师改错误,动手帮助小松鼠搭窝,编写小松鼠儿歌等教学过程和方法。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十多幅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幻灯片,放映松鼠的录像,迁移训练中放映长颈鹿的录像,这样更有助于生动,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有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程序

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这样一首儿歌,“小白兔,白又

白,两只耳朵竖起来,……”这首儿歌从兔子的外形、习性等方面进行描述,语言生动、形象。你想学习这种抓住特征描述事的方法吗?

根据初一学生的活泼,喜欢新奇事物的特点,采用儿歌导入法。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为后面编写小松鼠的儿歌作铺垫。)

2.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

布丰:(1707——17)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从小受教会

教育,爱好自然科学。用40年时间著成36卷《自然史》。

《松鼠》说课稿

这篇中班说课稿教案来分享"中班,幼儿园,语言"等相关知识,希望能对幼儿园老师,家长有所帮助,谢谢。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班散文《小松鼠的大尾巴》,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和准备、说教法学法、说活动过程和活动延伸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的第一点是教材分析:《小松鼠的大尾巴》是一个充满浓浓爱意的散文故事(体裁风格)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讲述了小松鼠在四季中帮助别人的故事(内容)。四句式的语言结构,读起来朗朗上口。(结构)尤其是"**,我来帮助你吧"句式的反复出现,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学习的乐趣,还有助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语言)作品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欢快热烈的气氛与充满关爱的情感基调,充分表现了小松鼠美好的心灵。揭示了与人方便,自己也能快乐的道理。(内容反映的思想)

我说的第二点是学情分析中班幼儿掌握词汇的数量和种类较小班幼儿来说明显增加,对词义的理解也比以前深刻,能较有序,连贯的进行表达。(学习,年龄特点)结合本班幼儿语言发展特点(本班幼儿特点)及纲要精神"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基于以上两点分析,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结合纲要)

二.说活动目标和准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总说活动目标)基于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结合纲要精神和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我来帮助你吧!"的句式。

能力目标:尝试自主学习,能用语言,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情感目标:感受动物间乐于助人的美好情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重难点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 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发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本次活动,我将重点放在理解故事内容,学习"**,我来帮助你吧!"的句式。我将难点放在能用尝试自主学习,能用语言、肢体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活动准备是活动成功的前提。为了更好的开展本次活动,我做了以下准备

1.物质准备:教学课件(共4页) 教学图谱一套和字卡"我来帮助你" 表演道具若干

2.经验准备:体验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快乐

三.说教法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师幼互动。因此,活动中我除了以幽默、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还挖掘此活动价值组织教学,采用的教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多通道参与法,游戏法,图谱法。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的特点。通过游戏方式进行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幼儿学的轻松,学的愉快。

四、说活动过程

引导语:综上所述,根据中班幼儿语言学习和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图片导入,引发兴趣

(二)自主探索,了解内容

(三)完整欣赏,学习散文

(四)多元朗诵,巩固练习

(五)情感提升,结束活动引导语:首先我说说我的第一环节

(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一条活灵活现摇摆着的小松鼠的大尾巴,请幼儿猜猜这条大尾巴是谁的。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快来看一看,这条大尾巴是谁的呀?(小松鼠)这条大尾巴到底是不是小松鼠的呢?我们一起来问问它吧:"大尾巴,大尾巴。你是谁的大尾巴呀?"

2.教师:(课件出示一只小松鼠)。小朋友们真聪明一猜就猜对了。谁来说说这条大尾巴有什么用呀?(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知道的小松鼠大尾巴的作用)

猜测幼儿回答:小松鼠的大尾巴可以打扫卫生,可以当降落伞等。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可以予以适当的表扬。

说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用一条动态的大尾巴来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我让幼儿猜测小松鼠大尾巴的作用,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打开了幼儿的思维,通过幼儿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想法,增强了小松鼠大尾巴的神奇性。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的铺垫。

(二)多种方法 学习故事

1.自主学习,了解内容。

师:小松鼠的大尾巴有这么多神奇的作用啊!小朋友们想不想看看小松鼠会用这条大尾巴做什么事呢?(想)

师:老师用图片方式记录了小松鼠大尾巴的故事,请小朋友们去看一看,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看到的来和同伴分享好吗?

做法1.将幼儿分成三组观看图片,自主学习故事内容。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与思考。

教师巡回指导时的提问

图片一:春天

《松鼠》说课稿6

一、 说教材:

《小松鼠找花生果》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科普童话,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和学习。它通过品读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规律,学会细致地观察生活。我在教学中以小松鼠找花生果的过程(即:花生开花了——小松鼠想摘花生过冬——小松鼠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小松鼠怀疑花生果被人摘走了——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果全在泥土里)为明线,以小松鼠找花生果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即新奇——高兴——急切、失望——疑惑——喜悦)为暗线展开教学。

二、 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注重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个性化地朗读。

3、了解花生果长在地下的特征,激发学生认识自然的兴趣。

4、通过帮助小松鼠找花生,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感。

其中培养读书兴趣,引导个性化的朗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 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够朗读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兴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活泼、富于想象的心里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情感体验法。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主要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表达与欣赏,理解与思考。具体方法我将结合教学过程来谈。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的具体教学设计过程分以下三个板块:第一部分为复习导入,第二部分为品读感知,第三为部分回归拓展,第四部分为学写生字。

(一)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

通过词语过关的形式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本课的学习,同时为下面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好字词的铺垫。

(二) 跟随小松鼠一起找花生果。

在第一自然段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花开的美。结合插图形象感知,读好短语“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 然后以“绿油油”、“黄灿灿”为重点想象说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学生充分进入情境,进而读好全段。

第二自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充分体会小松鼠因认识花生而产生一个美好愿望时的高兴的心情,让学生进入角色,跟着小松鼠一起经历由好奇到高兴的心情转变,进而读好课文。在此过程中,还引导说话“如果你是小松鼠,会有什么打算?”借此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会打算的人,同时培养了有条理的说话能力。

第三自然段抓住“每天、都、可是、直到、也、”这些关键词充分感知小松鼠找花生果时的急切以及始终没见一个花生果时的失望、难过之情,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理解规律。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小松鼠急于吃到花生果的着急心情,我设计了说话的训练,“在去和回来的路上,小松鼠会想些什么?”在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愿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课文。

第四自然段我引导学生抓住“睁大眼睛”“奇怪”“自言自语”等词语,让学生角色表演,体会小松鼠心里的奇怪、意外之情,采用小组比赛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技能。同时,渗透了“语”的生字教学,引导学生从偏旁了解了自言自语的含义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松鼠》说课稿7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简单的句子讲述四季中小松鼠帮助别人的情节。

2.能根据图片以及教师的语言提示,讲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3.愿意帮助别人,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图片四幅、人手一份故事的小照片、小篓子6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出话题。

1、教师提问,引出话题。

师:“你们见过小松鼠吗?”

师:“它有一条?”(大尾巴)

2、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知道的小松鼠大尾巴的作用。

●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说一说小松鼠的大尾巴的作用。

二、运用已有经验,幼儿尝试讲述故事。

1、教师引导幼儿选择一张图片,运用已有经验讲述图片内容。

师:“小篓子里有三张照片,请小朋友每人选一张照片说一说,小照片上有谁?发生了什么事?”

2、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讲述。

3、教师出示PPT图片,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照片内容。

●幼儿观察小照片,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照片内容。

三、仔细观察图片,根据教师的提问,感知理解小松鼠的大尾巴在不同季节的作用。

1、教师示范讲述前三幅图片,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2、启发幼儿想像故事情节.讲述画面内容。

师:“前面我们说了春天、夏天、秋天,接下来是什么季节?”

师:“在这个季节里,小松鼠会用它的大尾巴做什么呢?”

3、教师用PPT出示第四个画面,启发幼儿看图讲述小松鼠用大尾巴当被子盖的情节。

4、教师完整讲述第四幅图片的内容,引导幼儿理解讲述思路。

●幼儿倾听教师的示范讲述。

四、引进新经验,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述,幼儿能够按照故事中的讲述思路完整讲述故事。

教师再次完整讲述故事,鼓励幼儿和教师一起讲述画面。在讲述过程中,教师采用等待、留空等方法让幼儿填空,讲述图片内容。

●幼儿通过教师的完整讲述学习新的讲述思路。

五、巩固新经验,引导幼儿仿编小松鼠用大尾巴帮助别人的情节。

1、师:“小松鼠的大尾巴真神气!想一想,小松鼠还会用它的大尾巴帮助谁呢?”

2、教师提醒幼儿用上述思路,讲述仿编的故事情节。

●幼儿大胆一起说一说。

六、结束活动,组织幼儿讨论.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1、幼儿讨论小松鼠帮助他人的心理。

师:“小松鼠帮助了别人,它心里会怎么想?为什么?”

2、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理解帮助别人的快乐。

师:“你在什么时候,帮助过别人?帮助了别人,你感觉高兴吗?”

《松鼠》说课稿

一、说教材

花生在地下结果的特点,为常人所知。但在许多小朋友的眼里,却是个谜。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大树旁边的地里种了许多花生。小松树原本打算等花生结了果,摘下来留着冬天吃。可是等啊等,等到花都谢了,却找不到一个花生,它很奇怪: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

本文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结尾小松鼠的问题,既与课题呼应,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课文采用科学童话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会搜集、使用信息。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征,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2、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松鼠心情的变化,了解花生结果的特点。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识字、阅读

第二课时:指导书写、处理学生搜集的信息。

本次说课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说教法

1、在字词方面,我主要采用的是随文识字。

2、在阅读方面,我主要采取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第一自然段:采用了想象读。

第二自然段:采用分角色、表演读。

第三自然段:采用悟读。

三、说学法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字、记字。

2、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了解花生结果的特点。

4、教会学生查阅资料及向别人请教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一半课题,留下悬念。目的: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2.课题中指导“生”的书写。目的:突出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的特点,分散识字重点。

(二)在阅读中识字、积累、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以识字、学词为主,进行想象读。(用两个训练引出两句话指导学生朗读)

(1)理解“旁边”,训练说话“谁的旁边是谁”。学习文本第一句话:大树旁边的地里种了许多花生。

(2)积累词语:ABB式词语(一朵朵)。学习文本第二句话: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目的:这样设计体现了随文识字的好处,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不但认识了本课生字“旁、种、许、格、外、艳”, 而且理解了“旁边、叙多、格外、鲜艳”等词语的意思。体现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学习第二自然段,分角色、表演读。

(1)自渎,用不同线画出松鼠和鼹鼠说的话。

(2)进入角色引读。

(3)学生表演读。

目的:学习疑问句和感叹句,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并且通过分角色、表演读的形式,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3.学习3~自然段,悟读。

第3自然段抓住“每天”体会小松鼠盼望的心情。

第4自然段抓住“他等啊,等啊”体会小松鼠急切、渴望的心情。

第自然段抓住“奇怪”“自言自语”,体会小松鼠的失望与疑惑。

目的:这样,通过抓重点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松鼠心情的变化。体现了课标中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与领悟这一精神。

(三)多元开放、调查延伸。

通过小松鼠的疑惑“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把课题补充完整。一个疑问,一个“找”首尾呼应。

1、设计开放的问题,组织讨论。(三种可能)

(1)被鼹鼠摘走了。

(2)不是被摘走,是花生本来就没结果。

(3)花生结果了,没被摘走,而是结在土里了。

2、如果你是小松鼠打算怎样弄懂这件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向别人了解等学习方法。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在利用课件让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及花生在土里结果这一特点。

3、布置课外调查:我们吃的食物中,还有哪些果实也是长在泥土里的?

目的: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会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培养学生搜集使用信息的能力。

《松鼠》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小松鼠找花生》是一篇科学童话,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

课文采用科学言语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

2.根据自己的体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产生观察植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花生实物、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

学生能认识要求认的字,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能够对观察事物产生兴趣,学会观察事物。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一年级小同学比较活泼,富于想象力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法:

一是在活动与生活中创设情景,情趣教学.

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我在接下来两方面作了努力:

(1)激发学习情趣。

通过爱心唤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容易入情入境。

(2)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调动多种感官发挥想象。

在理解“自言自语”词语时,学生在自己完成一件事情遇到困难,而旁无他人时会说什么,说说看,然后接着点拨,这就是“自言自语”。

二是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合作学习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读通课文。学生读通后进行激励,师生互动调动学生情趣。

(2)表情朗读,体验真情。

品读课文,越是细细品味,越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内涵。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之后,进行朗读指导,并鼓励学生有个性朗读。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根据课标的要求,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用发现法、合作法、比较法与探究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的指导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利用孩子热与助人的爱心导课

我会问学生:小松鼠遇到困难你愿意帮助他吗?接着由孩子们喜欢吃花生引到松鼠也喜欢,就把松鼠想吃花生的热情与自己的心里结合起来,拉近孩子与小松鼠的距离。通过激发,孩子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最初接触课文,学生只要能读正确,读通顺就可以,读之前交待一下学生读书的一点要求,教给孩子读书方法:

2)个人检查读时,抽几个小朋友分段读书,并让听的同学与朗读的同学互相提要求与建议,使孩子明确自己在读或听时该注意什么。

3)让学生评价学生。学生之间正确、公正、激励性的评价与建议可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

我让学生观察“花生开花”图,引出“格外”、“鲜艳”一词,引出松鼠与鼹鼠的对话,引出松鼠高兴的心情,观察“小松鼠疑问”图,引出“奇怪”和“自言自语”,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花生到底到哪儿去了?

(四) 注重课内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我还设计了了解还有哪些植物的果实长在地里。这实际上是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4、指导读书

通过分角色读课文,把自己变成文中人物,进一步感受课文内容,进行感情读书。

五、说教学总结:

通过小松鼠的故事,我们知道了花生是在土里结果,老师告诉你们,其实,不同的植物它们都有自己生长的特点,同学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还有很多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以后能通过自己亲身体验,了解更多书上没有学到的,好吗?

《认识整点》说课稿

《认识整点》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整点》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整点》说课稿1

开场白: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区第二幼儿园大班教师张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领域数学活动《认识整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幼儿、说目标、说准备、说思路、说过程、说效果七个方面进行说课。具体如下:

一、说教材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在大班幼小衔接活动,与本班主题“再见了幼儿园,我要上小学”的背景下,幼儿在活动中萌发了上小学的愿望。但如何让幼儿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提供支持,认识时间并将时间概念与生活建立联系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二、说幼儿

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大班幼儿在数学方面的探索离不开与日常生活间的联系。在主题活动开展后,幼儿认识了钟表,对钟表很感兴趣,经常在科学区进行钟表的操作摆弄游戏。但同时,我也发现,本班幼儿认识电子时间但在认识钟表时间上存在困难,还未能将抽象的时间概念与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为促进幼儿发展,服务幼儿未来的成长与学习,我结合教材和本班幼儿的需要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定为一下两点。

三、说目标

1.能认识整点,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

2.能初步将时间概念与生活建立联系,知道时间的不可逆性。

活动的重点:能认识整点,会分辨整点。

活动难点定: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

四、说准备

为支持幼儿活动需要我做了以下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前期认识了钟表,知道钟表是由时针、分针、秒针、数字组成的;幼儿参观了小学,对小学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

2.物质准备:白板课件、钟表人手一个、时间记录表人手一张。

五、说思路

在本次活动中,依据“解决问题是幼儿数学认知的重点,也是数学学习的基本途径”,我以“一年级小学生明明上学迟到了”这一幼儿升入小学可能遇到的问题情境引入,通过实际操作、游戏体验、回忆讨论等方法,让幼儿在以下四大环节中充分的进行活动,解决问题,落实活动目标。

环节一:问题导入,引出钟表主题。以“明明上学迟到了”这一问题情境引出活动主题。

环节二:操作感知,学习认识整点。此环节我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拨一拨,动一动;转一转,想一想三个步骤完成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

环节三:趣味游戏,巩固整点经验。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巩固幼儿对整点的理解。

环节四:思考讨论,逐步理解时间不可逆。在回忆讨论中引导幼儿发现时间的流逝,要懂得珍惜自己的时间。

六、说过程

下面,我就以上四个环节来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环节:问题导入,引出钟表主题。

在此环节中我以上小学的明明早晨迟到了这一情境引入:一年级的明明哥哥遇到了一件不开心的事,他早晨上学迟到了。由于幼儿前期参观了小学,对小学生活有了一定了解,利用幼儿上小学后可能会遇到的情景,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追问:明明到班时是几点?引发幼儿对整点时间的关注,自然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操作感知,学习认识整点。

基于本班幼儿对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比较熟悉,于是我提前拍摄了我班幼儿整点活动时的照片,为幼儿感知整点时间提供物质支持。这一内容的选择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容易引发幼儿的情绪体验,使其对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此环节分三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看一看,说一说。

依次播放三张不同整点时间班内小朋友活动的照片,并提问:现在他们在做什么?这是几点?你是怎么知道的?利用照片清晰、直观的向幼儿展示三个整点活动,引导幼儿看时间,知道七点起床、八点吃早饭、九点进行户外活动。让幼儿把时间和事件进行对接,更好的理解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

第二步:拨一拨,动一动。

播放10点、11点和12点三个整点时间的活动照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拨一拨10点、11点和12点,巩固幼儿对时针和分针的认识,进一步学习看整点时间。当幼儿操作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辅助个别幼儿,并通过提问“在图片中,10点、11点和12点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又在哪呢?”引导幼儿在操作与观察者,知道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别的数字。教师和幼儿提升结论:当分针指到数字12,时针指到数字几就是几点的整点时间规律,从而突破活动的重点。这其中12点整时时,时针和分针重合在一起,所以12点要重点解释。

第三步:转一转,想一想。

在这一步中,我通过提问法和个别幼儿示范法,来增强幼儿对时间的认识,并引导幼儿发现分针和时针的运转关系。我通过提问,“现在12点,该睡觉了,时针和分针重合了”一个小时过去了,“现在已经睡着了,那么此时表上的指针应该是什么样子”“谁能上前来转一转老师的表”。幼儿操作完成后,追问“在这一个小时中,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呢?”利用连续发问的'方法,引发幼儿的主动思考和探索,最终发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格子这一指针运转关系,从而突破活动的难点。

第三环节:趣味游戏,巩固整点经验

本环节我抓住游戏是幼儿十分喜欢的活动这一年龄特点,设计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融入到我的教学当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我将这个游戏与时间结合,将班内幼儿分成两组,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轮流接龙的形式请一名小朋友先扮演老狼,其余小朋友则先扮演小羊。小羊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老狼出时间,小羊按照老狼的问题拨时间。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引导幼儿趣味参与,在互动游戏中帮助幼儿巩固对时间的认识。

第四环节:思考讨论,理解时间不可逆

时间的概念是抽象的,时间的不可逆性更难理解。我结合幼儿的生日来引导幼儿理解时间的不可逆性。“今天是6月3日,是阳阳小朋友的生日,同样都是6月3日,阳阳出生的6月3日和今天的6月3日一样吗?”“那现在已经九点了,今天的九点和昨天的九点一样吗?”利用幼儿熟悉的生日和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不可逆,引导幼儿珍惜时间。

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活动最后,我出示明明前一天晚上睡觉的图片,提问:明明是几点睡觉的?请幼儿说一说,并引导幼儿要早睡早起,不迟到,争取将来做一名遵守时间的小学生。

活动延伸:幼儿记录自己的作息时间,巩固对整点的认识,逐渐建立时间概念。同时在记录中发现不只是有整点时间,引发对半点的认识,并探究时间长短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七、说效果

最后,我来说一说本次活动的效果。

本次活动环节清晰,层层递进,抓住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结合了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际需要。

在活动中通过在操作、体验中感知钟表的奥秘,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同时活动过程中还运用了游戏的形式,让活动更加丰富有趣。在游戏中巩固了活动的重点,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之中。

当然,在活动中,还有一些不足我应更加注重数学活动的严谨性,完善教师的指导语和小结语,为总结提升幼儿的经验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您的聆听!

《认识整点》说课稿2

评委老师,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大苹果幼儿园的老师王建,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整点》,选自新教材大班探索求知。

下面我将从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活动准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一、设计思路

我们的《纲要》中指出:数学教育应结合日常生活进行。

时间是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我们的一日生活都要遵循时间的约束,才能有规律。在幼儿园,我们孩子们每天都要遵循各班的《一日活动安排》进行每天的活动。大班孩子马上要进入小学了,在入学前,为孩子建立一定的时间观念,让幼儿了解时间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学习认识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活动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目标:

1、 学习认识整点的时间,提高幼儿的观察力与判断力。

2、 通过小组合作,能按要求进行自主操作,并能用数字一一对应的表示表盘上的时间。

3、 培养幼儿认识时间的兴趣,了解时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与判断,让幼儿熟练认识整点的时间。

难点:能够按照1:00——12:00的顺序,将表盘依次排序,并用数字一一对应的表示表盘上的时间。

四、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本次活动教师充当幼儿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激励幼儿通过多种感知通道进行活动。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

1、 演示法:通过直观形象的拨动钟表时针,让幼儿观察1:00——12:00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2、 提问法: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贯穿始终,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求知。

3、 分组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对学具的操作,巩固认读整点,并能用相对应的数字表示,也加强了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4、 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学习方法了,数学活动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科,所以,在活动的最后一环节,我引用“老狼老狼几点了”的经典游戏,稍加改编,通过游戏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检验。

五、学法

整个活动过程中,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变“我要学”,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跟随活动进程主动探究学习。因此,本活动的学法有:

1、观察法:观察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才能在生活中活动中有所发现。在本节活动中,我在基本部分的第一步,引导孩子通过观察1:00——12:00的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得出结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数字几即为几点。

2、谈话法:谈话不仅能增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老师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掌握情况,进而进行适时教育。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引用谈话法,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谈话,让幼儿了解时间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励幼儿认识时间的兴趣。

3、操作法:幼儿通过对教具的操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4、游戏法:陶行知老先生说:“做种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幼儿在活动中用游戏调节学习形式,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六、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认识时钟的基本结构,能辨认时针、分针、秒针。

物质准备:可拨动的钟表、幼儿操作袋(1:00——12:00的表盘各一个,1:00——12:00的数字卡片个一张)每组一袋

场地准备:将桌椅摆放分为四组

七、活动过程与时间安排: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采用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本次活动:

一、 以谈话的形式激发幼儿认识时间的兴趣,了解时间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落实目标3)

我以问题“我们如果需要知道现在几点了?怎样才能知道?”引出“钟表”。接着抛出问题“我们每天做什么事情需要看时间?”让幼儿讨论,让幼儿了解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最后请幼儿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提醒我们时间的钟表了,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如:没有钟表,小朋友不知道几点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不知道几点下班了……)让幼儿充分了解时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3分钟)

二、 基本部分(共分为五步)

(一) 学习辨认整点时间(落实目标1,)

1、 向幼儿出示钟表,带领幼儿简单回顾钟表的结构,及时针、分针、秒针的特征。

2、 将时钟拨到1点的位置,请幼儿猜一猜现在是几点?

3、 请幼儿观察钟表在1点的时候,时针与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时针指向数字1,分针指向数字12),教师继续将钟表拨到2点、3点……请幼儿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师:小朋友刚才看到老师只是在拨动什么针啊?分针有没有变化?)

4、 教师小结: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数字几即为几点。

(二)练习判断整点时间(对上一步“认识整点时间”的巩固)

教师依次拨动表针,时钟打乱次序分别呈现1:00——12:00,请幼儿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说出整点的时间。教师并随机拿出相对应的数字表示。(为下一步自主操作做铺垫)

以上两步解决活动重点

(三)幼儿分组操作学具(落实目标2,解决活动难点)

1、总结鼓励幼儿的学习情况,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励幼儿合作操作学具的兴趣。介绍学具。

师:“看来,咱们的小朋友非常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就学会认识整点时间了。接下来,老师想让咱们四组小朋友来一次比赛,一会儿老师将给每一个小组每一个小朋友发一个小纸袋,纸袋里面有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表盘(数数有几个,观察表盘是不是一样的)还有数字卡片(数数有几张,认读时间)

、 发学具,提要求,让幼儿操作学具

师:“ 接下来,老师就要介绍操作的方法了:

一,一会儿拿到纸袋以后,请各小组的小朋友取出12个表盘,按照1:00——12:00的顺序给表盘排序;

二,取出数字卡片,把卡片一一对应的放在相应的表盘下面;

三,各小组小朋友相互检查,确定你们组所有小朋友都完成后,举手示意老师完成。不是只有自己完成就可以的,必须你们组的都完成,并检查没错之后才叫完成哦!(增强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分发学具,比赛开始。

6、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引导幼儿相互合作。)

7、 总结比赛结果。鼓励合作好的小组,并指出其中的问题。

(四)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复习巩固学习内容,检验幼儿掌握情况)

师:紧张的比赛结束后,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玩一个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我一说,小朋友肯定知道这个游戏,可是今天呢,老师来做老狼,一会儿呢,小朋友问,老狼老狼几点了,当老狼说出几点时,小朋友,必须马上找出相对应的表盘举起来!注意哦,今天的老狼啊,有点糊涂,它不会按照顺序来问时间哦!所以,小朋友,一定要仔细听,认真找,如果找不对,老狼就要过去敲他脑袋喽!(塑料响锤)

游戏开始,老狼说出几点后,请各小组成员帮忙检查组里的小朋友举得对不对!

三、 结束总结

师:今天和小朋友玩的非常开心,我们认识了钟表上1:00——12:00的整点。小朋友记住了怎么认了吗?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点。

四、 延伸活动

户外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

《认识整点》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着幼儿的生活,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时间是世界和万物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因此,我运用幼儿较熟悉的一日生活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整点,这样一起幼儿的积极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为:

1.幼儿认识钟表,能叫出名称,基本掌握钟面的主要结构。

2.使幼儿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能正确辨认整点,认识整点的读法及记录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的主要是帮助幼儿认识整点,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使幼儿建立初步的时间概念。让幼儿拨一拨,看一看的过程中掌握整点、半点,知道时针、分针、以及它们之间的运转关系。对能力差的幼儿在看图拨指针时,教师注意加强辅导,如:7:00时,提醒幼儿分针在12上,时针在7上。

三.活动准备

1、制作钟表一个.

2、幼儿每人制作一个钟表。

3、幼儿用书大班下册《科学与数学》

四.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这节课的内容。

谁?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朋友,请小朋友猜猜他是谁,滴答滴答,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他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大家猜猜他是谁?

引导幼儿学说:“钟表”

2、师:刚才的谜底是“钟表”,请幼儿说说钟表的用途,总结出钟能告诉我们时间,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钟表朋友。(出示制作的钟表)

3、引导幼儿观察钟表的表面。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表,钟表上都有什么呢?

有数字宝宝,有针,请小朋友从小到大的顺序读一读。1-12

3.。老师拨动钟表调时钮,引导幼儿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幼儿学说:“分针”“时针”“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

4.通过拨动钟表调时钮,认识钟表的“整点”。

(教师将分针和时针都拨到12上,然后拨动钟表的调时钮,分针转一圈从12点转到12点,让幼儿注意时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反复拨几次,让幼儿明白分针每走一圈,时针就走一格,就是走了一个小时。引导幼儿说:“1点、2点、3点、4点……”)

板书:1点2点3点……

、师:现在请一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听老师的口令拨动钟表。(找3-个小朋友示范)

6.给幼儿每人发一个制作的钟表,幼儿听口令拨动钟表(老师巡回指导)。

师: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口令,老师说几点小朋友用最快的速度拨表,比一比,看谁又快又正确。

现在9点了,小朋友该起床了。

现在10点了,我们该吃早餐了。

现在12点了,我们该到室外去做广播操了。

现在1点了,我们该吃午饭了。

7、老师拨动钟表调时钮,幼儿看老师拨到几点,然后记录在纸上。

.示意幼儿把幼儿用书翻到22页,听指令做题。教师巡视。

【《认识整点》说课稿】相关文章:

1.幼儿园大班教案《认识整点和半点》

2.教孩子认识整点和半点的幼儿园大班教案

3.复习整点认识半点幼儿园大班教案

4.《秒的认识》的说课稿

.《认识图形》说课稿

6.《认识平行》的说课稿

7.小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

相关参考

小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数初步认识说课稿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数初步认识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小数初步认...

小数点搬家说课稿

小数点搬家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数点搬家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语文《山坡羊潼关怀古》说课稿

教材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元曲,张养浩的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传很广,脍炙人口张养浩是元朝官吏,曾做过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他任职期间,体恤百...

《松鼠》说课稿

《松鼠》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松鼠》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松鼠》说课...

《认识整点》说课稿

《认识整点》说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整点》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

《认识整点》说课稿

《认识整点》说课稿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整点》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秋天的怀念》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秋天的怀念》说...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秋天的怀念》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秋天的怀念》说...

《数的世界》说课稿

《数的世界》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的世界》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数的世界》...

《数的世界》说课稿

《数的世界》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的世界》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数的世界》...

《认识图形》说课稿

《认识图形》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图形》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认识图形》说课稿1尊...

《认识图形》说课稿

《认识图形》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图形》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认识图形》说课稿1尊...

初中语文《观潮》说课稿

初中语文《观潮》说课稿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观潮》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马》说课稿范文

《马》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

《马》说课稿范文

《马》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