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题张氏隐居》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本文为你选取作文杜甫《题张氏隐居》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杜甫《题张氏隐居》阅读练习及答案(1)

2、杜甫《归梦》阅读练习及答案(2)

3、杜甫《返照》阅读练习及答案(3)

4、杜甫《杜位宅守岁》阅读练习及答案(4)

杜甫《题张氏隐居》阅读练习及答案

题张氏隐居

杜甫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注],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注]不贪夜识金银气:《左传》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南史》载梁隐士孔佑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樵人竞取,入手即成沙砾。金银气殆是类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以动衬静,意思是春日山中丁丁伐木声使得山谷更显清幽。

B.颔联紧扣诗题“隐居”,“涧道”“林丘”写出了所居之地的僻远。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

D.全诗抒写了诗人造访张氏隐居之地未见其人的惆怅之情。

1.从后四句看,张氏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14、D

1、张氏是远离世俗的喧嚣、品行高洁,与世无争的隐士。

杜甫《归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题。

归 梦 杜甫

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

偷生唯一老,伐叛已三朝。

雨急青枫暮,云深黑水遥。

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

【注】伐叛:讨伐乱臣贼子,指安禄山、史思明等。“雨急青枫暮”和“不用楚辞招”均化用自《楚辞•招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两联写历史叹身世,后两联述梦境发感叹,全诗以虚衬实,感人至深。

B.诗人通过对道路时通时阻,以及江山日见冷寂萧条的描写,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诗的颈联写梦魂在急雨中难辨方向,难以飞越遥远的路途,隐喻着现实的艰难。

D.最后两联运用典故,暗示了诗人和屈原有相似的处境、命运和相同的忧国忧民情怀。

1.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A【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的前两联是写“现实”而不是“历史”,而且全诗是虚实结合,不是“以虚衬实”。

1.感时伤世。长期战乱、江山冷寂萧条,诗人内心深感忧虑。感叹身世。迟暮之年,孤独地四处漂泊,只能苟且求活。思念家乡。对家乡(长安)魂牵梦绕,但归乡之路艰难、遥远。(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抓住诗中对现实的描写、典故的运用,以及关键词如“寂寥”“偷生”“梦归”等分析思想感情即可。每条答案由两部分组成,即先归纳情感,再结合诗句作分析。

杜甫《返照》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6题。

返照

杜甫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唯高枕 ,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注]高枕:杨雄《解嘲》:“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绝塞、南方:均指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运用互文手法写白帝城黄昏时雨过天晴。

B.诗题为“返照”,诗中仅第三句写返照,此诗只是拈二字为题,不是专咏“返照”。

.石壁倒映江中,归云缭绕树间,诗中有画,此情境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D.诗人年老多病,夔州天气不好之时,只有早点关门睡觉,高枕则无忧。

16.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

16.第一问:前一句运用借喻(比喻),后一句用典。

第二问:表达了诗人担心所居之地会发生战乱,不可久留的忧国伤时之情;表达了诗人因夔州遭受侵扰而产生的思归之情。

【评分标准】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一点2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杜甫《杜位宅守岁》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1~16题。

杜位宅守岁

杜甫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领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②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注]①杜位:杜甫的同族兄弟。为奸相李林甫的女婿。②四十:杜甫四十岁献《三大礼赋》,明皇命待制乐贤院,而未尝授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守岁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介绍了椒盘颂花的过年仪式。

B.“盍簪”词出《易·豫》,与下句“列炬”相对,意为朋友相聚而来。

.诗歌五、六句笔锋一转:由前文想象的情景写到了自己的命运.为结尾蓄势。

D.诗歌先写守岁景致,后发岁终情感,文笔由平级转为铿锵,风格迥异.

16.”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

16.①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胸怀大志,渴望入仕却不得重用,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愤与无奈。②直抒胸臆,作者决定烂醉一生,既是其内心痛苦的表现,也是其积极仕进,渴望实现政治理想的侧面表达。(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