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唐风·鸨羽》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本文为你选取作文《诗经·唐风·鸨羽》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诗经·唐风·鸨羽》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诗经·唐风·鸨①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④﹖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①鸨(bǎo):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本性不喜栖木。②苞栩;丛密的柞树。下文也棘、苞桑也均为树木。③靡盬:没有停息。靡:没有。一说,盈,姑且,片刻的闲暇。④怙:依靠,凭恃。
1. 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从鸨飞翔栖于树上写起,以这种反常行为引发下文对百姓不能正常生活的叙述,是《诗经》“兴”这艺术手法的典型表现。
B. “肃肃”是鸟扇动翅膀的声音,带有萧杀、凄厉之感,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悲凉压抑的氛围。
. “王事靡盬”一句在《采薇》中也有出现,两首诗都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和伤害。
D. 诗人叙述了自己父母无所依靠、无粮食可吃之艰难之苦,这本是人祸所致,却反复向“悠悠苍天”发问,表现出他面对现实的绝望。
16. 本诗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有评价云“民情至此,咨怨极矣”。请结合此结构特点,分析诗中主人公抒发了哪几个层面的情感,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
1.项,“两首诗都批判了统治者穷兵赎武、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和伤害”错误。《采薇》没有体现“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和伤害”。
16.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愁苦无奈(“曷其有所”)﹔②对家中无
食无依的父母的牵挂和思念;③对连年征战、繁重征役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批判和控诉(“曷其有极”)﹔④因征役无法正常进行农事耕作的抗议,渴望回归正常生活(“曷其有常”)。
《诗经·王风·黍离》阅读练习及答案
诗经·王风·黍离①
(东周某士大夫作)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②。行迈靡靡③,中心摇摇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⑤。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①黍离:《毛诗序》认为“《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②黍:黍子,果实为小米。离离:繁茂。稷:高粱。③行迈:行走。靡靡:行走迟缓的样子。④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安。⑤穗:穗子。⑥噎:郁结而气逆不能呼吸。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写诗人看到眼前景,行走迟缓,心神不定。“靡靡”和“摇摇”两个叠音词把诗人步履迟缓、心神不定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译为“不了解我的人,问我寻找什么”;“此何人哉”译为“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由《黍离》表达的对故国衰亡的悲情被称为“黍离之悲”,用来表达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离骚》、《书愤》就表达了“黍离之悲”。
D.《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中的“宗周”指西周王朝;“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中的“宗周”指西周都城镐京。
17.《诗经》篇章中的起兴句,有的只是“兴”,有的是“兴中有比”,请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
①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④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A.①③④只是“兴”,②⑤“兴中有比”。B.①③④⑤只是“兴”,②“兴中有比”
.①④只是“兴”,②③⑤“兴中有比”。D.①②④只是“兴”,③⑤“兴中有比”。
1.填空。(分)
(1)从所选题材角度看,本诗是一首诗。(1分)
(2)在章法结构上,本诗采用了的形式。(1分)
(3)本诗和《氓》一样,都用到了“赋”的表现手法。《氓》中写氓开始追求女主人公,“,抱布贸丝。”女主人公登上垝垣,向复关遥望,“不见复关,。”婚后氓变心,“,二三其德。”(3分)
19.联系全诗看,作者为什么要从写“彼稷之苗”开始,接着写“彼稷之穗”,最终写“彼稷之实”?(3分)
答案:
16.
17.A
1.(1)怀古诗或说咏史诗(2)重章叠句或重章叠唱(3)氓之蚩蚩泣涕涟涟士也罔极
19.表面上是写稷生长成熟的过程,实际是写京城宗庙宫室故址沧桑之变;写稷生长成熟,也说明作者屡过此地而兴叹,更突出其慨叹之深。从稷苗到稷穗再到稷实,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再到“如噎”,作者情感呈递进式发展,一步步深化。
解析
16.
试题分析:《书愤》诗中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书愤》表达了“黍离之悲”错误。
17.
试题分析: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
1.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
试题分析:《国风·王风·黍离》是《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区的民歌。此诗三章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全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境中传递出闵意情怀,蕴含着深沉的忧国思国之情。
诗经《谷风》阅读练习及答案
谷风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习习谷风,维风及颓①。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②!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③,思我小怨。
【注】①颓:旋风。②遗:遗弃。③大德:指能共患难。
1.诗歌的第一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诗歌表达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
答案:
1.起兴的手法。“习习谷风,维风及雨”的意思是风带来雨,诗歌以此起兴,引出下面丈夫抛弃妻子的内容。
16.诗歌的一、二两章,在特定的风雨交加的环境中表现弃妇的悲惨命运,第三章写出弃妇情绪的变化、思想的觉醒和人格的升华。体现了女主人公从被遗弃之后的悲愤到对现实有深刻理解,从而自重自强的情感变化。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的第一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干直接指向“第一章”,考生要分析第一章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看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意思是“谷口呼呼刮大风,大风夹带阵阵雨。当年担惊受怕时,唯我帮你分忧虑。如今富裕又安乐,你却弃我掉头去”,前两句以“谷风”起兴,表现女子对遗弃自己的丈夫的控诉。这种风雨的描写既是对环境的描写,也是对生活艰难境况的暗指,表现在过去的风雨中,有许多的不安和恐惧,但是他们在苦难中能够相亲相爱;苦难过后,丈夫却把妻子遗弃了。考生可以围绕“起兴”进行分析。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表达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考生要关注题干中“变化”一词,由此可知,诗歌中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考生要借助诗歌的语言分析这种变化。从诗中来看,诗歌的第一、二章写女子被丈夫遗弃,诗中的女主人公被丈夫遗弃,她满腔幽怨地回忆旧日家境贫困时,她辛勤操劳,帮助丈夫克服困难,丈夫对她也体贴疼爱;但后来生活安定富裕了,丈夫就变了心,忘恩负义地将她一脚踢开。此时的女子是满腔幽怨而又是满怀控诉。第三章写女子的态度变化。如从“转弃”“弃予如遗”等可以看出女子遭受遗弃;从“无草不死,无木不萎”看到女子思想的转变,女子从被遗弃之后的悲愤到现在对现实有深刻理解,从而自重自强的情感变化。考生围绕这些内容答题即可。
《伯兮》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橙子辅.导诗,完成14~1题。
伯兮①
伯兮朅②兮,邦之桀③兮。伯也执殳④,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⑤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⑥,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⑦。
(注释)①选自《诗经·国风》。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指丈夫。②朅(qiè):英武高大。③桀:同“杰”。④殳(shū):古兵器。⑤杲(ǎo):明亮的样子。⑥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⑦痗(èi):忧思成病。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兮》与《采薇》都与战争有关,而写作角度不同。《伯兮》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而《采薇》则从战士的角度来写。
B.《伯兮》的第一章通过“朅”“桀”“为王前驱”等内容,赞扬了“伯”的形象、才华与地位,表达了女子内心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本诗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所用手法完全相同。
D.诗歌紧扣一个“思”字,边叙事,边抒情,塑造了一个温婉的女性形象——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但并没有过于激烈的怨愤。
1.《伯兮》的第二三章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表达女子的思念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4.
1.全诗采用赋法,描述步步细致,感情层层加深,表现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以及冲突的辗转递升。①第二章:绘肖像(用比喻)——因思夫而无心梳妆。②第三章:写心理(作类比)——盼夫像盼雨般难,因思夫而头痛。
相关参考
...式微③。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1.下列...
...式微③。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1.下列...
...式微③。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1.下列...
...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③无衣,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此处代指同甘共苦的将士。.古人认为“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一句中的“恍惚”“逶迤”十分传神,请谈谈你的理...
...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③无衣,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此处代指同甘共苦的将士。.古人认为“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一句中的“恍惚”“逶迤”十分传神,请谈谈你的理...
...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③无衣,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此处代指同甘共苦的将士。.古人认为“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一句中的“恍惚”“逶迤”十分传神,请谈谈你的理...
...,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⑦。(注释)①选自《诗经·国风》。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指丈夫。②朅(qiè):英武高大。③桀:同“杰”。④殳(shū):古兵器。⑤杲(ǎo):明亮的样子。⑥谖(xuān)草
...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11.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迟日江山丽”的“迟日”即快要落山的太阳,第一句写景远近结合,一个“丽”字将太阳照耀下的...
...注】更得琼琚报,吟咏从今乐有馀。【注】木瓜:出自《诗经·卫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9.请结合全诗,概括诗人“闲居”的表现。(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尾联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
...代指溪水。②徙倚:徘徊。③沫泣:哭泣。④行多露:典出《诗经·召南·行露》,言路上很潮湿,行人难以行走.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题中的“临溪”表明了送别时的地点,“送别”二字则既点明了主要事件,...
...藏去无复在。至老不曲躬②,羊裘行泽中③。【注】①《诗经·小雅·绵蛮》:“命彼后车,谓之载之。”后车即副车,跟在后面的从车。②《晋书·陶渊明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曲躬即弯腰行礼,引申为屈身事人。③...
...。后来人民对这棵甘棠树加以保护,并作诗歌颂,这就是《诗经·召南·甘棠》。③杭州春雨多,秋雨少,常闹旱灾,长庆四年春天,白居易发动州民,修筑西湖周围的堤岸。12.以下评价适
...怅然吟式微②。【注释】①雉雊:野鸡鸣叫。②式微:《诗经·邶风·式微》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句子。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会试,除夕将至时写下此诗。②侬:我。③夭桃:出自《诗经》,以“夭桃”称艳丽的桃花。2.对这首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嵋山下”交代了故乡的确切方位,“是侬家”一挥掷
...会试,除夕将至时写下此诗。②侬:我。③夭桃:出自《诗经》,以“夭桃”称艳丽的桃花。2.对这首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嵋山下”交代了故乡的确切方位,“是侬家”一挥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