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羽、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本文为你选取作文陈羽、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陈羽、王昌龄《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1.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羽的《从军行》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B. 陈羽的《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两句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来写征者离乡背井的离愁别绪。
D. “高高秋月照长城”采用借代的手法,古老雄伟的长城代国家,秋月代家乡,景象壮阔而悲凉,营造了一个渺茫而悲凉的境界。
12.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各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1. D
12. ①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猎猎的红旗在皑皑的雪山上飘扬,戍边将士在缭绕于耳的笛声中,高举红旗直向积雪山峰挺进。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表现出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情怀。②撩乱的边关愁绪无数倾诉,总也听不完,只有那秋月高高在上照耀着长城,此景亘古不变。这两句描写了边塞“秋月”下响起琵琶声的凄清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烘托边关将士们背井离的悲怆愁绪,表达戍边将士悠长哀婉的思乡之情。
李颀《古从军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题。
古从军行①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②风沙暗,公主琵琶③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生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④入汉家。
[注]①“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②刁斗:古代军中钢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拆。③公主琵琶: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④蒲桃:即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开通西城,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首宿”的种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由“白日”到“黄昏”,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士兵行军生活的辛苦。
B.三四两句用刁斗声和琵琶声渲染了一一种悲凉的氛围,烘托边塞环境的艰苦。
.本诗用正侧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连胡人与胡雁都难以忍受。
D.诗歌最后两句运用典故,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也突出了汉武帝的赫赫战功。
1.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3分)D[解析]不是突出汉武帝的赫赫战功,“空”字可见作者是讽刺汉武帝好大喜功,借此来讽喻君王。
1.(6分)
①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年年战骨埋荒外”,战争残酷,但是收获很小;
②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边塞环境恶劣,生活艰辛,有家难回;
③讽刺当今皇帝好大喜功。作者借古讽今,借汉武帝来讽刺当时玄宗皇帝用兵。
(写对一点给2分,写对三点给满分)
王昌龄《琴》阅读练习及答案
琴
王昌龄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琴用特生的梧桐制作而成,虽然它外表质朴无华,琴声却分外幽远、清雅。
B.听者的思绪被带到遥远的古代,以此衬托出演奏技艺赋予琴声的特殊魅力。
.诗人善于将无形的琴声具体化,以风雪、江山等景象绘出琴声情调的变化。
D.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本来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
1.诗人在听琴的体验中,寄寓着自己的心志,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
14、D
1、琴材料不凡,外表质朴而声音清雅,诗人亦以雅而不俗、才华拔萃为追求。琴声怀古思远、富于变化。诗人志在体验种种不同的人生经历或精神境界(或诗人也有追思先贤之志,悲欢离合之情)。琴声高妙却少人理解,诗人也流露出怀才不遇之叹。
王昌龄《送窦七》《送柴侍御》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 14-1 题。
送窦七
王昌龄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宋窦七》中“江边明月为君留”,运用拟人,含蓄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B.《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一句,富有深意,暗含了与友人心心相通之意。
.两首诗均写送友人离开,而且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方式均有很多相似之处。
D.两首诗在情感格调上截然不同,《送窦七》悲伤凄切而《送柴侍御》却豁达乐观。
1.《送柴侍御》的三四两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为人激赏,你认为妙在何处?(6分)
答案:
14.答案:D。“在情感格调上截然不同”过于绝对。《送柴侍御》也含蓄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
1.答案:(1)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2)用丰富的想象创造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3)语意新颖,出人意料,亦在情理之中,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每条 2 分,答出 3 点, 可得 6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