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李姓 古时计时
Posted
篇首语: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本文为你选取作文古时李姓 古时计时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古时李姓 古时计时
篇一:《姓氏文化:李姓》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国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下面由百姓通谱小编带领大家走进李姓文化。
李姓来源有三
一、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
相传远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生有儿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子皋陶,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的曾孙,生于曲阜(今属山东),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因曲阜为偃地,所以被赐为偃姓。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帮助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联盟领袖后,任命皋陶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时掌管刑狱的官,后来又称为理官。
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曾制定墨、劓、剩、宫、大辟种刑罚,根据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等进行公平处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会秩序。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领袖后,认为皋陶最贤能,准备让皋陶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还未来得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到了商代,便以官职命名本族姓氏,称为理氏。为什么称为氏而不称为姓呢?原来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某种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
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父亲是谁,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
“姓”字最早的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为姓;后来变为由“女”与“生”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古姓,如姬、姒、妫、姜、嬴等,都带有“女”字。
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能称氏。姓是决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据——同姓不能结婚,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从此以后,或说姓,或说氏,或兼说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
二、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唐李思摩,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 咄颉利曾屡次扰唐,咄与思摩于贞观四年(630年)扰唐时被唐将俘获并送往长安(今西安市)。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李突地稽(革末)(革曷)(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酋长,唐朝初建时即来唐朝贡,后曾击败进攻幽州的突厥兵,于贞观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为右卫将军,赐为李氏。李嘉庆蛛鞘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唐德宗时被封为都虞侯。
李国昌
本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69年)任太原行营招讨等职,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升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被赐姓李名国昌。回族李姓7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13世纪以来,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回族散布面广,主要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192年统计约有721.9万人。李姓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其祖先就是波
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三、赐姓改姓
封建社会的赐姓,是最高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将别人已有的姓抹掉,换成另一个姓;因皇帝的姓最为尊贵,称为“国姓”,所以,皇帝赐给臣属的姓大都是自己的姓。皇帝赐姓,往往出于褒赏、恩惠、笼络,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被赐姓者来说,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会使全家全族感到无尚荣耀。唐朝皇帝赐姓之风,盛于以前咨朝,自开国皇帝李渊开始,至末期的昭宗李晔,一直绵延不断。
李勤(94—669)
本姓徐,名世-勋,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人。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被唐高祖李渊任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单名(责力)。
李粲 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卫大将军,唐高祖李渊入关后,率众归唐,被授宗正卿,封应国公,赐姓李。
李子和
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献款,被任为灵州总管,后又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刘黑闼起义,因有功,被赐姓李,封夷国公。
李抱玉
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时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原名重璋,善骑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战河西有功,为他改名抱玉。安禄山叛乱时,安抱玉镇守南阳,上书朝廷,说耻与逆臣安禄山同宗,要求改姓,于是唐玄宗赐他姓李。
李忠臣 蓟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时从军,憨直不通书,但努力奋斗,因有战功,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赐名忠臣。
李国臣 河西人,本姓安,膂(1u)力过人,积功升任云麾大将军,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
李宝臣
奚族人,原为范阳守将张锁高的养子,名忠志,字为辅,为安禄山、史思明的部属,随安、史叛唐。761年,史思明死,他献恒、赵、深、定、易州,唐代宗李豫升他为礼部尚书,赐姓李,赐名宝忠,封赵国公等等。
篇二:《中华李氏渊源及发展》
中华李氏渊源及发展
中 华 姓 氏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蒋......田 第一姓
寻根溯祖“李”姓起源
李姓图腾的涵义:古时李姓.
李氏图腾来自上古的皋陶,皋陶是九黎氏族部落首领。古代黎是虎,又可以写作(豸+里)、狸、理,通假谐音作李。李姓图腾由虎、木、子三部分组成。虎代表皋陶的祖先少昊,木代表皋陶玄鸟族的图腾,子是鸟卵,象征后代子孙。李姓图腾象征白虎少昊的后代。李氏图腾的本意是:母子食木子的果实李子,旁边的白虎代表是皋陶后裔。李氏图腾从远古走来,仍传递着遥远的信息。
释义:赵地郡和陇西郡李氏均为同祖后裔,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成为华夏经典书籍之首,老子本人也成为道教始祖,与李氏盛唐的强大富强一样成为我中华永恒的辉煌。
现在大多数李姓均以李利贞为李姓始祖;以老子李耳为先祖象征。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人口总数1亿出头。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所建的政权最多,李姓先后称帝称王的多达60余人。
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一、寻根溯祖
1、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
相传远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生有儿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子皋陶,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的曾孙,生于曲阜(今属山东省),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因曲阜为偃地,所以被赐为偃姓。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帮助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联盟领袖后,任命皋陶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时掌管刑狱的官,后来又称为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曾制定墨、劓、剩、宫、大辟种刑罚,根据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等进行公平处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会秩序。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领袖后,认为皋陶最贤能,准备让皋陶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还未来得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到了商代,便以官职命名本族姓氏,称为理氏。为什么称为氏而不称为姓呢?原来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某种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父亲是谁,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字最早的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为姓;后来变为由“女”与“生”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古姓,如姬、姒、妫、姜、嬴等,都带有“女”字。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也就是说, 赵郡陇西系同源,道法盛唐佑华夏!
只有贵族才能称氏。姓是决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据——同姓不能结婚,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从此以后,或说姓,或说氏,或兼说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说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省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安家落户。
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2、为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单姓李氏。
唐李思摩,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苾。颉利曾屡次扰唐,咄苾与思摩于贞观四年(630年)扰唐时被唐将俘获并送往长安(今西安市)。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李突地稽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酋长,唐朝初建时即来唐朝贡,后曾击败进攻幽州的突厥兵,于贞观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为右卫将军,赐为李氏。李嘉庆 蛛鞘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唐德宗时被封为都虞侯。
李国昌本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69年)任太原行营招讨等职,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升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被赐姓李名国昌。
回族李姓:7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13世纪以来,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回族散布面广,主要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192年统计约有721.9万人。李姓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
苗族李姓: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数以上在贵州,其余分布于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与其他兄弟民族大杂居,小聚居,192年统计约有03万人。李姓在苗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宁地区的苗族中为大姓之一。汉姓李,苗姓为“孟恩路”,这是他们实行“子父连名制”的一种特殊写法。苗族中的李姓,有些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有的已与李姓的原义无关。例如,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民起义中有个起义军将领叫李洪基,但他并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语名字“拟”的讹写,而“拟”在苗语中意为水牯牛,“洪基”为“弯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弯角水牯牛”。据有关学者考证,清代官府在登记户籍册时,用同音的汉姓代替男性户主的单舌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汉姓。苗族中的一些李姓,就是这样产生的。
壮族李姓:壮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成,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92年统计约有1337.万人,90%以上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部分居住在云南、广东等省。李姓在壮族中人数较多,曾出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开芳、李锦贵、李文彩等,均为壮族李姓人。
瑶族李姓:瑶族主要由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成。192年统计约有140万人,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省区的山区,其中广西瑶族人数约占总数的70冤强。李姓为瑶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瑶族原有12姓中居于第五位。瑶族李姓根据血缘远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称呼,辈分称谓有“本头”、“巴比”、“九古”等。瑶族李姓具有反抗封建压迫的精神,清代有广东八排瑶民反清首领李英,还:有湖南瑶民起义首领李元发。
白族李姓:白族自称“白子”、“白尼”,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并散居于云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贵州省毕节等地,192年统计约有113.1万人。唐代史学家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熟悉南方少数民族情况,他所写的《通典》中记载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数十部落„„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从中可以看出李姓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再往前追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在赐给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以张姓时,又赐各酋长杨、李、赵等姓。这又说明1700多年前云南白族已有李姓。三国以后,有不少李姓汉人徙居云南,久而久之,与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贞观年间的“西洱河蛮”中的杨、李、赵等姓,都自称本来是汉人。难怪有人说云南的李姓不容易分清谁是汉族还是白族。在历史上,白族李姓曾涌现出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如宋代大理国有大臣李紫琮,明代有文学家、史学家李元阳,清代有学者李倬云、李根云、李崇阶等。现在,李姓仍为白族四大姓之一。
畲族李姓:畲,意为烧榛种田,即在播种之前将田中的草木烧去,以灰作肥料。畲族即因从事畲耕(即刀耕火种)而得名,他们自称“畲民”或“山客”,192年统计约有36.万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6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他们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关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有“唐光启二年(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道官,由海来闽”,这说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姓。元末有福建农民起义首领李志甫,据说就是畲族人。
犹太人中的李姓
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来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公元前11世纪建立以色列王国,创犹太教。公元1至2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绝大部分被赶出住地,其中散入欧洲的受到迫害屠杀,或与当地民族结合。犹太进入中国,约始于唐代;有较多的人来中国,是在北宋中叶。北宋时进入中国的这一批犹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2世纪 70年代离开犹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买地区,在那里定居了1100多年之后,于 11世纪中叶或后叶,又循海道向东推进,到达了中国。他们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向皇帝殷勤致意,并进贡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们的贡品,同意他们“留遗汴梁”。于是,这一支犹太人就在开封定居下来,并分别取了汉人的姓。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犹太人散居于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宁波、泉州等地,但人数最多是住在开封的犹太人。住在开封的这一支犹太人移民,以李姓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金、张、左、白等 17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为“同姓不同家”。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他们在开封上市子东南(今南教经胡同)购置土地,建筑寺院,取“清者精一无二,真者正而无邪”之意,名为清真寺,通称礼拜寺,作为开封犹太人宗教活动的中心。这所寺院,是中国历史上创建最早、保存时间最长、最为著名的中国犹太人的礼拜寺。到了明代,开封犹太人进入鼎盛时期,教徒发展到00余户,约4000余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明军掘黄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义军,使开封沦为泽国,开封犹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开封城时,幸存的犹太人才随同汉、回民返回开封,后又在寺院旧址上重建了清真寺。 清初,开封犹太人有李、艾、赵、张、高、金、石7大姓,李姓仍居首位。现在,开封犹太人尚有4姓,仍有李姓,他们已完全接受了中国文化。
3、赐姓改姓
封建社会的赐姓,是最高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将别人已有的姓抹掉,换成另一个姓;因皇帝的姓最为尊贵,称为“国姓”,所以,皇帝赐给臣属的姓大都是自己的姓。皇帝赐姓,往往出于褒赏、恩惠、笼络,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被赐姓者来说,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会使全家全族感到无尚荣耀。唐朝皇帝赐姓之风,盛于以前咨朝,自开国皇帝李渊开始,至末期的昭宗李晔,一直绵延不断。
李勤(94-669),本姓徐,名世勋,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东明东南)人。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被唐高祖李渊任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单名绩。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卫大将军,唐高祖李渊入关后,率众归唐,被授宗正卿,封应国公,赐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献款,被任为灵州总管,后又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刘黑闼起义,因有功,被赐姓李,封夷国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时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原名重璋,善骑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战河西有功,为他改名抱玉。安禄山叛乱时,安抱玉镇守南阳,上书朝廷,说耻与逆臣安禄山同宗,要求改姓,于是唐玄宗赐他姓李。
李忠臣,蓟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时从军,憨直不通书,但努力奋斗,因有战功,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赐名忠臣。
李国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过人,积功升任云麾大将军,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
李宝臣,奚族人,原为范阳守将张锁高的养子,名忠志,字为辅,为安禄山、史思明的部属,随安、史叛唐。761年,史思明死,他献恒、赵、深、定、易州,唐代宗李豫升他为礼部尚书,赐姓李,赐名宝忠,封赵国公。 李光进,其祖先为河曲(今青海省东南境黄河曲流处)羌族,姓阿跌氏,唐朝贞观中期内属,以其地为鸡田州,光进随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有功,于大历年间被唐代宗李豫赐姓李。
李元谅,安息人,本姓安,少为宦官骆奉仙所养,冒姓骆,名元光,勇敢有谋略,唐德宗时与李晟收京师,贞元年间因守备有方,避免了一次与吐蕃的战争,被赐姓李,赐名元谅。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简,以功累官横海军节度使、沧德棣州观察使,被唐穆宗李恒赐姓李,赐名全略。 李茂勋,回鹘(即回纥)族阿布思后裔,降唐后,受到兵部尚书张仲武的重用,后因积功较多,被唐宣宗李忱赐姓李名茂勋。
4、改自林姓,在福建闽南一带有一望族李林氏,众十万,为明代时福建泉州晋江的一支林姓人为了避祸的缘故改姓为李,有载“清源林李宗谱”。与林氏同奉文财神比干为始祖。
二、迁徙分布
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赵 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带。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渤海郡:西汉置。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汉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广汉县一带。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襄城郡:战国时魏邑,秦置县。历代因之,清属河南许州。
江夏郡:汉高帝置。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
梓潼郡:古县名,汉代置。为广州郡治,蜀汉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县。
范阳郡: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天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带。
梁国郡:汉高帝将原来秦代的砀郡改为梁国,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南阳郡:战国时秦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同源,人数最多,声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赵郡李氏地位高于陇西李氏。
四、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山西:陇西家乘,静乐岑城李氏族谱四册。
河南:汝州李氏祖谱一册(汝州李氏应该属于郡望中的“南阳郡”)
福建:清源林李宗谱
五、家族字辈
1、衍庆堂萍乡衙前李氏三河派(一世祖为唐西平忠武郡王晟公)
一学观成正道廷,炳垣锦耀日维新,文章报国风声远,忠孝传家天性真,竹帛名垂推旧籍,王侯位显拔群伦,西平世泽三河衍,霞蔚云蒸席上珍。
2、山东郓城李氏
促上自作维,传士仰新本,善佳锦邦瑞,启占乃良恒。
3、廣東李氏始祖李棟三房道全李公班聯(李棟為西平王李晟之十二世子孫)
高第開基廣,衍雲(礻乃)偉業,始興樹績允,彰家國宏猷
4、山东枣庄峄阳李氏
世德宜秀济,富贵庆荣长,敬慎林茂旺,玉满照庭阳,冠亚泰延起,旭泽浩英良。
、山东滕阳李氏字辈:
时尚嵩志云,文瑞(芳)奇興玉,孝友传家永,诗书继世长,修善荣启晋,道德国运昌。
6、山东汶上苑庄李氏字辈:
元五中华麟,章绪继世长,鸿开连云志,秀象震东方。
六、历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冰:战国时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人称"诗仙"。
李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陵:让历史无奈的半世英雄李陵,字少卿,汉朝陇西成纪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是在孤军深入,打了胜仗,在矢尽援绝的情况下暂降匈奴的。但他毕竟是背汉降敌,作了乃祖的不肖子孙和民族的罪人,功不足以掩过。以后又百计劝降苏武,就更不能使人原谅了。
七、李氏堂联
卫公勋业 元礼门墙
西陇望族 北海名流
经传道德 名重谪仙
家藏邺架 诏赴玉楼
犹龙紫气当前现 旋马清风奕世存
居士词犹传漱玉 娘子军莫与争锋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遗恩远;由粤而蜀,祖德宗功沛泽长!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宗开淮右,忠良孝友笃家风!
欲从学海问津,且把汉书终日读;莫谓凡夫难度,尚留道德五千言!
脉接盛唐,喜玉叶金枝,派衍绥江绵瓜瓞;源开有宋,幸龙章凤诰,多传岭表世簪缨 !
西平世第 北海名家
篇三:《中国古代智商顶尖的个男人》古时李姓.
中国古代智商顶尖的个男人,有人数千年前就已揭开宇宙万物之谜?
中国人一向以聪明自诩,但要在聪明人中拔出高子,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选谁,恐怕都有人不服。但将此八人列为中国古代脑力界的塔尖人物,恐怕是无疑义的。
第八名:杨修
杨修的上榜,虽是另类,其实也很好地代表了〝智商有余,情商不足〞那一部分人。杨修智商究竟有多高?我们可以取个参照:曹操。曹操是当时的人杰,脑力界的翘楚,这应该是没有疑议的。那么,这位人杰是如何评价杨修的?〝我才不见卿(杨修),乃觉三十里〞。换做大白话大概就是:杨修的智商甩了我30里。可是,杨修后来下场如何?恐怕诸君心里早已有数。
第七名:康熙
倘若在中国历代明君里做个排名,康熙无疑是肯定上榜的。尽管繁琐的政务消耗康熙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位脑力惊人的皇帝,闲暇之余仍不忘研究西洋数学、天文学等当时前沿学科,根据《圣祖仁皇帝实录》相关记载,我们大抵可知康熙皇帝不仅能够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还可以说他的数学水平达到了当时数学家的高度。据说,现在故宫还保存有他做数学题的草稿。看来,具有极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康熙皇帝人生能有如此成就,也是必然。
第六名:张良
张良者,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同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其手无缚鸡之力,却凭藉极其出色的脑力,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值得一提的是,张良政治智商也颇为惊人,被册封为留侯之后,不留恋权位,晚年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云游四方,不问朝政。对于张良,汉初高祖刘邦如是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第五名: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也就是说,孔子创办了春秋版的门萨俱乐部,其门徒也多是脑力界精英。此外,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曾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至于孔子的长相,也颇有意思。《史记》记载:〝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可见,孔子的头顶骨是中间低而四边高,脑门奇大。如此相貌者,脑力惊人是注定的。
第四名:管仲
管仲无疑是中国古代最强的经济学家。在齐期间,管仲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辅佐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后人将其著作收编成书,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
我们爱科学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的阶梯”。是啊!一本书会使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读了《十万个为什么》,从中增长了不少知识。《十万个为什么》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人体、健康、医药等好多好多的内容,是一本让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科普读物。书中一个个新奇的知识,有问有答会让你感到大千世的五彩缤纷和自然界中的千变万化。令人废寝忘食,手不释卷。
比如:“古代人是怎样计时的?”古时候,聪明的人类发明了多种利用测量影子来计时的方法,这就是各种各样的“日晷”。就是把一根木棍直立在地面上,周围再摆放些石头,无论太阳在天空中什么位置,直立的木棍都会在石头上留下影子,就知道当时的时间了。可是,这种方法在夜晚和阴雨天气就不管用了。所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用水计时的“滴漏”的方法。直到1657年,荷兰数学家惠更斯根据伽利略1583年摆动定侓,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摆的时钟。
到今天,这种钟颇受人们的欢迎。它让我认识到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知识是那么益智有趣;它让我知道了科学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我喜欢《十万个为什么》,当你翻开书卷,趣味盎然的知识故事让你扑朔迷离,从这套从书集趣味性、启发性于一体,深深地吸引住我。《十万个为什么》丰富了我的知识,以后我还要多读书。
古时读书名言
1、知不足者好学,耻不问者自满。——(宋)林逋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3、明灯常作伴;益书常为朋。——《对联集锦》
4、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宋)黄庭坚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
6、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元)陈秀明
7、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9、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出自: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有修养有名望的人务求实际,而不图外表好看;致务于自身的修养锻炼,而不计较自身以外之物。—— 张居正
10、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南北朝)颜之推
11、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王安石
12、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书摘
13、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清)刘鹗
1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16、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张之洞
1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1、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
19、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0、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宋)朱熹
2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
2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23、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清)唐斌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读书百遍义自见。——(南朝)裴松之
26、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3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3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3、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34、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6、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
37、少年好学,将成大器。——书摘
3、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3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40、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41、学风四戒:戒满,满则无求;戒骄,骄则无知;戒惰,惰则无进;戒浮,浮则无深。——报摘
42、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43、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44、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4、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对联集锦》
4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4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清)彭瑞淑
49、忧愁非书不释,忿怒非书不解,精神非书不振。——(清)颜元
0、读书,一个永恒话题。古人是这样看待读书的。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宋陆游
6、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陆游
7、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坠。——(汉)徐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9、交一个读书破万卷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格言联璧》
60、学知不足,业精于勤。——(唐)韩愈
怀念古时
每当五星红旗在我眼前的旗杆上冉冉升起,每当赤红一般颜色的红领巾系在我的颈脖上,在我胸前随风而动;是火一般的红色,在我心口燃烧。
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代代,精忠报国的中华儿女;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文天祥,有“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有“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他们那宽阔无垠胸襟中,怀着祖国,怀着人民。
让我们再回溯这古战场赤壁吧,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听着狂野的怒吼声与残忍的厮杀声,遥望着狼烟烽火、断壁残垣。弱与强的抗衡,智与愚的对战。何不驾车来到曹军军营,看他们大败而落魄的样子,公瑾、孔明,该如此欢笑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再一挽长衫,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英雄豪杰。乱石再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再梦回中秋吧,那淡淡的月光轻浮了皓空,必然是梦境啊,我险些坠入了。皓月下,你“起舞弄清影”,又怎样“把酒问青天”。我怎能知天上宫阙,今夕,又是何年。我悄然乘风归去,奔向那月亮,却又惊恐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举起酒杯,高歌对月,几时才有?苏轼,让我尽兴于《水调歌头》吧!古时中秋,才值得我梦恋啊!
一回首,五千年已过,转眼间,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也不再盼望桃花潭边的阵阵歌声。
相关参考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
今天,刘老师上了一节课。内容是: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日”就是太阳,用立杆测影法知道是什么时侯,不是很精确,但中国有个农历却延续到今。我在网上查的农历是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
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五、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六、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七、...
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五、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六、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七、...
历史书上的历史,是平面的历史,一人一事,总觉得没有什么趣味。曾经读到一本叫《芥子》的书,是当代作家的畅销小说,写的是史书上常见的千古名人旁一个个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可能就是从那时才明白,世界上从来都不是...
提到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男同胞们都不禁仰天长啸,三妻四妾,男尊女卑。事实上这是长期以来大家普遍的一个错误观念。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为了传宗接代那个时候是多夫多妻制,当人类进入儒家统治社会后,就开始严格...
皮影戏起源于哪个国家?何时传入浙江?皮影戏的造型和唱腔又有哪些讲究……6月9日,15个杭州网小记者家庭走进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一起揭秘“皮影戏”的台前幕后。一走进“光影传奇——海宁皮影展”,小记者们马上被形...
...、望仙楼:意谓望君如望仙。3、水滴句:指铜壶滴漏,古时计时仪器。4、袍宫人:指穿着衣的宫女。薛逢《宫词》韵译大清早,宫妃们在十二楼打扮梳妆;登上望仙楼台,盼望着临幸的君王。兽形门环紧锁宫门,内心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古时人说的,关于月亮的诗词和古时有很多。小时候,每逢中秋佳节,我们都会抬头望天看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月亮,因为祖母说上面有仙女带着兔子在散步,于是我们信以为真,每次都睁大了...
...长安塔保持了隋唐时期方形古塔的神韵,它的正门采用了古时大殿的汉玉白石阶,中间要略高,显示出它的主要。两旁栏杆采用现代式,简洁实用,没有古时的雕刻。最下方柱子仿古,撑起了整个柱身。长安塔最顶是古时一贯的...
在我们当今世界很多思想,都是古时候所遗留下来的,有利有弊,所以对待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古时候的儒家文化,他们主张的是”礼仪“,”有教无类”……延续至今,有利有弊,适用于我们当今社会的有礼仪...
我要发明时光机,因为可以到古时候去探险,到未来观看新科技的时代,所以我想发明时光机。回到古时候,可以看以前的生活方式、房子、环境,也可以到未来科技看发展的程度,我因为想了解古时候和未来的生活方式,以及...
...黄瓜,秋来酿白酒”这个诗句。先上网查询资料: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古时民间四时八节(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
...经意间,眼泪又溢出眼眶。人生弹指一挥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永恒的是天上的月,变幻的总是那月下的芸芸众生。真是岁岁年年月相似
...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我们就出发到博物馆去了,里面有古时候的一些人的照片,还有古时候的一些武器。出来以后我们就找了一片空地开始吃东西了。过了一会儿吴老师要求我们排队,我们又往前走了一会,就到了芦苇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