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抒情作文
Posted
篇首语:走路不怕上高山,撑船不怕过险滩。本文为你选取作文遗址抒情作文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遗址抒情作文
遗址抒情作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遗址抒情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起遗址,大家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12大地震的残忍,地震使多少个同龄人失去了父母,失去了亲人和朋友。地震残忍地推翻了我们美丽的家园,让多少人无家可归。地震还破坏了人们的——小鱼洞大桥。
小鱼洞大桥历史没有长城那么悠久,也没有长城那么壮观,可它却是一座跨越山与路之间巍峨的桥梁。当年的威风今日不复。小鱼洞大桥横着中间断了一大节,竖着中间裂了一个大缝,从缝向下看感到一阵害怕,桥的右边向下倾斜,栏杆也是伤痕累累的了,虽然小鱼洞大桥可以修复,但是还是那么不堪一击吗?我期望小鱼洞大桥会更加坚固,美观。
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又去参观了中法桥,中法桥也有些历史了,中法桥原呈半圆形,方便了来来往往的人民,桥下的水清澈见底,小河欢快地流淌着。而如今,中法桥残缺不齐,桥下的小河也像断了生机,人们在离中法桥不远的地方建起了竹架桥。中法桥上长满了青草,像放了很久的东西发了霉一样,中法桥“生”前为人们效劳,“死”后又被人们参观纪念,奉献了一生的中法桥被无数人记住不是很好吗?
你见过史上最牛的学校吗?我就见过,当我看这座学校的第一眼时就很奇怪,因为这所学校很普通,没什么奇特之处,可是它为什么被称为“最牛的`学校”呢?原来当时地震时,地在中间裂了条缝,前面的教学楼的学生有很多受伤的,而那个最牛的教学楼比以往高出3米多,里面的几千学生竟然毫发未损。
一位姓王的爷爷就看到了当时的情景,王爷爷讲述了当时的情景,我问:“王爷爷,地震当时你想到了什么?”答,“我想到我的孙子换在里面读书”问,“王爷爷,地震当时你害怕吗?”答:“有点害怕”问,现在这个教学楼与前面那个教学楼高度相差多少?答:“现在相差大概有2米多吧!地震过后不久就测量了准确的数字是3米,现在估计有两米多。”“谢谢您的回答”。我又打量了几下这座教学楼,心理想象着当时的情形。
虽然我看到的是一小部分的遗址,但也开阔了我的视野,离开时,我心理暗暗祈祷,希望不要在地震了,不要让那些可怜的人儿无家可归了。
关于半坡文化的作文 半坡遗址作文
第一篇:《半坡文化遗址》
半坡文化遗址
半坡文化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
聚落遗址,距今600-6700年之间。193年春,发现于陕西省西安
市东六公里处的半坡村,故名。 该遗址19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
0000平方米。从194年9月到19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
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 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1971关于半坡文化的作文.
年又进行了第六次发掘。总括六次发掘,可以看到,整个遗址略呈
南北较长、东西较窄的不规则的椭圆形,总面积万平方米(发掘
面积1万平方米左右),房屋和窖穴、饲养家畜的圈栏集中分布在村
落的中心,约占3万平方米。围绕居住区,还有一条深宽各约—6
米的围沟。遗址北部是氏族公共墓地,东部则是制陶窑场。居住区
和墓地、窑场明显分开。
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为“伊甸园”,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第二篇:《半坡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关于半坡文化的作文.
半坡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发展需要,是进一步提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需要。以养成教育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完结,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我校校园全面实现净化、绿化、美化、静化。
一、指导思想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邓小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根本的行动指南,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突出“自评发展、和谐属性、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强化“三风”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 优良的人文玩意,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生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具体措施
1、确立校园文化建设具体内容
2、成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
3、明确领导小组人员职责关于半坡文化的作文.
三、主要内容
(一)校园静态文化建设
1、抓好黑板报宣传阵地,每月至少更新一次。关于半坡文化的作文.
2、抓好学校每一块墙壁,把墙壁当作宣传阵地。让每一块墙壁说话,力争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角,都成为教育学生的活动的教科书。
3、抓好办学特色的宣传,让办学特色与校园文化结合越来,激发学生喜爱我们的办学特色,创新我们的办学特色。
4、抓好校园绿化和室内美化,营造文化氛围,优化教育环境。
(二)校园动态文化建设
1、改造学校校容校貌,不断净化、美化校园环境。
2、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的功能,使育人环境更上档次。
3、建立心理咨询室,关心和帮助学生身心健康,重视对特殊学生的深入细致教育。关于半坡文化的作文.
4、加强图书室、阅览室等设施建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条件。
、认真扎实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竞争意识。
6、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让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协调统一越来,充分发挥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有效促进学生价格素养的发展。
(三)抓好师德素养建设
在当今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迅猛阶段,我们的教师要热爱祖国,献身教育事业,为祖国发达,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软条件。
1、刻苦钻石业务,苦练内功,为当今教育改革练就本领,争创成效。
2、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定,维护社会公告,维护教师形象。彼此尊重,团结互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关于半坡文化的作文.
3、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发挥灵魂工作师功效,倾注爱心,做好学生楷模。
(四)抓好学生素养建设
学生素养教育是学校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办学质量提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1、学生学习常规的养成,培养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学习自觉性,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克服学习困难。
2培养学生有头有尾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3、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三大“三爱“
大气做人:有尊严,有气节,心胸宽广。
大方待人:礼貌大方,自然朴实,真诚宽容。
大胆做事:大胆质疑,大胆创造,大胆竞争。
爱自己:
爱自己的生命:乐观身上,远离危险,自护自救
爱自己的身体:坚持锻炼,讲究卫生,爱护眼睛。、
爱自己的形象: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注意细节
爱他人:
爱父母:理解父母、学会感恩、知道孝顺
爱师长:知道行礼、听众教诲、不懂就问
爱弱小:同情弱者、尽已所能、帮助弱小
爱环境:
爱校园环境:认真值日、不乱丢、不乱倒、不乱吐
爱自然环境:了解自然、爱护动物、倡导绿色行为
4、遵守纪律的养成,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是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是加强
校内建设的重要因素,要求学生自觉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一日常规,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校园安全。
四、强化管理
1、建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校校园文化建设任务。
2、坚持“四全“即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程运行、全面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定期进行计划、部署评估和总结,保证工作的落实。
3、学校共投入76000余元,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进行。
游“金沙遗址” 难忘的旅行作文600字
7月23日那天,正下着小雨,但我的心情并没有因为下雨而变糟,相反,我十分高兴,因为,爸爸妈妈准备带我去我期待已久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
刚一来到金沙遗址门口,我就被震撼了,金沙遗址真大呀!一眼根本望不到边,接下来就让我来介绍一下金沙遗址吧。
金沙遗址从199年开始,就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到2006年为止,共对174个地点进行了文物勘探,并对其中72个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为177000平方米,共计发现房址74座,灰坑446个,灰沟212条,窑址146座,墓葬17座,水井3口,礼仪性堆积62个,出土金器200余件,铜器1200余件,玉器2000余件,石器1000余件,漆木器10余件,象牙数百根。
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天地不绝”展区,这里展示了很多出土的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卜甲等精美文物,重点表现金沙先民的精神世界及宗教祭祀内容。卜甲就是一个祭祀工具:选择一个龟腹甲,用钻(凿)的方式在龟甲的一面钻孔,然后用火烧灼,根据另一面的裂纹(兆)卜问吉凶。
接着我们又去了“解读金沙”、“遗址馆”、“陈列馆”和“王都剪影”都展馆参观。最吸引我们的是被誉为最最神秘的“千载遗珍”展厅,此厅荟萃金沙遗址最富神秘色彩的30余件精品,其中以中国文化遗址标志“太阳神鸟”金饰最令人瞩目,这件精品属商代晚期作品,整个金饰呈一圆环形状,金饰上有复杂的镂空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弧形齿状芒饰,芒饰皆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外层由4只等距分布的鸟构成。整个金饰含金量可达到94。2%。
游金沙遗址,不仅让我感觉到快乐,也让我丰富了知识和见闻。
河姆渡遗址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遗址。
一下车,远远望见一幢高大的红瓦白墙的房子,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好不气派!走近抬头一看,正面顶上的横匾中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八个流畅舒展、苍劲有力的立体镀金大字。
河姆渡南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约4米左右,叠压着4个文化层,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3000年。遗址是1973年被发现的,经两年发掘,合计面积2800平方米,出土文化6700余件,为研究农业、畜牧、建筑、纺织、艺术等学科和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姆渡遗址上中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文化特征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在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河姆渡遗址先民居住的是木结构“干栏式”建筑,运用榫卯木作技术。遗址发掘中,到处可见数量重多的木桩及木构件,据考证为“干栏式”建筑遗迹。这种即可防潮又能防止野兽侵袭的“干栏式”建筑是我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的祖源。尤其是榫卯技术的运用把中国榫卯技术的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被考古学家称为7000年前的奇迹。
接着,我们来到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四明山簏、姚江北岸。曾被评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文明博物馆”、“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出土文物,如用大型偶蹄类动物肩胛骨制作的骨耜、陶猪、“又鸟朝阳”象牙雕刻件、骨哨、骨箭头、石斧等等,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展厅里的一个大型的仿古新石器部落生活的模型,形态逼真:上面是一片碧蓝的天空,下面是一片广阔的土地,群山环抱,流水潺潺,大树参天。河姆渡部落的人们就生活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他们建造房屋,围猎,种植水稻,煮饭劳作,和睦相处。与他们共存的还有各种热带动物。瞧,大象卷着鼻子在嬉闹,犀牛在原野上奔驰……真是栩栩如生。
这次外出游玩,我的收获真不小。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