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影片死亡诗社观后感
Posted
篇首语:更羡慕街边咖啡座里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本文为你选取作文教育类影片死亡诗社观后感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教育类影片死亡诗社观后感
教育类影片死亡诗社观后感(精选4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类影片死亡诗社观后感(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类影片死亡诗社观后感1
元旦期间看了《死亡诗社》,觉得这个影片拍的很不错,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部影片被当作教育影片被广泛推荐给一线教师看,是为了向基丁老师学习吗?基丁老师的教学方法的确很新颖并且值得借鉴,但他却把好的教学方法用来教了不合适的学科和不合适的对象。坦率地说,影片的悲剧结局基丁老师应该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基丁老师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艺术类,或者是如何写作的课程,应该会是一位成功的老师,可是他的学生偏偏是要上耶鲁,哈佛,将来成为牙医或律师的未来社会精英,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外显的激情是危险的。
这里又要提鲁迅的“黑屋子”命题,把关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后却没有能力打开黑屋子,这岂不是更残酷的事情?对此鲁迅没有给出答案,也许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难题。同样,鲁迅也是非常反对青年学生上街游行的,以免被某些势力利用,充当了炮灰。对此我是同意的,有时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却是正确的。
而基丁老师就是充当了“叫醒者”这样一个角色,而当他的学生被开除,自杀,甚至到后来自己也被辞退时,他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而最后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长!”的同学们,结局也会是被开除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这样的。
我想,基丁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激情,却没有告诉孩子们如何去掌控激情。对于这些青年学生来说,如何掌控激情,让激情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也许更重要。
教育类影片死亡诗社观后感2
看完电影《死亡诗社》觉得非常真实,前一秒孩子们喊这学校的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后一分钟孩子们高喊自己的原创口号。孩子原始的天性细腻的在影片中表现,青春期蠢蠢的萌动真实的展现。影片中孩子的活泼,家长的专制,校长的古板,新教师的个性都强烈冲击我们的心灵。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喜欢这个非传统的老师,吹着口哨进课堂,将课堂搬到教室外的连廊,鼓励学生撕掉课本的前言……
我们能看见他真诚善良,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欢上他的课,因为自由,活跃,快乐,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飞。这是他们也是整所学校从未发生过的事,以学院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师为首的现代教育的冲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两种教育有点像我们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如何做好素质教育,认真执行二期课改,教师还需要勇气、智慧和实干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基丁老师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鉴于国情和孩子的不同特点,我觉得尼尔的死在我们的身边可以避免。基丁老师教了怎样选择活着意义,但未教授如何热爱我们的生命,对生命负责。尼尔为反抗父母的意愿以自杀为代价,让我看后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级的孩子有像尼尔这么强烈的兴趣欲望,我们教师应该做好沟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辅导。不可能愿望现实不了就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其不负责任。当然现在也有个别孩子心灵脆弱,为不弹琴绞断手筋,成绩不好跳楼等等,所以现行“两纲”教育中特别强调的生命教育。这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强教育,希望悲剧不要在我们身边发生。
影片《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要离开学校时,班里最内向的学生,第一个站到了课桌上,陆续有其他同学也站了上去。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基丁老师表达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这儿,我落泪了……老师的'成功是什么?是孩子考出好成绩吗?这是一个太浅显的回答,我认为老师的成功应该是,作为老师你的思想、人品影响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渐迈近,那种收获和满足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成功。“亲其师,信其道”,让我们先从关心、爱护身边的孩子做起,相信定会有不俗的收获。
教育类影片死亡诗社观后感3
生命是什么?在影片《死亡诗社》中,生命是诗,生命是音符,是戏剧中最华彩的篇章;生命是理想,生命是自由,是一个人所应具有的全部自信与独立;它引导着你,鼓舞着你,激励着你以向死而生的勇气去追求真正的青春年华与高贵信仰。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所升学率不错的重点学校,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及良好的声誉。学院的校旨是所谓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可当学生秘上房门,这四大支柱却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与污秽。同时,学生们还为它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狱。影片开场的一组镜头就以沉郁的影像表现了这一“地狱”对学生强大的威摄力与禁锢力,它就像一部毫无热度与感情色彩的机器,将每一名学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产品。可是这一切,却因为基廷这个异类老师的出现而改变了。
基廷老师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他彬彬有礼地微笑着,就像一个性格温吞随和的中年男子,这副具有欺骗性的外表不仅与他后来一系列“惊世骇俗”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色调,也为他成为世俗社会牺牲品这一悲哀结局涂抹上了一层浓烈的生命质感。基廷老师的第一堂课,以轻快哼唱的小曲带领学生们远离井然有序的教室,表面上离经叛道,却直指生命。他让学生们停下浮躁的脚步,去面对那一张张年代久远的发黄照片,去聆听“卡匹迪恩”这句静默的忠告,去感悟时光的短暂和生命的消亡。
基廷的课总是充满意外和激情,他告诉学生,如果拜伦和莎士比亚被僵化的理论所遮蔽,那么就把这些理论从教科书里毫不犹豫地撕掉;他告诉学生,如果站在讲台上可以使我们换一种视角看世界,那么不妨发出自己的声音。他甚至将课堂搬到操场上,让学生在他面前排队行走,从走路的姿势分析他们的个性和心态。他让学生们踢球之前每人念一句激励自己的诗歌,告诉他们,在理性的现实之下,隐藏着一个梦幻、浪漫的世界,等待着我们去感知。他摒弃了刻板与教条,不用教鞭和体罚,却以诗歌、音乐、运动、以深厚的学识和热诚的心灵,在无拘无束的分享中去开启一颗颗懵懂的心灵。他不仅仅是学生们的导师,更是激励他们成长的精神之父。在基廷的感召下,年轻的心在呼唤中得到指引和鼓舞,在意气风发的青春岁月里,深深地感受到生命本真的喜悦和自由的照耀。而“卡匹迪恩”这个古老的诗句,也像一个神秘的咒语,将学生们引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地,并且拥有了与世俗抗衡的力量与勇气。于是,他们成立了死亡诗社,查理开始施展他恶作剧的才能;诺克斯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的爱情;尼尔第一次违背父亲的意愿,去实现自己的演员梦,就连一向胆小的托德,也在基廷的鼓舞下,跳到桌子上朗诵自己的诗歌。基廷就像一个船长,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明白生命就应该如野马般在原野上肆意驰骋,如群鸟般在天空中展翅飞翔。
除了基廷,影片对孩子们的角色塑造也非常成功。虽然人物众多,但个性却处理的十分鲜明。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尼尔,古灵精怪,胆大妄为的查理,坠入爱河无力自拔的诺克斯,内向羞怯的托德,爱打小报告的卡梅隆,热衷于设计天线,制造电台的米克斯和皮茨。如果说基廷的角色给了影片一个重心和支点的话,那么这群性格各异的青年学生就为影片增添了绚烂的色彩。
尼尔无疑是这群男孩中最为优秀的一个,也是导演彼得伟尔刻画的最为用力的角色。他英俊,善良,开朗,成绩优异又多才多艺。在父亲面前他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儿子,在同伴们中间他诗认的领袖。他第一个领会了基廷的话语,也是他精神振奋地率先重组“死亡诗社”,在激情与梦想的鼓舞下,他在《仲夏夜之梦》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面对来自父亲的强大压力,倔强的尼尔还是站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他把精灵演绎的惟妙惟肖,光芒四射。然而当帷幕落下,簇拥着欢呼与掌声的他,也为梦想付出高昂的代价。声色俱厉的父亲对儿子所思所想并不关心,在自我选择与家庭制约的尖锐矛盾中,他既不想成为父亲期望的那个人,也无力成为真正的自己。于是在那个飞雪的寒夜,尼尔戴着精灵花冠回溯了自我盛放的璀璨一刻之后,决绝地将年轻的生命终结在梦想的祭台。
一部关于诗歌的电影,自然少不了表现诗给人的精神力量和鼓舞。影片最生动的一个场景就是“死亡诗社”的社员们第一次前往山洞的那个夜晚。镜头迷幻而空灵,学生们穿着黑色风衣,穿行于迷雾森林中,像是一群游荡于夜色中的精灵,又像一群奔向自由的天使。在山洞中,他们讲故事,演奏音乐,朗诵诗歌……一张张手电光里晃动的面孔,呈现出一种诗境的纯真和无邪。
浓烈的生命质感和灵魂光华,让《死亡诗社》在上映的当年荣获了奥斯卡、金球、英国学院、法国恺撒等多项大奖。作为一部以剧情取胜的电影,《死亡诗社》对电影音乐的运用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又言简意赅。曾为《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格医生》奉献过经典乐章的配乐大师莫里斯雅尔谱写的配乐充分显示出他出色的创作才华。时而恬静忧郁、时而激越奔放、时而清澈悠扬的旋律和流动的画面情景交融地演绎出青春的飞扬与激情,理想的美好与迷茫;影片最为动人的一段旋律梳穿剧情发展始终的主题曲,它大多出现于托德的段落,并追随着他的情绪变化。当托德终于勇敢地跳上讲台,朗读自己的诗歌时,音乐中融入了《欢乐颂》的旋律,而当托德得知尼尔的死讯,一个人在雪地上哭泣奔跑时,音乐又重新陷入低回,凄凉而无力。影片结尾,当基廷带着行李准备离开时,主旋律又最后一次响起,先是一只键盘静静地敲击,托德在迟疑,而当他终于鼓起勇气跳上桌子的那一刻,管风琴与弦乐突然鼓击出明亮有力的节奏,高亢而激越,似乎内心深入压抑已久的所有情感与希望都在这一瞬间喷薄而出。一双双汇聚了敬意与感激的目光,所有了然于心的情怀与热望,在这一刻与音乐交织在了一起,不断升腾,不断沉淀,彷佛眩目而跳跃的火焰,在每一个人的心底传承,深沉而炽烈。
教育类影片死亡诗社观后感4
今天在培训老师的推荐下,我在网上观看了电影《死亡诗社》。初看电影名字,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结果证实我的预感,影片以悲剧收场。本片讲述在了一个传统学校的老师,用反传统的方法来教学生们诗歌、文学、生活的故事。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却一改学校的传统做法,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并以该原则行事。基廷老师在教育上打破了许多的传统,做了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而学生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最后思想的解放,和基廷老师的感情日益深厚,基廷老师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
在基廷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教育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让自己的学生逐渐走出固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教会学生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教条主义,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廷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 看完影片,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但我认为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教师应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型时期,会模仿身边的人和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学校教育。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从而"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参加培训虽然只有短短五天时间,却让我受益匪浅。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的骨干教师培训,虽然以我的资历来说,是远远不及骨干教师,在教师方面我还是属于新手,很多方面都需要学习。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都让我感到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渴求自己能够更上一层楼,固虽然很辛苦,每天都会准时参加培训。在培训中,我接触了许多有名的学科专家,还有来自不同学校的资深教师。我从黄院长的“以科研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讲座中知道我们社会的发展之迅猛,我们不能总是拿过时的知识来捆绑住学生的思维;从朱晓燕教授“教师新理念”的讲座中,倡导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搭脚手架,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能有所铺垫,还教我们如何对我们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师应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及从不同的教学案例中汲取精华之处;从陈霄博士那里我学到了教师语言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从詹教授那里我学到很多的语音语调的知识,还有一些学习语音语调的小技巧,以后可以运用到教学中;何安平教授和梁红梅博士让我们接触了语料库这项新技术,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必须掌握新的科技方法,不然将会被社会淘汰;专家老师张凝让我感受到一位老师对于教师事业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生活中;何广铿教授让我教育科研论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有韩教授是以“世界咖啡”的形式开发了我们每个人的能动性,讨论问题,分享彼此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法完善小组合作的课题……还有来自不同学校的组员带来他们学校的一些教学模式,都让我受益匪浅。
教师是孩子们前进的指路人,时代再发展,我们需不停的学习充电,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如果我们停滞不前,那孩子们怎么办?我们需要更完善的学习,目前我们有一些理论知识,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和跟岗培训,是我们理论知识的实践,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在这一阶段的学习都能过收获自己的心得,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死亡诗社》观后感1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这句话是梭罗所言。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先生在课堂上也引用了这一句,他鼓励学生们别陷入这种境地,通过独立自主的思考,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结局学生尼尔·佩里因父母极力反对他当演员以及以转校来告诫他时选择自杀而结束了生命。少数学生一个一个的站在了课桌上,唤即将离开学校的基丁先生为“h aptain,y aptain”,并且是托德第一个“站”起来。其他人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低着头。由此看来,基丁先生的教育方式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或许千人千面。
于我而言,更多的思考放在了探索梦想与自由两者的关系中。影片开始通过学生们自然而然的打趣谈话中交待了他们父母的职业,而他们毕业理所当然的成为父母一样职业的人或者父母眼中所谓的优秀的人。这可能就是生活于“平静的绝望”中的状态吧,就好像温水煮青蛙一般,他们放弃了自己思考,而是选择了与父母一样的步伐和节奏。尼尔·佩里一直扮演着听父母话的孩子角色,而在他终于第一次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并且去尝试后,他也依旧不想面对父母以及选择避开父母那一关。父亲发现后严厉地劝诫他放弃当演员,他努力想征得父亲同意去演戏,但并没有像基丁老师后面开导他那样来向父亲表示出当演员的坚定和毅力。后来虽然尼尔第一次表演圆满成功但是依旧没有获得父亲的认同,最后选择了自杀。尼尔对于自己找寻到的梦想葆有热情与行动,在为梦想付诸行动的他也是自由的,但对于外力的困阻他似乎少了一些深刻的思考以及勇气。他依旧无法摆脱扮演爱听话的孩子的角色,无法逃离他父母这条河流。虽然希望渺茫(父亲也曾对他说过只要他好好毕业长大了任他自己怎么做),但是身在追求实现梦想的途中不就是一种自由吗?这样的人生行会让你体验到不同于以往的欢愉,痛苦甚至绝望,但是会让你成长。开花固然漂亮,但结果成熟才是以后生命、自我、爱、梦想延续的一种方式。是终点也是起点。叙利亚诗人尼尔多斯在他的诗中曾表述道: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够实现梦想,那么你永远不会梦想。听起来像是悖论,但这种矛盾性不也让我们的生活慢慢和自己相聚吗?
即使愚蠢,即使另类,但只要是你自己思考出来的,只要是你自己内心的声音,那这个梦想就是有意义的。或许你会问,这意义又存在于哪儿呢?我会回答:这意义存在于你追寻梦想中所呈现的自由感,在于你一点又一点的与你自己相遇靠近。
《死亡诗社》观后感2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 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亲说“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会轻松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可以保住,学校的稳定可以保住,学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最后基丁老师终于要走了,托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必须要让老师知道真相,他们不想背叛老师,但他们无力反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aptain,yaptain!”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基丁老师最后是带着笑离开的,因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
《死亡诗社》观后感3
没有想到电影的结局会是悲惨的,不过这到是恰恰提醒了我:不要过去理想主义,梦想很好,但一定要有一定的现实。也就是说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当基丁老师对学生说出这句:“哦,船长!我的船长!”时,我特别感动,感受到这个老师是在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会而不是一味地知识灌溉。填鸭式教学,已经过时了!!!可为什么我们还在会说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是填鸭式呢?
不时会看到现在所谓的减负是越减越重,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从前是背包现在书包都做成了行李箱一般有拉杆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根源到底在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了,或许我应该更加深入地去探讨。
过去很多个日子里,我总会问自己:为什么选择小学教育专业?为什么要想要当老师?一开始答案特别伟大:我要去“拯救”现在的小学生!用我学习到的先进的理论为现在的孩子带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他们不再经历我曾经经历过得不美好。在后来的教师技能训练中,我不断受挫不断发现自己在追求完美追求别人的夸耀,我也不断地被提醒:现在的教育体制还不允许你“创新”、“特立独行”,会有学业成绩、家长、学校等等要求着你。我开始忘记了自己要当教师的初心,可是连自己都觉得那些话是遥不可及的,我怎么会有爱学生的心?怎么会有要帮助学生的心?怎么会真心地想要帮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呢?如果我只是在追求“完美”,讲课讲的如何天花乱坠如何征服评委老师,我怎么会记得其实我最开始是想要帮助学生呢?
再回到电影,基丁老师最后走的那一幕,很多学生都站起来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站起来。我很敬佩那些站起来的学生,同时尊重那些没有站起来的学生。这个社会,正是因为有各色各样的人才会丰富,人之所为人是因为我们会思考有思想。我深信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的,因为探讨教育的意义的人越来越多,思考如何实现中国教育改革的人越来越多。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爱,有问题可想,有选择的自由!我们都加油吧!
这本来是一篇要上交的作业,我不想去随意百度一下然后东拼西凑成一篇观后感,所以选择来豆瓣写下自己的感受,记录提醒自己。然后再交给老师。
真实比起优秀更可爱。
《死亡诗社》观后感4
刚才看完了电影 死亡诗社很受触动,所以还是写点什么吧。
看了开头,以为是很普通的校园青春剧,但是,整部电影在尼尔父亲出现在剧院那一刹那改变了。变得无比沉重。在我看到尼尔那无助的眼神的时候,在我听到他说nothin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会选择自杀。
有人说我们是缺少信仰、理想和激情的迷茫的一代。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关心的只是一味地读好书、作个大人看来引以为豪的孩子,考出优异的成绩,以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再以后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再在以后等我们有了孩子,也要这样循环往复地教导培养下一代,读好书、作好孩子等等……
不免有个问题开始终日萦绕在我思绪中: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难道我们要想尼尔那样,顺从父母的意志?那我们自己的生活呢?我们自己的思想呢?没错,父母们是爱我们的,是为我们好。但是,他们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吗?显然不知道
看了《死亡诗社》后,我懂得了意义存在的价值。生活只是我们的一个舞台,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舞台上选择并出演什么样的角色和内容:戏剧、诗歌、悲剧、话剧、哑剧、歌剧……,什么都可以,哪怕乱七八糟,浑浑噩噩都可以,但原则是:你自己选择的并乐意用一生去努力追求。就像许三多说的那样,人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关于人性的一些思考,比较深,我也讲不好。只是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感想。
说真的,要是我拿到那份文件,我也会签的,这是实话。我绝对不会像卡麦隆那样背叛诗社,但是我也是普通人,不会为此而退学。我想,换了我,我也会踩在桌子上,大声的喊一声 aptain, y aptain!我坚信John keatin那样的老师才是真正好老师,值得尊敬的老师。
还有,个人感觉这部电影结尾和闻香识女人太像了!
最后用电影里面的一首诗来结尾: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死亡诗社》观后感
影片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和一群年轻学生的故事。老师的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过于超前,这本不是一件坏事,却不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接受。这大多数人,包括老师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长、以及学生家长。而学生是理解并接受他的,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达到高潮。我们说一个人自杀,是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国今天,许多人因为适应不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思想冲击还有的个人信仰缺失而自杀。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年龄可能比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还要大,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的论坛一类形式的诗社,更没有什么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更让人觉得压抑沉重。
作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会为儿子的表演天赋和才华感到骄傲的,毕竟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却百般要求他成为一名所谓体面的医生,禁止他的一切兴趣爱好,这个就有点儿极端了。
Neil的死,有学校,有家庭,有社会的责任,老师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个导火索。那么为什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老师的身上呢?
因为,久负盛名的学校要保住它的名誉。这个学校如果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必须牺牲一个可怜的老师的利益,老师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一个最小的螺丝钉,一个人的力量是无力改变长久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教育体制的。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
作为先驱者,Neil的这位老师的牺牲意义是很大的。任何一项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驱牺牲。毕竟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教育也在趋利的时代,我相信像eil老师一样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虽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坚定地在改变我们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大部分学生都站在桌子上为默默地目送老师离开,这也是这个老师最大的欣慰吧!也赋予我们了一些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
《死亡诗社》观后感6
看完电影《死亡诗社》觉得非常真实,前一秒孩子们喊这学校的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后一分钟孩子们高喊自己的原创口号。孩子原始的天性细腻的在影片中表现,青春期蠢蠢的萌动真实的展现。影片中孩子的活泼,家长的专制,校长的古板,新教师的个性都强烈冲击我们的心灵。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喜欢这个非传统的老师,吹着口哨进课堂,将课堂搬到教室外的连廊,鼓励学生撕掉课本的前言…… 我们能看见他真诚善良,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欢上他的课,因为自由,活跃,快乐,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飞。这是他们也是整所学校从未发生过的事,以学院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师为首的现代教育的冲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两种教育有点像我们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如何做好素质教育,认真执行二期课改,教师还需要勇气、智慧和实干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基丁老师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鉴于国情和孩子的不同特点,我觉得尼尔的死在我们的身边可以避免。基丁老师教了怎样选择活着意义,但未教授如何热爱我们的生命,对生命负责。尼尔为反抗父母的意愿以自杀为代价,让我看后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级的孩子有像尼尔这么强烈的兴趣欲望,我们教师应该做好沟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辅导。不可能愿望现实不了就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其不负责任。当然现在也有个别孩子心灵脆弱,为不弹琴绞断手筋,成绩不好跳楼等等,所以现行“两纲”教育中特别强调的生命教育。这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强教育,希望悲剧不要在我们身边发生。
影片《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要离开学校时,班里最内向的学生,第一个站到了课桌上,陆续有其他同学也站了上去。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基丁老师表达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这儿,我落泪了……老师的成功是什么?是孩子考出好成绩吗?这是一个太浅显的回答,我认为老师的成功应该是,作为老师你的思想、人品影响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渐迈近,那种收获和满足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成功。“亲其师,信其道”,让我们先从关心、爱护身边的孩子做起,相信定会有不俗的收获。
《死亡诗社》观后感7
该片讲述的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基丁和一群希望突破传统束缚、追求自由的学生之间的故事。
影片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基丁老师鼓励学生们在读书或者读诗歌的时候,不要只关注作者的思想,而是要深入探究自己的看法。
基丁老师哼着的《扬基进行曲》、及时行乐的信条、撕去教科书上伊凡所·普利查矫作的诗歌分析,在威尔顿学生长期被窒息的心灵中引发了一场地震。
他可以带领学生站上讲桌,让学生们换个角度体会不同视角。
基丁老师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亲切称呼他为“船长”,但是在其他老师眼中他却成了异类。
喜爱他的学生们翻出他的简历,并在简历里看到基丁老师曾经参加过一个“死亡诗社”学生组织,这个组织的学生们会定期在山洞中聚会,聚会时轮流吟诵诗歌,激情四溢。
基丁老师不曾想到,他的学生尼尔重建了“死亡诗社”,在当年基丁聚会的地方和着优美的诗句,扭动起节奏强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释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
透过电影看家庭教育,有个学生名叫尼尔,父亲对他的要求是考上哈佛,尼尔的学习成绩很优秀,考试都是A,但是尼尔却热爱表演,并希望父亲能允他参加戏剧表演。
但是尼尔的父亲却认为他热爱的戏剧表演是不务正业,尽管尼尔一再请求,但是并没有被父亲接纳。
在他瞒着父亲参加了《仲夏夜之梦》的演出后,彻底的激怒了他父亲。
他父亲完全没有看到儿子在演出后获得的掌声和认可,也没有看到儿子在舞台上闪烁的光芒,他只需要儿子执行自己的命令:考上哈佛。
在父亲要把他转到一所军事化管理的院校时,他和父亲爆发了短暂的争吵,最终在一句“nothin”的回答后,尼尔放弃了自己,他选择了自杀。
他无力争取自己的兴趣,也无力和父亲抗争,饰演尼尔的演员把尼尔内心的失望和无助演的非常打动人。
为人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却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尼尔的父亲在发现儿子死后发出的呼喊,是愤怒、是悔恨、是自责,在他把儿子的死归罪到基丁老师身上时,我们似乎已经找到答案了。
学校迫于压力,最终辞退了基丁老师。
《死亡诗社》观后感
初听到这个题目,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一部恐怖片,还频频猜测剧情。带着猜测和疑问观看了这部影片。
这是发生在美国大学里的事情,这所大学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这位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最后的结果也是令我们出乎意料的,学生死了,老师走了,诗社散了,一切又回到了从前。
在这部影片里,我比较欣赏基廷老师,他通过诗歌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墨守成规,教条死板的书本“奴隶”!遗憾的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基廷却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是以一个忍气吞声的形象出现,被校长和尼尔父亲训斥得没有半句怨言。他虽然有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失败的。但他同时又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他的学生,让他们敢于背着学校成立自己的社团,敢于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要求放女生进学校,敢于冒着被打的危险大胆地追求自己喜爱的女孩。当原本最为胆小怕事,最为循规蹈矩的托德第一个站到桌子上高喊着“船长,我的船长”并带动其他人一起为基廷送行时,他事实上已经成功地教育了这帮学生!
同是作为教师,这部影片的教师形象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迷惑,自由、开放、融和与意外的结果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在同情基廷老师的同时,更多的是欣赏他的教学方式和做人原则,在这一点上他是成功的,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虽然基廷老师最后无奈的离开了学校,但是我相信这群学生会永远记住他的,我想作为老师就这一点也就够了。在完美中留有遗憾,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地方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相关文章:
1.有关《死亡诗社》的观后感
2.死亡诗社观后感900字
3.读《死亡诗社》有感
4.观《死亡诗社》有感1400字
.死亡诗社经典台词双语赏析
6.死亡诗社英文经典台词
7.死亡诗社读后感
.观《死亡诗社》有感范文1000字
9.死亡诗社经典台词双语版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死亡诗社》观后感1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这句话是梭罗所言。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先生在课堂上也引用了这一句,他鼓励学生们别陷入这种境地,通过独立自主的思考,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结局学生尼尔·佩里因父母极力反对他当演员以及以转校来告诫他时选择自杀而结束了生命。少数学生一个一个的站在了课桌上,唤即将离开学校的基丁先生为“h aptain,y aptain”,并且是托德第一个“站”起来。其他人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低着头。由此看来,基丁先生的教育方式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或许千人千面。
于我而言,更多的思考放在了探索梦想与自由两者的关系中。影片开始通过学生们自然而然的打趣谈话中交待了他们父母的职业,而他们毕业理所当然的成为父母一样职业的人或者父母眼中所谓的优秀的人。这可能就是生活于“平静的绝望”中的状态吧,就好像温水煮青蛙一般,他们放弃了自己思考,而是选择了与父母一样的步伐和节奏。尼尔·佩里一直扮演着听父母话的孩子角色,而在他终于第一次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并且去尝试后,他也依旧不想面对父母以及选择避开父母那一关。父亲发现后严厉地劝诫他放弃当演员,他努力想征得父亲同意去演戏,但并没有像基丁老师后面开导他那样来向父亲表示出当演员的坚定和毅力。后来虽然尼尔第一次表演圆满成功但是依旧没有获得父亲的认同,最后选择了自杀。尼尔对于自己找寻到的梦想葆有热情与行动,在为梦想付诸行动的他也是自由的,但对于外力的困阻他似乎少了一些深刻的思考以及勇气。他依旧无法摆脱扮演爱听话的孩子的角色,无法逃离他父母这条河流。虽然希望渺茫(父亲也曾对他说过只要他好好毕业长大了任他自己怎么做),但是身在追求实现梦想的途中不就是一种自由吗?这样的人生行会让你体验到不同于以往的欢愉,痛苦甚至绝望,但是会让你成长。开花固然漂亮,但结果成熟才是以后生命、自我、爱、梦想延续的一种方式。是终点也是起点。叙利亚诗人尼尔多斯在他的诗中曾表述道: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够实现梦想,那么你永远不会梦想。听起来像是悖论,但这种矛盾性不也让我们的生活慢慢和自己相聚吗?
即使愚蠢,即使另类,但只要是你自己思考出来的,只要是你自己内心的声音,那这个梦想就是有意义的。或许你会问,这意义又存在于哪儿呢?我会回答:这意义存在于你追寻梦想中所呈现的自由感,在于你一点又一点的与你自己相遇靠近。
《死亡诗社》观后感2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 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亲说“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会轻松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可以保住,学校的稳定可以保住,学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最后基丁老师终于要走了,托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必须要让老师知道真相,他们不想背叛老师,但他们无力反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aptain,yaptain!”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基丁老师最后是带着笑离开的,因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
《死亡诗社》观后感3
没有想到电影的结局会是悲惨的,不过这到是恰恰提醒了我:不要过去理想主义,梦想很好,但一定要有一定的现实。也就是说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当基丁老师对学生说出这句:“哦,船长!我的船长!”时,我特别感动,感受到这个老师是在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会而不是一味地知识灌溉。填鸭式教学,已经过时了!!!可为什么我们还在会说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是填鸭式呢?
不时会看到现在所谓的减负是越减越重,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从前是背包现在书包都做成了行李箱一般有拉杆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根源到底在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了,或许我应该更加深入地去探讨。
过去很多个日子里,我总会问自己:为什么选择小学教育专业?为什么要想要当老师?一开始答案特别伟大:我要去“拯救”现在的小学生!用我学习到的先进的理论为现在的孩子带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他们不再经历我曾经经历过得不美好。在后来的教师技能训练中,我不断受挫不断发现自己在追求完美追求别人的夸耀,我也不断地被提醒:现在的教育体制还不允许你“创新”、“特立独行”,会有学业成绩、家长、学校等等要求着你。我开始忘记了自己要当教师的初心,可是连自己都觉得那些话是遥不可及的,我怎么会有爱学生的心?怎么会有要帮助学生的心?怎么会真心地想要帮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呢?如果我只是在追求“完美”,讲课讲的如何天花乱坠如何征服评委老师,我怎么会记得其实我最开始是想要帮助学生呢?
再回到电影,基丁老师最后走的那一幕,很多学生都站起来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站起来。我很敬佩那些站起来的学生,同时尊重那些没有站起来的学生。这个社会,正是因为有各色各样的人才会丰富,人之所为人是因为我们会思考有思想。我深信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的,因为探讨教育的意义的人越来越多,思考如何实现中国教育改革的人越来越多。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爱,有问题可想,有选择的自由!我们都加油吧!
这本来是一篇要上交的作业,我不想去随意百度一下然后东拼西凑成一篇观后感,所以选择来豆瓣写下自己的感受,记录提醒自己。然后再交给老师。
真实比起优秀更可爱。
《死亡诗社》观后感4
刚才看完了电影 死亡诗社很受触动,所以还是写点什么吧。
看了开头,以为是很普通的校园青春剧,但是,整部电影在尼尔父亲出现在剧院那一刹那改变了。变得无比沉重。在我看到尼尔那无助的眼神的时候,在我听到他说nothin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会选择自杀。
有人说我们是缺少信仰、理想和激情的迷茫的一代。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关心的只是一味地读好书、作个大人看来引以为豪的孩子,考出优异的成绩,以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再以后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再在以后等我们有了孩子,也要这样循环往复地教导培养下一代,读好书、作好孩子等等……
不免有个问题开始终日萦绕在我思绪中: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难道我们要想尼尔那样,顺从父母的意志?那我们自己的生活呢?我们自己的思想呢?没错,父母们是爱我们的,是为我们好。但是,他们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吗?显然不知道
看了《死亡诗社》后,我懂得了意义存在的价值。生活只是我们的一个舞台,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舞台上选择并出演什么样的角色和内容:戏剧、诗歌、悲剧、话剧、哑剧、歌剧……,什么都可以,哪怕乱七八糟,浑浑噩噩都可以,但原则是:你自己选择的并乐意用一生去努力追求。就像许三多说的那样,人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
当然,这部电影还有关于人性的一些思考,比较深,我也讲不好。只是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感想。
说真的,要是我拿到那份文件,我也会签的,这是实话。我绝对不会像卡麦隆那样背叛诗社,但是我也是普通人,不会为此而退学。我想,换了我,我也会踩在桌子上,大声的喊一声 aptain, y aptain!我坚信John keatin那样的老师才是真正好老师,值得尊敬的老师。
还有,个人感觉这部电影结尾和闻香识女人太像了!
最后用电影里面的一首诗来结尾: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死亡诗社》观后感
影片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和一群年轻学生的故事。老师的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过于超前,这本不是一件坏事,却不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接受。这大多数人,包括老师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长、以及学生家长。而学生是理解并接受他的,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达到高潮。我们说一个人自杀,是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国今天,许多人因为适应不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思想冲击还有的个人信仰缺失而自杀。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年龄可能比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还要大,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的论坛一类形式的诗社,更没有什么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更让人觉得压抑沉重。
作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会为儿子的表演天赋和才华感到骄傲的,毕竟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却百般要求他成为一名所谓体面的医生,禁止他的一切兴趣爱好,这个就有点儿极端了。
Neil的死,有学校,有家庭,有社会的责任,老师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个导火索。那么为什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老师的身上呢?
因为,久负盛名的学校要保住它的名誉。这个学校如果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必须牺牲一个可怜的老师的利益,老师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一个最小的螺丝钉,一个人的力量是无力改变长久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教育体制的。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
作为先驱者,Neil的这位老师的牺牲意义是很大的。任何一项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驱牺牲。毕竟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教育也在趋利的时代,我相信像eil老师一样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虽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坚定地在改变我们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大部分学生都站在桌子上为默默地目送老师离开,这也是这个老师最大的欣慰吧!也赋予我们了一些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
《死亡诗社》观后感6
看完电影《死亡诗社》觉得非常真实,前一秒孩子们喊这学校的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后一分钟孩子们高喊自己的原创口号。孩子原始的天性细腻的在影片中表现,青春期蠢蠢的萌动真实的展现。影片中孩子的活泼,家长的专制,校长的古板,新教师的个性都强烈冲击我们的心灵。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喜欢这个非传统的老师,吹着口哨进课堂,将课堂搬到教室外的连廊,鼓励学生撕掉课本的前言…… 我们能看见他真诚善良,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欢上他的课,因为自由,活跃,快乐,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飞。这是他们也是整所学校从未发生过的事,以学院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师为首的现代教育的冲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两种教育有点像我们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如何做好素质教育,认真执行二期课改,教师还需要勇气、智慧和实干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基丁老师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鉴于国情和孩子的不同特点,我觉得尼尔的死在我们的身边可以避免。基丁老师教了怎样选择活着意义,但未教授如何热爱我们的生命,对生命负责。尼尔为反抗父母的意愿以自杀为代价,让我看后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级的孩子有像尼尔这么强烈的兴趣欲望,我们教师应该做好沟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辅导。不可能愿望现实不了就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其不负责任。当然现在也有个别孩子心灵脆弱,为不弹琴绞断手筋,成绩不好跳楼等等,所以现行“两纲”教育中特别强调的生命教育。这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强教育,希望悲剧不要在我们身边发生。
影片《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要离开学校时,班里最内向的学生,第一个站到了课桌上,陆续有其他同学也站了上去。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基丁老师表达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这儿,我落泪了……老师的成功是什么?是孩子考出好成绩吗?这是一个太浅显的回答,我认为老师的成功应该是,作为老师你的思想、人品影响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渐迈近,那种收获和满足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成功。“亲其师,信其道”,让我们先从关心、爱护身边的孩子做起,相信定会有不俗的收获。
《死亡诗社》观后感7
该片讲述的是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基丁和一群希望突破传统束缚、追求自由的学生之间的故事。
影片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基丁老师鼓励学生们在读书或者读诗歌的时候,不要只关注作者的思想,而是要深入探究自己的看法。
基丁老师哼着的《扬基进行曲》、及时行乐的信条、撕去教科书上伊凡所·普利查矫作的诗歌分析,在威尔顿学生长期被窒息的心灵中引发了一场地震。
他可以带领学生站上讲桌,让学生们换个角度体会不同视角。
基丁老师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亲切称呼他为“船长”,但是在其他老师眼中他却成了异类。
喜爱他的学生们翻出他的简历,并在简历里看到基丁老师曾经参加过一个“死亡诗社”学生组织,这个组织的学生们会定期在山洞中聚会,聚会时轮流吟诵诗歌,激情四溢。
基丁老师不曾想到,他的学生尼尔重建了“死亡诗社”,在当年基丁聚会的地方和着优美的诗句,扭动起节奏强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释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
透过电影看家庭教育,有个学生名叫尼尔,父亲对他的要求是考上哈佛,尼尔的学习成绩很优秀,考试都是A,但是尼尔却热爱表演,并希望父亲能允他参加戏剧表演。
但是尼尔的父亲却认为他热爱的戏剧表演是不务正业,尽管尼尔一再请求,但是并没有被父亲接纳。
在他瞒着父亲参加了《仲夏夜之梦》的演出后,彻底的激怒了他父亲。
他父亲完全没有看到儿子在演出后获得的掌声和认可,也没有看到儿子在舞台上闪烁的光芒,他只需要儿子执行自己的命令:考上哈佛。
在父亲要把他转到一所军事化管理的院校时,他和父亲爆发了短暂的争吵,最终在一句“nothin”的回答后,尼尔放弃了自己,他选择了自杀。
他无力争取自己的兴趣,也无力和父亲抗争,饰演尼尔的演员把尼尔内心的失望和无助演的非常打动人。
为人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却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尼尔的父亲在发现儿子死后发出的呼喊,是愤怒、是悔恨、是自责,在他把儿子的死归罪到基丁老师身上时,我们似乎已经找到答案了。
学校迫于压力,最终辞退了基丁老师。
《死亡诗社》观后感
初听到这个题目,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一部恐怖片,还频频猜测剧情。带着猜测和疑问观看了这部影片。
这是发生在美国大学里的事情,这所大学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这位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最后的结果也是令我们出乎意料的,学生死了,老师走了,诗社散了,一切又回到了从前。
在这部影片里,我比较欣赏基廷老师,他通过诗歌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墨守成规,教条死板的书本“奴隶”!遗憾的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基廷却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是以一个忍气吞声的形象出现,被校长和尼尔父亲训斥得没有半句怨言。他虽然有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失败的。但他同时又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他的学生,让他们敢于背着学校成立自己的社团,敢于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要求放女生进学校,敢于冒着被打的危险大胆地追求自己喜爱的女孩。当原本最为胆小怕事,最为循规蹈矩的托德第一个站到桌子上高喊着“船长,我的船长”并带动其他人一起为基廷送行时,他事实上已经成功地教育了这帮学生!
同是作为教师,这部影片的教师形象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迷惑,自由、开放、融和与意外的结果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在同情基廷老师的同时,更多的是欣赏他的教学方式和做人原则,在这一点上他是成功的,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虽然基廷老师最后无奈的离开了学校,但是我相信这群学生会永远记住他的,我想作为老师就这一点也就够了。在完美中留有遗憾,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地方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相关文章:
1.有关《死亡诗社》的观后感
2.死亡诗社观后感900字
3.读《死亡诗社》有感
4.观《死亡诗社》有感1400字
.死亡诗社经典台词双语赏析
6.死亡诗社英文经典台词
7.死亡诗社读后感
.观《死亡诗社》有感范文1000字
9.死亡诗社经典台词双语版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通用3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死亡诗社英语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死亡诗社观后感1
现在无比后悔没有把用来写影评的小本本带回来!
今天看的是林师兄之前跟我推荐的一部电影,记得他刚给我推荐的时候我也点开过,不过1in就被枯燥的情节打败了…但是这次我坚持看下去了,也没有想象中的无聊,越看越起劲……
做学生的时候能遇到一个像Keatin这样的老师真的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可是更现实的情况是我们身边不仅不能遇到这样好的老师,而且还会遇到Neil爸爸那样的家长。他们总是以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想就是为我们铺好了一条康庄大道,好像只要我们按照他们的规划去走就什么困难也没有,就能迎来光明的未来,不过那是他们眼里的罢了。Neil喜欢演话剧,可是他的爸爸很不容易才把他送到这所学校来读书,Neil知道他的爸爸不会同意,所以他会想要每一门都拿到A,以此告诉自己爸爸他有努力的学习,希望换来爸爸对他参演话剧的允许……可是这真的仅仅是一个希望罢了。Neil自杀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演的很好,真的很好” 的确,他在话剧里的表演令除了他父亲之外的每一个观众都叹为观止,他真的很适合演话剧!同时,在父亲的眼里,他也扮演着孝顺的儿子,孝顺到不敢和爸爸讲自己的想法,连争执都不敢…
我很喜欢Keatin老师 也感到惋惜 失去这个老师是学校的遗憾也是众多学生的遗憾
aptain, y aptain !
死亡诗社观后感2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 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亲说“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会轻松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可以保住,学校的稳定可以保住,学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最后基丁老师终于要走了,托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必须要让老师知道真相,他们不想背叛老师,但他们无力反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aptain,yaptain!”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基丁老师最后是带着笑离开的,因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
死亡诗社观后感3
《死亡诗社》的剧情并没有很大的跌宕起伏,但是却让人感触良多。首先是在电影开始的那一幕,学校的校长在讲学校的丰功伟绩,然而却看不到新生脸上有一丝的兴奋。在一位家长向校长嘱咐一些自己孩子的状况时,校长的那种冷漠、不耐烦令人唏嘘。
其次,尼尔的爸爸阻挠尼尔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这令人很不解。学习,本应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父亲却仅凭自己的感觉认为孩子的课外活动太多而擅自帮孩子决定退出哪一个。我认为,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想法,或许先与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一些建议,再让孩子自己权衡利弊、自己做决定会更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并不是完全了解孩子。同时我认为父母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对未来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帮助孩子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再者,我对基廷老师的做法感到佩服。基廷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打开了学生的新视角,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敢于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虽然这些改变对学生而言是好的,但是却引发了不好的结果。基廷鼓励尼尔遵循自己的内心,去表演戏剧。我本以为尼尔的父亲看到自己孩子的出色演出时会改变他原有的想法,让尼尔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尼尔的父亲要尼尔转学,一定要让尼尔当上医生。尼尔很好告诉父母自己的感受,然而尼尔的父亲并没有想要听的意思。尼尔在家得不到基本的尊重,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是什么,他想要做什么。父亲一直把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尼尔,却不管尼尔是否想要是否需要。最终尼尔选择了饮弹自尽。这让我想到早些时间的一个新闻“有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些时候,父母觉得是为孩子好,认为孩子长大后就明白了,但有的时候这种“好”会适得其反,反而会害了孩子。由此也可以看出,打破陈规去教学固然是好,但是可能也需要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改变,如何改变才能让学生更愿意学习的同时又可以让家长接受。
除此之外,最令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心寒的是,尼尔死后,父母并不是反思自己是否做错了些什么,却把错都归咎与基廷老师。尼尔的父亲并没有察觉到尼尔理想破灭时内心的绝望,没有一刻考虑过尼尔的感受。最终基廷老师被学校解雇了。
但令我感动的是,基廷老师收拾好东西走的那一刻,“死亡诗社”的成员陆陆续续地站起来喊着“h, aption, y aption!”。这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对于基廷老师的尊敬以及他们的自信、力量,体会到了学生们的成长,态度的转变。
这部电影让我更多地去考虑父母、孩子、老师之间的关系,父母要如何听孩子说、孩子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老师要如何去教学生,这一直都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关参考
...DeadPoetSociety)又名“春风化雨”,观后感触颇多,每次看它都会燃起我的教育激情,一种震撼我内心的共鸣声渐渐的响亮起来,让我按耐不住内心的兴奋,随即记录下来,以便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同时提...
在《教育科研方法》的课上,我们欣赏了一部美国的片子《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
...前言全都撕了。JohnKeating老师独树一帜的教育方式,给这个学校增添了一分生气。但学校却很不喜欢他,因为威尔顿预备学院是以他凝重的风格受到当时人们的尊敬
《死亡诗社》观后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死...
《死亡诗社》观后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死...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通用3篇)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死亡诗社英语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死亡诗...
...说,讲述了一段中学生的成长历程,一段传统思想和现代教育的斗争。故事中的孩子一直在成长,一直在战胜自己,战胜心中那个一直缠着自己却又不敢触碰的“恶魔”。传统的教育思想一直缠绕在威尔顿学院的学生身上。无论...
...半懂不懂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师约翰?基丁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比如让学生撕掉书上枯燥的对于诗歌的割裂开的数字化的评价方法,运用充分调动起学生感官和激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进而创作诗歌,充分...
那天看了死亡诗社。感受很深。里面有一些话,我特别喜欢。开篇的一首诗,“Gatheryerosebudswhileyemay,oldtimeisstillflying:andthissameflowerthatsmiletoday,tomorrowwillbedying.”是代课老师keating给那些孩子们上的第一课。他说,“wearefoodforworms.wear...
个人认为电影的剧本比原著要好。印象很深刻的是在电影里面基廷老师和某个教书的老师在饭厅里面有过一段对话:showmetheheartunfetteredbyfoolishdreams,I‘llshowyouahappyman,基廷是这么回答的:onlyindreamscanmanbetrulyfree,justalwaysthus,anda...
最初,电影的名字让我误以为它会充满死亡的气息。当我一个人安静地看完了这部电影,想起梭罗说的“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这句话时,我才终于明白,只有让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和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
安全教育观后感范文1为了提高同学们的交通安全意识,4月29日下午,教师组织咱们观看了“交通安全教育片”的录像。电视开始播放时,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鸦雀无声。同学们都瞪大眼睛注视着电视,影片中,一个青年男子...
校园安全教育观后感范文1为了提高同学们的交通安全意识,4月29日下午,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交通安全教育片”的录像。电视开始播放时,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鸦雀无声。同学们都瞪大眼睛注视着电视,影片中,一个青年...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交通安全意识,4月29日下午,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交通安全教育片”的录像。电视开始播放时,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鸦雀无声。同学们都瞪大眼睛注视着电视,影片中,一个青年男子在过马路是没有走人行...
...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