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本文为你选取作文朱熹《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朱熹《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9—20 题。(共 分)
水调歌头
[ 宋] ] 朱熹
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①,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②,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② ,成霸业,有馀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注】①《史记•李斯列传》:秦丞相李斯遭人诬陷论斩,临刑谓其子:“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下文陆机的“华亭清唳”与此意同。②鸱夷子即范蠡。
19.“倚伏互相酬”这一句中“倚伏”是指_________,蕴含了朱熹这位理学大师的哲理思考。(2 分)
20.从抒情方式看,本词运用多种手法抒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19.【解析】顺境和逆境(福祸)相互依存隐伏
20.【解析】①用典抒情,表达入仕悔恨之情。“东门黄犬”“华亭鹤唳”表做官遭祸,抽身悔迟
之慨,有对李斯、陆机的同情,更有自己遭谗罢职后的遗憾与不满。②对比抒情,范蠡泛舟与李斯、陆机三个历史典故,一正两反,将范蠡功成名就退隐与李陆二人对比,表明了对自己入仕的悔意及隐居的思想。③借景抒情,“春昼”两句写浩渺的烟波,追月的云彩,营造极强的画面感和优美的意境,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憧憬和对朝廷的彻底失望。④直接抒情。结句“永弃”写出诗人内心的决绝,“吾道付沧洲”点出他最后归乡著述传道的朴素愿望。(一点2分,三点满分。如有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吴潜《水调歌头·焦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吴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题。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1.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出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6分)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没有议论)
1.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虑;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答有志难伸的深沉感叹、世事艰难的感慨、失意时自我宽慰亦可得分。辛词和吴词各3分,共6分)
向子謹《水调歌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向子謹①
庚寅闰八月秋,芗林老、江彦章时在诸公幕府。从游者洪、徐、苏、李,是夕登临,赋咏乐甚。俯仰三十九年,所存者,余与彦章耳。绍兴戊辰再闰,感时抚事,为之太息。
闰余有何好,一年两中秋。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少日南昌幕下,更得洪徐苏李,快意作清游。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
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忍问神京何在,幸有芗林秋露③,芳气袭衣裘。断送余生事,惟酒可忘忧。
[注]①向子誣:南宋词人。此时作者南迁清江(浙江乐清)。②修月:语出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即“修月手”,指能写文章的人。③秋露:酒。
9.请简要赏析上阕中“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的表达效果。
10.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9.①运用典故和比喻表达对匡时救世、才华出众人才的赞美与思慕,蕴含词人对挽救国运的深沉期望;②引起下文对往昔清游生活的叙写。
10.①浮沉“四十载”,唯余“白头”人,表达了对知音不在、故友逝去的悲切;②“沧海成陆”“神京何在”表达了对国破家亡、世事变迁的哀伤以及对故都的思念;③“萍迹南州”表达对身世浮沉、流离他乡的伤感;④“幸有”“惟”表达了对人生已老、难以报效国家,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
作者其它练习: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题。
水调歌头·题剑阁
崔与之①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②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③,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
[注] ① 1219—1222年,崔与之,南宋广州人,出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时,曾登临剑阁,写下这首词。②三边:古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③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因岭上多梅,故称。蒲涧:在广州白云山上,涧中生有九节菖蒲,其水清甜。作者曾隐居于此。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调歌头,词牌,属于长调。上阕中词人立马于剑门关北望,触景生情,报国情怀见于虚实结合的词句中。
B.“乱山”,景中有情:词人在北望之际看到的群山不堪入目就是因心绪颇不宁静,但词人还是坚信上天会把边疆战死者的尸体还给他们的家人。
.在上阕的起承转合之中,读者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词人愿为国家守住疆土的一片赤诚之心。
D.此词苍凉沉郁,寄慨遥深,感情和风格与陆游、辛弃疾等人的爱国词作相似,有人给出了“此词豪放,何减稼轩!”这样很高的评价。
1. 请结合下阕的“妨”与“怪”来概括词中作者的形象。(6分)
答案:
14.(3分)B(对“天道久应还”的理解不够精准)
1.(6分)
示例:
妨,何妨、不妨,是说自己年事已高,尚未建功立业,不妨退隐闲居。这里要反其义而理解,是说自己于国家心有愧疚。(2分,释义1分,情感1分。后一句理解可以不必答出)
怪,责怪,是说自己喜爱的家乡的梅岭一草一木,似乎在责怪自己如今也没有践行旧日相会的誓约,暗中流露出思乡之情。(2分。释义1分,情感1分)
由此二字可以看出,词人是南宋一位久在成都戍守国土、思乡情浓、盼望国家统一、难舍爱国之志的词人(官员)。(形象格式不具备,只给1分,概括抓住思乡、爱国即可)
作者其它练习: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