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本文为你选取作文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阅读练习及答案(1)

2、李颀《送刘昱》阅读练习及答案(2)

3、李颀《送人归沔南》阅读练习及答案(3)

4、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阅读练习及答案(4)

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阅读练习及答案

少室雪晴送王宁

李颀

少室①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②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③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④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注】①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县北,东距太室山约10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②见:同“现”。③过景:落日余辉。④行人:指王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以拟人手法,写少室山晴雪不同的座座山峰,似与王宁分别。

B.三、四句“连”字,写岀晴峰的广袤;两个“峨”字,突出雪峰的高峻。

.五、六句写落日斜照山峰,说不清其奇妙;白云婀娜多姿,难以形容。

D.尾句写送别远望,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A

1.①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诗的前六句对少室山的雪景做了大量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少室山绮丽雪景的喜爱之情。②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之情。“行人与我玩幽境”一句透露出作者与友人游玩时的畅快。③与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诗的最后直言“惜别”,更以举头遥望的动作体现不舍之意。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通读诗歌,圈画出相关诗句进行分析。本题A项,开头两句“少室山峰三十六,其中几峰更特别”没有运用拟人手法故,本题选A项。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然后通读诗歌,圈画出相关诗句进行分析。开头两句,诗人写雪后少室众峰,能从大处着笔,写出众峰同中之异,别具特色。 第三,四句是对第二句的展开,以“半山青松”写晴峰,以“素色峨峨”应雪峰,一个“连”字,写出晴峰的广袤,两个“峨”字,突出雪峰的高峻,在色彩上青白相间,非常素美。第五、六句写晴。雪后初晴,天空湛蓝,落日斜照,几缕欲尽未尽的白云缠于山腰,浮予松上,青、红、蓝、白四色辉映,白云、斜晖,青松、雪峰动静相衬。同时,半山青松,松上自云,云上雪峰,雪映落霞,层次鲜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第七、八句写送别双方为妙不可言,难以形容的美景所吸引,故而留连景致,忘了启程,致使北风吹来,才感到寒冷,才注意到时间不早。这两句从侧面供托出“少室雪晴”之美,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最后两句写他们在夕阳西下,不得不别时,仍然依依不舍,驻马浮桥之上,眺望南山之景。

表现了诗人与王宁之间的深厚友谊。学生进行总结即可。

李颀《送刘昱》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刘昱

李颀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注释: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

14.下列有关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八月寒苇花”江边的芦花在秋风中摇荡,一片泛白,呈现出萧瑟的寒意,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B.芦花之白,映衬着秋江浪头之白,使眼前的景象带上了凄寒的色调,这和送别时主客双方的心境正相吻合。

.“北风吹五两”的“北风”使“寒芦花”和“浪头白”都明显的带上了强烈的动态感,北风吹动芦花和吹起浪头。

D.“谁是浔阳客”是说友人刘昱离开后自己仍然客居异乡,这个“客”指的是诗人自己。

E.“北风吹五两”点染舟发前情景,便无形中写出了离别前的片刻悠闲,诗人和友人叙别。

1.“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何抒发?

14.D、E(D、“客”指的是刘昱,友人离别后要到浔阳去。E、不是离别前的悠闲,而是说已经起风,可以起航出发,写离别的急促。)

1.抒发了诗人和朋友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想象别后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2分)采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诗人想象别后,友人今夜只能宿于金陵渚,听到水边新雁的鸣叫之声,内心将无比的凄凉,雁也写出了友人的孤单如离群的孤雁,诗人借此来表达友人离别时的不舍和别后的伤感。(4分)

李颀《送人归沔南》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人归沔南

李颀

梅花今正发,失路复何如?

旧国云山在,新年风景馀。

春饶汉阳梦[注],日寄武陵书。

可即明时老,临川莫羡鱼。

【注】汉阳:县名,唐时为沔州治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梅花“正发”暗示离别之时,又以“失路”交代离别之由。

B.颈联中的“汉阳”照应诗题中的“沔南”,也即颔联中的“旧国”。

.本诗多用典故,如“武陵”“临川羡鱼”等,含蓄蕴藉,言简义丰。

D.本诗虚实交错,时空交织,情景交融,贯穿多重对比,意境深远。

1.诗歌饱含对离人的慰勉之意,请具体分析。

答案:

14.D

D项,“情景交融”理解错误。文中“梅花”一景只是点明分别的季节;“旧国云山”“新年风景”只是为了劝慰朋友,并无“情景交融”之说。

1.日后梦里来去相继、书信往来不断,无须临别伤感;故乡云山犹在,新年风景无限,无须失意惆怅;不妨归老牖下,享受太平生活,而勿求仕进。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饱含对离人的慰勉之意”,然后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再结合注释进行具体分析。

首联中,诗人用“梅花”的盛开来说明和友人分别的季节,用“失路”来说明分别的原因:友人失意了,要去沔南。此处梅花的盛开与友人的失意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豪放豁达性格;颔联中,诗人用“故乡云山犹在,新年风景无限”来劝慰友人,在如此处处无不在美景之下,不要为自己失意而惆怅;颈联中,诗人以“饶梦”“寄书”来劝慰友人,今日虽然分别,但“日后梦里来去相继、书信往来不断”,因此劝慰友人不要为分别而徒增伤感;尾联中,诗人更是放达,“可即明时老,临川莫羡鱼”,但是即便明天老去,也不要面对川流去羡慕鱼的自由而没有追求,要有所追求,争取更大的仕途进步。至此,诗人用自己的豪放豁达心胸来劝慰友人不要因此时的失意而不思进取,应该积极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最后,依据分析,分条分点作答即可。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题。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节选)李颀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飗, 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①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 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②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注】①渔阳掺:又名《渔阳参挝》,鼓曲名,这里借代悲壮、凄凉的之声。②岁夜:除夕。

.诗中说“傍邻闻者多叹息”,“闻者”为什么叹息?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分)

9.请概括安万善所奏的觱篥曲音乐上有哪些变化,并简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变化的。(6分)

答案:

(11分)

.(1)音乐引发了离家漂泊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2)安万善音乐虽好,但知音甚少;

(3)音乐中的凄凉悲壮感染了听众。

9.(1)变化:从纤弱哀伤,到雄浑繁复,转为悲壮沉郁,最后清新明丽。(4分)

(2)运用想象,以声摹声,以风吹桑柏、雏凤乱鸣、龙吟虎啸、万籁百泉之声来摹拟;通感,用黄云白日、上林繁花的画面来描摹;用典,用渔阳参挝的典故,写声音变得悲壮。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