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永州龙兴寺西轩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本文为你选取作文柳宗元《永州龙兴寺西轩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柳宗元《永州龙兴寺西轩记》阅读练习及答案(1)

2、柳宗元《旦携谢山人至愚池》阅读练习及答案(2)

3、《雪》《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阅读练习及答案(3)

4、《雨晴至江渡》《滁州西涧》阅读练习及答案(4)

柳宗元《永州龙兴寺西轩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永州龙兴寺西轩记

(唐)柳宗元

①永贞年,余名在党人,不容于尚书省。出为邵州,道贬永州司马。至则无以为居,居龙兴寺西序之下。余知释氏之道且久,¨所愿也。然余所庇之屋甚隐蔽,其户北向,居昧昧也。寺之居,于是州为高。西序之西,属当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众。于是凿西墉以为户,户之外为轩,以临群木之杪,无不瞩焉。不徙席,不运几,而得大观。

②夫室,向者之室也;席与几,向者之处也。向也昧而今也显,岂异物耶?因悟夫佛之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舍大暗为光明。夫性岂异物耶?孰能为余凿大昏之墉,辟灵照之户,广应物之轩者,吾将与为徒。遂书为二:其一志诸户外,其一以贻巽上人焉。

[注]①西序:西厢房。②释氏:释迦牟尼,这里指佛教。③墉:墙。④杪:树梢。⑤正觉:佛教中指大觉悟。⑥灵照:谓神灵光辉照耀。⑦巽上人:指龙兴寺僧人重巽。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固 B.岂 .以 D.亦

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叙述了作者贬官到永州的不幸遭遇。

B.没有居住之地,就住在寺庙西厢房。

.居所隐蔽不为人知,适合隐居生活。

D.寺庙居永州高处,西面有大江山谷。

23.分析第②段两处画线句的作用。(4分)

24.文章第①段记叙,第②段议论,分析这两段文字如何做到叙议结合。(分)

答案:

(五)(12分)

21.A(1分)

22.(2分)

23.示例:借两个反问句推进议论,前一句“难道是事物有不同吗”,由事物没有变化引出领悟其中的佛道;第二句“难道人的本性有不同吗”,显然人性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心灵被蒙蔽了,由此作者希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开启智慧光明。两个句式相似的反问句构成了议论层次拓展的标志性句子(或者:两个反问句既是对前面议论的追问,又自然引出深入的思考);使议论层层深入、条理分明。(4分)

24.示例:开头叙述被贬永州无处可居,栖身“居龙兴寺西序之下”,以“余知释氏之道且久”来自我宽慰,为下文议论佛道人性张本。第①段叙述因为居所昏暗,于是凿西窗,辟为门,建西轩,室外美景得以呈现在眼前;第②段的议论由改变环境的举动类比到领悟佛道方面,希望能够有人为他开凿心灵门窗,扩大接应万物的轩廊。记叙是议论的基础,前后照应,有机结合。(分)

柳宗元《旦携谢山人至愚池》阅读练习及答案

柳宗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题。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①

柳宗元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②,聊适羲皇③情。

【注】①本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10年),时诗人谪居永州已六年。②当路:当权的人。③羲皇:传说中的古帝伏羲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题:在一个露白风清的早晨,诗人在新沐之后,换上轻薄的头巾,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

B.颔联抒写到愚池后的感受:置身于这宁静清幽的景致中,仿佛自己也超尘出世,变成一个“幽人”。

.颈联描绘出一幅高远寥廓的画面:云霞散去,群山变远;天朗气清,几只大雁呜叫着飞过蓝天。

D.本诗写诗人与谢山人早晨同游愚池的情景,景情相融,物我合一,境界清新高阔,情趣恬淡幽雅。

1、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答案:B。

解析:“仿佛自己也……变成一个‘幽人’”不正确。句中的“幽人”指谢山人。

1、答案:意为把机变诡诈交付给当权者,我姑且去体验伏羲时的民情;(2分)表达了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厌弃,(2分)对风景秀美、民风淳朴的永州的热爱,以及被贬南荒、自我安慰的无奈。
(2分)

《雪》《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 19-20 题。( 分)(本题由李炯老师提供)

罗 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柳宗元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注】此诗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他居住的愚溪一带杂草从生,偏僻荒凉,道无行人。王二十舍人:即王涯,柳宗元的同年友,时为中书舍人。凤沼:即凤凰沼,这里指京城。

19.罗诗中“为瑞”意为,柳诗中“琼瑶”指的是 。(2 分)

20.两首诗借用的意象相同,但全诗运用的手法及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每首至少指出两种手法)(6 分)

答案:

19.下雪雪花

20.罗诗:设问。以“丰年事若何?”引出问题,三四句作答。对比。把“尽道丰年瑞”的达官贵人和雪天空腹破衣的贫者作了对比。议论。借“为瑞不宜多”发表自己对大雪的看法。全诗借雪表达对“贫者”的同情和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的批判。

柳诗:借景抒情。前两句借雪拥柴门、庭阶铺雪、无人来访的清冷之景,表现诗人被贬后孤寂的心境。叙事抒情,后两句叙写有人踏着积雪,送来朋友从京城寄来的诗一事,抒发自己的欣喜之情。比喻、借代。将雪比作“琼瑶”,以“凤沼”指代京城,这些美好的事物都暗示出作者欣喜的内心。全诗既有被贬的孤寂之苦,又有“见寄”的惊喜之乐。

作者其它练习:

《雨晴至江渡》《滁州西涧》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4题。(共12分)

雨晴至江渡

柳宗元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1】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2】在高树。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1】愚溪:柳宗元出于被贬逐的愤激,自称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为“愚溪”。【2】浮槎(há):水中浮木。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诗首句点题,为下文具体描写所见的江渡景象做铺垫。

B.柳诗末句,写洪水落后,浮槎高挂,一片萧条冷落景象。

.韦诗末句“舟自横”是说雨后无人撑船,无法渡过涧口。

D.两首诗同写傍晚渡口,一写水落,一写潮涨,各有寄托。

1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B.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蝉》)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14.贺裳《载酒园诗话》说“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答案:

三、本大题共小题,共2分。

12.(3分)

13.(3分)B

关于“横”字,北师大王宁先生的解读:“横”由“横向的挡门的横闩”引申为“横竖”与“横逆”两义,由“横逆”引申为“迂曲”、“任意”、“不定向”。韦诗中写渡口的小舟,在水面任意地、不定向的浮荡、漂游,表现出诗人的随意自适、怡然自得。

14.(6分)

参考答案:柳诗写久雨初晴,诗人独自一人到江边来散步,看到漂浮的木筏散乱,有的高挂在树的枝头。表达了诗人久雨蛰居、远谪漂泊的孤独、郁闷、苦痛,作者同情百姓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感叹自己空有经国济世的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激心情。

韦诗写暮春景物,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幽草,深树,自横的渡口小舟,透出境界的幽冷,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莺啼婉啭,野渡舟横,以动写静,打破了沉寂和悠闲,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评分标准:景1分,情1分,分析1分,每首诗3分。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