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味道观后感 传统的味道话剧观后感

Posted

篇首语:旋转木马是这世上最残酷的游戏,彼此追逐,却永远隔着可悲的距离。本文为你选取作文传统的味道观后感 传统的味道话剧观后感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传统的味道观后感 传统的味道话剧观后感(1)

2、《带一本书去南京》读后感(2)

3、最有味道的粽子(3)

4、读《妈妈的味道》后感(4)

传统的味道观后感 传统的味道话剧观后感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影片观后感》

观《北京欢迎你》V有感

《北京欢迎你》是200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主题曲。当在课堂上,再次听到这首歌,看到那些熟悉的画面时,我深深地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自豪。整首歌曲彰显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了中国的元素。它像一首传统歌谣,让人倍感亲切。 两岸三地的歌手以主人的身份向全世界描述我们的祖国和中华民族深邃的文化。V中出现的传统元素有:书法、太庙、皮影戏、长城、故宫、风筝、京剧脸谱、四合院、茶道、刺绣、剪纸、拨浪鼓、瓷器„„它们讲述着老北京的故事和历史;比较现代的元素有: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它们展现的是北京的现代与活力。整首歌曲将北京的旧态新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人一种恍然如梦、一眼万年的感觉。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魅力。

苏州博物馆 有感

在纪录片《为中国而设计》中我们看到的是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影片中我们了解到了苏州是贝聿铭的故乡。贝聿铭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狮子林度过的。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但要在这样一座古城中修建一座既具有现代感又能与周围环境融合的新建筑,对他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2006年10月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建成开馆,这位建筑大师给家乡留下了一件传世之作。博物馆以“园林”为布局,建筑虽然为现代的几何造型,但同于江苏民居的“粉墙黛瓦”让其不失江南特色。它简洁大气,与周边的拙政园、狮子林等传统园林与民居浑然一体。

我印象最深的是,贝聿铭在设计中,无时无刻不在强调建筑与所在环境的结合。新馆与拙政园建筑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呼应。它延续着历史的文脉,也反映了历史的特点。但它又是现代的,它包含着新时代的特点——科技、智能、简约„„能让人在咀嚼历史的同时也体验着现代。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苏博新馆的设计理念“中而新,苏而新”、“不高大、不突出”。“苏”体现在设计与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新”体现在材料的使用上。这便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的体现。

观《世纪大讲堂—俞孔坚》有感

因为之前错过了一次景观大师俞孔坚的亲临讲座,老师在课堂为我们播放了一个关于俞孔坚的访谈节目,虽然时间比较久远了,但是俞孔坚在设计上的理念是不变的。这次访谈的主题就叫做“理想人居——天、地、人、神的和谐”。

俞孔坚强调设计要尊重自然、尊重地方文脉,强调天、地、人、神的和谐统一。他提出人在居住中的需求:一是结构与空间,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是人的归属感。他主张我们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但反对崇洋。现代设计是为自然而设计,为人而设计。体现人与自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和谐。只有充分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尊重地方文脉,体现出人的归属感,那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创造。人需要追求在心理上的安全感,现代设计的许多广场,缺少生态,缺少自然的东西也缺少了对人的关怀。而且中国的地域文化正在因为大量的西方思想的入侵而消失殆尽。这是当代设计师所面临的严峻的考验,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的原因。将传统的文化、精神注入到现代设计中,才会使设计有它的内在价值和涵义,才会长久地传承下去。如果仅仅是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与享受,也总有会“腻”的一天,只有文化能流传千年。

观纪录片《颐和园》有感

很小的时候去过颐和园,那时候只觉得那像一个“古老的大花园”。今天在课堂上,随着纪录片中的镜头,再游一次颐和园,不禁感慨中国古人的智慧与心思的细腻。

颐和园园林的布局的一个特点是,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可以俯瞰湖面。清澈的湖水就像一面镜子,把岸边的山映衬的分外秀丽。使得湖山景色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巧妙地利用了优美的自然条件。

颐和园中有许多风景点,处处景色都不同,从这个风景点看那一个风景点,彼此构成一幅图画。使畅游在其中的人,走几步,周围的景色也跟着变化,这也就是古代园林造林手法中所说的“步移景异”。还有对于景色的转换,在衔接处巧妙地处理,总会让人产生一种“才觉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的感觉。借景手法也在颐和园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在人的视觉和心理上扩大了园的范围,也丰富了景物的层次。这些都是我们在做现代景观设计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观《寄年》有感

看完了短动画《寄年》,听着那个奶奶的童声唱着“慈母手中线,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心里觉得酸酸的。过年,对于炎黄子孙来讲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节日。它意味着旧年的结束,也象征着新岁的开始,是真正意义上的“辞旧迎新”。它蕴含着团聚、祥和、喜庆的美好的寓意。

但是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城市里面的人对于“过年”正在逐渐概念化。对于亲情,对于团聚也在淡化。相反,在城市的边缘,在乡下,才真正保留着过年的味道。

说到过年,先来说说吃的东西,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玩儿的有庙会、花灯、社戏、玩龙舞狮、游园、闹元宵等,体现出了极富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氛围。每家每户还要贴春联、年画,敬灶神、门神、财神,放鞭炮,守岁,小朋友还可以收到压岁钱。

从古至今,每到过年的时候,无论什么情况,无论相隔有多遥远,在外的人们都要回家团聚,享受天伦之乐。这种血浓于水,落叶归根的情节,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城市的发展带来的不应该是对亲情的淡漠和对传统的抛弃。

篇二:《观《柠檬黄的味道》有感》

我,正品尝着青春

——观《柠檬黄的味道》有感

青春剧《柠檬黄的味道》以14岁花季所伴生的青春故事,情感历程,给正值青春期的我们强烈的呼应。看着看着,我想到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纠葛,与同学相处中的欢声笑语。从主人公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渴望,对传统的叛逆......

主人公米末漂亮开朗,正如那抹鲜亮的柠檬黄,跳跃地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之中。我喜欢这种茁壮的色彩,正是这种青春的力量,让我们这群少年,第一次感受到了男女性别的差异。正是这种青春的力量,吸引着我们产生对异性的好奇。我渴望了解舞台上的“她”的想法,试想和我们这些“他”有什么不同,我悄悄地观察着“她”的行为,衡量着和我们这些“他”的差异......我们渴望了解对方,我们渴望与其交流,这就是14岁的少男少女之间被大人们称作为“早恋”的小秘密吧!而我,正品尝着青春。我真想告诉老师,互相的了解,如新鲜的泉水,启迪着我们对未知的探索。我真想告诉父母,彼此的交流,如酸甜的滋味,温暖着我们对友爱的渴望。

我一直认为,天下所有14岁少男少女的母亲,共用着同一个话语体系。她们面对孩子的语言,无非是大惊小怪、固执武断、捕风捉影、学习至上......米末和母亲之间的误解,最后通过同学的劝说,得以互相理解。令我感叹的是,米末的母亲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她的思想转变与其说是受到了外界力量的干预,不如说是自我反思的结果。柠檬黄是三原色之一,在母亲蓝色大海般宽容的爱护下,调和出焕发生命力的绿色。她们双双得到了改变,亲切的母亲携手逐渐成长的女儿,那么和谐美好。而我,正品尝着青春。我那蓝色大海般爱我的母亲,让我接受你色彩的调和,请你接纳我这小小的心声,好吗?

为青春贴上柠檬黄的标签,赋予了青春在人生中的意义。这新鲜的颜色以鲜明的姿态,挥洒着少男少女们的热情。这新鲜的颜色以开放的姿态,接受着各种色彩的调和。而我,正品尝着青春,就让那如红色般炽热神圣的信仰,开启未来橙色般的无限活力的人生吧!

柠檬黄是青春的色彩,终将渐融渐美,走向成熟,走向收获!

八(7) 韩逸枫

2012、3、19

篇三:《《一城一味》观后感》

《一城一味》观后感

2014年1月,纪录片《一城一味》作为纪录频道今年首发节目与观众见面,此片据称同前年广受欢迎的《舌尖上的中国》是姊妹篇,因为去年参与做过两期美食节目,今年这档节目可能会继续做下去,特地关注了央视这一档新的美食节目。

《一城一味》中的七个城市,是在网友的投票中甄选出来的,囊括东南西北各个方位的特色美食、地域文化,这样激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又因为打着“《舌尖上的中国》姊妹篇”的名号,舆论造势上是成功的,这也是一档新的电视节目在前期必做的公关工作。但事实上所选出的七个城市在吃货们的心目中存在度并不都是很高,像宿迁、芜湖、眉山等,可能的确有当地的特色,但是入选央视这样全国性节目中,还是有些欠妥的,至少不如成都、西安这样的知名度高的城市效果好。这样的大城市比如香港、天津,首先人口就多,再者知名度高,这些人群是节目最直接的受众,直接决定了节目的收视率。人们熟悉这些城市,在认知里都有一个对应的美食符号,城市气质更加突出,节目中再加以引导和阐释,并开发出新的东西,才更能够打动人心。选择这些大城市在感觉上也上档次一些。。。。

毕竟是央视的节目,不能够落入一般电视美食节目俗套,只是一个“吃货记者”在街头寻找和发现美食,在这一档节目上,导演傅琼也是做了创新:国际大厨带着利用当地食材做出创意新菜的任务,以美食为主体,以城市为平台,走访城市,在街边小店、百姓家庭以及餐厅酒楼品尝学习当地的美食小吃,发现、记录属于这个城市的美食味道。突破了传统美食节目将重点放在寻找美食或各种菜品的做法上,采用了全新的纪录片故事表述方式,也更加接地气更加生动。在选择顶级厨师做嘉宾时,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希望让嘉宾与当地的大厨、菜式的风格以及食材产生碰撞。在片中,七位国内顶尖厨师分别深入城市之中,观众能够看到英国大厨走进眉山、加拿大大厨走进天津等,这种差异的碰撞,成为除了城市与美食之外的又一大亮点,感受到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带来的乐趣与融合,强化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

借鉴《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经验,《一城一味》的风格定向为:以美食为主线索,串联起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等纵深元素。也就是除了美食的趣味性,更加注重其文化性、突出地域性。央视纪录频道的首页介绍中说,《一城一味》第一季以“变化的城市,不变的味道”为灵魂,传递“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中国文化,以食物的美好,表达城市的美好,解析城市味道、城市气质。

但是看却觉得,同《舌尖上的中国》相比,文化韵味还是少了一些,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还是一个厨师在寻找当地美食。每一期节目中菜品和菜品之间的连接性也不强,碎片化,不连贯,在处理当地风俗典故的部分,感觉上也比较生硬。不只文化、情感韵味不足,画面的美感上同《舌尖上的中国》比,也是相差甚远。 真正的美食是要注入情感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在介绍一些老字号的菜品时,会特意强调那些传承人对于传统味道的坚守,美食不只是用来吃,更是一

种文化、一种生活的传承,应该是能够让人感动的东西。虽然相比《舌尖上的中国》来说,《一城一味》主要突出的是朴实的人文风貌、城市的生活气质,但是整体感觉比较粗糙,有点像急功近利的街头美食大搜索节目,没有了那种精美的画面,没有了那种随美食扑面而来的文化与传统。

节目叫《一城一味》,可是整个看下来还是不知道所介绍的城市的味道到底是什么,这就是主题不够明确和突出。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个城市的味道确实有些困难,但每个城市还是有其专属的特殊味道的,比如成都的辣、天津的鲜、香港的软、银川的香。每一期节目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让观众不知道你要讲什么,自然导致整体感觉比较杂乱。

再者,节目中嘉宾本身也是有任务的,这是《一城一味》同其他同类节目最具创新的地方,而这在节目中体现的也不明显,这些大厨表现的就像一般食客一样在美食向导的带领下走街串巷,而没有从厨师的视角去挖掘这些美食的价值。本来这些国际名厨也是节目的一大看点,可是导演并没有最大程度的重视这一优势。这些大厨应该在节目中应该有意识的强调自己的任务,让观众跟着嘉宾新奇的发现走,在做菜时也要同期采访这些厨师的灵感来源,增强代入感。

最让人失望的还是第一期天津的《时代》,一名外国厨师同小吃名城天津确实文化差异大,更容易发生碰撞,可是毕竟语言不通、文化不通,完全很机械的一家一家地吃,甚至在品尝煎饼果子时,男向导居然对美女嘉宾说“你尝尝我这个素的”,这一举动在节目中实在不雅。而且在这一期上,画面质量确实让人捉急,同《舌尖上的中国》的水准比,差距不是一点点。事实上天津的小吃在全国都是闻名的,可是这一期节目中完全感受不到,你的节目与观众的认知产生了偏差,自然是要受到质疑的。

总之,央视的这一档新节目创意有新,可是表现不足。也许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经典是难以超越的。

篇四:《观后感》

在我眼里,《舌尖上的中国》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美食纪录片,它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原味的中国,带着土地的气息和米面的甜香

 ■ 视觉刺激勾人馋虫

与传统的美食节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国》在地域上采取了大范围的跳动。事实上,该片每集都有主线,比如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是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从而让观众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如何获取食物的故事。片中,地域与地域之间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材料与材料之间的不同,摆脱了传统纪录片说教科普的套路,通过镜头直接引发观众对于饮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关注。

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纪录片在“勾人馋虫”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网友们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中国》不知道全中国竟然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鱼头泡饼、汆乌鱼子、黄鱼鲞;还有那些听着就口水吧嗒的菜:腊汁肉夹馍、醉湖蟹、梅菜烧肉„„看完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著名制片人于正也说:“最近在看《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天南地北的中国美食,不可谓不包罗万象,此片看后必然让你垂涎三尺,都说民以食为天,但想要减肥的朋友们看片要三思哦!至于我,不知道自己hold不hold得住?”

■ 心灵冲击让人落泪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在烹饪上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过程看上去充满神秘气息,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有网友总结,《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原因应该归功于:“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以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让观众既流口水又长知识,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这种心灵上的冲击首先是勾起大家的思乡之情。《舌尖上的中国》涵盖全国美食,让不少电视机前的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国》,讲到宁波年糕,听到里面传出的阵阵乡音,各种想家”。

还有不少观众从片中看出了感恩之情。“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家庭小作坊的劳动者脸上满足、灿烂的笑容。他们对自然感恩,而我们要对这些食材的提供者感恩。”“餐桌上常见的莲藕,原来是工人如此艰辛劳动的成果,无言的感动。”“镜头里,他们笑得很满足,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对生活的热情,知足常乐。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想要的太多,反而忘了简单生活的真谛?”

《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不仅是美食,更在传递一种思乡之情,怀旧之感。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

和社会的关系”。传统的味道观后感.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retype/oo/1de693110661ed9ad1f3fd?pn=3&x=0&y=0&raww=20&rawh=1&o=pn_6_0_0_137_217_23_17_92.979_1262.79&type=pi&aih=1&dsu=dea7ee171a9171109b76de79e&sin=12160240&oo=&pn=0-294&jp=0-0" taret="_blank">

提供经典杂文精选,鲁迅杂文选刊,经典杂文集,时事评论,文化随笔,乱弹八卦,电

影影评,书评范文,电影评论等2012最新经典杂文大全。

生活日记网杂文频道欢迎广大网友来访。

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昨晚本来要睡了,但看到微博上最近疯传的《舌尖上的中国》,手贱的点击了第一集,后果很严重。结果一看就刹不住了,饱了眼福亏了胃,结果到了凌晨点。这是怎样的一种吃货精神啊!

其实这不仅一部讲吃的电影,而是讲的是真正的中国,讲的是中国人的生活。我敢妄言,这将是一部掀起一股新的反思现代化的思潮。因为,吃是中国人最大的信仰。往好里说我们是适应性很强的民族,往坏里说我们是很容易屈服的民族,但最坚强最不屈服的就是我们的胃了,就是我们的味觉了。比如我到了北方始终改不了我“豆腐花甜党”的本性。

如今我们:早上起来拿起染色馒头夹着双汇瘦肉精火腿和家乐福奶酪喝一杯三鹿牛奶出门呼吸几百倍超标的空气到单位工作一上午后中午吃地沟油炒饭配点明胶猪耳下午喝点老酸奶吃点果冻晚上吃顿苏丹红鸳鸯火锅涮上甲醛喷洒的白菜身体不舒服时候来两粒黑胶囊。(此处引用网友创造)在这样一个我们的身体成为“垃圾处理器”的时代了。要么我们足够有钱,不惜重金追求各种特供,要么我们告诉自己“人活着不是为了吃,吃仅仅是为了活着”。我们大多数都是后者,所以,吃饭现在很难成为放心的享受了,即使吃到口感不错的东西时。这部片子从源头上告诉我们,我们究竟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这么吃,会让我们反思下我们的食品的,回归到我们传统食物,曾经的我们生活苦点,但很健康,很安全。

有人在骂这部纪录片太泛了,要在短短七集里讲述中国的吃,这本身就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嘛。作为一个热爱做菜的“伪厨师”,我极为赞赏主创人员的编排逻辑,虽然看起来会有点乱,但要知道菜的背后是有一番学问,是有一番菜理的。学做一道道具体的菜是容易的,关键是悟出背后的菜性,菜理。

第一集大自然的馈赠

我们现在虽然科技已经很发达了,千里眼,顺风耳,筋斗云一一实现,但在自然面前我们还是需要感恩了。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0年年初南方雪灾时,亲

身感受到我们人类的努力是多么渺小,怎么拼命的铲雪用化雪剂化雪,但都敌不过天气一好转太阳出来的伟大。无论靠山还是傍水,抑或靠海,都是一方水土养着一方人的。所以看完第一集,真的很感动,本喜欢看各种美食节目,但很少去想食材是怎么来的,咱们且不去讨论那个很贵的松茸,其实那只是很多各种好吃蘑菇的一种。以前真不知道藕的挖掘是如此的艰辛,真不知道出海打鱼还伴有如此的光荣与梦想,只看到查干湖打鱼的热闹,而没有看到“猎杀不止”的对自然的逻辑。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每个人都会骄傲的管自己的主食为“饭”,我的胃执着的认为“饭就是米饭,面食都是零食”,吃面是不管饱的,所以一天没吃饭的话仿佛自己没吃过东西似的,小时候曾经无数次的问妈妈“为什么连好吃的猪肉都会吃腻,而只有米饭怎么吃都不腻呢”妈妈回答我“饭当然吃不腻了”。而我到北方上大学后,碰到陕甘宁鲁豫冀等地的同学,我看着他们几个馒头不用带汤就能下咽,他们看我吃馒头的痛苦表情,我们互相诧异着。可见主食对我们的味觉是多么重要,如同下了个锚似的。

看着山西大娘阿姨们耐心的做出各

《带一本书去南京》读后感

作者:李彦宁

去南京,还要带一本书去?我好奇极了!打开此书,略微翻了一翻,其中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深深地吸引了我,这就是我再也熟悉不过的城市?我迫不及待地仔仔细细地读起了里面的文字内容。啊!优美的词句让我多么舒畅,完整的介绍让我多么欣赏。

作者笔下的南京是座有“味道”的城市—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厚;帝王与墨客、文人与名者、美人与英雄;纯朴的民俗民风、传统的美食小吃;现代的繁华热闹、人民的悠闲生活;如今的山青和水秀、美景和胜境„„这一切都在书中一一呈现了出来。让人穿越时空,让人身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了六朝古都南京过去的伤感和现在的安逸,让人品尝和回味。

这本书打开我的视野,我看到了读到了感受到了南京的古老和美丽,这就是真正的南京,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如果你喜欢,就和我一起带上这本图文并茂的好书去游遍南京吧!!!

最有味道的粽子

约公元前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而百姓们为了不让鱼吃屈原的身体,纷纷投下粽子,包粽子,吃粽子也开始成为传统。中国传统节日,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提起包粽子就会想起屈原,想起爸爸是五月初五的生日,所以我非常喜欢这天,不仅有美味的粽子可以品尝,而且还能和爸爸爸爸一起庆祝生日,多么美好的一天。

虽然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有南北风味,对于北方的我,还是钟爱于北方红枣粽子。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南方粽子分类较多,外形也比较多样化。比较常见的有菱形、多边形、柱形(马脚粽或马腿粽)。

除了吃粽子缅怀屈原,最有意思的就是包粽子了。首先选2-3片粽叶,把这些粽叶错开折叠,上面的粽叶压住下面粽叶一半,把粽叶折叠成漏斗形状,在这个漏斗中先放一小半江米,再放几粒红枣,然后再放点江米把红枣盖住。江米和漏斗口持平,折叠粽叶使粽叶把江米全部包住,用棉线缠绕粽子四五圈,系上活扣。妈妈包的粽子最好看,我的虽然不好看,但还是上得了席面。

在我看来,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最有味道的。

读《妈妈的味道》后感

读《妈妈的味道》后感

味道这个词在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跟着我们网 ,常常挂在嘴边。有很多我们已经熟悉已久的味道“酸`甜`苦`辣`咸`淡```但是人生中也有许许多多我们没尝试到的味道,列如妈妈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是特别的。每当妈妈汗流夹背的下班回家手里总是满满的菜,这时从身上散发出她辛苦的味道。

每当妈妈从厨房里端出一盘盘香香喷喷的美味家饶时,从身上散发出来的是满足的味道。

每当妈妈看见自己丈夫,孩子把她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菜吃光嘴里还嘀咕好吃时,从妈妈身上散发出来的是幸福的味道。

妈妈的味道是任何的味道无可代替的。

为什么小孩子生下来,一哭就寻找妈妈的身影呢!因为在孩子的记忆里已经自动存下属于妈妈的味道。没当孩子们醒过来,就会有意识的找妈妈,只要找不到便会哭,他们只有在妈妈的怀抱里闻到妈妈的味道才感到安全,就算是爸爸来抱他依然是哇哇大哭。

每当到暑假妈妈都会教我做菜,包饺子。做出来的味道与妈妈的一样。可是我尝试跟奶奶做,可做出来的不是妈妈的味道。

每当生病时喝的是妈妈熬的粥,虽然粥煮出来是淡的但是在妈妈的手里煮出来。它不是淡的了,而是粥里聚满了妈妈的味道。

相关参考

河坊街-“老底子”的味道 介绍传统美食作文1000字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传统和习俗,最能代表我们杭州的就是位于城市中心的河坊街了,这里有着浓浓的老杭州的味道,是老一辈杭州人记忆中的《清明上河图》。我有幸就住在河坊街边上,从小我就在河坊街上逛,这里带给我许...

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范文

...你心情蹁跹……下面是小编为您准备的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范文,供您参阅。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范文1提到“味道”这个词我们第一想到的是餐桌上品尝到那些味道。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多,我们所听到、...

董卿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

董卿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董卿朗读者第十期味道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看到...

《带一本书去南京》读后感

...王与墨客、文人与名者、美人与英雄;纯朴的民俗民风、传统的美食小吃;现代的繁华热闹、人民的悠闲生活;如今的山青和水秀、美景和胜境„„这一

最有味道的粽子

...屈原的身体,纷纷投下粽子,包粽子,吃粽子也开始成为传统。中国传统节日,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提起包粽子就会想起屈原,想起爸爸...

读《妈妈的味道》后感

读《妈妈的味道》后感味道这个词在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跟着我们网,常常挂在嘴边。有很多我们已经熟悉已久的味道“酸`甜`苦`辣`咸`淡```但是人生中也有许许多多我们没尝试到的味道,列如妈妈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是特别的...

中秋月饼的味道

中秋吃月饼似乎就是一种传统,一种习俗,无法改变的。吃过那么多年的中秋月饼,味道还是和从前一样吗?月饼依旧,味道却不是从前的味道了。中秋夜依然是凉风习习,望着那轮明月,遐想连篇。“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端午的味道初三作文

...了数千年的节日,端午节始终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端午节有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根植于民间,根植于古老的民族传统,并融入了民族的血液。这便是端午的味道,一种散发着亘古的芬芳,影响了无数炎黄...

话剧《天下第一楼》观后感400字

在前几天里,我看了一场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的演出——话剧。在看话剧之前,我的心情是格外的兴奋,因为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话剧,甚至我连话剧是什么都不知道。我问我爸话剧是什么,我爸虽然解释的很清楚,但是我还是...

成长的味道读后感

成长是什么味道呢?我说啊,是充满这友情、爱、正义和快乐的味道,不信,你读读《成长的味道》这本书吧!今天外面烈日当空,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的叫着,我却悠闲地躲在空调间里品读着《成长的味道》,去接受智慧的启...

《幸福的味道》读后感

《幸福的味道》读后感1这几天我看了《幸福的味道》这本书,有一章很好笑,叫让围裙妈妈大吃一惊,里面讲那天刚好是围裙妈妈的生日,大头和小头把自家的门刷成了紫红色,因为围裙妈妈最喜欢的颜色就是紫红色,而且裙...

话剧《老汤》观后感

晚上,妈妈带我到河南省人民大会堂观看由范军主演的话剧《老汤》。我们提前一个小时到达那里,观众已经人山人海了,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范军演的戏啊!话剧《老汤》讲述的是一个诚实守信的故事:中原古镇一户姓罗的人家...

《洛克王国童话剧》观后感

南京市马府街小学五(1)班王文青上周末下午,妈妈带着我和妹妹怀着兴奋的心情去人民大会堂观看《洛克王国童话剧》。来到人民大会堂门口,只见那里人山人海,我们三个人好不容易挤了进去。我想:这么多人过来,这个...

话剧《新白雪公主》观后感

前段时间去看了一场话剧《新白雪公主》,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话剧,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不知道话剧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走进去那人山人海(是4岁-10几岁的小朋友们)的剧场。我震撼了,我的妈呀!比我去看动画片《喜洋...

话剧《我的梦想不是梦》观后感

今天是学校每学期的话剧日。我们来到哈尔滨环球大剧院观看了一部特别有教育意义话剧,名字叫《我的梦想不是梦》。话剧讲了刘畅、婷婷、班长等四个同学的梦想。刘畅同学的梦想是当一名出色的文学家;婷婷的梦想是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