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增值税计算方法 土地增值税计算方法

Posted

篇首语:事亲尽教自天成,鉴本无尘水本清。相彼禽兮犹学习,灵乌反哺更分明。本文为你选取作文企业增值税计算方法 土地增值税计算方法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企业增值税计算方法 土地增值税计算方法(1)

2、增速怎么计算 年均增速怎么计算(2)

3、数学日记(3)

4、我(4)

企业增值税计算方法 土地增值税计算方法

篇一:《增值税计算方法》

增值税计算方法

增值税税率

目前有17%,13%,6%和0几种,具体那些属于各自的税率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增值税计算方法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举例说明如下:

B企业从A企业购进一批货物,货物价值为100元(不含税),则B企业应该支付给A企业117元(含税)(货物价值100元及增值税100x17%=17),此时A实得100元,另17元交给了税务局。

然后B企业经过加工后以200元(不含税)卖给企业,此时企业应付给B企业234元(含税)(货物价值200加上增值税200x17%=34)。此时套用上述公式为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200x17%=34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34-17(A企业已交)=17(B企业在将货物卖给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

退税计算方法

继续套用上面的例子,假如企业为国家规定实行先征后退原则的出口企业,他把这批货物加工后出口,出口FB价为300(已折成人民币)(不含税),此时他要交纳的增值税为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300x17%=1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1-34(B企业已交)=17(企业在将货物出口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

出口后可以获得退税额为(假设退税率为17%)

应退税额=FB价X退税率=300x17%=1

此时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润为

成本=进价+所交增值税=234+17=21

收入=卖价+所退增值税=300+1=31

利润=收入-成本=31-21=100

如果退税率为1%则

应退税额=FB价X退税率=300X1%=4

此时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润为

成本=进价+所交增值税=234+17=21

收入=卖价+所退增值税=300+4=34

利润=收入-成本=34-21=94 比上面少了6元的利润。这6元就叫做不可抵扣额,应用公式也可得出这个结果。

当期不可抵扣额=FB价X外汇牌价X(增值税税率-退税率)=300X(17%-1%)=6

假设为则根据国家规定,实行“免,抵,退”原则出口企业,加工后自己出口,出口FB价300(已折成人民币)(不含税)。本来要向

上述那样先交纳增值税如下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300x17%=1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1-34(B企业已交)=17(企业在将货物出口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

但根据“免,抵,退”中的“免”,出口企业的最后一道增值环节免征增值税,所以不用交纳这17元增值税。

货物出口后,企业依法向税务机关退税,根据“免,抵,退”中的“抵”,

假如退税税率为17%,企业可以抵扣的税额为34(前面环节所交的增值税),而不是1,因为最后一道环节的17元没有交,根据“不交不退”原则,这17不给予退。这34元就是企业实得的退税额,

此时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润为

成本=进价=234(此时没有交17元的增值税)

收入=卖价+所退增值税=300+34=334

利润=收入-成本=334-234=100

假如退税税率为1%,此时要先算出不予抵扣额

当期不可抵扣额=FB价X外汇牌价X(增值税税率-退税率)=300X(17%-1%)=6

此时的成本和收入和利润为

成本=进价=234(此时没有交17元的增值税)

收入=卖价+所退增值税=300+34=334

利润=收入-成本-不予抵扣额=334-234-6=94

大家可以看出,其实不予抵扣额就是当退税税率小于增值税税率时产生的差额。

根据AX的提醒补充:

外贸公司退税使用这个公式:应退税额=购迸货物的进项金额×退税率,而不是前述的“先征后退”或“免,抵,退”那么复杂的公式。

出口工厂和外贸企业最终的退税额有可能不同,也有可能不同,举例说明如下

是外贸公司,它购进是234,出口也是234(不加价),则套用这个公式的结果是

应退税额=购迸货物的进项金额×退税率=200x17%=34

使用“先征后退”公式计算如下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200x17%=34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34-34(B企业已交)=0(企业在将货物出口后应交给税务局的税额)

出口后可以获得退税额为(假设退税率为17%)

应退税额=FB价X退税率=200x17%=34(与上述方法结果相同)

但此时如果加价且退税率为1%的话,结果就不同,

是外贸公司,它以234购进,以300出口,套用公式为

应退税额=购迸货物的进项金额×退税率=200X1%=30

使用先征后退公式计算为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300x17%=1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1-34(B企业已交)=17(企业在将货物出口后应交给税局的额)

出口后可以获得退税额为(假设退税率为1%)

应退税额=FB价X退税率=300X1%=4

实际得到4-17=2(<30),结果不同了,少收入2元,这两元其实就是最后一道环节产生增值(300-200=100)后的不予抵扣额=100X(17%-1%)=2。

所以无论实行“先征后退”还是“免,抵,退”,所得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先征后退”的缺点在于企业要先交纳增值税,而且要等到下一年度才能把所有的增值税退回,而“免,抵,退”则可以每个月从内销应缴税额中扣除,不存在退不回来和挤占流动资金的问题。

篇二:《增值税计算方法》

增值税计算方法

1、直接计税法

应纳增值税额:=增值额×增值税税率

增值额:=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其他增值项目-货物销售额的全值-法定扣除项目购入货物金额

2、间接计税法

扣除税额=扣除项目的扣除金额×扣除税率

(1)、购进扣税法

扣除税额=本期购入扣除项目金额×扣除税率+已由受托方代收代缴的税额

(2)、实耗扣税法

扣除税额=本期实际耗用扣除项目金额×扣除税率+已由受托方代收代交的税额

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

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1、

销项税额=销售额×税率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税率)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

2、进项税额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应税项目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

小规模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征收率)

销售额=含税收入(1+增值税征收率)

进口货物应纳增值税额

进口货物应纳增值税额=组成计税价格×税率

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免税价格+关税+消费税

营业税额

应纳营业税额=营业额×税率

计税价格=营业成本或工程成本×[(1+成本利润率)/(1-营业税税率)

消费税额

1、企业增值税计算方法.

从价定率的计算

实行从价定率办法计算的应纳消费税额=销售额×税率

(1)、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含增值税的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

(2)、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消费税率)

(3)、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消费税率)

(4)、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应纳消费税税额

()、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1-消费税税率)

2、

从量定额的计算

实行从量定额办法计算的应纳消费税额=销售数量×单位数额

资源税额

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

企业所得税额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

利润总额=收入总额-成本、费用、损失

1、 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公式

工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其他销售税金及附加

本期完工产品成本=期初在产品自制半成品成本余额+本期产品成本会计-期末在产品自制半成品成本余额

本期产品成本会计=材料+工资+制造费用

2、 商品流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汇兑损失

主营业务利润=商品销售利润+代购代销收入

商品销售利润=商品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成本-经营费用-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商品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折扣与折让

3、 饮服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收调整项目金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经营利润+附营业务收入-附营业务成本

经营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

营业成本=期初库存材料、半成品产成(商)品盘存余额+本期购进材料、商品金额金额-

期末库存材料、半成品、产成(商)品盘存余额

4、 应纳所得税税额计算

(1)分月或分季预缴所得税额=月、季应纳税所得额×税率(33%)

(2)年终汇算清缴时,应退补所得税

应退补所得税额=全年累计应纳税所得额×税率(33%)-本年累计已缴所得税额 预缴所得税

①、按上年应纳税所得额的1/2或1/4

本期某月或某季应纳所得税税额=[上一年应纳税所得额/2(或4)]×税率(33%) ②、按本期计划利润预缴所得税

本期某月或某季应纳所得税税额=本期某月或某季计划利润额×税率(33%)

、 对减征所得税的计算

减征比例=[(33%-原核定的税率)/33%]×100%

减征后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33%)×(1-减征比例) =应纳所得税税额×减征比例

6、 境外所得税税额扣除限额=境内外所得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外国的所得额/境内外所得总额

7、 对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

弥补亏损后应纳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以前年度未弥补亏损)×税率(33%)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额

1、 制造业

应纳税所得额=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净额-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产品销售净额=产品销售总额-(销货退回+销货折让)

产品销售成本=本期产品成本+期初半成品、在产品盘存-期末半成品、在产品盘存 本期生产成本=本期生产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2、 商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销货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销货利润=销货净额-销货成本-销货税金-(销货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销货净额=销货总额-(销货退回+销货折让)

销货成本=期初商品存盘+[本期进货-(进货推出+进货折让)+进货费用]-期末商品盘存

3、 服务业

应纳税所得税=业务收入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业务收入净额=业务收入总额-(业务收入税金+业务支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4、 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企业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已纳企业所得税额

应纳地方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地方所得税税率-已纳地方所得税额

、 国际运输业务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在中国境内起运所获客货收入的总额×%

6、 预提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税额=在中国境内取得的利润、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所得之和×税率(20%)

7、 境外所得税税款扣除限额的计算

境外所得税税款扣除限额=境内外所得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境外的所得额/境内外所得总额

、 外商投资者将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用于再投资,应退所得额 应退税额={再投资额/[1-(原实际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率+地方所得税税率)]}×原实际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率×退税率

9、 年终汇算清缴应补(退)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1)、对没有征减,没有境外所得的企业

应补(退)税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率-1~4季度已预缴所得税

(2)对有征减,有境外所得的企业

应补(退)企业所得税额=境内、外所得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境外所得税允许扣除额-应减征的企业所得税额-已预缴企业所得税总额

个人所得税额

1、 工资、薪金所得企业增值税计算方法.

工资、薪金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额=应纳水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应纳税所得额=每月收入额-00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所得额-速算扣除数)/(1-税率)

2、 个体工商户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1)、将当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换算成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当月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2/当月累计经营月份数

(2)、计算全年应纳所得税额

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全年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3)、计算当月累计应纳所得税额

当月应纳所得税额=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当月累计经营月份数/12

(4)、计算本月应纳所得税额

本月应纳所得税额=当月累计应纳所得税额-累计已缴所得税额

3、 稿酬所得

增速怎么计算 年均增速怎么计算

篇一:《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

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

平均增长速度是反映某种现象在一个较长时期中逐期递增的平均速度;平均发展速度是反映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

定义

反映社会及自然事物在较长时期内各期(年)平均增长程度的相对数。以倍数或百分数表示。它等于平均发展速度减1(或100%)。

计算方法

我国计算平均增长速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习惯上经常使用的“水平法”,又称几何平均法,是以间隔期最后一年的水平同基期水平对比来计算平均每年增长(或下降)速度;另一种是“累计法”,又称代数平均法或方程法,是以间隔期内各年水平的总和同基期水平对比来计算平均每年增长(或下降)速度。在一般正常情况下,两种方法计算的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比较接近;但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大起大落时,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差别较大。

除固定资产投资用“累计法”计算外,其余均用“水平法”计算。从某年到某年平均增长速度的年份,均不包括基期年在内。如建国四十三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以1949年为基期计算的,则写为190-1992年平均增长速度,其余类推。

数量关系

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都是用来表示某一时期内某一种经济指标发展变化状况的动态相对数。它们都把对比的两个时期的发展水平抽象成为一个比例数,来表示某一事物在这段对比时期内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分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发展速度是反映某种社会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也就是把基期发展水平定为1(或100%),报告期发展水平相当于基期水平的相对数值。计算公式为:

发展速度(%)=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100% 上式当比例数值较大时,则用倍数表示较为合适。如某地增加值199年为366亿元,1994年为32亿元,199年与1994年之比,366÷32=1.12,这表明199年(报告期)发展速度为(或相当于)1994年(基期)的112%(或1.12倍)。

而增长速度则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增长速度(%)=(某指标报告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该指标基期数值×100%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叫增长速度,也可叫增长率;若是负值,则叫降低速度,也可叫降低率。如上例的增长速度为:(366-32)÷32=0.12,用百分数表示为12%,即199年比1994年增长了12%或0.12倍,由此可知,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或100%)。

平均递增速度也叫平均增长速度,它和平均发展速度统称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各个时期环比速度(即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对比计算的速度)的平均数,说明社会经济现

象在较长时期内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平均发展速度表示现象逐期发展的平均速度,平均增长速度则是反映现象逐年递增的平均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或100%)

上式如为正值,表明现象在一定发展阶段内逐期平均递增的程度;负值表示现象逐期平均递减的程度。由此可见,平均速度的计算首先是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几何平均法也叫水平法,另一种是方程法,也叫累计法或代数平均法。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水平法主要考虑最后一年的发展水平,即着重解决按什么平均速度才能达到最后一年的发展水平。通常用于计算人口、产品产量、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的速度。而累计法则考虑整个时期累计发展总量,即着重解决什么样的平均速度才能使各年计算水平之和与各年实际发展水平之和相一致。通常用于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固定资产、垦荒造林、地质勘探等指标的速度。下面简单介绍水平法。累计法较复杂就不详细介绍了。

计算公式

(1)按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计算

平均发展速度(%)=n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

n表示环比发展速度的项数。

例如:某地区增加值1991年-199年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分别为11.6%,107.%,10.6%,103.6%,107.2%,计算平均发展速度为:

(11.6%+107.%+10.6%+103.6%+107.2%)/=10%

平均增长速度为:10%-100%=%

(2)按总发展速度计算

平均发展速度(%)=n某指标报告期(最后一年)数值该指标基期(最初一年)数值×100% 其中n为报告期与基期的间隔期数,举例如下:

某单位199年增加值为120万元,1990年为14300万元,计算五年的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每年递增速度如下:

五年间的平均递增速度为:

10%-100%=%。

篇二:《工业增速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增速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一、基本概念

所谓工业增加值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个最终成果就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不是直接统计指标,而是通过工业总产值和与工业增加值相关的财务指标计算出来的。

理论上讲,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计算。

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其中,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是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包括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3部分。工业中间投入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应缴增值税是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缴纳的增值税。

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角度入手,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其中,固定资产折旧是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反映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劳动者报酬是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应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包括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金缴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住房公积金,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等。生产税净额是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指政府为弥补生产单位因受政策因素影响其生产水平和产品价格水平,而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的转移支付,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营业盈余是生产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盈利(亏损以“-”表示)。

目前实际统计工作中,由于受到统计调查频率、时效性和企业财务核算的制约,年度和月度工业增加值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年度工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收入法”分别计算,年度“生产法”和“收入法”工业增加值是通过“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获得基础数据,进而分别计算出年度“生产法”、“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共113项指标,涵盖了计算“生产法”、“收入法”工业增加值所需的财务核算明细指标。增速怎么计算.

月度统计一般时效性要求较高,难以取得详细的财务核算资料,无法直接计算,因此,采用推算的办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推算方法是:先通过生产统计报表取得月度工业总产值,再乘以上年度工业增加值率,得到月度工业增加值。为了反映行业结构差异,尽可能提高推算的准确性,推算是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中类进行的,即用中类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乘以该中类的工业增加值率得到中类工业增加值,将各中类工业增加值汇总得到行业大类和总的工业增加值。

二、工业增长速度是如何计算的

现行工业增长速度基于工业增加值计算,计算方法也称之为价格指数缩减法,其基本原理是工业增长速度旨在反映工业生产的物量动态变化,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的变化既包括物量因素,也包括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及消耗的原材料等价格)因素。为了真实地反映工业生产的变动情况,必须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计算出可比价格工业增

加值,然后计算实际工业增长速度。鉴于目前价格指数的编制情况,采用“单缩法”(即只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缩减工业增加值)计算工业增长速度。

工业增加值核算不仅涉及指标多,而且对相关指标的细化、分类有较为严格要求,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根据统计调查周期和指标详细程度的不同,工业增加值核算一般分为三种情况:普查年度工业增加值核算,一般年度工业增加值核算和月度工业增加值核算。其中,普查年度工业增加值核算最为详实。

(一)普查年度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调查制度,工业增加值计算范围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其他行业附属的工业产业活动单位、工业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以及工业个体经营户。普查年度工业增加值按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计算。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以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结果的加权平均数为准;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工业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其他行业附属的工业产业活动单位增加值以收入法的计算结果为准;工业个体经营户增加值以生产法的计算结果为准。在计算中,首先分别计算39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的增加值,然后合并生成3个行业门类增加值,最后合并生成工业增加值。

1. 生产法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工业总产出=工业总产值 + 工业企业本年应交增值税

2.收入法

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法和收入法增加值数据的调整

从理论上讲,按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结果应基本一致。但是,由于部分工业企业统计基础和水平达不到增加值核算要 求,往往使得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呈现出不同程度偏差。一般情况下,生产法工业增加值偏大,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偏小,因此有必要将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增加值进行加权平均,使工业增加值更加接近实际。鉴于经济普查方案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指标较为详细,便于增加值核算和调整,因此,国家统计局规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结果的加权平均数。调整方法如下: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生产法工业增加值×0.7 + 收入法工业增加值×0.2

(二)一般年度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在一般年份(非普查年份),将工业增加值分成规模以上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两个部分分别计算,再加总全部工业增加值。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是生产法增加值经

篇三:《如何计算平均增长速度》

如何计算平均增长速度?

很多同志经常问我如何计算平均增长速度,特别是最近在编撰兴义志的过程中,问这个问题的同志比较多。那么,统计中的平均增长速度在计算机上是如何计算的呢?一般方法是,在开始菜单打开计算器,在查看栏设置成科学型,输入报告期数÷基期数=总发展速度,然后按Inv键,按X^Y键,按报告期与基期的期数的数据×100=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00=平均增长速度。如果是用多功能计算器,其方法是,输入报告期数÷基期数=总发展速度,然后按SHIFT键,按X^Y键,按报告期与基期的期数的数据×100=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00=平均增长速度。

我们以兴义市粮食产量为例来具体计算,197年粮食产量为13.6万吨,2006年粮食产量2.76万吨,然后在计算机开始菜单程序-附件-计算器,在计算器查看-科学型,输入2.76/13.6=1.997,按Inv键,按X^Y键,输入2(2006-197)=1.0231,(1.0231-1)*100=2.31%,计算出197年-2006年兴义市粮食产量年均增长2.31%。

篇四:《DP的增长速度是如何计算的》

DP的增长速度是如何计算的?

增长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说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加了百分之几或几倍。

DP的增长速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最终成果的实物量规模的变动情况。由于DP的规模是以价值量来衡量,不同时期价值量规模的变动既包含了数量变动,又包含了价格变动的因素。为使报告期DP价格与基期DP价格相适应,在计算DP增长速度时,首先应对当期的DP剔除价格变动等因素,得到按可比价计算的DP的发展速度,最后减去100%,便得到DP的增长速度。增长速度为正值,表示增长程度;增长速度为负值,表示下降程度,也称负增长程度。计算公式为:

篇五:《工业增长速度是如何统计与计算出来的》

工业增长速度是如何统计与计算出来的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DP的40%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业经济的运行态势和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和发展状况,因此,保持工业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对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至关重要。

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3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长.7%,生产增速较前两个季度持续加快,主要行业、地区工业生产企稳回升的态势进一步巩固(详见附图表)。工业增长速度,通常也叫工业生产增速,是以工业增加值作为总量指标计算出来的,因此,统计上一般也称之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要了解工业增长速度是如何统计和计算出来的,就必须搞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现行的月度工业统计调查范围。从生产活动性质的范围看,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B/T474—2002)划分,我国工业生产活动统计调查范围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大门类,进一步划分为39个大类行业,191个中类行业,2个小类行业。从企业统计调查范围看,现行月度工业统计调查范围是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按照200年统计,约有42.6万家,其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的0%以上。

第二,工业增加值是如何计算的。所谓工业增加值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这个最终成果就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不是直接统计指标,而是通过工业总产值和与工业增加值相关的财务指标计算出来的。

理论上讲,工业增加值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计算。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其中,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是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包括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

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3部分。工业中间投入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所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应缴增值税是企业按税法规定,从事货物销售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等增加货物价值的活动本期应缴纳的增值税。

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角度入手,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其中,固定资产折旧是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反映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劳动者报酬是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应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险费(包括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年金缴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住房公积金,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等。生产税净额是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指政府为弥补生产单位因受政策因素影响其生产水平和产品价格水平,而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的转移支付,包括政策性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营业盈余是生产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盈利(亏损以“-”表示)。

目前实际统计工作中,由于受到统计调查频率、时效性和企业财务核算的制约,年度和月度工业增加值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年度工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收入法”分别计算,年度“生产法”和“收入法”工业增加值是通过“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获得基础数据,进而分别计算出年度“生产法”、“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工业企业成本费用调查”共113项指标,涵盖了计算“生产法”、“收入法”工业增加值所需的财务核算明细指标。

月度统计一般时效性要求较高,难以取得详细的财务核算资料,无法直接计算,因此,采用推算的办法计算工业增加

值。推算方法是:先通过生产统计报表取得月度工业总产值,再乘以上年度工业增加值率,得到月度工业增加值。为了反映行业结构差异,尽可能提高推算的准确性,推算是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中类进行的,即用中类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乘以该中类的工业增加值率得到中类工业增加值,将各中类工业增加值汇总得到行业大类和总的工业增加值。

第三,工业增长速度是如何计算的。现行工业增长速度基于工业增加值计算,计算方法也称之为价格指数缩减法,其基本原理是工业增长速度旨在反映工业生产的物量动态变化,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的变化既包括物量因素,也包括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及消耗的原材料等价格)因素。为了真实地反映工业生产的变动情况,必须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计算出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然后计算实际工业增长速度。鉴于目前价格指数的编制情况,采用“单缩法”(即只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缩减工业增加值)计算工业增长速度。

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介

工业增加值是衡量工业企业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深入,国家统计局对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规范。现将工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简要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一、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及其与工业总产值的区别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生产活动中新增部分的价值,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不包含工业生产活动中的中间投入价值。

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业产品总量,它反映一定时间内工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包括: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初差额价值三个部分。工业总产值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

由于工业总产值包含中间投入价值,因此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重复计算;而工业增加值所反映的仅是工业生产活动中新增部分的价值,不受中间投入价值的影响,因此不存在重复计算,其核算结果也不受企业重组、合并、拆分等因素的影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工业生产成果,并能较好地与DP核算和国际标准接轨。

二、工业增加值核算口径

工业增加值核算口径含所有的工业生产活动,包括采矿、制造、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活动。增速怎么计

数学日记

时间象飞箭,转眼一个单元的学习就结束了,我学到了很多,也掌握了很多。让我的数学知识宝塔又更进了一步!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计算方法,还有竖式计算以及古代劳动人民使用的一种 ——“铺地锦”的计算方法。除了这些,我还学会了乘数末尾有O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通过不断地做习题我都已经掌握了。

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我还从孙老师那里学到了:今天的事情就要今天做,不可以拖到明天、后天、大后天------不可以有这样的习惯。我也一定要争取做到没有这种坏习惯的学生。

我今年9岁,我的个头不算大也不算小,我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小鼻子,小嘴,大耳朵,短头发,均匀的身材,非常健壮。

我是个不服输的男孩。记得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出了一道应用题,一本书126页,每天读7页,18天能读完吗?别的同学都用乘法计算78,而我用除法计算1267,最后我把答案写到了作业本上,老师给我得了一个大红钩。第二天老师表扬了我。说昨天那道题只有蒋昊一个人用了两种方法计算,说明他动脑筋了,大家应该向他学习,一题可多解,多种方法计算。

还有一次,我和同学们玩躲避球,我输了,心里不服气,还要再来一局,同学们说如果我再输了跑一圈,别人输了直线蹲着走半圈。这回我又不服气了,凭什么我跑一圈,别人就蹲着走半圈。

这就是我,一个不服输的男孩。

相关参考

一般纳税人认定证明 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

...认定、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最新一般纳税人标准?一年增值税销售额(包括出口销售额和免税销售额)达到或超过以下规定标准:1.工业企业年应税销售额在0万元以上;2.商业企业年应税销售额在0万元以上。3.来源:增值税一...

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地址位置,招生办电话

...术(计算机科学教育及教育资源开发)(文理兼收)工商企业管理(企业信息化方向)(文理兼收)会计(会计电算化方向)(文理兼收)计算机信息管理(信息与数据库系统工程师)(文理兼收)中文系语

计算机的自述象作文650字

...么?掌上计算机比一个人的手掌还小?”对,那些大款,企业家手里拿的什么商物通之类的计算机就属于这一种。现在我正以超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众所周知,我的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可忽

怎样写一般纳税人证明 一般纳税人证明怎么写

...09新规定):1、开业满一年的企业,应符合以下条件(1)年增值税销售额(包括出口销售额和免税销售额,以下简称年应税销售额)达到或超过以下规定标准:①工业企业年应税销售额在0万元以上;②商业企业年应税销售额在0万...

增值税发票保管条件 增值税专用发票保管

第一篇:《增值税发票管理规定》第二篇:《关于增值税发票管理的规定(定)20100411》增值税发票管理规定为了规范公司增值税发票的管理,让大家对增值税发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促进各业务部门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和认识,加快...

电子计算机类实习报告

...市这边的一家电子厂上班已经有一个月了,这是一家外资企业总公司在台湾,这家电子厂主要是生产中小型液晶显示器LCD,像手机之类的显示屏。刚开始是跟一个师傅(虽是师傅,还是比我小几个月的一个女孩呢!)学一个叫DMS...

增值税发票如何管理 增值税发票管理办法

增值税发票如何管理(一)增值税发票管理规定为了规范公司增值税发票的管理,让大家对增值税发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促进各业务部门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和认识,加快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增值税发票的衔接速度,提高财务对...

关于增值税发票管理制度 增值税发票管理办法

篇一:《关于增值税发票管理的规定(定)20100411》增值税发票管理规定为了规范公司增值税发票的管理,让大家对增值税发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促进各业务部门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和认识,加快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增值税发票的...

增值税发票条例 增值税发票管理条例

篇一:《涉及增值税发票的法规规定》涉及增值税发票的法规规定(截止2010年6月)目录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的通知(国税发〔2006〕16号)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的补充...

《增值税发票使用规定》 增值税发票使用新规定

《增值税发票使用规定》(一)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二○○六年十月十七日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发[2006]16号印发,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加强增值税征收管理,规范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

增值税发票遗失证明报告 增值税专用发票遗失

篇一:《增值税发票遗失的情况说明》关于增值税专用发票遗失的情况说明致苏州市国家税务局:我单位苏州多来美贸易有限公司(税号:320017420399),因为原因不慎将公司开给本公司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丢失。发票代码;发票号...

增值税发票冲红申请 增值税发票冲红

篇一:《增值税发票红字冲销说明》情况说明尊敬的某某国税:我司于某年某月某日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发票号码0000000X,品名:刷子,数量340个,金额13027.69,税额2214.71。数量开错,应该是304,现要求开具红字增值税发票。为盼...

国税增值税发票丢失证明 增值税发票丢失证明单

篇一:《增值税发票丢失怎么办》已经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慎丢失怎么办?2009-04-1014:29来源:我要纠错|打印|大|中|小问:已经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慎丢失怎么办?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

增值税发票退票,请问上哪个网站 增值税发票退票证明

篇一:《增值税发票退票证明》退票证明XXXXXXXXXX有限公司:贵公司于2013年01月22日开具给我公司的发票代码:3200123140,发票号码:N:16462,价税合计为300.00元的增值税发票,因发票中购货单位名称有误,故退回贵公司。特此证明X...

增值税抄报税证明 增值税抄报税流程

...证明》已报税证明一、事项概述1、事项名称:开具丢失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报税证明单2、办理单位:国家税务局3、办理窗口:纳税申报(国税)4、承诺时限(工作日):2日、收费标准及依据:不收费二、法定依据1、《国家税务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