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的人物性格 关羽的人物性格分析

Posted

篇首语: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本文为你选取作文关羽的人物性格 关羽的人物性格分析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关羽的人物性格 关羽的人物性格分析(1)

2、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2)

3、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五年级作文(3)

4、宋江叹——宋江人物性格分析(4)

关羽的人物性格 关羽的人物性格分析

篇一:《关羽形象分析》

关羽形象分析

勇武忠义 慷慨悲壮 —关羽艺术形象的悲剧色彩 引言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作者精心刻画的重要人物,历来被称为“义绝”。关羽被清初小说评论家毛宗岗誉为“古今名将中第一人”,他在《读三国志法》中说道:“历稽载籍,名将者莫若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焚舌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 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1]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本文结合《三国演义》的有关情节论述关羽勇武忠义的性格特征,并分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以期加深读者对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任识。 第一节 关羽的勇武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关羽是个自幼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义,义中有勇。对此毛宗岗评价道:“儒雅至极,是云长身份,不是翼德身份”。孔子云: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就是说君子有勇不可无义,只一味的匹夫之勇难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其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

军”�6�7�6�7。笔者将这些故事归纳为三点来分析关羽的勇武。 一、骁勇善战,武艺超群 关羽勇猛善战,武艺极高。其初露锋芒的一战便是在第五回所道的“温酒斩华雄”。当时各路诸侯联军齐讨董卓,董卓部下勇将华雄扼守汜水关,先是斩了鲍信之族弟鲍忠,继而打败联军先锋孙坚,接着又气势汹汹地到联军寨前挑战, 连斩袁术部将俞涉和韩馥部将潘凤。在众诸侯大惊失色之际,身为小小马弓手的关羽挺身而出奋勇请战,片刻之间便斩了华雄,当他提着华雄之头回到中军帐时,曹操为他斟的一杯酒尚有余温。罗贯中巧妙运用侧面描写,层层烘托虚实结合,首先写华雄很快杀死鲍氏兄弟、俞涉、韩腹来抬高华雄的武艺高超,然后主角关羽更是在一杯热酒尚温的时间里杀死华雄,如此反复烘托,把关羽的高度自信和高强武艺表现得十分传神。 后来关羽为报曹操大恩,在官渡战中斩颜良诛文丑,“袁绍诸将莫能当着”。 [2]这雷霆电击般壮举,使他从此被誉为“熊虎之将”。作者在这场战役中同样先写张辽、徐晃不低颜良狼狈而逃,然后写关羽的万人之中斩颜良首级而还来烘托关羽的勇猛。后当得知刘备下落后,关羽不顾路途遥远,一路护送二位嫂子,过五关斩六将,足能显示其高超的武艺。之后的水淹七军等故事,更是将关羽高超的武艺描写到极致,可以说,关羽之所以可以据五虎上将之首,是因为其武艺是蜀国众将中最超群的。 二、刚毅果敢,胆识过人 关羽的刚毅,常为世人称道。就连蜀汉的对立面孙权、曹操手下的部将也是公认的。周瑜说他是“熊虎之将”,陆逊说他是“当世雄杰”,

董昭说他是“为人强梁”。正是如此,刘备才放心让关羽留守荆州,独当一面。成大事者必定具有超于常人的胆量,关羽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胆识过人、不畏艰难痛苦的英雄。历史上的“刮骨疗毒”足能显示其坚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胆量。《三国志.蜀书. 关羽传》:“羽尝为流矢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关公这一壮举的描述更是绘声绘色,艺术上,作者善于层层蓄势,使本来并不复杂的情节显得起伏跌宕,并且运用衬托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用众将士的“皆掩面失色”来衬托关羽的“全无痛苦之色,举棋自若”。使得关羽坚忍性格更加生色。华佗本是一代奇才,他那刮骨疗毒的方法也很奇特,而遇上关羽这样的奇人,三奇相结合,相映成趣,共同演义了一场小说史上的佳话。 “单刀会”是最能体现关羽有胆有识、果敢刚毅的儒将风范的地方了。在第六十六回中说到,东吴鲁肃十面埋伏下五百刀斧手,约关羽协商归还荆州的事情,企图用武力相要挟,逼迫关羽交出荆州。关羽早识破鲁肃的伎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单刀赴会,在充满杀机的环境里从容不迫,谈笑自若,并能随机应变,一面让周仓发出接应信号,一面借醉酒挟鲁肃到江边。鲁肃的刀斧手们见主帅被挟,怎敢动手,直到关羽安全上船离去,东吴将士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关羽乘风而去,这次精心策划的阴谋终成泡影。在这里,关羽具备足够的胆量敢于独闯鲁肃设下的“鬼门关”,在谈判中,关羽明知深陷危难之中却气定神若,不卑不亢,最机智的地方要数挟持鲁肃到江边,所谓擒贼先擒王,挟持了东吴主帅鲁肃,就意味这在战略上的主动权,最终便可以胜利逃脱敌人阴谋,化险为夷。比起有勇无谋的吕布,性格鲁莽的张飞,作者这样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大智大勇的武圣形象。 三、智勇双全,足智多谋 至于关羽的智勇,黄摩西在其《小说小话》中说到:“历稽史册,壮缪仅以“勇”称,亦不过育、英、彭流亚耳;至于死敌人手,通书史,古今名将,能此者不乏人,非真可据以为“超群绝伦”也。历史上勇将众多,不乏其人,秦时有季布、栾布,汉朝有夏育、英布、彭越。隋唐时有秦琼、程咬金,水浒中有林冲,李逵。然而他们只能称为勇将而不能比关羽儒将的称号,是因为关羽除了有超群的武艺外,更重要的是他善于用兵,常智取敌人。 关羽镇守荆州时发动的襄樊战役也充分显示了他的智勇双全,足智多谋。首先,关羽选择了一个十分有利的战机:(一)公元21 年,南阳地区的人民起来反抗曹操,说明曹操在荆州北部的统治并不稳定;(二)前不久孙权在东方进攻合肥,关羽可与孙权遥相呼应;(三)刘备刚得到汉中,又攻占了上庸等地,蜀汉士气正盛;(四)七八月间正是雨季,便于发挥关羽水军的优势。其次,关羽在北攻襄樊时,对孙权可能从后方偷袭,是有准备的,在后方留有相当多的军队,以备不测。第三,关羽指挥得当,机智勇猛。襄阳、襄樊两地隔汉江水相对,互为犄角,是曹军抗拒南方军的战略要地。曹操派他的族弟镇南将军曹仁重兵驻守,并派平寇将军徐晃屯兵宛城,随时支援。后曹操又派于禁领兵助守,曹仁命令于禁和庞德在襄樊城北屯驻。可见曹军的部署已经相当完备。但关羽并不畏惧敌人的严密防守,利用自己水军的优势,趁着暴雨,汉水涨溢,樊城被洪水包围的形势发动进攻。当时,城北的曹军已被淹没,于禁只得率领众将士逃避到高阜之处。关羽早就抓到于禁平地扎营的弱点,趁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 军向魏军猛攻。于禁支撑不住,只能投降。庞德率领一部分魏军继续顽抗,关羽集中力量围歼这部分魏军。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庞德率领的魏军箭尽失竭,于是双方短兵相接,魏军

大败,庞德突围企图乘小船向樊城逃去,关羽紧追不放,最终擒获了他。 接着关羽猛攻樊城,城墙在洪水冲击下不断崩塌,同时他又派兵将曹操的守将吕常围困在襄阳。关羽的正确指挥和勇猛顽强的战斗,使得曹操所置荆州的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芳都投降了关羽。当时,许多早就不满曹操统治的百姓也纷纷暴动,杀县吏受关羽印号。许都以南的百姓也纷纷响应,造成关羽“威震华夏”的声势。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关羽水淹七军。在这场战役里,关羽的勇猛、机智、锐利的眼光、卓绝的军事领导才能一并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第二节关羽的“忠”与“义” “忠”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历代文人作品中,表现这两方面主题的内容比比皆是。如宋江的忠义,岳飞的忠义等。“忠” 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本义指忠诚,尽心竭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以后引申特指忠于君主,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义”本作“宜” 、“谊”,“谊”从宜,故《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宜即适宜,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一切做法,正合其“度”,即有一定的尺寸,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义,否则,即是不义。因此,就有君臣之义, 老幼之义,贤愚之义,尊卑之义。所以“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 关羽的忠义包含对汉室之忠,对刘备之义,而面对“兄弟即君臣”的刘备,关羽所效力的只有刘备,他忠于汉室实际是忠于蜀汉国,可以说忠也是刘备,义也是刘备。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忠义在关羽身上是结合为一体,且忠服从于义的。然而在其身上也有忠义相背离的地方,华容道义释曹操,放走了蜀国的第一大敌人,即负汉室,又负兄长,实属不忠不义之举。 一、“忠”“义”的相互结合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誓词写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 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这首誓词把忠义奠定为全文的中心思想。誓词中上报国家为忠,下安黎庶同生共死为义。而关羽一生的戎马生活便谱写了忠义英雄的风雨历程。 儒家强调“主忠信”[3],要求对君主忠诚不二,对兄长忠义,对朋友信义。关羽自幼读书,深明春秋大义,深受儒家忠义、仁义思想影响。关羽声称“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三人结义后,“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刘备在“稠人广坐,关张侍立,终日不倦”,表现出了情同手足的兄弟之义。刘备独自被曹操请出煮酒论英雄,关、张二人闻讯后急忙赶来相救,回来时,关羽说“险些惊杀我两个”,一句话道出了兄弟之间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关羽降曹前后的一切行动最能成为其忠义品质的集中体现。 小沛一战,刘备败走,被困在土山的关羽誓死决战,以报刘备。曹营中故人张辽以所谓的忠义观招降,说关羽若死,有三罪:一、负兄弟之义;二、负兄之依托;三、负汉室之义。这三罪娓娓道来,句句刺痛关羽的要害。关羽经过权衡利弊,针对“三罪” 提出“三事”以对:“一者,吾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瞻,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6�7”李渔在《三国演义会评本》中对此三事评到:“一、降汉不降曹(正君臣之分);二、善置刘备家属(严内外之义);三、无条件归刘(明兄弟之义)”。此三事首事为忠,后二事为义,忠义兼备,足显关公重义的品质。之后的曹操送袍,赠马的细节以及挂印封金,千里寻兄的故事,更是为关羽的义重如山增添了浓重一笔。曹操赠袍送马的情节原文中篇幅不长,但足见

关公重义的品质,原文中写到: �6�7�6�7一日,操见关公所穿绿锦战袍已旧,即度其身品,取一锦作战袍一领相赠。关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操笑曰:“云长何如此之俭乎?” 公曰:“某非俭也。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上。”操叹曰:“真义士也!”[4] �6�7�6�7忽一日,操请关公宴。临散,送公出府,见公马瘦,操曰:“公马因何而瘦?”关公曰:“贱躯颇重,马不能载,因此常瘦。”操令左右备一马来。须臾牵至。那马身如火炭,状甚雄伟。操指曰:“公识此马否?”公曰:“莫非吕布所骑赤兔马乎?”操曰:“然也。”遂并鞍辔送与关公。关公再拜称谢。操不悦曰: “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尝下拜;今吾赠马,乃喜而再拜,何贱人而贵畜耶?”关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操愕然而悔。[] 关羽身在富贵之中,美女金帛不足以动其心,高官厚禄不足以移其志,新恩虽厚,旧义难忘,一举一动都专注在那存亡之未卜,穷途潦倒,寄人篱下的结义兄弟上,生则“不肯背之”,死则“誓以共死”,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些从他的千里走单骑中便可看出,关羽千里寻兄可谓困难重重,综合起来其难有三:(1)路途遥远,非一日即可赶到;(2)护送二嫂,辎重繁多,行军缓慢;(3)沿途有曹兵阻截,或绕行,或死战,更加剧了途中的艰险。关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初衷,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毅然挂印封金,过关斩将,千里独行,光明磊落。罗贯中在关羽性格下描述了这些情节,更加深化了其重然诺、轻生死、讲义气性格的典型意义。 二、“忠”“义”的相互背离 当然,正是因为关羽是位义重如山、知恩图报的英雄,所以他既可以但知皇叔下落,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同样,也可以斩颜良、文丑,华容道义释曹操,以报其知遇之恩。 曹操在华容道上之所以能逃脱,正是因为遇上的是关羽,而换作蜀中任何哪怕是一牙将也定被生擒。他素知云长乃深知春秋、知恩图报之人,于是先提昔日旧情动之以情,然后再引用《孟子》庾公之斯不杀子濯孺子的典故来晓之以理。果然让关羽动了恻隐之心,才捡回一条性命。庾公之斯不杀子濯孺子的典故,宣扬的是知恩图报,以义为重的思想。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释中记录了这件事: 子濯孺子为郑国大夫,深通弓矢之艺,郑国君派子濯孺子领兵侵卫,卫国派大将庾公之斯迎之。郑兵大败,卫国令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手下的人说:卫国追兵至,可用箭射杀之。子濯孺子说:“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料必死,问左右:追我的是谁?左右对曰:是卫国第一善射者庾公之斯。子濯孺子听后大悦我可以生还,左右问其故,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拜尹公之他学艺,尹公之他却是我的徒弟。尹公是个正直的人,他的徒弟也一定是个正直的人。”果然庾公之斯没有杀子濯孺子。但为不废“君之事”,“遂抽失去其箭头,发四失回焉”。庾公之斯忠于君事,不得不要射杀子濯孺子,但为了朋友间的义,又不能杀子濯,于是只得拔去箭头,以示忠于君事。 关羽当时所处情境,正类似于此,想忠于蜀汉,就不能放曹,但为了报曹操旧恩,就不能杀死曹操,曹操用这个典故打动关羽,关羽果然作了历史上第二个庾公之斯。 对于关羽义释曹操,历来文人对其行为争论不休,褒贬不一。罗贯中对关羽由此体现的“义”是肯定的。嘉靖元年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颂扬道:“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毛宗岗在其修改本中也称赞道:“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名义”。也有人认为他这是放虎归山,对敌人仁慈反而陷蜀国之不利。本人同意后者的说法,曹操是名托汉相实为汉贼的乱臣贼子,是蜀汉政权的死敌,无论从匡扶汉室、上报国家、下安庶民上说,还是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大计而言,都不应该放走曹操。 沈伯俊先生将义分为大义和小义,所谓“大义”,是指人们公认的根本的政治原

则和道义原则。作为政治原则,它实际上等于“忠”,虽然常常指一心不贰地为封建纲常的代名词,有时又是坚持真理、鞭挞邪恶的同义语。作为道义原则,它强调为人正直,处事公道不畏强暴,扶危济贫,体现了广大民众对平等互助、患难相依的人际关系的真诚追求。所谓小义,指胸襟狭隘,昧于是非,只顾一己之利,忘记甚至损害国家名族的利益,践踏他人的利益。[6] 关羽此举“忠自己的小义而忘蜀汉之大义”,只顾及自己的知恩图报的小义而忘记了忠于国家,忠于兄长的大义,将蜀汉最大的敌人放走,报答了曹操的旧日恩情却既负汉室又负刘备,实属不忠不义的行为。从全局上说这也是酿成关羽个人悲剧乃至蜀汉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羽是兼勇、武、忠、义于一体的英雄,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武艺超群,胆略过人,战场上少有能与其匹敌的对手,才滋生了其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的性格,也正是由于他的义重如山,知恩图报,却使他在华容道放走了蜀汉最大的敌人曹操,忠、义在那一刻便不可两全,关羽选择了后者,维护了知恩的名誉,却损害了忠于蜀汉的大义。从这一角度说,勇武忠义的性格也为关羽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第三节 关羽的悲剧命运 关羽是一个悲剧人物,任何悲剧人物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性格特征,汉末诸侯纷争、三分天下的社会环境,是形成关羽悲剧命运的外部原因,而关羽缺乏战略眼光、骄傲自矜的性格缺点,又是导致其命运悲剧,乃致孙刘联合破裂、葬送蜀国大好河山的内因。 一、 时势造英雄,历史埋忠骨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性格的悲剧性,首先在于他带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的压抑性。关羽自幼熟读兵书,识书知理,且武艺超群。忠心的希望能够作一个上报国家、下报黎庶的人,然而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却使他被迫杀了仗势欺人的权贵,“逃亡江湖五六载”郁郁不得志。后遇上刘备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后,虽然情同手足,同食共寝,但是在诸侯割据、群雄角逐中由于刘备没有地盘,只好寄人篱下,看着别人的眼色过日。关羽出身卑微,不得朝廷重用,尽受豪门士族的白眼,受尽侮辱。“温酒斩华雄”是常为后人称赞不已的情节,透过“小将愿往斩华雄首级,献于帐下”的疾呼,透过袁术“量一笑弓夫,安敢乱言,于我打出”的无理呵斥,透过“如不胜,请斩某头”的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和“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这一系列的情节描述,与其说是表现了关羽过人的武艺和勇敢,不如说是表现了其不愿甘于人下的性格和久寄人篱下的悲剧处境。可以说,关羽前期一直随刘备过着沉于下僚,奔波劳碌的生活。 后来频繁的战争,又造成三兄弟几度失散,关羽在刘备投奔袁绍后,死守下邳,保护刘备妻小,但不幸中敌人调虎离山计,被夏侯惇、徐晃围困在土山,不得已,投降曹操,对于一个叱诧风云的英雄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性行为。这种悲剧色彩在入曹营之后,仍然明显地表现着。虽然曹操待他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又是封爵,又是送马,赠袍。但这一切优厚的物质待遇都无法掩饰其内心的痛苦,关羽醉后自绰其髯说道:“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酒后吐真言,这也彻底表明了他心在曹营心在汉,不愿久居于曹下的心境。 关羽杀死颜良文丑后,刘备写信指责他“中途相违,割恩断义,欲取功名,图富贵”。关羽忍辱负重,无奈遭此谴责,难怪他会看完书信后放声大哭。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以哭闻名,以哭得天下的,而提到关羽哭的地方,这是唯一的一次。“男儿有泪不轻弹”,关羽的此次放声痛哭,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泪,多少悲凉之气。而后关羽在遇到失散多日的弟弟张飞时,却被张飞不容分说地拒之门外,要和他拼个你死我活。关羽有口难辨只得杀死蔡阳来替自己伸冤。蔡阳迅速成为刀下鬼,这与其说是关羽高超的武艺使然,不如说是他受尽委屈,急于辩解的心

篇二:《关羽人物形象分析》

关羽

关羽(?? —219年),约生于东汉桓帝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

关羽少年时勇武有力,嫉恶如仇。当地民间传说,关羽为打铁的,也有说是卖豆腐的,反正是出身于下层社会。还有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躏。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关羽流落到涿郡(今河北涿县)后,正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虽是小说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14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人物简介】

关羽(160?-220),字云长,本字长生,身长约合2.07—2.16米,并州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汉族。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笀亭侯,军事家,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的佳话。

【《三国演义》对其评价】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人物事迹】关羽的身世以前一直不甚清楚。直到清初康熙年间,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镇)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笀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兴。关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州)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自称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虽是小说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14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羽、张飞担当他的护卫,是他得力的左右手。

中平元年(1年),刘、关、张带着刚刚组织起来的兵马,首先投奔涿郡的校尉邹靖。黄巾军打到涿郡,他们配合官兵出动抵抗,首战告捷,立了大功。接着,他们离开涿郡,前去投奔正在广宗(在河北省威县东)围攻黄巾首领张角的中郎将卢植。到广宗后,因卢植遭诬陷被押回京师,他们便决定返回涿郡。归途中,遇到黄巾军天公将军张角正在追击接蘀了卢植职务的董卓。关羽和张飞带领一支人马,突如其来地向黄巾军横杀过去,救了董卓。刘备后来投奔幽州军阀公孙瓒,因屡立战功长任平原相,关羽和张飞担任了别部司马,分统部曲。他们三人照样“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和张飞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建安元年(19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曹操表举他为左将军,拜关羽为中郎将(次于将军的武官)。时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密谋除掉曹操。

[关羽像]建安四年(199年),刘备恐曹操猜忌,欲伺机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曹操谋士程昱、郭嘉、董昭等认为,不该放走心怀叵测的刘备,曹操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不及。袁术南逃笀春(今安徽笀县),朱灵班师回朝,十二月,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以关羽代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太守,自屯兵小沛,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与朝中反曹势力遥相呼应。东海(今江苏郯城)变民首领昌稀等,及周围郡县纷纷归附刘备,刘备部队很快发展至数万人,又派使者与袁绍媾结联盟,形成对曹操的严重威胁。并击败了前来讨伐的司马长史刘岱和中郎将王忠,暂且取得徐州、下邳地区,作为休养和发展的基地。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子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刘备惊悉曹操军将至,亲率数十骑出城观察,果然望见曹军旌旗,只得仓猝应战,被曹军击溃,刘备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了关羽。刘备则逃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投奔了袁绍。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二月,冀州牧袁绍调动十多万人马进军黎阳(今河南滑县东北),征伐曹操并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刘延告急请援。四月,曹操为解除侧翼威胁,北救刘延。谋士荀攸建议:“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三国志魏书武帝传》),曹操依行其计。袁绍闻曹兵渡河,果然分兵向西,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及距白马10余里时,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先锋,率部进击。关羽跃马阵前,远远望见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张盖),直冲过去,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斩其首级而归,袁绍诸将“莫能当者”(《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

[戏曲中的关羽形象]戏曲中的关羽形象

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笀亭侯(汉笀,地名;亭侯,侯爵名)。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把汉笀亭侯的印绶挂在堂上,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爀追也”(《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从关羽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这段经历始终口耳相传,流行播衍。到《三国演义》,则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精彩纷呈的故事单元,包括关公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关公斩颜良、诛文丑;关公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兄弟相会等。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段故事。

袁绍兴师南进,派刘备南下汝、颍,攻掠曹操后方,被曹操部将曹仁击溃。刘备逃回袁绍军中,受到猜忌,暗中打算脱离袁绍,于是建议袁绍跟荆州牧刘表结盟,以使曹操腹背受敌。袁绍信以为真,派刘备率领本部人马,再度南下汝南与黄巾军首领龚都等会合,兵力扩充到数千人,对曹操后方又构成威胁。是年七月,曹

操为稳定后方,派大将蔡阳率兵讨伐刘备。刘备预作充分准备和部署,率部迎战蔡阳。两军激战,曹军大败,蔡阳被杀。建安六年(201年)秋,曹操统军进击刘备于汝南。九月,关羽随刘备投靠荆州牧刘表,龚都等部皆散。至此,刘备脱离袁绍,获得发展自己势力的机遇。刘表对刘备以礼相待,此后,刘备便在荆州屯兵。 从建安六年到十三年(201—20年),刘备在这八年中致力于礼聘人才,扩大军事力量。特别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他“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看到刘备和诸葛亮关系日益密切,心中不悦。刘备察觉以后,就严厉批评他和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爀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关羽和张飞就再也不表示反对了。建安十三年(20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刘表死,继任荆州牧的刘琮投降曹操。刘备为避开曹军锋芒,便撤离樊城,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去,并派关羽率领一万多水军,从水路往江陵会合。刘备军撤退到当阳长阪坡(今湖北当阳东北)时,被兼程追来的曹操骑兵打得大败,去江陵的道路被曹军截断,刘备只好斜趋汉津。关羽率水军前去接应,保护刘备退到了夏口。据《蜀记》记载,当年刘备在许昌,与曹操一起打猎。关羽曾劝刘备乘人散混乱之际,杀掉曹操,以绝后患。可能由于形势不允许,刘备没有答应。这回在汉津会面,飘泊无依,关羽愤愤不平,说:“当年在猎场上,如果听了我的话,就没有今日的困厄之灾了。”刘备解释说:“当时,也是为国家着想,爱惜曹操是难得的人才。再说,如果天意辅助正人,又焉知今日的飘泊不是咱们的福分呢?”不过,被认为不是事实。曹操占领江陵后,气势更盛,大有吞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和消灭江东孙权之势。这就发生了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战。十一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今蒲圻县西北)大破曹操。关羽所率的一万精锐水军是刘备的主力,在这场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后人为突出关羽“全交重义”的特点,演义出了他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的细节,至今脍炙人口。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都在今湖南境内),刘备得了四郡,加上孙权借给他的南郡,终于在荆州站住了脚。然后刘备封拜元勋。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镇守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刘备带兵入巴蜀,取益州,关羽留守荆州。益州既平,关羽得赐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

篇三:《人物形象分析: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关羽的人物性格.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关羽就是一位为历代仁人志士推崇的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本文从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对其形象作辨证的分析。

【关键词】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关羽的人物性格.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它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五大时期近百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成就最高。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作分析:

一、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三国演义》刻画的风云人物,关羽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质。

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2、忠贞不二、知恩图报

关羽虽只是一名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劝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今天关羽的人物性格.

3、武艺超群、威震华夏

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很是推崇,虽然不能说是天下无敌,但绝对也是数一数二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

当然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关羽的谋略在“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战场上的神勇与战场外的英雄气概、超人的顽强意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显英雄本色。

二、关羽的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作为一代的英雄人物,关羽也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丢了身家性命,害了刘备与张飞,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他的忠仁勇义流传与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先看关羽对内争强好胜、不睦人情这一点。关羽听说刘备收了马超,并知道马超武艺高强,于是就要从荆州入川来与马超比试高下,幸好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说服他才避免了他的这次行为。同样,当刘备做了皇帝,封关、张、赵、马、黄并列为“五虎上将”时关羽就很不服气。诸葛亮的信中和费诗的话中均肯定了关羽高于其他几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关羽的高傲心理,才使他取消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这一点。

荆州的失去也可看作是蜀汉事业的转折点。暂且不说荆州之丰裕富足,先看它作为军事要塞的一面。荆州是屏障,可以抵御吴、魏的进攻,保证蜀汉人民的安宁;同时,它也是入口,只有从这里打开缺口,才可以进一步入侵蜀汉内地。失去荆州,在军事战略位置上,蜀国已陷于被动。再看,荆州之失,关羽之死,使得刘备、张飞悲痛欲绝,为了复仇,丧失了理智,忘记了“联孙抗曹”的基本路线,使得他们相继为此丧命,也造成了巨大的军事损失,蜀汉王国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衰败。虽然有诸葛亮力挽狂澜,便最终未能避免亡国的悲

剧。可以说,关羽的刚愎自用,高傲自大,对蜀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可以说,关羽对蜀汉王国的衰败,难辞其咎,害己害人害国,其悲剧命运可叹、可悲!

总之,关羽的性格是十分复杂而鲜明突出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关羽这一文学形象。他起初是一位义薄云天的豪杰,英勇善战的英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关羽由一个普通的马弓手已经成长为勇冠三军,功高卓著的“五虎上将”之首。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迅速地膨胀,变得刚愎自用。关羽性格的发展,正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也给蜀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损失。但是作者如此刻画描写,不但没有影响关羽这个英雄形象的壮美,反而更加真实可信,至今为人们所推崇。

参考文献

[1] 《三国演义》(一百三十回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2] 《明代小说简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篇四:《关羽人物评价》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九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一】

《三国演义》可是人人都知道呀!《三国演义》里有许多人物,如英勇善战的关羽,张飞。料事如神的诸葛亮,阴险狡诈的周瑜,武力高强的吕布……

里面的人物数不胜数,个个武力高强。就比如说关羽他在众将面前斩华雄,关羽很重情面的性格让我很佩服,他一开始投靠了曹操,但是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最后又回到了刘备身边,孙权虽抓到关羽,但关羽绝不投降,孙权最后下令把关羽给斩了。吕布,一听这名字你们就知道一个成语:有勇无谋,最后还是被刘备在曹操面前说了几句话给害了。还是当年程宫说的好一山容不下二虎。

《三国演义》的故事能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取胜要靠的就是大脑!

九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二】

大家肯定看过许多书,比如狼蝙蝠,小河男孩,狼王梦,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等。不过我最喜欢的书是三国演义,其中最喜欢的是董卓疲帝兴风云这个故事。

主要内容是董卓掌握了朝中后,想废了刘辩,于是收买了吕布,后来吕布去了丁原的房间,一下子砍下了丁原的头,然后又废刘辩,有一位叫袁绍的热逃到了翼州。袁绍到了海渤后,马上跟朝中反对袁绍,王允接到袁绍的信后决定和他一起对抗董卓,在交战时袁绍上前杀敌,对抗几回合后袁绍逃回军中。

袁绍和军队逃向了一个谷,吕布的手下带兵追杀,突然王允的军队杀出。包围了吕布的军队,后来吕布的军队全军覆没。

我的感受是,有时做事一定要想一想后果或者做多手准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九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三】

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诸葛亮、曹操、孙权、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一些人物。关羽,字云长,死的时候只有58岁,立过战功: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劈颜良,斩文丑,温酒斩华雄等战功,应为,失去了荆州,连自己的命都没了,我们以后做事千万别大意。

张飞,字翼德,死的时侯只有55岁,立过战功:智擒严颜等,性格太暴躁,就是因为这个性格,才死的,所以每个人的性格不要太暴躁。

赵云,字子龙,死的时侯只有60岁,性格很讲义气,当年在长板桥七进七出,杀了2名魏国大将,因为得了重病死了。虽然这只是小说,但我会记住这段永恒的经典。

九年级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四】

自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就一起走向了投军之路,他们一路上惊惊险险,幸好三兄弟齐心协力,打了不少胜仗。可是他们也有兵败的时候,因为他们缺少一个军师。刘备从水镜先生那儿得知:得到卧龙、凤雏先生二者之一就可以安定天下。于是刘备三顾草庐。终于请来了卧龙先生,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因为他的得力相助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后来他们都死了,但是他们很勇猛,但是他们的后代都是昏君,在这本小说中,我明白了:什么事都要以大局为重,就算心中又恨,也要等待时机。

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五年级作文

历史上的人物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历史是真实的,但有时味同嚼蜡。文学是艺术化的,是夸张的,使人物更加立体、丰富、形象。民间是主体介入的,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成分,和欣赏主体的阅历成正比的。

看完《三国志》,再看《三国演义》,很多人物的形象被丰富了,性格强化。

关羽,是情义的化身,我感觉在《三国演义》中,感情最强烈的是关羽的描写。降曹以后,不忘兄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关公自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伏侍二嫂。却又三日一次于内门外躬身施礼,动问二嫂安否。二夫人回问皇叔之事毕,曰“叔叔自便”,关公方敢退回。操闻之,又叹服关公不已。一日,操见关公所穿绿锦战袍已旧,即度其身品,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关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操笑曰:“云长何如此之俭乎?”公曰:“某非俭也。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上。”操叹曰:“真义士也!”曹操的恩赐也在很大的程度深深感动了关羽,于是就有了解白马之围,斩颜良,诛文丑。但为了见到刘备,他又不惜过五关斩六将,他是一个及尽人情的人,尽管他报答过曹操,但最后在华容道,他宁可自己领死也要放曹操,可见”情义”在他这条硬汉身上的位置。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始元六年(公元前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苏武留胡节不辱,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据《史记》载,韩信年少时,家中困难,常到城下钓鱼,经常吃不饱,有一位靠为别人漂洗为生的老妇人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韩信深受感动,要重重报答她,可是漂母严肃地说:“我是爱惜你,才送饭给你吃,难道是希望得到你的报答吗?”韩信深受震动,从此更加发奋学习,在以后的楚汉战争中,终于大展雄才,建立了不朽功绩。韩信作了大将军后,赠漂母一千金,在漂母死后,在淮安建了漂母墓。

宋江叹——宋江人物性格分析

自从《水浒传》问世以来,一直对宋江的评价褒贬不一。梁山好汉替天行道,最终却落的个四分五裂,这不免使人为他们鸣不平。在批判宋王朝腐败的同时,许多人也将矛头直指宋江——这个梁山泊的领军人物。他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

大学问家金圣叹对宋江贬得非常厉害,他说宋江这个人是“下下”。就是“定考下下”,下等里边的下等。当然我们评价人物不能只顾自己的好恶。我们可以从小说中对宋江的描写来加以分析。大家知道,《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宋江却有四个绰号,而他每一个绰号,都表现了他在这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一个是黑宋江,因为他长得面黑,身体比较矮,这是就他的形体来讲的。孝义黑三郎主要是就他的家庭伦理道德来讲的。第18回就说他“于家大孝”,对待自己家里的父母亲的一个态度,突出的是“孝”。第二个绰号是及时雨,第18回也有介绍。说他仗义疏财,喜欢扶人之困,喜欢救济别人,所以就好像需要雨的时候,雨就下来了。所以就把他比喻成及时雨,第三个绰号就是呼保义。保义郎是宋代武官的名字,宋江以“自呼保义”来表示谦虚,意思是说,自己是最低等的人这是一种解释。另外一种解释呢,说保,就是保持的保,义就是忠义的义,保持忠义,呼,大家都那样叫他。那么“呼保义”这个词,大概就是说呼保义这个词实际上讲的是宋江对待国家的态度,对待朝廷的态度,对待皇帝的态度。

另外一点,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宋江这个人的一生?大家的看法也不一样,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水浒传》第18回宋江刚出场的时候,就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他是世代务农,世世代代种地,守一些田园过活。自幼攻读经史,受到传统的文化教养。更主要的一点,就是他所从事的职业。他在县衙里边当一个押司。所以从他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可以判断,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他的职业养成他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习惯,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实际上“权术”这个词,我觉得它仅仅是处理问题的一个手段,喜欢玩弄权术,并不见得这个人就很坏。它不是他一个品格的表现,而是他一个处理问题的一个手段。

那么第二,宋江到底是仗义的英雄?还是国家的忠臣?我们可以从他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后的几件事来分析一下。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并且为了怕事情暴露,杀死阎婆惜。从这些事情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宋江是一个仗义的英雄。那么上梁山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义军的首领,他领导梁山兄弟的几次战役,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指挥和组织才能。而在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来的“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这是一个国家的忠臣才有的行为。

所以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说他是打着仁义旗号的机会主义者,动机不纯的义军首领,出卖梁山投靠朝廷的投降派,还是具有革命者气质的农民领袖,都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相关参考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

...人都知道呀!《三国演义》里有许多人物,如英勇善战的关羽,张飞。料事如神的诸葛亮,阴险狡诈的周瑜,武力高强的吕布……里面的人物数不胜数,个个武力高强。就比如说关羽他在众将面前斩华雄,关羽很重情面的性格让...

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五年级作文

...看《三国演义》,很多人物的形象被丰富了,性格强化。关羽,是情义的化身,我感觉在《三国演义》中,感情最强烈的是关羽的描写。降曹以后,不忘兄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

宋江叹——宋江人物性格分析

...的同时,许多人也将矛头直指宋江——这个梁山泊的领军人物。他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大学问家金圣叹对宋江贬得...

读《三国演义》有感

...物形象。礼贤下士的刘备,壮志勃勃的曹操。义薄云天的关羽,足智多谋的孔明······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先说关羽,此人极为忠义,忠于刘备,身在曹营心在汉。当他知道兄长下落时,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

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关羽

...智的周公瑾还有武艺高强的赵云。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关羽关云长了。我喜欢关羽的忠义。当曹操为了让它降曹,封官赐宝,还把最心爱的赤兔马赐给了他,但是关羽却始终忠于刘备,没有丝毫降曹之意。最后,关羽得知刘备...

《三国演义》人物评论400字

《三国演义》之关羽关羽,刘备和张飞是异性兄弟,三个人很团结,三兄弟都是英雄。关羽是老二,好勇。在与华雄对战时一直占上风,砍了华雄的首级,为一路诸候扫清了障碍。关羽和刘备张飞分散了,关羽听到刘备还活着的...

诸葛亮人物分析

...,如心胸狭窄的周瑜、忠厚守信的鲁肃,还有勇猛过人的关羽……这些人物在罗贯中笔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但我最敬佩的还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提起诸葛亮,大家一定会赞扬他的聪

关羽

...物,经常在我眼前浮现,我既敬佩诸葛亮的智慧,更敬佩关羽的忠义。关羽,字云长,是刘备的结义兄弟,蜀国的五虎上将之首。生前被称侯,死后被称“公”,称王,称帝,称圣人。他是一个家喻户晓、千古流传的人物。他集...

三国杀

...演义》呢?这本书中的人物性格迥然不同,有重情重义的关羽,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暴躁勇猛的张飞,又巧施奇袭的甘宁,有不满统治的张角,有救人无数的华佗……我觉得罗贯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就是曹操。曹操是作者...

有关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等等,无不个个极尽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

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

...但最是誰?。我但最是誰?当然是忠厚憨实得关云长了。关羽为什么使我着迷,当然是关羽玉树临风,英俊萧晒,重情重义,勇敢坚强的关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羽长着一头乌黑的头发,两颗炯炯有神的眼睛,镶嵌在扁长...

《三国演义》读书交流会

...三绝指哪三绝?”“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曹操,关羽!”语音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声音,这是我们正在举行《三国演义》读书交流会。通过这次交流会,使我更透彻地了解了三国中人物的性格与各种计谋。诸葛...

《三国演义》五虎上将评论800字

...上将——关、张、赵、马、黄。(一)忠义是他的价值观关羽,五虎上将之首,也是刘备的二弟,忠义,是他的价值观。一次,曹操杀散刘关张,关羽只好跟了曹操,但他曾说,如找到兄弟,一定会辞别曹操。曹操很喜欢关羽,...

评三国人物

话说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刘备、关羽、张飞相见恨晚,三人结为兄弟,决心干一番事业。刘备,字玄德,皇室后裔。他的江山是靠哭出来的。典型的有三顾茅庐,刘备看诸葛亮很有才华,便大哭一场,说什么要靠先生这样的...

《绿山墙的安妮》人物分析——马瑞拉

《绿山墙的安妮》人物分析——马瑞拉马瑞拉的性格相信大家都知道用一句俗语来说的话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最能表现马瑞拉刀子嘴豆腐心的地方就是安妮刚来绿山墙的时候。马瑞拉说什么也不同意,可后来马瑞拉也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