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赏析100字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Posted
篇首语: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本文为你选取作文水调歌头赏析100字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水调歌头赏析100字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篇一:《《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③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
④不胜:不堪承受。
⑤弄:赏玩。
⑥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⑦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⑧共:共赏。
⑨婵娟:美丽的月光。
【译文】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
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各自珍重,平安康健,可远隔千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写作背景:】水调歌头赏析100字.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评析】
本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归去”,作者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移动和月下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发怀人之情。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放达宽慰之语。
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练习题】
1.这首词是借什么怀恋亲人的抒情之作?1;月亮 2朗读这首词,应把握的感情基调是( ).舒缓深沉
A.激越雄壮 B.乐观豪迈 .舒缓深沉 D.柔和亲切水调歌头赏析100字.
3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与本词中的最后一句意思相近,但在意境上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前者是"无我之境"客观描绘相隔千里的人共享月光的美好情景;后者是"有我之境",主观表达希望年年平安,共享月光的美好愿望.
篇二:《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旧时读shēn):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hán)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千里共婵(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篇三:《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
中考诗词赏析复习十九、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欢畅饮酒直至天亮, 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什么时候有呢?(我)端着酒杯问苍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世界里,今晚是哪一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我想借助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空中的楼宇太高, 高处不胜寒, 受不了那里的清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起身舞蹈让影子随舞,在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好。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色)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挂在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儿。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儿)对人们不应有怨恨,为何总是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的时候,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 此事古难全。 这种事自古就难圆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能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体现作者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主旨:本文通过以月抒情,表达了词人对其弟子由以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全文
▲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苏辙,他和苏轼、苏洵共称文坛“三苏”。“婵娟”在诗中指 月亮。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 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词人把“天”、“月”都人格化的目的:创设了一个神话般的美好境界,这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小序
▲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叙述作词的原因,领起下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代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找出《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并说说其含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为安慰的语气,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有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词人的豁达胸襟也处处可见,请写出一两个原句证明:人有悲欢
离合,此事古难全。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找出《水调歌头》中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和对自己的美好祝愿。 ▲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理解。
篇四:《赏析《水调歌头》》
赏析《水调歌头》
黄炎培中学 2016级3班 任盈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这首词是我最喜欢的宋词之一,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使人仿佛身临其境,联想到了皎洁的圆月、美丽的月宫、曼妙的的姮娥。
这首词开篇第一句就问:明月何时才会出现?他仿佛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一般,举着酒杯与青天谈笑到,好像对大自然的万物十分好奇,苏轼在于我们九百年前,就能想到这样一个让科学家们至今未想出来的问题,可真是脑洞之大啊!又表达他对那皎洁的圆月十分赞美,向往。而我,又从中体会到他的孤独,中秋佳节,好友亲人本应和乐共饮,可却只能与青天相伴。
接着一句: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这更加体现出了诗人对圆月的赞美和向往。“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相传月宫十分寒冷,即又被称为广寒宫,当时诗
人无比思念自己的亲人,想要回到月宫中去,可是月宫的寒冷让诗人难忍。“宫阙”自然指的是朝廷,一个“寒”字体现出了诗人对朝廷现实的无奈,对朝廷深深地担忧,可却并没有离开的意思,从“归去”可看出,诗人已把宫阙当做自己的归属,认为那是自己的家园,那种欲留不留,既向往天宫,又留念人间的思想表现了出来。
但苏轼明显更留恋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宫终归是清寒的,与其回去,还不如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啊,那是多么让人感到愉悦!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时夜已深了,可诗人却认为入眠,可见多么多落寞、多么的思念自己的亲人。可是,人既不能团圆,为何月亮却要变圆呢——“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是诗人对圆月的埋怨——“圆月你瞧瞧,这回不该有怨恨了吧,你圆满了而世上千万人包括我,依然位于亲人团圆。”显示出诗人此时心情十分惆怅,落寞,无奈。
但苏轼一向乐观,并没有被一时气氛所感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唉,及时圆月你今日变圆,可你明日又将缺角,我们人今日团圆,明日却不定相聚,这事儿啊,两平吧,自古就没有十全之事!既然如此,我也没必要为一时的离别而忧愁啊,还是拍拍衣袖,继续举杯起舞罢!
我认为这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感受,我如今是个学生,对与亲离别
并不是感受深刻,但我却觉得词句可以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像,万事万物皆难十全,何必为了小事而无限伤感呢?生活如此美好,应给予它大大的微笑啊!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婵娟”——“共明月”,诗人此时心情与之前截然不同,心想:“兄弟啊,如今虽我俩不能相见,但是我们还是能共赏一月啊。”“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求得是一个心灵相通,给予你一个最诚挚的祝福。王勃有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在我看来,和此句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水调歌头》可说是我所阅过的中秋之诗中最好的一章,连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有意境,有情调,有韵味,诗歌文笔时而豪放,时而柔润,耐人寻味,所显诗人的乐观、豁达心态。并且富有哲理,让人心灵得到慰藉。读上一遍,不非为美的享受。
篇五:《水调歌头赏析训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训练
1、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 。
2、词中表达出普天下离别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3、这首诗的小序使我们了解到什么?
4、词的下阙,从 的自然变化,联系 的世事迁移,
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
、表现作者希求远离现实而终究舍不得,热爱人间生活的语是 , , , , ?水调歌头赏析100字.
6、“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的极妙,妙在何处?(简要赏析)
7、词中表达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美句是: ,
, 。
、词中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人生的句子是: ,
, 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
9、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有关“酒”的古诗句也很常见。苏轼中秋夜举杯邀月,浅唱: , ;可谓万般惆怅;弃疾酒酣梦忆,高歌: , 真是雄豪壮
美;范仲淹思家忧国,低吟: , 感慨发白泪垂。
10、写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 ?
11、谈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名句的理
解。
1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想感情)?
13、本词中一共有几问?问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写出句子)
14、有人说这首中秋怀人之作,终篇浸透着离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说说理由。
1、词中的“婵娟”指月亮,请再写出两个月亮的别称。并举例说说
“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常常蕴含的意义。
16、词的上阙抒写了词人的迷茫和矛盾。“我欲乘风归去”抒写
了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则表达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句富有哲理,请
谈谈你的认识。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在词语的运用和表达情感上都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19、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阕,今昔∕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 词的上阕刻画出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 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
D. 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21、有人就此词上阕内容写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下联:
22、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23、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
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
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了思念亲人思想感情,
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
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
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4、词中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
之”的句子是: , 。
2、词的上片意写 ,下片写 。
词中表达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水调歌头赏析100字.水调歌头赏析100字.
26、全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7、简要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赏析100字.
2、月常常入诗。诗人词中 , 表
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中的 , 。想象奇特,
赋予月亮浓浓的感情色彩。
※ 参考答案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点明词的主旨,兼怀子由 4、月光 人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
在人间?
6、“弄”字的意思是“做出”,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像到舞
姿底美妙。更写出了词人在月光下尽情起舞瞻顾自己的身影陶醉其
中的情形。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浊
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0、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1、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
这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规律。
12、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或对亲
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或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和亲人的怀念之情,天时也流露出焦虑、烦恼、苦闷和无可奈何的矛盾情绪。)
13、两问;问天:“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问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14、不同意;诗中写离愁,并非全篇浸透着离愁。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可以看出作者释却了离愁。 1、银钩、玉钩。 玉弓、弓月。 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广寒宫、清虚宫。 望舒。 嫦娥。 婵娟。 弯镰、银镰、素魄、凝霜、冰镜、明镜、冰轮、夜光、素娥等等许多别称。“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常有思乡怀人的意义,如“床前明月光”“我寄愁心与明月”等。
16、不甘无为,渴望重新回到广阔的政治舞台 担忧谗言和迫害之情。
17、这句词借自然现象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万事难全,我们应该有豁达的心胸等待,不能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
1、本句运用“转”“低”“照”等动词写出了月光的游转和时间的推移,表现了词人彻夜无眠思念亲人的形象,凝练传神,情感丰富。
19、 20、 21、 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22、这两句诗是说,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其意在说,当此中秋月圆,我祝愿人世间所有离别的
篇六:《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
练文雅:(宋)苏东坡《水调歌头》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望月时候创作的,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这首词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让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我领悟到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用月喻人生动形象。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我很喜欢的句子,它表达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而且这句词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等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认为《水调歌头》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篇七:《《水调歌头_苏轼》_赏析》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50字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浒传》266页)中曾出现过词曲,下片首句为“高卷珠帘”,其余相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另注: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1)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
(1)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
(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
(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
(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 我欲乘风归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之时才圆?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篇二】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篇三】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复习及中考试题精选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
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篇四】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苏轼《水调歌头》
写作背景
这是苏东坡创作盛年的杰作。这首中秋词神游天地逸兴焕发,又情思满溢,近千年来人们反复吟咏,咀嚼虽各得所味,然许以词中珍品,仙品,却为历代之共识。
作词这一年,苏轼已在密州两年,而他的弟弟苏辙在齐州,他们已有六七年没有见面。中秋之夜,苏轼和客人在超然台饮酒赏月,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这位“诗仙”旷逸的性情和深邃的人生思考。
文学常识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学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人少年有志,“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其一生仕途坎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其文自然豪迈;其诗旷达乐观;其词豪放磊落。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轼是难以企及的高峰。他在文学史上最大的贡献是首开豪放派词风。
《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唐朝人演为大曲,歌头是此曲的一部分。
层次结构
【篇五】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鉴赏 苏轼水调歌头苏轼赏析水调歌头 苏轼
鉴赏:
赏月诗词往往是孤寂愁怨的,而苏轼这首词中的月仿若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极致人性化。再者,丙辰佳节里,孤影自酌已非本文的基调,反倒是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位真真正正洒脱率性的东坡先生。
上片着重写天上,借月抒怀。一开始,苏轼就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辽阔的太空的世界,自然地引出下文:天上的宫殿如今是哪一年?于是苏轼“欲乘风探寻,无奈高处不胜寒!”只好大醉以缓愁苦,恰恰反映当时他正处于“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徘徊困惑的心态。然而,苏轼终究是豁达清醒之人。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清晰点出天宫再美也抵不过人间真情!苏轼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苏轼是立足于现实,热衷于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来得更亲切更温暖。
下片情景交融,意在人间。笔致回环,巧妙地由写实转为写意,将实景化情,意味生长!用“转”“低”“照”三字,描摹随月光流转,光影的物移,时间也跟随着推进,无眠而情生。尤其是当月光照在夜不能寐的人儿身上,一股复杂的忧愁袭来,相思,不得志,无以言尽。接着笔锋就一转,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循环,来自我宽解,安慰自我不伤感。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苏轼不仅倾述对远方兄弟的思念,更是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可见,全词运用形象的描写和浪漫主义的想象,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并与人间、天上、人和时空进行联系,使整首词的意境豪迈大气。同时也把自己对兄弟的思念,升华到探索人生观的高度,充分展现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祝愿。
【篇六】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 解析《水调歌头》
苏轼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诗中他并没有陷入抑郁惆怅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皎洁的明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呢?我不禁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月亮如玉似盘,不知道在月宫里,今天晚上是一个什么日子?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我很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恐怕月宫里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与凄凉。
浮想联翩中,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玩赏着随人舞动的影子,天上虽然有琼楼玉宇又怎能比得上人间的幸福美好?
月光从朱红色的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洒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儿。
明月啊!你总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侯才圆呢? 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的变迁,就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
只希望远方的亲人能够永远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光。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篇七】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旧时读shēn):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hán)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1千里共婵(hán )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古诗水调歌头赏析作文
导语:记忆像烧中断的胶片,蒙尘、划痕。在闭上双眼后逐渐拼贴出忘却已久的画轴。以下小编为大家先容古诗水调歌头赏析作文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古诗水调歌头赏析作文1
这一天,苏轼到朝廷做了官,家里只有母亲和弟弟相依为伴。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中秋节到了,大街冷巷很热闹。亲人们相聚在一起吃着月饼,喝着美酒,一起来渡过痛快的中秋节。苏轼身在异地逢节思亲便出去走了走,大街上吆喝声不中断,这不,旁边卖月饼的商人吆喝道:“卖月饼了,各种馅儿都有,瞧一瞧,看一看哦!”苏轼走了过去,习惯性地用手中的扇子一指:“老板,这月饼怎么卖呀?”
“哦,官爷,一两五斤。”
“那就来一斤吧!”苏轼摸了摸自己的胡须点着头说。
“好!俺给你一斤的月饼!”商人看到有人来买月饼,兴奋极了。他用筷子夹了几块月饼,用秤称了称,嘴里还小声地算着,顺手拿了一张纸,把月饼包了起来,用绳索一系,递给苏轼说:“官爷,您慢走,欢迎下次光临。”苏轼拿了月饼,付了饼钱,便走了回家。
到了晚上,一轮圆月挂在了深远的天空中,仿佛一叶帆在大海深处。那锦绣的月亮好像宫阙一样近在面前。跟着夜深人静,明月安静地照着无眠的人,常抱想象力思诗想词的苏轼回到他的文学天地——书房后,苏轼躺在椅子上,孤傲的一个人在吃着月饼,畅饮着美酒。望着天空中的月亮,想了想他已经有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在这地方当官,他出仕之途也布满艰辛。借着迷离飘渺的想象,看着朦胧月亮的清舞,这种似真似幻的环境。好像让苏轼过着天上仙人的糊口,而孤傲了自己的母亲和弟弟。“唉,我以前常在母亲的怀抱里过着夸姣而又痛快的中秋节,早年与弟弟苏辙曾夜雨对床、功成身退,而现在我却一个人过着。”苏轼叹着长气自言自语地说。抬头望着那月亮,他不禁想起母亲及故乡那雕刻着花纹的门窗,苏轼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低头埋怨自己贪念仕途的过错,不能像月亮那样和家人团圆。“嗵嗵……”,一声声烟花炮竹展现在深远天空,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为月亮又增添了让人如痴如醉布满神奇的面纱。苏轼想:“人也有悲伤的时候,也有快乐的时候,也有合家团圆的时候,也有骨肉分披发的时候。月也不是一样吗?有阴天,有晴天,有时圆,有时缺。人月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我现在又何必思乡恋亲而不乐呢?”苏轼整理时内心超越,而归与平静。
这时,苏轼一只手端着酒壶,一只手举杯对着月亮低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水调歌头赏析作文2
萦绕千年的景致,独领风流的年华,水调歌头作文。婉转、悠扬、飘荡,只留下那涓滴的温存记忆。
风花雪月中,柳暗花明时。满怀爱与恨的惆怅,有利于那青青的石板上,踏过岁月,抚平记忆,只把那布满神秘的茶马旧道藏于梦中。情感交织着升华,无奈磨灭着消失。荡漾着的只有似水的年华。清澈透明的空气中,感触感染不到涓滴杂质。丝丝缕缕都如斯干净明亮。不经意间,就从指尖滑过,不曾等你去享受。美妙的心境伴着些许忧伤,游离在心上。可谓“能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雨后天晓,露烟凄迷,芳草如茵,嫩色相照,潺潺流水,流不尽往日的哀愁;滴滴甘泉,道不出今昔的灿烂。翠叶藏莺,珠帘隔燕。行走在竹林中,探访青青的竹笋,揭开天然那神秘的面纱,写景作文《水调歌头作文》。寻找幽幽的青草,叩开万物那多情的心灵,轻轻摇着船桨飘摇在湖面上,出现层层水花,微微披发开。清爽的风儿陪伴左右,阵阵悠扬的笛声穿过竹林,飘向远方。攀上古桥,看着水中嬉戏的鱼儿发呆。波涛中刻出的,仿佛是岁月的道道伤痕。
辽阔的空旷的山谷中,有那新鲜的绿色,显现出无限的生气希望。环绕的群山涓滴挡不住它的锦绣。假如说江南水乡布满的是柔情,是妩媚,那么这里则多了一份天然的狂野。山谷中响起的是生命的覆信,时时敲打着我的心扉。山崖上生长的是不羁的灵魂,刻刻改变着我的信念。山涧里活动的是炽热的血液,次次点燃着我的热血。婉转的曲调被风传到山谷的每个角落,这是来自心底的歌声。
乡间小道中,重温那情意绵绵的年代,爱与但愿同在,泪与失败共别,信念永驻人间。袅袅炊烟捎去的是对游子的思念,朵朵花开绽放的是成功的笑容。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月夜,静静地来了,皎洁的月光轻轻的洒向地面,此时无须多语言,只可“一樽还掳江月”。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水调歌头,雅致难酬,明月几时有?
望梦沉酣,露烟凄迷,把酒问青天!
古诗水调歌头赏析作文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天空灰蒙蒙的,太阳正在燃烧着他最后一缕光辉,随即消逝在遥远的西方。徐徐的,天空也逐渐暗了下来。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看,那带着一圈金环的月儿终于赶来了,她先是金黄金黄的,渐渐穿过一缕一缕的云彩,向上升着,升着,就在这一刹那间,月亮的颜色变浅了,浅了,变白了!月亮出来了!她高傲的升起来了!月亮像个硕大的圆盘,光滑平整;又像一件贵重的玉器,肌理丰盈。她披着云朵,踩着雾气,闪烁着一丝丝的光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我们寂寞时,月是我们忠实的伙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我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是我们对人类发源的遥遥揣测。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月亮也开始工作了,她给大地穿上了银色的礼服,给疲惫的人们一个宁静的夜。她催促鸟儿回到巢穴,催促孩子上床安眠。亮亮的月、清朗的天,清澈的情感,吹奏着一曲曲天上人间合而为一的和谐乐章。我不禁感触,沧桑的岁月年轮一圈又一圈,月亮上的嫦娥也该有一些寂寞了吧?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为什么害怕登上月亮,岂非只是害怕严寒吗?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如果我能够随风飞上月亮,我不会畏惧严寒。我想见识一下月亮上的景物,去陪伴寂寞的嫦娥……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皓月当空,闪烁着灿烂的光辉,晖映着,使大地上出现了一层光晕。就在这时,一层顽皮的云雾遮住了月亮的身子,只露出了半边脸儿,更显得月亮飘飘渺渺。晚风轻拂,一缕缕的风将夜晚衬托的格外凉爽,蟋蟀和蛐蛐正在卖力的合奏着“天然交响曲”。这一切,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我仿佛看到了传说中月亮上竹苞松茂的宫殿——广寒宫;仿佛看到了锦绣的嫦娥仙子;仿佛看到了可爱的玉兔……
古诗水调歌头赏析作文4
倚坐在高楼的轩窗边,启窗远眺,漆黑的夜幕上是一轮皎洁的圆月。斟上一壶美酒,抿一口,晚秋的清风夹杂着酒香,飘披发在月下的水乡里。远处,悠悠的古琴荡漾在漂浮着的云朵之间,跟着风儿飘啊飘啊……
“这玉一般的夸姣的月亮是什么时候泛起的呢?”酒后微醉,我不免突发奇想。小酌一杯热酒,举头仰望那万里之外的明月,心中的迷惑与不解便愈发的强烈起来。都说天上有仙人,可是真有神仙栖身在那天宫之上?都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那天上的今夜可又是哪一年哪一天了?翩翩浮想之中,身子好像有些由由然了。遐想间,似有一阵清风将我拂起,摇摆着便把我领向那天际的玉盘,我可本就是天上下凡的仙君,今要归于天上去?刚一丝欣喜擦过,心中却又不禁担忧起来,“这风将我领向明月,可要将我置于那用玉石砌成的广寒宫?传说那儿终年的严寒,我可是万万禁受不住的啊!”模糊间,转念一想,又不禁一阵苦笑,那乏味无趣、冷漠凄凉的天上,哪里比得上我多姿多彩的世俗凡尘啊!于是,我对着那远在天边的明月,不觉挥起双袖,挪起脚步,忘情的跳起舞来。月下的我的影子映照在墙上,却还真像乘云御风、悠闲安闲的神仙一样呢!
怅望曲作文
夜已深,月儿已静静地移到了楼阁的一边。朱红色的阁子笼罩在月色里,朦朦胧胧地闪耀着黯淡的毫光,一种恹恹欲睡之感瞬而袭人心头。月亮低低的挂在雕刻着花纹的窗头,我举着酒盏,怎却睡意全无。今又是一个中秋佳节,本是个家人团圆,朋友相会的日子,为何我又是独饮空杯酒,独赏天上月?自我调任于此,已有整整七个年头不曾与胞弟相见,千言和万语我积于怀中,总盼望着有朝一日能与他一道把酒言欢,细说家常,怎料得今夜还是我独自一人!苦闷与惆怅捣着涩酒在心头流淌。明月啊明月,人们赞颂你牵起了亲人的思绪,传递了爱人的想念,我本与你无仇无怨,为何要在这佳节里变得分外明亮,分外圆润,你可知我心中的圆已被你挤得只剩下细小的罅隙了……
释怀曲作文
一杯热酒一饮而尽,拭干淌在眼角的几滴泪,又仰面看那皎洁的圆月,仿佛有了些许感悟。我何必要责怪那无辜的月亮呢?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人们便免不了要经受告别之苦,相思之痛,我何德何能得以少得了受这一份罪?我却应要同情那月亮,它本与世无争,可也仍逃不了阴晴圆缺的伤痛,试想,它总比我贞洁,比我善良吧。此刻,我也不再奢望能够玉成我的奢望,只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啊,但愿你能健康长寿,你我固然相隔万水千山,但我们还活动着一样的血液,彼此的牵挂我们心知肚明。我们的头顶之上,还拥有着统一轮月亮,我们还沐浴着一样的月光,不是吗?
清风拂过面庞,微热的脸颊倏地一阵清凉。我又一次捧起羽觞。远处的古琴音在耳边若隐若现,琴下好像有人在唱着那样的一首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希望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赏析
水调歌头 闻采石矶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窗。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赏析: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这首《水调歌头》。
从题目《闻采石矶战胜》可以想见词人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写作本词的缘由,点明了本词的主旨。
“雪洗虏尘静”,首句对这次胜利给以高度评价,他说,这次击败金兵,把侵略者带来的污垢尘埃“雪”洗得干干净净了。“风约楚云留”,“风”,暗喻朝廷,云,暗喻自己有官职在身。因为江西抚州在古代属楚国,所以说“楚云”。这句是说,由于朝廷的约束,地方官的责任又迫使我留在这儿,致使我未能参加这次令人鼓舞的战斗。对这一点,他深感遗憾,所以接下去才说:“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前句说,谁为这次的胜利谱写悲壮的颂歌呢?表现了词人对前线的记挂;后句说,他命令军士在抚州古城的城楼吹起号角,大张旗鼓地庆祝这次胜利。
“湖海平生豪气”,《三国志·陈登传》:“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这一句化用《三国志》评论陈登的话,说明自己平生具有湖海那样宽阔豪迈的志气;“关塞如今风景”,是说采石矶打了胜仗,边塞的形势如今和过去不同了,言外之意是说过去敌人威胁我们,如今我们又占了上风;“剪烛看吴钩”是说自己听到喜讯兴奋得词人在夜间挑亮灯烛,检查自己的武器,准备和敌人拚搏一场。这三句话充分说明了张孝祥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决心。前方胜利的消息使他深受鼓舞,他磨拳擦掌、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为恢复中原献身效力。“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剩,尽量;“燃犀”,《晋书·温峤传》:“燃犀角而照之”,后人用“燃犀”作照妖魔的意思,“燃犀处”,也就是消灭敌人的地方,这里指采石矶。“骇浪与天浮”是说采石矶一带的江水掀起了惊涛骇浪,波浪浮到天一般高。这两句描写采石矶战斗激烈,场面宏伟,光照妖魔,要干净利落地把金兵全部消灭。
下片由回忆古代两位北抗强敌的英雄写起,进而说明自己要效法前人,做驱逐金兵恢复中原的英雄。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这三句点明他回忆的两个古人。周,指三国时东吴的周瑜;谢,指晋朝的谢玄。周瑜曾经大败曹操,谢玄曾经大破来自北方的前秦入侵军队。“富春秋”,是说他们建功立业的时候,正值他们年富力强的青壮年时代。“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这三句说,当时周瑜刚娶“小乔”为妻,谢玄还是佩带香囊的少年,他们就从容不迫地创建了不朽的功业。周瑜和小乔结婚的时候只有二十四岁;《晋书·谢玄传》记载,谢玄少年时“好佩紫香囊”;“优游”,从容不迫的样子,意同苏轼《念奴娇》词说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不过苏词写的更为形象。这三句表现了词人对周瑜和谢玄的钦佩与向往。
“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这三句是对前边追述两个历史人物后的小结。当年周瑜战胜强敌的“赤壁矶”那儿,只能看到夕阳西下的残景,即“落照”;谢玄挥戈的淝水桥边只有破败的衰草。“渺渺”,渺茫旷远,第三句说,回忆他们,只能唤起人们遥远无际的忧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结尾二句,巧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恢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与上片“湖海平生豪气”相呼应,更突出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乘风”,《南史·宗慤传》记载,宗慤少有大志,曾对他的叔父宗炳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击楫”句化用《晋书·祖逖传》化用祖逖“中流击楫而誓”句意。
本词主题博大,气魄宏伟,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洋溢于字里行间。全词格调激昂慷慨,悲壮宏伟,用典贴切自然,是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的名作。(王方俊)
相关参考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
赏析一 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2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词题“盟鸥”,是活用《列子•黄帝》狎鸥鸟不惊的典故,指与鸥鸟约盟为友,永在水国云乡一起栖隐之意,但读细自品味会发现另有所抒...
...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赏析】: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这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有这样的记载:“十三间楼去钱塘门...
...为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但最让我倾心的一首词就是《水调歌头》啦。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缘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一次又引出下文。。“明月几时有?”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
苏轼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3分)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苏轼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焦山[南宋]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
吴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题。水调歌头·焦山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
今天是中秋—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可我孤身在外,不能与家人相见。不过今晚月色正好,趁此先饮它三百杯再说。来到院里的石桌旁坐下,我举杯开怀畅饮。不觉月已当空,我也有些微醉二抬头望天,圆月又大又亮,它的光辉驱...
...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水调歌头》是一首世代的“中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的这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整5年了。政治失意,妻子亡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选自《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北宋诗人苏轼写的,苏轼号东坡居士。《水调歌头》是苏轼在1076年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小学五3班成逸凡每当我读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都会深有感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首诗写出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由此,我也想起了远在...
...。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
还记得《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吗?还记得《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吗?还记得《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积极乐观吗?记得,因为我与...
...人的心灵。我喜欢的诗,就是号称“东坡居士”苏轼的《水调歌头》,诗词的内容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有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