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文章500字 心理分析文章
Posted
篇首语:瞄准还不是射中,起跑还不算到达。本文为你选取作文心理分析文章500字 心理分析文章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4、小升初考场作文指导之十一:儿童自我修改作文心理分析(4)
心理分析文章500字 心理分析文章
心理分析文章00字(一)
以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为标志的金融危机,极大地震荡了全球金融市场,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各国股市出现了大幅的暴跌,国际石油、黄金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起伏。 美国爆发的“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影响中国证券市场:
(一)实体经济冲击
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2%,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美国次贷危机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全球经济,从而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可能拖累全球经济增长。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加剧了中国经济的下滑速度和深度。根据央行研究,我国对美出口与美消费数据变化高度相关,美经济增长放慢1个百分点,我出口会下降6个百分点。很明显,美国经济下滑和美元贬值对中国出口需求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这种负面效应已经显示。
除了出口的直接影响外,次贷危机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潜在风险,例如对银行信贷紧缩、消费能力下降、对其他资本市场的溢出影响以及人们对经济增长信心的下滑。
(二)金融风险溢出冲击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占全球DP的2%,其金融部门也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国际化的部门。此外,美国金融市场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和最有秩序的金融市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危机发源地市场主要指数对全球其他主要市场指数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风险溢出,而且各主要市场之间也互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溢出。从全球各主要市场指数之间的影响程度上来看,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市场所带来的影响比前两次危机都更严重。
心理分析文章00字(二)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日益富裕起来,孩子们的零花钱便也在不止不觉间不断上涨,有的甚至到了让人膛目结舌的地步。
远的不说,就说我们班吧!班里有些男生女生,学习成绩不怎么样,可是对于穿着打扮,可都是“行家”。"BALEN"的上衣,"NIKE"的鞋子,"adidas"的书包,“SNY”的P3……真可谓集名牌于一身。另有一些男生,通常每天身上都会带有上百块的钱,用于所谓的“吃喝玩乐”,泡网吧,打游戏,看色情录像、结交不良少年;更有的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手机……这种例子在如今的校园中已不再是凤毛麟角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经济状况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改善;二,目前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过分溺爱;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其中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是最主要原因。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传统中,父母们都会用零花钱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比如:勤俭节约、财务自理。但在今天,生活富裕了,孩子的那点零花钱家长也不会放在心上。但这种超前消费意识是不适合中学生的,将给他们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首先,会促使他们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第一,吃零食的习惯,尤其是初中学生,一旦身上有了钱,见到喜欢吃的零食便会毫无节制地买。一些学校的校门前就有不少卖零食及饮料的小卖部,周围还有很多摆地摊的,卖些廉价的冰棒、棉花糖、油炸食品等。吃零食本身已经对身体无益了,更何况这种环境下出售的往往是一些三无食品。这样一来,不但浪费了钱,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身体健康。
第二,浪费的习惯。许多学生自以为有的是钱,所以对很多东西都不珍惜。比如,买了丰盛的午饭一句“没胃口”就原封不动地“回收”了;早餐的馒头咬了一口就慷慨地留给了“垃圾桶”,等等。如果有人“介意”,他们会满不在乎地说:"反正我花的是我自己的钱。"但他却没有意识到,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他潇潇洒洒所花的钱凝聚了父母多少的血汗。
其次,孩子之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从而引发一些孩子的心理失衡。今天你在“肯德基”搓一顿几十元;明天我在“XX酒家”摆一桌几百元,看谁更有风度。现在的孩子谁手里要是没几个零花钱,看着同伴经常拿着钱去买这买那,总是羡慕得很,又尴尬的很。这种羡慕、尴尬处理得好那是幸运,若是处理得不好,带来的后果将不可想象。4月12日江北区一名约7岁的女孩哭喊着要跳楼。不为别的,就只是为了从父母那得到零花钱。而有的孩子可能萌生或多或少的拜金主义,以金钱或能换取金钱的一切作为自己的钟爱。
再次,会给其他人树立不好的榜样,给他们的父母造成压力。有的孩子由于心理还未成熟,分辨是非能力不足,看到别的同学有那么多钱用,于是也向父母要。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有钱。我相信,现在很多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人也一般,但是为了满足孩子,甚至维护他们的“尊严”,他们只好省吃俭用地挤出一点来给孩子。可孩子并不心疼,钱花到不该花的地方,还嫌不够。
第四,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金钱观,以为“金钱是万能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知道应认真学好知识,不懂得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有的孩子,把父母的叮咛嘱咐,老师的教诲当成“耳边风”,只懂得吃喝玩乐,腹中却空空如也。更是忘却了将来有独立生活,赡养父母,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某些孩子走上犯罪之路。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人俭难。"可能今天你的家庭是相对富裕的,但谁也不能保证将永远富有,倘若已经养成了奢侈的习惯,将来
要如何面对贫穷呢?也许有的人靠自己的意志能熬过去,但有的人却会难以自拔。前不久,报纸曾经报道,广州一名14岁的中学生在潜入同字家中盗窃被发现后,向同学的母亲狂刺3刀实在是惨无人道。
身为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谁不愿给孩子付出呢?但是,家长们该给孩子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味地给钱显然是错误的,而应该给他们以知识和正确的引导。金钱是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伤人———家长们对此一定要有充分认识。在处理孩子的零花钱问题上,家长首先要牢记:零花钱,也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手段。
一是培养劳动意识。家长可以把零花钱作为一种奖励手段。比如,孩子做了什么家务劳动,学习上取得了什么成绩或进步,可以按照事先的约定给孩子一定的奖励作为零花钱。让孩子形成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二是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花钱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就像学游泳一定要亲自下水一样,不让孩子自己掌握、使用零花钱,他们就学不会合理消费,这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独立生活是不利的。 三是培养自立能力。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给孩子零花钱是孩子的“成长需要”。让孩子自己乘车、买文具、买图书,其重要意义是通过“购买”这种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专家建议,至少在孩子七八岁时,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合理提高孩子自由支配的数额。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财知识,如消费、储蓄等。
零花钱是每个家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对待“钱”,是人生道德大厦中一根重要的支柱。孩子对零花钱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成年后道德的形成。作为父母,首先,绝不能在经济上放纵孩子,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思想;其次,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消费与分配零花钱,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知识。一句话,要使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
心理分析文章00字(三)
春花细雨丝丝绵,琼枝叶飘浓阴密。小园香径、独徘徊,几多余情,四月枕上、泪纷飞。
谁人华章,盛开纸上伤。一季花开,陌上香;一季悲怨,枕上伤。轻狂说与谁年华,沉醉哪阵清风下!我欲乘风江东去,奈何断桥不归舟,西风醉,几度痴人泪,难守望。
朝花夕拾酒中悲,世人皆感朝花美,我笑众生皆为尘;黄昏夕拾凄,几人懂。酒中花开悲中酒,生于此,何叹,逝去此,何憾。
小楼一夜听风雨,幽风裹细雨,淋湿了哪朝的古道凉亭;一曲长恨君王泪,又唱绝了哪朝的帝王悲。遥遥相望,隔江映上红,又寄来几缕春。凌落春花飞无数,百花随风香未尽,纵有残花香随絮,一枝斜横牵征衣,泪满夕阳殷勤留,那一襟幽怨,又将要向何处寄。
隔江独相望,疏影桃花香。看云,听水,谁将又在诗笺的文字中流浪,谁将又在诗行里放牧着荒芜的思想。水墨写意的宣纸上,又是谁人的妙笔描下了伊人的红妆。
四月的清风吹醒了眉梢上沉睡的惆怅,转眼又是一年春之伤,看柳絮漫天的飞翔,轻盈若蝶,转瞬便随着时光匆匆的消亡,剩下绿叶拂风,一丝青柳,一寸柔肠,任它花开花谢,片片,便皆成了伤。 暗香,浮动,恍如梦。一曲庐州月唱绝谁人指上忧伤的张扬,卷帘西风,吹醒谁人午夜漫延的思绪。
任少年轻狂,也再不复当年的风气,有情收起无情心,江山风月身相寄,浩荡烟雨漓江去,何世拜过残中月,忆时不负柳下约。
岁月之船悄悄划远,记忆的空隙间留下一抹淡淡的惆怅,年少无助的彷徨,失意无奈的心绪,支撑起一段忧伤的日记,曾经钟情于缪斯女神,无数月光柔柔的夜晚躲在自己的影子里,抒写过曾经用有的真实。
一个个含泪的梦,一路欢歌,一路叹息去寻觅被遗忘的昨天,去寻求青春的灵性,绵绵的恋情和缀满幽思的闪烁的星空,常常是在别人潇洒的不可一世和蔑视的眼神中读自己的浅陋和卑怯。
总找不到自己的辉煌,时间馈赠给自己的永远是雨中的独步,梦的五彩在孜孜寻求,干旱已褪色,也许走进是一个错误的抉择,诚然烫伤的心着实苦恋着,无法说“不再写了,今生今世”的豪言壮语,年轻的心早已爬满了绿色的方格,再也潇洒不起来,是否只要跋涉不断,梦中的成功就会变成现实。
我在心底默问自己,有一种不可言壮的悲凉,让我真正体味到什么是“文章千古事,甘做寸心知,”曾经在不是播种的季节撒下了一粒红豆,在深秋的边缘长出几枚青果,好涩好涩,总想忘记那枯水季节的柔情,那头飘逸的长发总是挥之不去,被雨淋湿而远去的倩影,总是留在心底,明知这是一个错误——虽然可称为一个及其美丽的错误,却无法风轻云淡的舍去。
枯水季节的承诺,遗落在枕边随风飘向远方,
走过雨季,不在淋雨!!!
我,只要我的春暖花开
每一个生命都会有裂缝,如此才会有阳光浅射进来。
——题记
回暖的天气让我有一种春日的错觉,没有面朝大海,但却拥有春暖花开。 连续两晚做梦,看到自己端坐在木棉下仰望天空,连续两晚半夜梦醒之后,回味又回味,留恋梦中的情景,渴望抓住梦中的细枝末节,渴望循着那条若隐若现的线索重续前梦。
仔细的回味了走过的路,发现自己一路走来都是喜爱着那些可以让人觉得温暖的事物。
把事例进行到底——析出妙文章
文章巧妙地选用事例后,还需对事例进行分析,不分析素材的文章就好比搭建的积木,轻轻一碰就会土崩瓦解;而事理结合的文章却是坚固的房屋,风雨不动安如山,并且每一砖每一瓦都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事例因分析而成就妙文章。
一、严谨的推理方式
在叙述完材料后,对材料作出严谨的推理、分析,这里,常用的分析方法有类比归纳法、条件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我们对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从事例升华到理论的高度,旨在揭示“一般”的规律,完成对中心论点的回扣。
1.类比归纳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出属性相同或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深化论点。
例如一位考生在阐述“因擅长而成功”这一主题时,他这样写道:“司马迁擅写,因书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名垂千古;关羽擅武,沙场征战,乱阵军中取敌人首级,无人可敌;李白擅诗,三分醉酒中啸出豪气,奇异瑰丽成一代诗仙。他们都因选择自己擅长的而成功。”
2.条件分析法。在叙述事例之后,分析论据存在的条件,从而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例如,在论证“有志者事竟成”这一论点时,有位同学写道:“明代徐霞客年轻时立下走遍三山五岳的志向,后来虽历经磨难,但一直旅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完成巨著《徐霞客游记》。一个人只有立了志,才能坚持从事自己的事业,至死不渝。徐霞客正是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才取得非凡的成就。”可以看出这是对其条件进行的分析,揭示论据与论点的逻辑关系。
因果分析法是说明事例的原因或结果与论点的关系,与之大同小异,这里不再举例分析。
二、深入地敞开思路
如果说我们用类比归纳法、条件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只是把事例析准、析透,完成对中心论点的论述,文章还不够精彩的话,那么我们就深入地敞开思路,运用以下技法对事例作更准确、更深入推理,以使自己的文章与众不同。
1.现实切入。现实切入,就是用现代人的理念、眼光去切入已有的素材,对素材进行现实意义的分析,来完成文章观点的阐发要求,写出个性化的材料。例如一位考生就从现代人“团队”理念切入,写出刘邦成就千秋大业的原因。他这样写道:“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好的团队凝聚的力量无可抵挡。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的缜密,组成了一支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然而项羽的团队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团队的力量可以决定个人命运,甚至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
2.反弹琵琶。“反弹琵琶”,指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或方法。“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
例如一位考生在作文《再读诸葛亮》中这样写道:“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般都认为,诸葛亮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联吴抗曹使三国局势鼎立;空城计吓走司马懿大军„„我认为,诸葛亮并非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是徇私枉法、执法不明之人。关羽去守华容道时也立过军令状,放走曹操,回来本该杀头,可是一经刘备求情,让其逍遥法外,并委以重任,这不是诸葛亮徇私枉法吗?”
我们恪守原则巧妙地引用素材,然后运用技法妙析素材,在时空的经纬上纵横驰骋,雕琢出优美的言辞,使其为文章的主旨服务,就一定能够在众多的文章中鹤立鸡群、卓尔不凡。
儿童自我修改作文的心理活动分析
甲:写文章,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其写作的全过程一般是:搜集材料,确立中心,谋篇布局,动笔行文,检查修改。修改是写作全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文章写得好的必不可少的最后一道“工序”。宁老师,今天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吧。好吗?
(一)重在培养儿童自改作文能力
乙:好,修改文章确实是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步骤。在前几讲,我们曾经提到过,从根本意义上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全面、深刻的,必须有一个多次反复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文章初成,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反映事物还不够恰当,致使事物的特点突不出来;或者内容表达得不完全,致使中心思想不鲜明;或者材料组织运用得不够完善,致使材料不能很好的反映中心;或者语言运用得不够完善,致使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修改文章正是要把这些不恰当,不合适的地方改好。所谓“文不厌改”、“善作不如善改”,是非常有道理的。综观古今中外,大凡好的文章,在一定意义上说,与其说是“写”出来的,倒不如说是“改”出来的。
甲:不错,古往今来许多文章大家,都十分重视修改这个重要环节。凡是流传久远的佳作,无不是加工修改才成为名篇的。谈到这番道理时,许多人都爱用曹植的这段话:“世人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应时改定”。喜好旁人讥弹自己的文章,而且能随时修改,曹植的这个过人之处,大概正是他文章过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文苑诗坛上重视修改的著名故事很多。例如,欧阳修,古代文献中记载他“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视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乙:欧阳公修改文章的勤苦令人敬佩。据说欧阳修的妻子曾经问他,为什么要呕心沥血地修改,是不是怕先生批评呢?他答道:“非畏先生嗅,却畏后生笑”。这成了千古佳话。诗文修改不好,是会贻笑千古的,因此,不可不审慎修改。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杜甫说过,“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新诗改完后还要再三吟诵推敲。乐于请老妇人解诗而誉满唐代诗苑的白居易也有这样的看法,他说“旧句时时改,无妨说性情”。曹植、欧阳修、杜甫、白居易这些古代大作家对自己的诗文都下那么大的修改之功,这正告诉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绝不能轻视修改这个环节。
甲:近代文豪鲁迅对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竟有一百六十多处。郭沫若先生有一次对人谈创作方法,一连说了七个“改”字。作家赵树理在对一位青年谈写作“秘诀”时说,“一个是‘耐’字,一个是‘改’字,这就是我教你写作的‘真经”’。
乙:精心修改文章的事例,外国也有许多类似的记载。俄国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前后改过七遍。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经过多年的反复修改才定稿出版的。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甲:古今中外的名家们尚且如此重视修改,对初学作文的儿童当然就更应该如此了。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在谈作文教学时就曾经指出: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的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乙:关于改作文,叶老多次强调过,“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甲:显然,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为了完成好这一任务,探索学生自改作文的心理过程、心理规律,依据这一规律改革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了。
(二)儿童自改作文的心理过程
学生自改作文的心理过程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听一个小学生的作文体会吧。
教学片断一
乙:这个小同学的作文体会很典型,它清楚地表明了,学生写成文章后,要修改它,从心理活动的角度说,就是要在自改意识推动下,积极思维,重新经历确立中心、选材组材、遣词造句的作文基本过程。
不过,这种重新经历,显然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这不仅因为,从作到改,其中已经过了一段时间,而且作文初成后,学生通过读。审视初稿,担当了读者的角色,这就产生了一个心理距离,学生就可以在另一个视点上,从新的角度,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发现原稿的不足。
甲:是这样的。如果说得具体一些,学生自改作文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这样几个步骤。首先,根据作文原稿,唤起回忆,在自己的脑子里再现那些与作文内容有关的情绪和表象,并且将这个再现的情绪和表象与已经写进文章里的那些情绪和表象进行对照、比较。这个回忆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对照、比较的过程。
不过,这种回忆,不是对旧有情绪、表象简单的重复。在回忆的时候,它要调动个体全部的有关经验积极参与。记忆的心理规律表明,回忆实际上是一种暂时神经联系的重建活动,富有一定的创造性。所以,在这个回忆的过程中,作者的视点变了,自然地就会发现作文中所写的那些内容,准确还是不准确,清晰还是不清晰,具体还是不具体。
乙: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刚才那位小学生在文章写好后,当他换一个视点再来审视原稿时,他用作文中描写的爸爸的形象与他回忆爸爸留在他头脑中的表象一对照,便感到了,“爸爸到底怎么好,在作文中看不出来了”,用自己掌握的作文知识一衡量,他认识到“写爸爸,什么都写了,可什么也没写清楚,像是一篇流水账,爸爸的哪一个特点也没突出来。”这个小学生正是通过回忆、对照上匕较,发现了自己原稿的不足,产生了修改的愿望。
甲:宁老师分析得对。这个回忆、对照、比较,发现问题,引起改的愿望,产生动机,就是修改的开始,是学生自改作文心理过程的第一步。
接着,在回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看看原来确定的中心是否明确,是否准确。
再接着,根据中心进一步分析,看看已经写进文章里的内容是否都是需要的,有没有要补充的,需要写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条理是不是清楚,重点有没有抓住。
最后,审查语句是不是有毛病,怎样表达才更具体、更准确。
当然,这个自改作文心理过程的几步是密切联系的,是相互交*的,发现问题,引起愿望以后的几步的先后顺序更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别是随着学生修改能力的增强,心理品质的发展,这几个步骤,往往是综合的,有时甚至是同时进行的。
乙: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学生个体独立自主进行的,其过程中的先后顺序、侧重点、综合交*的情况更是万象纷呈,各有特点,但其基本环节、主要内容都大致相同,都如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样,是重新经历了那个写作的基本过程。
拿刚才那位小学生来说,他在回忆、对照以后,第一次修改时,他思考的是“爸爸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通过分析、概括,他清楚地认识到是“爱读书”。接着,他又对自己所写的材料进行了筛选,保留了爸爸吃饭时专心读书的事例,删去了其他内容。这一次他审视、修改的是中心和材料。
第二次修改,他着重抓的是材料的增补、组织。
第三次修改时,小作者又一次经历了重建表象、情绪和对照。比较的过程,发现了运文表达上的不足,“写得还不太像自己的爸爸”,为了写得像,他又作了仔细观察,使自己头脑里的爸爸形象,更清晰,更鲜明,在这基础上,他注意遣词造句,又作了第三次修改。
(三)儿童自改作文的心理条件
甲:是这样的。学生自改作文的心理过程的确是极其复杂的。所以,我们认为:学生要能自改作文,必须具备智力和非智力的两个方面的条件:
一个方面: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自我监督的需要,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乙:也就是说,要有自改的动机,自改的意识,想改,乐于改,对吗?
甲:对!另一个方面,要有修改的能力,要有相应的心智品质。这就是说,学生只是想改,乐于改还不行,还要能改,会改,善于改。
乙:看来,刚才那位小作者,这两方面的条件都还比较好。你看,他作文写好后,不但主动地读读、查查,找出了文章的不足,而且自觉地联想到鲁迅、陈毅反复修改诗文的典范,产生了强烈的“改”的愿望:“我一定要写好爸爸。”“我一定要改好这篇作文。”修改以后,他还是不满足,觉得不太像爸爸。于是,又认真回忆,再去观察,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修改。这种自我批评的精神,认真的态度和强烈的自改意识是值得推崇的。
另一方面,他能一次次找到不足,并能逐步改好,正是因为他已具有一定的修改能力了。
一个小学生能具备这样较强的自改意识和能力,确实是令人欣喜的。这样的意识和能力是怎样逐步形成的呢?老师们都很关心,袁老师,下一次我们谈谈这个问题吧。
甲:好!下次我们就谈谈“学生自改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儿童自改作文能力形成的特点
甲:小学生自改作文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可以认为小学生自改能力的形成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自改的意识逐步萌发。
甲:学生的自改作文意识,并不是始于教师第一次的讲评课。教学实践说明:在教师、同学的影响下,学生自改的意识早就开始萌发了。
乙:不错,在低年级练习造句、说话和写话的时候,学生就自觉、不自觉地拿老师、同学说的、写的与自己的进行对照比较了。特别是当老师引导大家评议某一个同学的说话或造句的时候,学生已经开始有意或无意地以这种评议为“镜子”,对照自己了。
学生开始书面造句时,教师就要求他们:写好以后,再读读,看通顺不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用得对不对。应该说,从这时开始,学生已经学习修改书面语言了。
甲:到了中年级,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始有目的地,具体地进行批改的教育、指导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意识则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在评讲课上,教师宣读好作文,表扬改得好的学生。这时候,学生已经开始学习评价一篇具体的文章了。
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个性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这时,学生自我批评自我监督的品质,以及对作文的责任心得到了发展,自改的意识就进入了形成阶段。
乙:这就是说,小学生的自改意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萌发于低年级,发展于中年级,形成于高年级。
甲:就整体说,一般如此,但从小学生个体来说,其先后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下面,让我们再谈谈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形成的另一个特点。
第二,自改要求逐步掌握。
甲:修改作文,有一定的要求。这就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关于作文的要求。对于那些要求,学生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才能逐步掌握。这个过程,包括两条线:一条线是讲读课上的学习和训练;一条线是作文课上的写作实践,其中包括有计划的讲评和有目的的修改练习。
乙:这就是说,学生自改能力的形成,是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同时、平行地增长的。为了使学生掌握修改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各种各样地修改练习。
甲:对!有些要求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为学生所掌握,形成他们自己的能力。
小学生自改意识和能力形成的第三个特点——“自改程度逐步深化”。
甲:由于多种因素,对于一篇具体的文章来说,修改是无止境的。再说,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所以,学生自改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
小升初考场作文指导之十一:儿童自我修改作文心理分析
甲:写文章,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其写作的全过程一般是:搜集材料,确立中心,谋篇布局,动笔行文,检查修改。修改是写作全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文章写得好的必不可少的最后一道“工序”。宁老师,今天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吧。好吗?
(一)重在培养儿童自改作文能力
乙:好,修改文章确实是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步骤。在前几讲,我们曾经提到过,从根本意义上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全面、深刻的,必须有一个多次反复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文章初成,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反映事物还不够恰当,致使事物的特点突不出来;或者内容表达得不完全,致使中心思想不鲜明;或者材料组织运用得不够完善,致使材料不能很好的反映中心;或者语言运用得不够完善,致使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修改文章正是要把这些不恰当,不合适的地方改好。所谓“文不厌改”、“善作不如善改”,是非常有道理的。综观古今中外,大凡好的文章,在一定意义上说,与其说是“写”出来的,倒不如说是“改”出来的。
甲:不错,古往今来许多文章大家,都十分重视修改这个重要环节。凡是流传久远的佳作,无不是加工修改才成为名篇的。谈到这番道理时,许多人都爱用曹植的这段话:“世人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应时改定”。喜好旁人讥弹自己的文章,而且能随时修改,曹植的这个过人之处,大概正是他文章过人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文苑诗坛上重视修改的著名故事很多。例如,欧阳修,古代文献中记载他“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视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
乙:欧阳公修改文章的勤苦令人敬佩。据说欧阳修的妻子曾经问他,为什么要呕心沥血地修改,是不是怕先生批评呢?他答道:“非畏先生嗅,却畏后生笑”。这成了千古佳话。诗文修改不好,是会贻笑千古的,因此,不可不审慎修改。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杜甫说过,“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新诗改完后还要再三吟诵推敲。乐于请老妇人解诗而誉满唐代诗苑的白居易也有这样的看法,他说“旧句时时改,无妨说性情”。曹植、欧阳修、杜甫、白居易这些古代大作家对自己的诗文都下那么大的修改之功,这正告诉我们,在写作过程中,绝不能轻视修改这个环节。
甲:近代文豪鲁迅对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竟有一百六十多处。郭沫若先生有一次对人谈创作方法,一连说了七个“改”字。作家赵树理在对一位青年谈写作“秘诀”时说,“一个是‘耐’字,一个是‘改’字,这就是我教你写作的‘真经”’。
乙:精心修改文章的事例,外国也有许多类似的记载。俄国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前后改过七遍。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经过多年的反复修改才定稿出版的。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
甲:古今中外的名家们尚且如此重视修改,对初学作文的儿童当然就更应该如此了。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在谈作文教学时就曾经指出: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的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乙:关于改作文,叶老多次强调过,“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甲:显然,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为了完成好这一任务,探索学生自改作文的心理过程、心理规律,依据这一规律改革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了。
(二)儿童自改作文的心理过程
学生自改作文的心理过程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听一个小学生的作文体会吧。
片断一
乙:这个小同学的作文体会很典型,它清楚地表明了,学生写成文章后,要修改它,从心理活动的角度说,就是要在自改意识推动下,积极思维,重新经历确立中心、选材组材、遣词造句的作文基本过程。
不过,这种重新经历,显然已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这不仅因为,从作到改,其中已经过了一段时间,而且作文初成后,学生通过读。审视初稿,担当了读者的角色,这就产生了一个心理距离,学生就可以在另一个视点上,从新的角度,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发现原稿的不足。
甲:是这样的。如果说得具体一些,学生自改作文的心理过程,大致可分这样几个步骤。首先,根据作文原稿,唤起回忆,在自己的脑子里再现那些与作文内容有关的情绪和表象,并且将这个再现的情绪和表象与已经写进文章里的那些情绪和表象进行对照、比较。这个回忆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对照、比较的过程。
不过,这种回忆,不是对旧有情绪、表象简单的重复。在回忆的时候,它要调动个体全部的有关经验积极参与。记忆的心理规律表明,回忆实际上是一种暂时神经联系的重建活动,富有一定的创造性。所以,在这个回忆的过程中,作者的视点变了,自然地就会发现作文中所写的那些内容,准确还是不准确,清晰还是不清晰,具体还是不具体。
乙:正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刚才那位小学生在文章写好后,当他换一个视点再来审视原稿时,他用作文中描写的爸爸的形象与他回忆爸爸留在他头脑中的表象一对照,便感到了,“爸爸到底怎么好,在作文中看不出来了”,用自己掌握的作文知识一衡量,他认识到“写爸爸,什么都写了,可什么也没写清楚,像是一篇流水账,爸爸的哪一个特点也没突出来。”这个小学生正是通过回忆、对照上匕较,发现了自己原稿的不足,产生了修改的愿望。
甲:宁老师分析得对。这个回忆、对照、比较,发现问题,引起改的愿望,产生动机,就是修改的开始,是学生自改作文心理过程的第一步。
接着,在回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看看原来确定的中心是否明确,是否准确。
再接着,根据中心进一步分析,看看已经写进文章里的内容是否都是需要的,有没有要补充的,需要写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条理是不是清楚,重点有没有抓住。
最后,审查语句是不是有毛病,怎样表达才更具体、更准确。
当然,这个自改作文心理过程的几步是密切联系的,是相互交*的,发现问题,引起愿望以后的几步的先后顺序更不是固定不变的。特别是随着学生修改能力的增强,心理品质的发展,这几个步骤,往往是综合的,有时甚至是同时进行的。
乙: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学生个体独立自主进行的,其过程中的先后顺序、侧重点、综合交*的情况更是万象纷呈,各有特点,但其基本环节、主要内容都大致相同,都如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样,是重新经历了那个写作的基本过程。
拿刚才那位小学生来说,他在回忆、对照以后,第一次修改时,他思考的是“爸爸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通过分析、概括,他清楚地认识到是“爱读书”。接着,他又对自己所写的材料进行了筛选,保留了爸爸吃饭时专心读书的事例,删去了其他内容。这一次他审视、修改的是中心和材料。
第二次修改,他着重抓的是材料的增补、组织。
第三次修改时,小作者又一次经历了重建表象、情绪和对照。比较的过程,发现了运文表达上的不足,“写得还不太像自己的爸爸”,为了写得像,他又作了仔细观察,使自己头脑里的爸爸形象,更清晰,更鲜明,在这基础上,他注意遣词造句,又作了第三次修改。
(三)儿童自改作文的心理条件
甲:是这样的。学生自改作文的心理过程的确是极其复杂的。所以,我们认为:学生要能自改作文,必须具备智力和非智力的两个方面的条件:
一个方面: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自我监督的需要,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
乙:也就是说,要有自改的动机,自改的意识,想改,乐于改,对吗?
甲:对!另一个方面,要有修改的能力,要有相应的心智品质。这就是说,学生只是想改,乐于改还不行,还要能改,会改,善于改。
乙:看来,刚才那位小作者,这两方面的条件都还比较好。你看,他作文写好后,不但主动地读读、查查,找出了文章的不足,而且自觉地联想到鲁迅、陈毅反复修改诗文的典范,产生了强烈的“改”的愿望:“我一定要写好爸爸。”“我一定要改好这篇作文。”修改以后,他还是不满足,觉得不太像爸爸。于是,又认真回忆,再去观察,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修改。这种自我批评的精神,认真的态度和强烈的自改意识是值得推崇的。
另一方面,他能一次次找到不足,并能逐步改好,正是因为他已具有一定的修改能力了。
一个小学生能具备这样较强的自改意识和能力,确实是令人欣喜的。这样的意识和能力是怎样逐步形成的呢?老师们都很关心,袁老师,下一次我们谈谈这个问题吧。
甲:好!下次我们就谈谈“学生自改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儿童自改作文能力形成的特点
甲:小学生自改作文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可以认为小学生自改能力的形成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自改的意识逐步萌发。
甲:学生的自改作文意识,并不是始于教师第一次的讲评课。教学实践说明:在教师、同学的影响下,学生自改的意识早就开始萌发了。
乙:不错,在低年级练习造句、说话和写话的时候,学生就自觉、不自觉地拿老师、同学说的、写的与自己的进行对照比较了。特别是当老师引导大家评议某一个同学的说话或造句的时候,学生已经开始有意或无意地以这种评议为“镜子”,对照自己了。
学生开始书面造句时,教师就要求他们:写好以后,再读读,看通顺不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用得对不对。应该说,从这时开始,学生已经学习修改书面语言了。
甲:到了中年级,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始有目的地,具体地进行批改的教育、指导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意识则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在评讲课上,教师宣读好作文,表扬改得好的学生。这时候,学生已经开始学习评价一篇具体的文章了。
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个性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这时,学生自我批评自我监督的品质,以及对作文的责任心得到了发展,自改的意识就进入了形成阶段。
乙:这就是说,小学生的自改意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萌发于低年级,发展于中年级,形成于高年级。
甲:就整体说,一般如此,但从小学生个体来说,其先后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下面,让我们再谈谈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形成的另一个特点。
第二,自改要求逐步掌握。
甲:修改作文,有一定的要求。这就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关于作文的要求。对于那些要求,学生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才能逐步掌握。这个过程,包括两条线:一条线是讲读课上的学习和训练;一条线是作文课上的写作实践,其中包括有计划的讲评和有目的的修改练习。
乙:这就是说,学生自改能力的形成,是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同时、平行地增长的。为了使学生掌握修改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各种各样地修改练习。
甲:对!有些要求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才能为学生所掌握,形成他们自己的能力。
小学生自改意识和能力形成的第三个特点——“自改程度逐步深化”。
甲:由于多种因素,对于一篇具体的文章来说,修改是无止境的。再说,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所以,学生自改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
相关参考
...就不一样了,现在都到了12月月底了,才只审核了11月的文章,而12月的文章一篇都没有动,是在12月14日的时候审核通过了11月的全部文章。其实要的审核速度肯定是这一边快一点,但这边反而让人更着急着,就是因为我的心理期...
...的作文多一些。从审题的角度,这篇题为《尊重之美》的文章切题最为贴切,因此就被作为首选。当然,它并不是一篇完美的文章,阅卷老师给了50分,但是,这篇文章在切题和文章结构上都有值得学习之处。然而,正是这篇文...
...的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论文。欢迎阅读,希望文章对大家有帮助!摘要:文章从探讨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意义出发,详细阐述了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
...或者仿作,情节、结构、立意均雷同于一些已经发表过的文章,那么这样的作文就不能反映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如果这样的作文得高分,显然违背了高考公正的原则,所以有的完全照搬照抄的文章甚至被阅卷老师判了零分,而有...
...、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的要求是:要真实,要有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要自然,合情合理;心理描写要为文章的中...
...文:心灵的启迪(600字)作文这是《中华活页文选》上的一篇文章,虽然字数不多,却令人回味深长。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梁实秋先生在世时,作者与他同桌进餐,发现患有糖尿病的梁先生没碰任何有糖或淀粉的菜,却偏偏要了又有...
工作励志文章如何让自己成功自我成功,是需要一定的心理策略的。我们任何人的努力要有方向,成功也要讲究心理策略。如果是一味地蛮干,那就很可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的。那么什么样的性格容易成功呢?我来引用希腊哲...
于是,一路收获一路失去文/风为赏小哥来深圳两个月后,电话联系约周六一起聚聚。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激动、惊讶或者欣喜,而是习惯性的先考虑周六有没有工作备注事项,然后才答应,好像仅仅是知道了一件事情,除此没有...
...是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有疑问,到底这样好不好呢?有篇文章文章中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老师使用红色笔批改作业,会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弱点和错误上,同时红色有很强的攻击性,会影响孩子正常...
...你的名字了有温柔又静如水,我非常不希望您能看到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的烂,写得一点都不好,温老师让我再告诉你几个小秘密吧,一:我讨厌学数学也厌恶做数学作业我甚至有了要放弃数
第一部分: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考纲陈述: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
工作励志文章如何让自己成功自我成功,是需要一定的心理策略的。我们任何人的努力要有方向,成功也要讲究心理策略。如果是一味地蛮干,那就很可能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的。那么什么样的性格容易成功呢?我来引用希腊哲...
篇一:《文成铜铃山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分析》龙源期刊网.n文成铜铃山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分析作者:王荣伟陈伟杰胡希伟等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0期摘要通过对浙江文成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实地踏查后,选择有...
篇一:《心胸宽广,乐观豁达》心胸宽广,乐观豁达男性总是表现出一种争强好胜、勇敢好斗、坚忍不拔、永不服输的性格,以及爱生闷气、遇事着急、暴躁易怒、竞争攀比等心理特点。男性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如果发挥得适度,引...
...,我因为不知道她们都是谁所以没填。第三大题的第一篇文章是篇课内文章,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