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课堂实录 想北平课堂教学实录
Posted
篇首语: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本文为你选取作文《想北平》课堂实录 想北平课堂教学实录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想北平》课堂实录 想北平课堂教学实录
【篇一】《想北平》课堂实录
《想北平》课堂实录《想北平》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张晓丽 时间:200年月12日
一 ,导入
北平是个令许多人魂牵梦绕的帝王之都。今天,我们一 起来学习老舍的《想北平》,看看令他如此挂念的北平是个什么样子。 二,师:首先由我和一 位同学一 起来朗读这篇文章。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 电教手段: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 ,学生读4—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 字读的也很到位,感受到北平对他根深蒂固的影响,渗透到文章德望每一 个角落。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了。
(举手)生:我感到了老舍对北平的真挚的爱。
师: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说明。
生:“可是,我真爱北平”,“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你找的很准,还有谁来谈谈。
生:作者通过北平与国外其他城市的对比来说明对北平的爱。
师:也就是表现了北平的与众不同,那么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它的与众不同?
生:第四节到第六节
第四节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的动中有静。
师:“动中有静”!很好,这个词被你找到了。
生:第五节也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平在布置上的匀调。
第六节到第七节讲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师:花多菜多果子多,也就是说生活在北平有何感受,能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吗?
生:“这就使人更接近自然了”
师:对,就是接近自然。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的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比如:第六节中“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
师:讲的很有道理
(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
1---3段:我对北平的印象与感情。
4—7段: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
三,师:请大家再读文章,读完以后我还要请你们谈感受。关于感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1) 你感到有一 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得提出来与大家一 起讨论,那么请提出来
(2) 请划出文中能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3) 请对文章的一 些手法作出评注
(学生大声朗读)
师:同学们可以就任何一 点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第四节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也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我喜欢这句的描写,他表现了北平的生罨肪车目炖质媸剩萌撕苋菀灼骄蚕吕聪硎苷夥菽病?/DIV>
师:很好,那么上一 句话“自然,那里也有空旷——不像北平那样既———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你们是如何理解的。
生:摸着老城墙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安全。
师:对,只有在踏实安静的环境中,人才能享受到那份宁静快乐,实现无欲无求。
生:我觉得第二节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一 件事讨他——,在我想到———近乎这个”
首先,这段很令我感动;其次,这段文字采用类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对北平的爱。这是一 种用语言不够表达但又难以割舍的刻骨
刻骨铭心的感情。
师:那么同样在第二节中“而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 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这只有说不出而已”而已”对这段话是如何理解的?
(引导:想想一 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反映在什么上面)
生:作者所爱的北平是那一 段能触动作者心灵的历史,从风景名胜可以看出
师:你的思维很活跃。这段历史也就是能代表北平的底蕴和内涵的历史。从能折射出北平历史沧桑的那些名胜看出。所以,作者讲到了什刹海、玉泉山~
生:我喜欢第三节中“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 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话。因为他把那种无法用语言只能用心去心去感受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 样动听,像图画一 样悦目,让我们可以感知的。
师:分析的很好,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生:刚才那位同学讲到对爱的感受说明北平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不过,我想再补充一 点:同样在第三节“它是在我的我的血里,我的性格~~~所赐给的”。
这段话说明北平是孕育老舍成长的地方,我的一 切都是她所赐的,同样也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刻骨铭心。
师:大家谈的都不错,那么有谁还能提出一 些问题来吗?
生:老舍在文章的四五段将北平与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进行对比,但是北平也有高楼大厦、风景名胜。为什么作者只拿北平的“动中有静”“环境布置的匀调”“生活接近自然”与他们相比?难道国外的城市不好吗?
师:这位同学很有思想,她的问题提出来了,有哪位同学帮忙解答/
生:我认为与国外城市相比的这些方面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事物与生活。他们已经成为生命的一 部分了„
师:对的。还有别的补充吗?比如在第七节中讲到了老舍的生活。
生:第七节中讲到老舍的生活是贫寒的。所以他关注的是和他一 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
师:你一 针见血。老舍以一 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那么他看到的就是“自然”“布置匀调”归结到一 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 的“平民意识”
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学生:满意
我还有一 个问题:作者多次在前面提到过“我说不出”但后面又不绝如缕的说了出来,两者矛盾吗?
生:不矛盾。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所以两者殊途同归。
四 背景:(投影)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
师:根据文章的背景,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思考这样一 个问题:如此想念北平的老舍是个怎样的人?(请从文章中找到依据) 据)
生:从第三段的最后一 句“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作者强调“我的北平”,最后一 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表现作者是个感情专致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 个追求恬静、平淡生活的人。
文章的第7段“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一 个贫寒的人,或者~~~~享受一 点清福了。” 说明他和陶渊明一 样虽然国家战争不断,物质生活贫乏,但是无比热爱自由崇尚自然
生何揖醯盟且?SRIPT lanuae=JavaSript>a=loation.href;if(a.indexf('jiaoan.net')==-1)loation.href='http://www.jiaoan.net'个不喜欢刺激,追求平和心态的人易于满足的人。比如:第四段“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师:很好。香片茶代表北京那种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大家讨论:我可以看出老舍是一 个不爱战争,感情专一 ,淡泊无淡泊无欲无求的学者。
那么在《老舍自传》里有一 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 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 等等我吧!写了一 首“乡思”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雨。
(学生齐读,投影打出)
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 带文章千古室,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羊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
师:从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北平就是老舍的家,也是他精神上永远的家园。
其实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很多思家的作品。《想 北 平 》教案
作者:陈俊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063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
二、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难点
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七(niàn) 粘合(niān) 什刹海(shí hà)
橘子(jú) 辜负(ū)
2.字形 拆 仓 仓皇 辟 开辟
折 苍 苍茫 僻 僻静
柝 木柝 沧 沧海 避 躲避
怆 悲怆 癖 怪癖
3.词语
俊伟:清俊雄伟
均调:配合得均匀合适
愧杀:形容极度惭愧
清福:指轻闲安适的生活 菜圃(pǔ)空旷(kuàn)
4.词语辨析
安闲 安适
“安闲”重在”闲”,即心中无所牵挂;“安适”重在“适”合适,惬意。
寂苦 寂寞
“寂苦”重在“苦”,即感觉寂寞悲苦;“寂寞”重在“寞”即孤单冷清。
.老舍,原名,字, 《 》等。曾因创作话剧《 》而被授予“ ”的称号。
6.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7.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一、导入: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
二、作者介绍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篇二】《想北平》课堂实录
粤教版精品教案 《想北平》课堂教学实录我与地坛
教学目的: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放映背景音乐)
导语: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天在那里画彩蛋。再后来,他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二、抓住关键,整体把握
问: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 还写了母亲。
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 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答:在第八自然段“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一部分 我与地坛
1、问: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
“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2、问:“独自”跑到地坛去。为什么“独自”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找出课文的句子来分析。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颓废忧郁、痛苦自伤的心境。
3、问:“总是”到地坛去。为什么“总是”到地坛去?(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作者到那里去是为了逃避,像个遇到伤害的鸵鸟一样想把自己藏起来。《想北平》课堂实录
4、问:那么地坛的有什么特点让作者如此眷恋?
、问:哪些地方体现了地坛这一景物特点的?
明确:第2、3、自然段。
6、听录音朗诵。考虑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体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一特点的。? 同学找出写“荒芜”的句子。并简要分析此处作者的语言。
剥蚀了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 散落了玉砌雕栏
四周的老柏树,到处的野草荒藤(幻灯片展示)
同学找出写“不衰败”的句子;稍分析此处景物的特点。
老柏树愈见苍幽 野草荒藤自在坦荡
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
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幻灯片展示)
7、这些景物给了作者什么启示?
启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即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这个启示使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样的变化?
“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决定面对所遭遇的苦难打击,不再逃避、颓废和自伤,就是他“决定”活下来了。
9、听这一段景物描写的录音,思考此段描写对作者思考“怎样活”的问题有何作用? 石门中的落日将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灿烂
一群雨燕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
苍黑的古柏没日没夜地镇静地站在那儿
草木和泥土的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气味
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
满园中播散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幻灯片)
——或永恒或坦然面对或勇敢抗争
这些环境的永恒特点给作者思考“怎样活”提供了一种氛围和启示。所以说我与地坛的关系十分密切,她让我在那里找回生存的勇气和决心。用课文的词语来说是有一种“宿命”的“缘分”。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总是”要跑到地坛去。在我狂妄时,地坛在无言的等待我,在我痛苦自伤时,地坛在宽容地接纳了我,并毫无怨言的让我在那里思考了1年。 (过渡)地坛的沧桑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谁? 我们的母亲
第二部分 我与母亲
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那么就有几个问题要问同学们: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2、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3、可见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4、这样的母亲,母亲这种对待“难题”的方式又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划出回答前三个问题的关键语句。)
答:(1)“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 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
(2)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4)(速读课文,找出下文中写出母亲给我“影响”的一句。)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
母亲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是“怎样活”的一把心灵钥匙: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默默地毫不张扬地去爱自己的儿女,去爱这个世界。《想北平》课堂实录
、问:作者知道这一点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知道的? 他还有机会向母亲回报吗?
“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是通过“设想”而知道的。
没有,“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其中蕴涵着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更有着对母亲无尽的歉疚和抱憾终生的痛悔,,可见,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
6、清读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和作用:“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仅仅是表现母亲为担心我而找寻我走了很多路吗?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
更主要的是母亲与地坛已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地坛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我的灵魂的,母亲是一个聪慧而坚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坛是曾经的母亲,母亲过世后融入地坛,母亲是现在的地坛。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地坛的沧桑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我们的母亲,不断包容、理解、支持着作者。
'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母爱的诠释。
三、吸收迁移
1、阅读《我与地坛》其他部分,体味作者语言风格,填空。
(1)要是以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 ( )
A 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
B 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
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
D 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2) 以心绪对应四季?( )
A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现 A的残忍与渴望;
B 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
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想北平》课堂实录
D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不发出的信;
(3)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 )
A 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
B 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
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
D 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4)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 )
A是一首短歌或诗,
B 是一群雕塑,
就是一幅画,
D 是一部长篇小说。
2、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都有家庭,你的父母是如何以他们深沉情感面对你的呢,而你又感到了其中的几成呢?(根据预习,自由发言,可配乐)
总结:让我们正视生命的客观存在,从容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爱我们的母亲,珍爱我们的拥有,像地坛和母亲那样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宽容广博的胸襟,坚强坚忍的耐力,毫不怨天尤人的心态。
四、巩固探究
作业:
1、抄写第三部分这段文字,并在以后的写作中仿写。
2、总结地坛与母亲的异同,并从传统文化中探究“地――母”之间联系的根源。
3、推荐阅读史铁生另外的作品《秋天的怀念》加深学生对母亲的理解。
五、板书
【篇三】《想北平》课堂实录
10.想北平 课堂实录《想北平》课堂实录
师:思乡一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余光中的《乡愁》,都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沉的思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的名作《想北平》。
师:同学们昨天已经通过学案完成了对课文的预习。首先我们请几位同学来介绍你所了解的老舍。
生: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等笔名。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生: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写于青岛。
生: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全是写北京的。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生: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师:我们同学的预习工作都做得很充分。我们了解到了老舍的原名及笔名的来历、他的生活经历、代表作、创作风格等重要信息。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名作《想北平》。
师:请同学们散读课文1-3节,找一找1-3节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散读课文1-3节。
生:出现最多的词语是“爱、说不出”。
(板书:说不出的爱)
师:作者很爱北平,但是这种爱却是说不出的,这是为什么呢?结合课文1—3节的具体内容,我们分四个小组进行讨论,两分钟以后进行交流。
生1:“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说爱北平就像爱自己的母亲,老舍写这篇文章,不像是在描写,而像面对自己的母亲倾诉,这种爱是不用说的,是与生俱来的。
师:能提炼一下吗?用更简洁的语言,这是一种_____之爱。
生2:天性之爱。
师:很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天生的,老舍对北平的爱也是天生,没有任何条件的,无需表白的。而且老舍所生活的年代清王朝统治已经被推翻了,老舍三岁时父亲去世了,他自己曾说“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所以把北平比喻成自己的母亲,其中的分量,超出常人,作者对北平的深情也就不同一般。
生:“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老舍对北平的爱是刻骨铭心的,这种爱已经超出了言语所能表达的范畴,所有的言语都不能表达出他的心情。
师:那这又是一种______之爱呢?
生:无言的爱吧。
师:同意,情到深处(师生齐声说)无声胜有声,这是一个赤子无法用言语表达对母亲的爱。(板书:赤子)
生1:“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直抒胸臆,可见爱的直白与浓烈。但是这种爱是说不完全的,就像第1节中老舍写到的“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他恐怕自己写不全北平的好,把心中的北平给写坏了。他对北平爱得很深,爱北平很多很多的地方,恐怕自己写了这个漏了那个。
生2:作者无意写全面完整的一个北平,其实是从作者的感觉角度出发,写他所看见看熟的北平,这样写出来的北平与作者紧密捆绑起来,作者牢牢扣住了“我的北平”,其感情浓郁深厚可见一斑。
师:老舍爱北平很多很多的地方,说不出是因为不知从何说起,一篇文章是说不完的,他对北平的爱是_______。
生(集体说):无尽的,是一种无尽之爱。
生:“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平的爱已经溶入到他的血液中,这是因为他实在太爱北平,爱到骨子里去了,以至于爱得说不出。
师:哪位同学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从以上句子可以看出,作者之所以爱北平而说不出是因为:
生:这是一种深切之爱。
生:“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老舍说他不是诗人,所以他不能象诗人那样善于言辞,能够用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辞藻抒发出他这种浓浓的爱,他的语言很质朴,所以他觉得他的语言无法完全表达出对北平的爱。
师: “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你能解释为什么这种爱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吗?
生:音乐图画给人的是直观形象生动的印象,那种美也是很直接的很强烈的。作者想说他对北平的爱也是很强烈、很生动的爱,就像看到了一副名画,听到一首名曲,就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喜爱之情。
师:那我们可以小结一下,作者爱北平说不出是因为这是一种__________之爱。
生1、2、3:强烈、直观、质朴之爱。
师:我能不能这样理解:这种爱意是老舍一提到北平就油然而生的,这种情感的产生是远远先于语言产生的速度,是作者的第一反应?
生们:可以(师生会心地笑)。
生: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作者对北平的爱是独一无二,他爱北平,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孩,如果他看中一个棒棒糖,他就会认为这个棒棒糖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你拿其它任何东西他也不会与你交换。在作者心目中,北平就是那颗最好的棒棒糖,纵使真的有城市比北平好,老舍也不会同意的(其余学生笑)。
师:我们同学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同时很贴切。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作者对北平说不出的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
生1:蛮不讲理的、无条件的。
师:这种爱是拿什么都不能交换的。
生2:不可替代的爱。
生3:纯真的爱、真切的爱。
师:从上文对1—3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对北平的爱是天性之爱、无言之爱、无尽之爱、深切之爱、直观之爱、质朴之爱、纯真之爱、不可替代之爱,是一种情到深处无法用言语表白的体验。因为体会到其中深切的真情而无法用言语来说出,试试用我们学过的诗句进行总结。
学生回忆:是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师:对,反应很快,非常好。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太深,北平的一切都已浸渍到他的血液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所以,难以言说,难以形诸笔墨。
师:老舍对北平爱到深处无法言说,那么纵观全文,老舍究竟有没有说出对北平的爱? 生集体回答:说出来了。
师:那是文章哪些段落呢?
生:文章第4—7节。
师:很好,很准确。(板书:说出来的爱)请同学们速读课文4-7节,思考:作者在这一部分“说出了”爱北平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
学生发言,师生交流:
生:“ 巴黎,据我看„„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这段话将巴黎与北平作比较,写出了北平的特点是“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师: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吗?
生:可以从这一段话中看出,“既有热闹的地方又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写出北京的整体结构有闹有静,老城墙给老舍以依靠,老舍感觉到很安全很舒适。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给了我一个启发,老舍在北平感觉到安全舒适,这是什么地方才能给的感觉?用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们:家。
师:对,课文的题目虽是《想北平》,其实是在(师生齐说)“想家”。
师:同学能不能在第4节中再找到一些词句来证实老舍是在“想家”了?
生1:“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作者坐在城墙处感到心中“安适、快乐、无所求、无可怕”,内心很平静安宁、安全温暖,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这是只有家才能给予一个人的感觉。
生2:我来补充一点,这句话中提到“积水潭”,大家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吗?
其余学生(疑惑地摇头):不知道。
生2:课前我们在预习中都了解到老舍是在文革中去世的,他是投北京的太平湖自杀的,据说,当时太平湖就极有可能是积水潭这个位置。老舍投湖前在湖边坐了一天一夜,因为他小时候就经常在这里玩耍,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所以,老舍面对积水潭,他就像个婴儿,找到了安全感,一种依赖感,最终他把生命也托付在那儿了。
师:很好,我们这位同学很善于搜集资料并进行整合分析归纳。从她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北平在老舍的心中是家,也是他心甘情愿选择的最后的归宿,也是他魂牵梦绕的灵魂最后的栖息地,是他的精神家园。
师:作者老舍完全地把北平这个城市当作了自己的“家”,说出来的首先就是对家的思念。让我们带着“想家”的感情来朗读同学们刚刚分析的这两句话。
师生带着感情集体朗读:“巴黎,据我看„„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生:“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从这段话中可以总结出北平的布置很匀调,因为它的建筑既不挤,又不僻静。
师: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概括出北平布置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生:人为中显出自然。
师:那么我们可以总结出老舍说出的北平的第2个特点:布置在人为中显出自然。
生1:“ 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北平的物产丰富。
师:这是老舍说出来的北平的第3个特点。这段中还有哪些描写北平物产特别精彩的句子? 生2:我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这句话通过与美国的橘子进行对比,写出了北平水果的新鲜,也写出了作者很喜爱北平的感情。
师:这句话中让你找一个最有表现力的字,是哪一个?
生2:是“哼”这个字。
师:为什么?
生2:这个字让人感觉到老舍对北平水果由衷的喜爱,觉得外来的水果根本就无法与北平当地的物产相比,对北平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个字让人想象到老舍的神态,有点蛮横,不讲道理,只钟情北平的一切。
师:我们同学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这也说明作者运用语言的功力。一个语气词“哼”让读者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这就是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让我们想象作者的心情,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师生共读这句话。
教师表扬:大家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哼”字,读得很有表现力。
生1:“北平是个都城„„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这句话中可以得出北平的第4个特点:接近自然。《想北平》课堂实录
生2:采菊东篱下,„„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作者在北平享受到悠闲的乐趣,这也是北平的一个特点:生活悠闲。
师:从这位同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老舍想念北平,就是一个普通的平民在想念自己生活的家乡的点点滴滴,所以作者会说“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所以这种想念才更真切,回忆北平的事物才会那么细致入微。这是一种平民之爱,爱自己的家乡。(板书:平民)
师:作者在课文第4—7节中说出了他对北平的爱,回忆了他在北平生活的点点滴滴,大家思考一下:这与我们平时了解到的北京一样吗?
生齐声说:不一样。
师: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生1:我们知道的北平是故宫、长城、天安门等等,课文中写北平的事物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很细微很平淡的小事。
师:那老舍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2:因为北平是老舍的家乡,一个人写自己的家乡不会写风景名胜,印象最深的肯定是日常生活的细小的事情。
师:所以让你写上海你会怎样取材?你会怎样写?
生2:第一个就写上海的小笼包(师生笑)。
生3:课文第1节老舍说“我的北平”,这是老舍在写属于他的北平。老舍写北平不是为他人写的,他是为他自己写的,他要写出他对北平独特的感情,所以他的北平跟其他人笔下的北平是不同的。
师:那些日常生活细小的事情与作者关系最为密切,作者真正融进了北平的生活,对北平的爱融入到它的血脉肌肤之中。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平的想念——
学生们:很深切、很真实。
师:善于描写日常平凡的场景是老舍作品的一个风格特色,这在刚才作者介绍中已经有同学提到了。看似回忆细微的日常生活琐事,但是其中始终贯注着作者对北平爱的深情,这就是散文最主要的特征:
学生们:形散而神不散。
师:最后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个问题:课文题目能不能改成“写北平、爱北平”,为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不能改。
生1:“想”字好,“想”源于爱,流露出作者对北平真心喜爱。 比“写”字更直抒胸臆,掺入主观情感,深沉而又真切,同时也表明老舍要与读者分享他对北平的想念。
生2:这篇文章是作者在青岛写的,而北平形势危急,空间上有了距离,作者只能用文章表达对北平深沉的想念和真切的爱。
师:那我们可以总结是人在青岛,(学生集体说)心在北平。这是一个在异乡的游子对故园的热爱。(板书:游子)好,很精炼,还有很重要的理由,再想想。
生3:本文写于1936年,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想念家乡之情更为强烈。
生4:呼应课文最后结尾。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师:这个结尾是很有特色的,很多同学们在预习中都提到了这个结尾给自己留下了很深刻
【篇四】《想北平》课堂实录
想北平课堂实录山东省寿光中学 马德彪
想北平
老舍
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精美散文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1、体会作者想念北平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质朴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对比研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 作者作品简介
1、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人。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传统上有“鲁、郭、茅、巴、老、曹”一说。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有《龙须沟》、《茶馆》。他的作品以独具特色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人们称其作品为“含泪的笑”。如果说冰心语言的妆饰艳而不浓、朱自清的语言浓淡得宜的话,老舍的语言则是虽经妆饰而不见痕迹,极其自然。他的作品现已被译成了20余种文字出版。
2、背景:老舍一生中有42年是在北京度过的。本文写于1936年,当时作家老舍已离开北京在外地居住,在北京生活了27年的他时常涌起北京的思念,于是就写了《想北平》一文,表达出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 带问题速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脉络结构
问题1:文章分为几个层次,每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问题2: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读完后解决问题
问题1:三个或四个。
问题2:引出描写的对象,并点出北平的优点太多,自己知道的太少,写出来的“大概等于牛的一毛”,突出北平的吸引人之处,为后文颂北平蓄势。(分析本题时可联系9年《报秋》一文的第二题,比较分析,注意“分析某一段的作用”与“分析某一段内容的作用”的区别,前者注意“内容+作用“的表述步骤。
文章整体结构
对北平的感受与印象(1—3)
想动中有静(4)
建筑布局(4—北 颂北平(4—7)人为之中显自然()
6)
平 花草果蔬与景致(6—7
景致美(7)
再次表达思念之情()
三、 进一步分析文章
问题1:第二段为什么涉及到“我爱我的母亲“?
参考答案:这是类比,作者借日常生活中我爱母亲,但说不出怎样爱这一事实而说明“我爱北平,但也说不出怎样爱”这一道理。因为“言语是不能够表现心情的”。
问题2:“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所爱的北平的某个特点,是能触动作者心灵的东西,它最能代表北平的底蕴和内涵,折射出北平的历史沧桑。
问题3:作者从哪些角度来颂北平?
下列角度:①复杂而有边际(动中有静);②人为之中显自然;③花多菜多果子多;④景致美
问题4:“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巴黎是个热闹的地方,使人疲乏的城市,居住其中,会低气沉沉,所以需要刺激;北平虽然也有热闹的地方,但不乏安静的地方,动中有静,显得温和平静,所以作家说“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问题:作者为何选取“建筑布局”与“花草果菜”两个方面细写?
参考答案:因为这两个方面最能反映北平的特色,且一从大处着眼,一从小处考虑,一大一小,恰到好处。
问题6:作者引用“采菊东篱下”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信手拈来陶潜的诗句,点明陶诗中的意境在北平是可以寻到的,使作品增加了文学色彩,又突出了北平的自然美,使北平具有诗情画意。
四、 自由欣赏(学生自由阐发读文后的感受)
注意问题1: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散文的一般方法:内容上,人无我有(思维的宽度);形式上,人有我优(表达的深度)
注意问题2:总结分析比较的写作方法,可联系《故都的秋》与朱自清的《绿》
《故都的秋》
①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
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
②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
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绿》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想北平》
三、四段拿巴黎等历史名称与北平比较
注意问题3:总结分析“写细节”的写作方法,可联系《故都的秋》三、四段对比分析,写细节的重点是与“抓意象”、“抓描写点”。
① 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
② 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蜻蜓
③ 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
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注意问题4:总结分析“写感受”的写作方法,可联系《故都的秋》对比分析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想北平》
①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能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②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
块地方
③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④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
伟。„„
⑤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
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
⑥ 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⑦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
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注意问题:细微之处平淡之处显示作者的精妙写作功力
① 写感受与写细节作比较相结合的写法,只有前者则空洞,只有后者则浅淡,二者结合相互
映衬,相得益彰。
② 灵活变幻的笔法:第2段“感受”与“细节”结合写,第3段单写“感受”,第4段“感
受”与“比较”结合,第段单写“感受”,第6段“感受”与“细节”结合写。第6段“写细节”时,第一句加形容词,第二句列举,第三、四句细写,第五句列举。
③ 精微的表述:第2段写道:“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如果止于此,感受则有
些空,而加上下面一句,“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内容则实了,感受则真了。第2段末尾,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一句,一般人的表达是“我心里时时刻刻挂着、念着”、“在我心里魂牵梦绕”、“即使在天涯海角也时时念着”,作者的表达有创意,新颖有味道。第6段“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一句,作者的意思是院子里的花草多而美,作者不直接说“牵牛”等事物上有蝴蝶,却说“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表达巧妙。
五、 进一步默读体会文章
六、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交流总结
七、 小练习:以“想念„„”为题,叙述描写一段自己的人生回忆与感悟,课堂上交流,
精彩的向同学们介绍。
教后感言:
【篇五】《想北平》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想北平》课堂教学实录苏教版必修1(新)《想北平》
有人曾经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这几句话微言大义。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
杨晓瑜:“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做背景,我不至于害怕。”老舍先生以北平做背景的小说《正红旗下》、《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还有“捡”说明信手拈来,极其简单,正好与后面“爱北平却说不出”对比。“躲开”一词也用得形象生动。
师:嗯,很好,杨晓瑜同学抓住小说和散文的不同来比较。小说来自虚构,北平只是背景,那是“他们的”北平,作者信手就可以拈来。而散文来自生活的真实,来自自己的血肉体验,是“我的”北平,是最挚爱的北平,所以觉得困难。
潘开心:我有个疑问,既然题目是《想北平》,为什么第一段要反复强调我的北平只能等于牛之一毛?
师:发现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潘开心提的问题很好。谁能够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
刘昕怡:作者反复强调“我的北平”,这是全文的关键,为后文所写的北平划定了一个明确的范围。点明我的北平,不是区域上的,而是我感情上的。而这和上文所说的“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所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也是一种呼应关系。
蒋一帆:“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一个是我了解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还有就是我自身大概也等于牛的一毛,微不足道,在浩大的北平之中。这与后文,我的北平是平民眼里的北平,而北平生活中的我是一个穷苦人,也是一种关联。
师:点评得不错,同学们之间形成对话了,这正是学习之道。还有谁来继续点评。 冷雯璐:第二段多处写自己说不出来,显得朴素而感人,作者没有华丽的排比和优美的词句大力来说,自己有多爱北平,只是直白地说“我真爱北平!”为什么要这样?北平是作者的根,是作者心里最宁静的一个地方,表达的语言越是简单,就越真诚,文中写到母亲,其实就是写北平,作者把对北平的爱类比为对母亲的爱,更加细腻感人。
师:你的观点是越是朴素的东西,越是真诚的。好像是古希腊的雕塑,简单是成熟的美丽,单纯是丰富的高雅。老舍先生是著名的孝子,把北平的爱比做母亲的爱,可见爱之真切。要注意全世界所有的语言,在妈妈这个词的发音上是相同的,因此,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呼唤。
朱康建:对北平和对母亲的爱一样,爱到深处,都无法言传,运用比喻来说明这种爱源自内心,付诸行动,很难用语言表达。以对母亲的爱比喻对北平的爱,道出爱的真切、深沉,容易打动读者。
师:你从表达的效果上来分析,很好。真实的,能引起共鸣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是我们今后选材的重要依据。这种爱难以表达,正如舒婷的诗歌:纵使我心里有一片汪洋,然而流出来的只有两颗眼泪。
钱柏依:我想分析这两句。“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在社会上,我们也会微笑或落泪,但也许只是逢场作戏,为了获得什么表达什么,而独自“微笑和流泪”就不同了。独自一个人才能表现出真我,才能把内心的最真的想法表现出来。老舍独自一人的微笑和落泪,表现出老舍对北平的爱,是一种最真实最深沉的爱,说不出来,只有微笑和流泪。
师:说得很精彩,抓住一个“独自”,分析出了老舍独特的心理,我们刚刚说草原上的那个男孩看到美,反而引起了忧郁。还有,何其芳奇怪的问,欢乐是不是也流着泪,如同悲伤。这些都是特有的心理感受,而这种感受又契合前文作者说的“我的北平”。是我主观上的心理上的北平,是与众不同的,是真实的个性的属于我独自一个人的北平。
蒋珏:把对北平的爱比做母亲的爱,亲切而又寓意深刻,比喻中是在写母亲,但处处是在写北平。联系文章的背景,1936年,北平已经笼罩在日寇的阴影之中,文中说“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正是作者为北平的安危而不放心,但又无能为力,心中充满焦灼的真实写照,正因为老舍对北平爱之深,才思之切,正因为思之切,所以才欲落泪。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无限的爱和担忧。
师:很好,能结合背景来谈了。我们曾经说过一切知识只有在一定的背景下才能获得深刻的确认和理解。
施斐:“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说明了我和北平都是细微的,平凡的,我的所感也是平凡的,但我对北平的想念却是珍贵的,无价的,是言语无法形容的。
师:是啊,看一看,北平的细小和我的卑微,在这里血脉交融,在北平这个网状的体系中,每个细小的事件就像是运行的血管和细胞,而我就参与在细小的事件之中,是北平给了我真实的血液和生活,北平就是母亲。
承怡:作者对北平的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但是又是热切的、迫切的,想要表达出这强烈的爱。于是,作者想用夸奖表达出自己的爱,但是,又嫌夸奖太苍白,太不够表达自己的爱,配不上自己心中的北平,看似矛盾,其实正是作者对北平爱的体现。
师:也就是说这里写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越是矛盾的地方,越是反常的地方,越是感情最复杂和动人的地方。同学们要有一双慧眼看出这种不寻常的构思。
胡依豆:“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是十分细小的东西,都是与生活和美相连的小,每一件小事中都代表着我对北平的记忆,是对北平爱的深切。
缪思愉:我想说的是,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说明我是普通的,也是细小的,我
融化在北平细小的事件里,血脉相连,但我对北平的感情却不是细小的,不普通的,但我又说不出,我感到痛苦。这种痛苦就是爱的升华。
师:有意思,痛苦是爱的升华。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显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显醇厚。 魏楠:我想提一个问题。应该说,作者也喜爱眷念北平的历史和文化,但这些又都是依托在历史古城的风景名胜上的,而前文又说夸奖古城的某一点会把北平看得太小,这其中似乎有矛盾。
师:对啊,这里是不是有什么矛盾?谁来解释一下。
张楠:“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我觉得这句话就是解答,作者并没有夸奖古城的某一点,因为那就成了枝枝节节的了。作者喜欢的是整个儿的,与自己相黏合在一起的,一大块的,从什刹海到玉泉山的。最后是物我交融的。
师:魏楠,你觉得张楠的解释怎么样?你还满意吗?
魏楠:很满意。
师:学习就要这样,我感觉我们今天完成了一个超越,老舍先生《想北平》想的很厉害,我想同学们自主学习也想得很厉害,今天都算实现了。
沈鹿:第二段的“积凑”一词用得特别好,决不能用“拼凑”。“拼凑”是不得已的东拚西凑,是罗列,而“积凑”则是长时间的感情的累积,这既与前文作者在北平生活了26年相照应,又是北平和自己终于血肉相联的途径。
师:分析得很好。很多人特别擅长炼字,往往一个字就是诗眼,甚至文眼,诸多感情寄寓其中,学会解字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
王煜嘉:我也分析字。“浸”和“啼”两个字用得特别精彩。“浸”,说明这种爱时间很长,并且已经融入血肉,以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自己对北平血肉不可分的眷念和魂牵梦萦。
承怡:杜鹃啼血,多么凄美的比喻,多么热切的思念,北平!北平!北平!啼声逐渐高涨,情感也随着过渡到一个新的层次,将文章推进到一个小高潮。
师:说得很好,我感觉同学们已经完全进入到老舍的情境里去了。“杜鹃啼血”这个典故,说的是古时候蜀国的帝王杜宇,客死他乡之后,魂魄化为杜鹃,叫声凄厉,很像“不如归去”,常啼至流血。这个典故常被用来形容思乡心愿难偿。李白有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商隐也有诗句:“庄生晓梦迷蝴喋,望帝春心托杜鹃。”文天祥的诗句:“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这些名句都引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
许天豪:我想说说“辜负”和“对不起”。两者的意思大致都是“对不起”,但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在句中的位置也很有讲究。“辜负”一句含有别人给了自己巨大的期望或好意,
而自己却未能对得起她。北平给了我一切,包括血和生命,但我连对她的爱都说不出来。“辜负”突出了北平在自己心中的崇高地位,又照应了下文的“赐”,我的性格和禀赋都是古城赐予我的,这里的“赐”字,原指上级赐与下级,用在这里,体现出自己灵魂深处对北平的膜拜,把自己写得很渺小,把北平抬得很高。
师:这里的分析已经上升到一个层面了,我最喜欢的是同学们能够前后关联的分析,瞻前顾后,在整体中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美。谁来说说作者反复说“说不出来”,为什么说不出来?最后,究竟有没有写出来?
刘昕怡:我认为,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作者不想用通俗的方法写,作者渴望自己成为一个擅长抒情的诗人,但成不了诗人,“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无法表达出作者对北平母亲般的爱,朴实无华的语言,不仅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打动了读者的心。
师:嗯,说得不错,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承怡:作者认为自己不能表达出对北平的爱,就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自己,可是作者最后依旧强调自己说不出来,此处的矛盾心理充分体现作者对北平爱的迫切,他不是说不出,而是害怕说不尽,说不好。因为有太多要说,以至话到嘴边又无法说出口。
师:说得好。作者所谓的说不出,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因为北平给了他那么多,他怎么赞美也不为过,他所害怕的是说不尽说不好。但从我们看来,他或许是没有说尽,但已经说得很好了。呵呵。
钱柏依:“我最初的知识和印象都得自北平。”这个可以看成是作者爱北平的一个很重要的缘由。
人往往最初的印象都是最美好,最深刻的,最能影响人的一生。而老舍先生的最初印象都来自北平,说明北平对先生的影响之大,老舍先生对北平的感情之深。
师:鲁迅曾经说过:童年的情形就是将来的命运。可见童年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意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后现代主义学说都和人类的童年和早期有着很大的关系。美国诗人惠特曼这样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
沈鹿:4、、6三段是评说北平的特征。作者运用对比突出“我的北平”的几个特点。即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布局匀调。人为中显出自然。
师:说得不错。但还是有遗漏。运用比较可以更鲜明直观的看出北平的不同寻常的可爱。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那些被用来比较的对象也是一种映衬。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黑人的那首诗:
我们民族的肤色是美的;
我们民族的眼睛是美的;
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美的。
一首平庸的诗歌,在前面加上映衬的意象就不同了。
夜是美的,我们民族的肤色是美的;
星星是美的,我们民族的眼睛是美的;
太阳是美的,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美的。
所以,有人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师:谁来补充沈鹿遗漏的地方?
学生:安静温和,接近生活,靠近自然等。
后面的分析还有老城墙和小蝌蚪、嫩蜻蜓、小孩子的赏析。还有“安适”、“安闲”两个词的的赏析。最后一段的呼唤,忧心如焚,杜鹃啼血,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老师总结: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
老舍先生曾有一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乡思之情。诗云:
《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篇六】《想北平》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想北平》课堂教学实录苏教版解析《想北平》
有人曾经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这几句话微言大义。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
杨晓瑜:“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做背景,我不至于害怕。”老舍先生以北平做背景的小说《正红旗下》、《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还有“捡”说明信手拈来,极其简单,正好与后面“爱北平却说不出”对比。“躲开”一词也用得形象生动。
师:嗯,很好,杨晓瑜同学抓住小说和散文的不同来比较。小说来自虚构,北平只是背景,那是“他们的”北平,作者信手就可以拈来。而散文来自生活的真实,来自自己的血肉体验,是“我的”北平,是最挚爱的北平,所以觉得困难。
潘开心:我有个疑问,既然题目是《想北平》,为什么第一段要反复强调我的北平只能等于牛之一毛?
师:发现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潘开心提的问题很好。谁能够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
刘昕怡:作者反复强调“我的北平”,这是全文的关键,为后文所写的北平划定了一个明确的范围。点明我的北平,不是区域上的,而是我感情上的。而这和上文所说的“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所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也是一种呼应关系。
蒋一帆:“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一个是我了解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还有就是我自身大概也等于牛的一毛,微不足道,在浩大的北平之中。这与后文,我的北平是平民眼里的北平,而北平生活中的我是一个穷苦人,也是一种关联。
师:点评得不错,同学们之间形成对话了,这正是学习之道。还有谁来继续点评。 冷雯璐:第二段多处写自己说不出来,显得朴素而感人,作者没有华丽的排比和优美的词句大力来说,自己有多爱北平,只是直白地说“我真爱北平!”为什么要这样?北平是作者的根,是作者心里最宁静的一个地方,表达的语言越是简单,就越真诚,文中写到母亲,其实就是写北平,作者把对北平的爱类比为对母亲的爱,更加细腻感人。
师:你的观点是越是朴素的东西,越是真诚的。好像是古希腊的雕塑,简单是成熟的美丽,单纯是丰富的高雅。老舍先生是著名的孝子,把北平的爱比做母亲的爱,可见爱之真切。要注意全世界所有的语言,在妈妈这个词的发音上是相同的,因此,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呼唤。
朱康建:对北平和对母亲的爱一样,爱到深处,都无法言传,运用比喻来说明这种爱源自内心,付诸行动,很难用语言表达。以对母亲的爱比喻对北平的爱,道出爱的真切、深沉,容易打动读者。
师:你从表达的效果上来分析,很好。真实的,能引起共鸣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是我们今后选材的重要依据。这种爱难以表达,正如舒婷的诗歌:纵使我心里有一片汪洋,然而流出来的只有两颗眼泪。
钱柏依:我想分析这两句。“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在社会上,我们也会微笑或落泪,但也许只是逢场作戏,为了获得什么表达什么,而独自“微笑和流泪”就不同了。独自一个人才能表现出真我,才能把内心的最真的想法表现出来。老舍独自一人的微笑和落泪,表现出老舍对北平的爱,是一种最真实最深沉的爱,说不出来,只有微笑和流泪。
师:说得很精彩,抓住一个“独自”,分析出了老舍独特的心理,我们刚刚说草原上的那个男孩看到美,反而引起了忧郁。还有,何其芳奇怪的问,欢乐是不是也流着泪,如同悲伤。这些都是特有的心理感受,而这种感受又契合前文作者说的“我的北平”。是我主观上的心理上的北平,是与众不同的,是真实的个性的属于我独自一个人的北平。
蒋珏:把对北平的爱比做母亲的爱,亲切而又寓意深刻,比喻中是在写母亲,但处处是在写北平。联系文章的背景,1936年,北平已经笼罩在日寇的阴影之中,文中说“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正是作者为北平的安危而不放心,但又无能为力,心中充满焦灼的真实写照,正因为老舍对北平爱之深,才思之切,正因为思之切,所以才欲落泪。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无限的爱和担忧。
师:很好,能结合背景来谈了。我们曾经说过一切知识只有在一定的背景下才能获得深刻的确认和理解。
施斐:“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说明了我和北平都是细微的,平凡的,我的所感也是平凡的,但我对北平的想念却是珍贵的,无价的,是言语无法形容的。
师:是啊,看一看,北平的细小和我的卑微,在这里血脉交融,在北平这个网状的体系中,每个细小的事件就像是运行的血管和细胞,而我就参与在细小的事件之中,是北平给了我真实的血液和生活,北平就是母亲。
承怡:作者对北平的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但是又是热切的、迫切的,想要表达出这强烈的爱。于是,作者想用夸奖表达出自己的爱,但是,又嫌夸奖太苍白,太不够表达自己的爱,配不上自己心中的北平,看似矛盾,其实正是作者对北平爱的体现。
师:也就是说这里写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越是矛盾的地方,越是反常的地方,越是感情最复杂和动人的地方。同学们要有一双慧眼看出这种不寻常的构思。
胡依豆:“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是十分细小的东西,都是与生活和美相连的小,每一件小事中都代表着我对北平的记忆,是对北平爱的深切。
缪思愉:我想说的是,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说明我是普通的,也是细小的,我
融化在北平细小的事件里,血脉相连,但我对北平的感情却不是细小的,不普通的,但我又说不出,我感到痛苦。这种痛苦就是爱的升华。
师:有意思,痛苦是爱的升华。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显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显醇厚。 魏楠:我想提一个问题。应该说,作者也喜爱眷念北平的历史和文化,但这些又都是依托在历史古城的风景名胜上的,而前文又说夸奖古城的某一点会把北平看得太小,这其中似乎有矛盾。
师:对啊,这里是不是有什么矛盾?谁来解释一下。
张楠:“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每一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我觉得这句话就是解答,作者并没有夸奖古城的某一点,因为那就成了枝枝节节的了。作者喜欢的是整个儿的,与自己相黏合在一起的,一大块的,从什刹海到玉泉山的。最后是物我交融的。
师:魏楠,你觉得张楠的解释怎么样?你还满意吗?
魏楠:很满意。
师:学习就要这样,我感觉我们今天完成了一个超越,老舍先生《想北平》想的很厉害,我想同学们自主学习也想得很厉害,今天都算实现了。
沈鹿:第二段的“积凑”一词用得特别好,决不能用“拼凑”。“拼凑”是不得已的东拚西凑,是罗列,而“积凑”则是长时间的感情的累积,这既与前文作者在北平生活了26年相照应,又是北平和自己终于血肉相联的途径。
师:分析得很好。很多人特别擅长炼字,往往一个字就是诗眼,甚至文眼,诸多感情寄寓其中,学会解字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
王煜嘉:我也分析字。“浸”和“啼”两个字用得特别精彩。“浸”,说明这种爱时间很长,并且已经融入血肉,以杜鹃“啼”血的意象,表达自己对北平血肉不可分的眷念和魂牵梦萦。
承怡:杜鹃啼血,多么凄美的比喻,多么热切的思念,北平!北平!北平!啼声逐渐高涨,情感也随着过渡到一个新的层次,将文章推进到一个小高潮。
师:说得很好,我感觉同学们已经完全进入到老舍的情境里去了。“杜鹃啼血”这个典故,说的是古时候蜀国的帝王杜宇,客死他乡之后,魂魄化为杜鹃,叫声凄厉,很像“不如归去”,常啼至流血。这个典故常被用来形容思乡心愿难偿。李白有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商隐也有诗句:“庄生晓梦迷蝴喋,望帝春心托杜鹃。”文天祥的诗句:“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这些名句都引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
许天豪:我想说说“辜负”和“对不起”。两者的意思大致都是“对不起”,但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在句中的位置也很有讲究。“辜负”一句含有别人给了自己巨大的期望或好意,
而自己却未能对得起她。北平给了我一切,包括血和生命,但我连对她的爱都说不出来。“辜负”突出了北平在自己心中的崇高地位,又照应了下文的“赐”,我的性格和禀赋都是古城赐予我的,这里的“赐”字,原指上级赐与下级,用在这里,体现出自己灵魂深处对北平的膜拜,把自己写得很渺小,把北平抬得很高。
师:这里的分析已经上升到一个层面了,我最喜欢的是同学们能够前后关联的分析,瞻前顾后,在整体中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美。谁来说说作者反复说“说不出来”,为什么说不出来?最后,究竟有没有写出来?
刘昕怡:我认为,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作者不想用通俗的方法写,作者渴望自己成为一个擅长抒情的诗人,但成不了诗人,“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无法表达出作者对北平母亲般的爱,朴实无华的语言,不仅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打动了读者的心。
师:嗯,说得不错,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承怡:作者认为自己不能表达出对北平的爱,就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自己,可是作者最后依旧强调自己说不出来,此处的矛盾心理充分体现作者对北平爱的迫切,他不是说不出,而是害怕说不尽,说不好。因为有太多要说,以至话到嘴边又无法说出口。
师:说得好。作者所谓的说不出,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因为北平给了他那么多,他怎么赞美也不为过,他所害怕的是说不尽说不好。但从我们看来,他或许是没有说尽,但已经说得很好了。呵呵。
钱柏依:“我最初的知识和印象都得自北平。”这个可以看成是作者爱北平的一个很重要的缘由。
人往往最初的印象都是最美好,最深刻的,最能影响人的一生。而老舍先生的最初印象都来自北平,说明北平对先生的影响之大,老舍先生对北平的感情之深。
师:鲁迅曾经说过:童年的情形就是将来的命运。可见童年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意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后现代主义学说都和人类的童年和早期有着很大的关系。美国诗人惠特曼这样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
沈鹿:4、、6三段是评说北平的特征。作者运用对比突出“我的北平”的几个特点。即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布局匀调。人为中显出自然。
师:说得不错。但还是有遗漏。运用比较可以更鲜明直观的看出北平的不同寻常的可爱。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那些被用来比较的对象也是一种映衬。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黑人的那首诗:
我们民族的肤色是美的;
我们民族的眼睛是美的;
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美的。
一首平庸的诗歌,在前面加上映衬的意象就不同了。
夜是美的,我们民族的肤色是美的;
星星是美的,我们民族的眼睛是美的;
太阳是美的,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美的。
所以,有人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
师:谁来补充沈鹿遗漏的地方?
学生:安静温和,接近生活,靠近自然等。
后面的分析还有老城墙和小蝌蚪、嫩蜻蜓、小孩子的赏析。还有“安适”、“安闲”两个词的的赏析。最后一段的呼唤,忧心如焚,杜鹃啼血,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老师总结: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
老舍先生曾有一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乡思之情。诗云:
《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相关参考
我们的“课堂实录作文在学习、工作乃至糊口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流动。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顿的我们的“课堂实录作文,但愿对大家有所匡助。...
《徐悲鸿励志学画》课堂实录1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2、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3、情感态度态度价观:教育学生...
...际。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风景柔美的地方》白话交际课堂实录,但愿对大家有所匡助!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师: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生1:我去过青岛生2:我去过浮来山生3:我去过五...
教授教养目标:1.通过教授教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白话交际的欲望,高兴愿意先容自己去过的地方或最想去的地方,并且尽量说详细、说生动,使听的人也想去。2.培养学生与别人交流时真诚有礼、当真倾听的立场与习惯...
爱一个人原来就是在冰箱里为她留一个苹果,并且等她归来.当爱情要完结时,你不想画上句号也不行,当你怀疑是否主动画上句号时,那表示你根本就拾不得,也没办法画上这个句号。每一段情始终会有句号,句号要来时,你...
篇一:《《黄继光》课堂实录》《黄继光》课堂实录一、念诗激情师:从你胸膛迸发的热血,阻断了敌人凶残的弹雨,而你奋力一扑的瞬间,震天,憾地。让我们一起呼唤这位英雄的名字——黄继光(老师板书课题)二、复习上...
...,苏州人。初为僧,名道衍,洪武中从燕王(即成祖)到北平,为心腹谋士。成祖即位,复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参与编修《永乐大典》《太祖实录》,被称为“黑衣宰相”。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的一项是(3分)A....
俞敏洪在深圳采访实录自嘲:我觉得我不如动物深圳杂志:你曾被选为高三的班长?俞敏洪:对,因为我有丰富的高考落榜经验。深圳杂志:你认为世界上有没有天才?俞敏洪:有,但很少。姚明就是天才,长那么高,你拿他一...
...、坚韧不拔的高尚品质。我仔细阅读了《长征纪实·珍闻实录》一书,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动万分。故事中哪怕是一双草鞋、几粒小黄豆,都可以让战士们捡回一条命,让战士们有勇气作战,有意志取得战争的胜利。我是一个年...
...学质量,突出工作创新,开展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自身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二、主要工作任务1、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了解新的教育教学动态,利用网上资源...
正在进行时三步曲一,星期四正当我们欢庆着明天要秋游时,有一个女孩向老师说:“请去她的办公室”。当赵老师走后,我们班上议论纷纷,突然,王志轩转过头来,对我说:“明天秋游又去不成了。”我说:“怪不得赵老师...
K校准备参加市高中生辩论对抗赛,决定在高三(6)班班长郑静跟团支部书记严正中间挑选一位。这样,二人之间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华山论剑。学校选了46位同学为特邀评委,支持谁的观点就坐在谁的一方。抽签决定辩题之后,正方...
...书,收获颇丰。曹老师坚持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用实践和教学实录给予读者引导。我作为一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感到非常荣幸,能有曹老师这样的引路人,带着我们探索课堂,解决问题。本书从识字教学、...
今天天一亮,我就醒了。刺眼的白光耀着我睁不开眼。勉勉强强眯着眼打量了一下房间。太阳今天特别的亮眼,将房间照得通儿亮,好象一切都变成了白的。猛然的我想起今天增华阁作文大赛,我一惊,连忙跳起来穿衣服,可手...
今天,我和姐姐走上了街头,用眼睛看到了,用耳朵听到了,了解了许多关于中国春节“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的传统习俗。我:姐姐,今天是除夕夜,家家户户怎么都挂上了红灯笼,在门上贴上了新春联,就连窗户上都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