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江苏省苏州市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作文题
Posted
篇首语:瞄准还不是射中,起跑还不算到达。本文为你选取作文2015年高考江苏省苏州市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作文题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2015年高考江苏省苏州市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作文题(1)
2015年高考江苏省苏州市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70 分)
有一位中国老师带领学生合唱团赴英国莱高伦参加第56 届国际音乐节比赛。参赛队都有很强的实力,但只有前三名才能获一等奖。比赛结束,中国队获得第三名,但学生们很失落,哭成一片。而获得第九名的意大利队却在狂欢、祝贺,因为他们感觉今天在台上演出没有出任何差错,大家表现都很出色。没获奖的团队在狂欢,而获奖的团队却沉浸在痛苦之中。
对这种现象,你有何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相关参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近年来,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们纷纷走向四面八方欣赏风景,近则国内,远则欧美。其实,近处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也能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起到怡情悦性之效。...
2015年高考江苏省南通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期中考试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据传曾有一个穷苦农夫赤脚走到首都,而且赚了一大笔钱;这下,他不但能给自己买一副鞋袜,还足可以买醉一番——他醉醺醺地寻路回家...
七、作文(70分)18.请以“别样的辉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作文24.某校学生会为使更多的同学体验“低碳”生活,接受“低碳”理念,决定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拟写一份海报。要求:只写海报的宣传鼓动内容;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200字左...
“微”字被《新周刊》评为2012中国年度汉字。推委会给出的理由是:微博的“见微知著”、微信的“造微入妙”、微公益的“积微成著”,以及北京暴雨中152位农民工救人时发出“我们不要钱,是来救人的”的“微言大义”等...
七、作文(7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毕淑敏:我去尼泊尔的时候,和一个尼泊尔小伙子聊天,我觉得他说得很好。他说,中国人到尼泊尔去,一开始很不习惯尼泊尔的慢节奏,慢慢待下来,就觉得这种节奏很舒...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错觉泰戈尔河的此岸暗自叹息——“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2015年高考北京四中2015届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作文题
请从下面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其一,根据要求,完成写作:(一)请将“像一样活着”这句话中的横线上任意填写词语或短语,使之构成一个意义完整的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二)《舌尖...
2015年高考江苏省苏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海斯利特)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西塞罗)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尚在世的时候,我(刘墉)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放了冰糖;什锦炒饭...
2015年高考哈尔滨市六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3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率将达8%,2013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企业占95家;《2013年全国各地幸福指数》数据报告显示,江西第一,上海垫底;新版二十四孝中规定,子女一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最近有个叫“甜妈”的网友很火,网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疯妈”:孩子写作文《桃花》,却不知道桃花长什么样、是什么味道,“女儿对大自然太陌生了。”于是...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赛要求参与者在网络上发布自己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内容,然后该参与者便可以要求其他人来参与这一活动。活动规定,被邀请者要么在24小时内接受挑战,要么就选择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互动”是近来点击率较高的一个词汇。有人认为“互动”是相互交流。也有人认为“互动”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于“互动”,你有怎样的体会与看法,请以“互动”为题,写一篇文章...
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生活在别处。——[法]兰波此心安处是吾乡。——[宋]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