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作文之符合题意及升格

Posted

篇首语: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本文为你选取作文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作文之符合题意及升格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作文之符合题意及升格(1)

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作文之符合题意及升格

高考大纲中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将“符合题意”列为基础等级中的第一项。“符合题意”是指考生确立的中心、选取的材料、切入的角度都符合命题意图。命题意图的核心是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题)所要求表现的中心。考生拟立的中心在这个中心的范围之内,即符合题意;考生揣摩的题意与命题要表现的中心完全一致,即切合题意。如何鉴别切题与否,可以用一个完整而相对翔实的句子(或长句)把自己拟立的中心周密地写出来,这样的句子能够让自己清楚地看出它是否符合命题者所要表现的中心。比如“处处留意皆学问”这个作文题,如果是“只要留意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进行一番思考与学习,就会获得其中的学问”就偏题了,因为“那些有价值的东西”若是教科书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就不准确了,因为它不能体现“处处留意”之内涵。如果换成“处处留意那些人们容易忽略的其实是有价值的东西,进行一番思考与学习,就会获得其中的学问”,就会好一些。

综观三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情形,作文命题不拘一格、各领风骚的态势已经形成。但是高考作文的主流命题形式依然是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三种。下面就按这三种文题类型来谈谈审题立意的问题。

一、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近年来材料作文很盛行,但这已是与以往的材料作文有很大区别的“新材料作文”。命题者提供材料主要是设置情境,为考生提示思维方向,引导考生对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审题虽有一定难度,但大多平和,不“为难”考生。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弹性很大:不再求全责备,允许考生对材料进行取舍和多角度解读;不再设定最佳立意,与材料相关联的不同角度的立意都会得到认可;不强求引述材料,让考生能够较自由地表达;不再限定文体,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发挥空间。

但是,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弹性再大,也会有“限度”,如何在“弹性限度”之内“游刃”,就成了新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认真、全面、多角度地解读材料,仍然是审题立意的重点。

(一)抓住关键语句

关键句,就是材料的观点句,它具有导向意义。

如2009年海南、宁夏高考作文题。命题者提供了下面的材料:

暑假里,几个高中生一块儿回学校参加篮球训练。他们看到有个女孩儿蹲在街边,地上用白粉笔写着:前来旅游,钱包被偷,无钱吃饭和回家,求好心人帮帮我。

他们中的小赵动了心,在裤兜里摸出10元钱,放在女孩面前。

走过去之后,小钱说:“谁出来旅游还带粉笔?善良落入了不诚信的圈套。”

小孙说:“别因他人行骗,自己放弃行善。”

小李说:“诚信?善良?彭宇救人成了被告,谁还敢善良啊?”

小周说:“矿工聂清文去救人被困死井下,人们在他的遗体旁发现一顶安全帽,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他欠人家多少钱。这是最善良的人留下的最诚信的遗言。”

小吴说:“我提议,咱们训练后再回去看看,不管这个女孩儿说的是真是假,我们都得做些什么。”大家都说好。

材料中最后一句“我提议,咱们训练后再回去看看,不管这个女孩儿说的是真是假,我们都得做些什么。”就是关键语句。是材料的“核心”。作文的最佳立意,就是要坦荡无私的顺从内心法则,心存善念,多行善举,勿以善小而不为,勿因有人欺骗而不为善。

有时,对关键句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层,还须根据材料内容全面深入地解读。如2008年高考宁夏、海南卷作文题目,命题材料中花鸟市场老板的话就是关键句,结合全部材料深入解读,我们就能发现“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的需求量大增,要每天起早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与上文的“放生活动又环保又慈善”之间的矛盾,从而认识到所谓的又环保又慈善的“放生活动”的实质是做秀和伪善,启发着人们认真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二)分析材料形象

有时,材料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或几个形象。无论这形象是以人物还是其他形式出现,其特征应是确定的、鲜明的,分析并挖掘其思想观点、方法态度、精神品质、性格特征,就把握了材料主旨,从而把握了命题指向。请看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材料——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探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这则材料提供了小海龟、老鹰、好心人三个形象,为我们审题提供了角度多元化的可能。小海龟的形象是可爱的,值得尊敬的(它们的悲剧结局是外界干预的结果);老鹰的形象是执著的、机智的;好心游客的形象是善良的,同时又是愚蠢的。三种形象中的任意一种,都可以作为考生立意的角度,都可以提炼出很好的观点。如果我们还能从海龟和老鹰、好心游客和海龟、好心游客和老鹰的关系角度考虑,可能还会发现更好的立意。比如从好心游客和海龟关系的角度谈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从好心游客和老鹰关系的角度谈“治标与治本”,从老鹰和海龟关系的角度谈机智和审时度势,从小海龟、好心游客和老鹰错综关系的角度谈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落实材料喻意

隐喻性的文题在命题作文中屡见不鲜,在材料作文的命题中命题者也经常会提供寓言故事等隐喻性材料。对于此类材料,首先必须吃透材料喻意,然后才好根据寓意提炼观点。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它属于故事类,那就应该从情节入手,找出开端,再找出结果,从中找出材料的隐含意义。一般来说,导致结果的原因有几个,立意的角度就有几个。就这个材料来说,开端:兔子不会游泳,差点被狼抓住,被送进游泳班学习。结果:小兔子没学会,很苦恼。原因: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从这点可得出立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四)分析内在联系

多则材料文题,材料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相同、相对、相交,对立、统一,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对这类材料,要运用辩证思维,抓住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现象深入分析本质,发掘出材料的主旨。如

2005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材料的基本思想是揭示“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辩证关系。感悟与立意是多角度的,可以写为文、处世、做人、看物,也可以写观赏自然、认识社会、解读历史、感悟人生;既可以写“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也可以侧重一方面来写,但是在侧重一方面的同时必须顾及另一方面,因为材料是辩证关系型的。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近几年,高考命题作文题形成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形势,不得不引起语文教师和考生的高度重视。2008年天津卷的《人之常情》、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浙江卷的《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江苏卷的《好奇心》、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2009年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湖南卷的《踮起脚尖》、四川卷的《熟悉》、江苏卷的《品味时尚》、山东卷的《见证》、重庆卷的《我与故事》,以上所举的这些高考命题作文题让我们感到高考命题作文发展的强劲势头。要做好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掌握以下方法:

(一)探究寓意法

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如2009年高考作文(北京卷):

有一首歌唱道: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这是一个有很大发挥和想像空间的作文题,可立意的范围很广。首先,考生要明确隐形翅膀的寓意是什么,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可以选择人性的某一方面阐述,像心中的理想或美好的品质等等都可以是藏在你心中的翅膀,能体现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可以立意到人间的大爱,别人的关爱何尝不是给自己插上了隐形的翅膀,可展现真爱之美,更贴近和谐社会的主题。还可写到读书学本领,知识就是力量,就是翅膀,它会让你飞上蓝天,让生命如红日般耀眼,像流星般壮美,似朝霞般灿烂。总之,每个人都有双隐形的翅膀,我们要勇敢,要学会坚强,相信自己终将翱翔。此题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类似的题目还有如2007年高考作文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中的“坎”,其寓意(比喻义)为“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合。如家庭变故、升学挫折、心理失衡等”。又如2007年高考作文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中“春光”比喻(象征)“希望”“真诚的心”“浓浓的爱”等。

(二)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如2008年高考作文(湖北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三)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如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

2)不得抄袭。

“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四)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如2008年高考作文(重庆卷):

题目:《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五)化意为象法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六)一分为二法

“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如2008年高考作文(江苏卷):

题目: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欢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好奇心”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例如:是好奇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好奇心,让爱迪生不懈探索点亮世界的灯芯;是好奇心,让“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等。这是“好奇心”的正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好奇心,让鲁迅笔下的那些“竭力伸长脖子”的看客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了民族意识;是好奇心,让哥伦布打开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人类的杀戮从此更疯狂等,这是“好奇心”的反面:让人平庸,甚至酿成人类悲剧。综合立意:好奇心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世界或个人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世界或个人蒙上一层阴影,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

三、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是谈话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或由头。话题作文,是以一个有约束力的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通常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明确话题类型

“话题”是话题作文的中心,它可做文章标题,但话题毕竟不是文题。通过对话题类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读文题,确定立意。

1.关系型。关系型话题揭示了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如并列、对比、条件、因果、从属关系。面对关系型话题,审题立意时就要首先辨析话题中出现的几个概念间是什么关系,审题的着眼点和立意的着重点就应该放在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上。

2.范围型。范围型话题限制着写作范围。如2006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要求以“带‘三’字的成语”为话题写作,那么我们首先就应该确定一个“带‘三’成语”作话题,而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3.观点型。观点型话题表达的是一个观点。例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春来草自青”,考生应该根据话题创设的意境,通过联想,把这种意境转化为一种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而从社会生活中寻找论据来证明话题所表达的判断,或用生动的事实形象地表现话题所表达的一种认识。

4.比喻型。比喻型话题往往只出现“喻体”。如2006年高考江西卷作文题“雨燕减肥”,命题者从雨燕幼鸟离巢前先要节食、锻炼的背景材料中提出一个比喻性的话题,留下更多的空间让考生补充,把喻体具象化。

(二)界定话题内涵

对话题内涵的揭示,主要包括解读话题中心语、修饰语、比喻性话题的比喻义三个方面。在审题的时候要依照词典的认定或社会习惯形成的意义解读话题的中心语,要重视话题的修饰语,要准确理解比喻性话题的比喻义。必要时,可以用意义叠加的方法来明确话题的内涵。

(三)分析话题材料

话题作文的材料与材料作文的材料在功用上有本质区别。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审题的依托,是立意的根据;话题作文的材料则只是话题的引子,是用于启发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尽管话题作文中材料在写作时用或不用都无关紧要,但立意和构思时绝不能无视材料。

寓意性、比喻性的话题,其寓意或喻义、一般都隐含在话题材料之中,因此,对话题内涵的把握必须与对材料的理解结合起来。比如2006年高考江西卷作文话题“雨燕减肥”,话题材料是这样的——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的,父母的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

打翅膀,做俯卧撑)。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

材料的关键词句是“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父母的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胖乎乎的”,“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燕子要减肥,是因为“肥”影响了飞行。这个话题的喻义是:人要摆脱束缚达到一种更好的状态。准确地解读了这个话题,你就可以驰骋联想和想像了。

(四)把握话题提示

话题作文的提示部分,起着引领考生思维方向的作用。能否把握住提示,往往直接影响着考生思路是否能够拓开以及开拓的程度。一般来说,提示语无论是多是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明确话题范围、暗示作文主旨、开启构思路径等作用。准确理解话题提示的关键在于围绕提示展开联想和想像,寻找与所给材料相似、相反、相关、相连的作文素材。

一、真题回放

(2009·全国Ⅰ)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

相关参考

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材料作文分类审题训练

寓言故事型一、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

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训练

高考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训练(一)——并列式对于未来的思考(第一篇)未来,一个遥远的世界;未来,一个神秘的地方;未来,一种无穷的魅力。古往今来,世事变幻,社会在发展,历史在演进,未来,永远值得人们去思考...

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议论文写作思路的拓展

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思维运行的轨道。如果不懂得开拓思路,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写作议论文“冰泉冷涩弦凝绝”;如果善于拓展思路,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写起议论文“间关莺语花底滑”。那...

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题记的作用及写作探微

题记是写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一段言简意赅、意蕴丰富、语言优美的文字。它从属于正文,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应透露文章的感情倾向或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它是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旨的提示,是阅读文章...

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向名家学习写好高考作文的开头

就考场作文来说,开头是作文在阅卷老师面前的第一次亮相,它将决定你所写的文章给阅卷老师所留下的第一印象。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印象好就意味着有了良好的开端,考场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考场...

备考2012年高考热点作文的审题与选材讲解

2012高考作文的审题与选材讲解[考点解说]认真审题,明确题意,是高考作文第一关,因为“符合题意”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第一条。它需要正确地把握试题所涵盖的审题立意的角度、主要内容、中心、字数等。要使所写的文章...

备考2015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记叙文写作方法范题分析

一、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

特别推荐:决胜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全程讲与练

2013—2014年决胜高考作文全程讲与练(二)百步穿杨意犹酣吹尽狂沙始到金  ——新材料作文训练之审题立意【教学步骤】一、导入:宋朝时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

2014年高考话题作文能力提升攻略一·符合题意

2014高考话话题作文能力提升攻略一·符合题意

研读题干明确要求 2009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中规中矩写好高考作文――2009届高三第一次大考作文评析高考作文评分等级: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基础等级内容20分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基本符合...

2014年高考作文备考:2014届高考微作文专家辅导讲义

论一则材料的内容。(在10至12分钟内完成)答案示例:我为带伤出战的运动员感动,他们值得尊敬,但不提倡这种做法。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是强身健体,在可能严重损害健康的情况下,退出是理性之举。只要尽心尽力了,就...

备考2012年高考作文“如何扣题”专家专题指导

1、巧用作文题,确保“双扣题”何谓双扣题?看看武汉市作文的命题风格,就不难知道,武汉市作文命题的主流题型始终是:“材料+命题”、“材料+话题”、“材料+提示语”。可见,武汉市作文命题永远都是双响炮,材料对...

2012年专家指导高考满分作文36计之1:吃透内涵,依题行文——符合题意

...词典的认定或社会习惯形成的意义解读话题。如,2005年高考江西卷作文话题“脸”,在《现代汉词典》中“脸”有三个义项:一是面部,二是表情,三是情面、面子。据此,文章有下列几个立意方向:①以生动幽默的笔法,勾...

2012年专家指导高考满分作文36计之2:弄清关系,辩证说理——符合题意

...话题作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构成,如2005年高考作文话题三张全国卷的作文话题“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位置与价值”“铭记与忘记”等。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个要素之间,大多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

特别推荐备考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作文专家指导

一、战略篇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作文战略篇第1讲:高考作文特性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作文战略篇第2讲:高考作文素质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作文战略篇第3讲:掌握作文策略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作文战略篇第4讲,谨防作文误区2014年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