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导专题——高考作文议论文论证的层次性、思辨性与透彻性
Posted
篇首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本文为你选取作文专家指导专题——高考作文议论文论证的层次性、思辨性与透彻性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专家指导专题——高考作文议论文论证的层次性、思辨性与透彻性(1)
专家指导专题——高考作文议论文论证的层次性、思辨性与透彻性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隐而不显。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世界,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角色转换之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例文:角色转换之间824字】
如果年轻人与老人之间就某个问题观点产生分歧,且不论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总会用不屑的语气说:你懂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文章第一段明确地提出问题,明确身份的不同可能导致的冲突。】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吃过的盐”“走过的桥”这类“经验论”真的还能占上风吗?谁又能保证年轻一代创造的新文化不比传统文化丰富?【于具体的当下语境中,迅速提炼概念,命名为“经验论”,并对“经验论”提出质疑。】文化反哺不是凶恶的暗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年长一代也不必惊慌抗拒,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在不同的“道”之间,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往往会发生角色转换。【恰当地引经据典,以“道”为中心,表明在“道”的面前,角色的作用将不以年龄资历为依据,而是依从“道”的规律性。这就让论证转入对年少者有利的层面。】
很大一部分时间里,年长一辈是施教者,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向后辈讲述经久不衰的故事,描述所见所闻以及体会感悟。那么独特的习俗或是家族精神,构建起年轻一代文化根基,使之吸取传统文化土壤中丰厚的营养。年轻人这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这是全文论证最具辨析色彩的段落,有了辨析,才有深刻度。文化根基论,表明老者的经验并非一无可取,同时,告诉我们年少者的发展,离不开继承。这就突出了年少者的发展的不是空穴来风,表明角色的转换不是为转换而转换,而是因为要适应发展的需要,这照应了“道”的规律性,同时使得论证的依据更充分。论证往往要照顾对方可能存在的质疑,对方可能会问“难道年少者的创新就可以不依靠老者的指引和教育吗?此段辨析的重要性就在于不否认老者的根基的重要性,但除了根基,还要进一步的创造,下一段就在深化这一思路。】
当年轻一代吸收了足够的养分破土而出时,往往又会发现世界与长辈的描述不尽相同。年轻人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勇敢迎接大千世界缤纷多彩的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和现代的、民族的和世界的、阳光的和晦涩的各种文化,年轻人总能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由于这些额外的养料,年轻一代或许能成长地更快,有一天,超过了年长一辈。【年少者的优势和更多的创造的热情与探索的勇气,在此段中成为论据,“额外养料说”是作者的最重要的依据,虽然这无法成为饱和的论据,但有一定的说服力,此段从上段延伸而来,以“额外养料说”论证年少者角色的优势。这也是辨析。】
观察社会进程我们会发现,因为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年轻一辈的平均身高一般会超过前辈。同样的,因为思想观念的开放,年轻一辈的学习能力也强于前辈。于是,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强化前一段的论证,不断为角色转换的可能性提供论据,同时抓住生活条件\生命力\思想观念等关键依据为转换提供论据】
年轻人能从受教者转换成施教者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在创造文化,新文化中蕴含了鲜明的时代活力,这正是年长一辈所缺乏的。【最后概括实现角色转换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反哺与鸟类反哺一样是自然社会的正常现象。角色转换期间也可能发生一些冲突。面对冲突,我想年轻人即使变成了施教者也要给予长辈充分的尊重,一如雏鸟长大后仍要听取老鸟的经验;同时即使长辈不再是施教者,也不必认为地位受到了动摇,学无止境,见贤思齐,才能终身增长文化内涵。【再进入新的层面,论述角色转换的困难和少者\老者在冲突中应有的心态与各自的作用,这无疑将问题的讨论引入更深一层。】
只有不断地角色转换,才能使文化永葆新鲜,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之源。【再次强化中心论点,点明角色转换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提升文章的高度。】
【评点】文章朴实无华,但每一步都有依据,都有论证,不强词夺理,不夸夸其谈,不敷衍,不偷换概念,而是沿着核心主题步步深入,层层论述。虽然有些观点可商榷,但考虑到高考文章往往只能照顾到某一面的深刻,可算是好文章。
【案例分析二】05年高考满分作文(北京卷):说“安”
“安”字有很多含义,其中之一便是“安逸”,“安逸”其实是很多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态度。【不把话说死,可见其议论的审慎。】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一种安逸;“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安逸;然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后的一杯清茶、一壶酒也是一种安逸。安逸是一种释然,是一种随心,是一种大风大浪后的平静与享受。【马上将大风大浪与安逸联系在一起,自然,巧妙,迅速地将安逸的潜在的“消极因素”释放出,可见这个学生一上来就知道做一番“暗辩”。这个转折使他的文章往更具主流价值认同的层面上靠拢。因为爱安逸容易与懒惰划等号。事实上,这个论点的提出,是一个小小的冒险,因为作者要能说清楚陶渊明、周郎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存在着“积极的安逸”。若说不通,则全文不通。】
佛祖释迦牟尼放弃自己王子的奢侈生活,宁愿漂泊于世,苦求真理。最后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得到完善。他所追求的,就是一种安逸。这样的安逸不同于安于现状,是他在艰难的自我否定与自我升华中寻得的。这样的安逸也不等同于安乐。【论“小”之第一步,深化了“安”的内涵,这是通过比较,在比较中说清楚“安”的内在含义】他在找到完善的自我之后,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巡游世界、暗渡众生。因此,安逸,是找到真理后内心的平静,是修行自我后无私的奉献。【延伸,强化,“不,而是”的句式有效地阐明此处“安逸”的性质。】
陶渊明抛下尘世的功名利禄而归隐田园。无论是他曾幻想的武陵桃花源,还是他自己所经营的“草屋八九间”,他都在追求一种安逸。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想让物质的铜臭味破坏他心中的圣境。他的这份安逸,有别于一些人的逍遥快乐,有别于一些人的事不干己,而是希望回归农村的质朴、纯洁,回归人类本性的善良与自然。【释迦牟尼是自我升华式的精神安逸,而陶渊明的事例则是叛逆者回归自然式的安逸,两种类型不一样,安逸在此有了不同的心态,更细化,其内涵亦进一步丰富。不过,这进一步分析作者未做斩钉截铁判断。】
李白终生仕途不顺,屡遭排斥,但他可曾想到,后人眼中的他,没有被官场失利的阴影所遮蔽,而是一个“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情万丈的诗仙!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流传百年,世人称赞,又胜过了多少苦苦追求一官半职,终生逃不出科考的人!他的释然、豪爽,不也是一份安逸吗?不被名利所束缚,这份安逸,就是当时的皇帝也难以享有。没有这样的安逸、洒脱,李太白怎能留给后人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名句呢?【李白很多时候是很追求名利的,这个例子不好。】
安逸给予世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它不是众人分食的一块蛋糕。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埋藏着的一种态度。【太于丹了,这种布道语言的出现,恰恰是论证无力打算敷衍的开始。“安逸”平等吗?不平等。许多人事无法“安逸”的,因为外部条件不允许。】当我们奋斗一生,努力追求过自己的理想后,我们也许有了白发,也许皱纹爬上眼角,但此时,我们能够说,自己的能量曾经真正的释放,自己曾经真正拼搏过、付出过,即便没有来生,我们也不后悔。这时,我们得到了一种非常宝贵的东西——安逸,我们此时才真正能够微笑,能够宽容,能够无悔。【这儿所说的安逸与生命的关系略牵强点,应该抓住前头对“安”的分析,告诉读者普通老百姓的“安逸”也是同样有价值】
【案例分析三说“安”】
提起“安”字,你多半会看到国人微笑的脸,是啊,有谁不喜欢“安”呢,“安”就代表了稳定,代表了幸福,至少,国人多是如此看的。【从人们对“安”通常的反应开始议论,已经在准备挑战人们对“安”的看法,“居安思危”议题已经在悄悄地酝酿。】
这时想起了一个王朝的都城——长安。这座都城,古老却蓬勃,清淡而辉煌,它是大唐历史的见证,它有着动听的寓意——“长治久安”。在我看来历史不外乎乱世及治世,因此以治而安,安而成功,在这个“长治久安”的都城中,唐王朝的统治者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大业,成就了大唐在历史中的盛世,缔造了中国在世界的辉煌。而长安,仍然是静静地矗立,即使它有当时的繁华,纵然在百年的历史中也有过动荡,它仍矗立着,宠辱不惊,因为它的名字中充满了人们的希冀——“长治久安”,因而我们说,“安”字绝妙。【由一个盛世的都城的名称“长安”到一个没落王朝的都城“临安”,这个议论的线索当然不是仅仅是围绕着城市之名,而是分析国人心态中对“安”带来的辉煌带给我们的骄傲,说出“安”对于我们民族性的重要性。】
人们希望获得“安”,历代的统治者也在努力制造一个“安”的局面。【说明包括统治者在内也希望“安”,而不是求“动荡”。】
然而,真是“安”吗?【“安”只是暂时的,“安”的背后潜藏着危机,一句质疑,其实是对求“安”求“稳”的希望和可能的质疑,此处开始拓展其议论。】
为何我耳边总在回响着屈原哀怨的绝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什么呢?求君主的圣明,求百姓的福祉,求国家之“安”。为何我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位僵卧孤村的老者,那是陆游在吟诗吧,虽然“镜中衰鬓已先斑”,却仍挣扎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至死仍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而他不知道,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一隅之“安”,在那风景如画的临安,哈,恰又是一个“安”字,只可惜是“临时安定”。【这些具象化的典故都
可视为论据,以诗人的绝望和痛苦论证“不安”的严峻性是在我们的民族历程中是一种常态,而这种常态恰恰与“偷安心态”有关,“偷安”是一种负面的“安”,这种“安”最终会导致彻底的崩溃。偏安心态将导致脆弱的安,这是文章的主旨。】
那个在不安中求安的宋朝啊,悲凄的宋朝有易安居士携所有家当追随朝廷,而最后也只得叹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只是那执政者不是“人杰”,更不会,也不愿做“鬼雄”,她只愿在风雨飘摇中“一晌贪欢”,莫“辜负了窗前月明”就好。【由李清照的诗歌中非常巧妙地联系到“一晌贪欢”的“偷安”的统治者,至此段,由求安的可理解性和偷安的危险性已经获得辨析。“安”的内涵,由“求安”到“求安”不等于“偷安”,安定是要有尊严的安定,而不是奴隶式的安定、鸵鸟式的安定,这样的文章就不是简单地理解安的表面意义,而是第一步将“安”的意义界定为国之安定,祥和,再进一步分析“安定”不是求来的,也不是靠“偷安”能苟延残喘的,而是要清醒地意识到“安”是一种幸福,但对幸福的追求,是有条件的,一是这种幸福应该是一种有尊严的幸福,二是要看清楚幸福背后可能潜藏着危机,没有一定危机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是可值得警惕的。这就是议论,命题的议论文首先是要寻找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步步探讨这一问题,找出这一问题有可能导致的糊涂的认识,再进一步为论述正确观点寻求依据。】
于是我感叹,从古到今,国人一直在追求“安”,可能真如鲁迅先生所述,即使只是做奴隶吧,只要有安定的环境,那也是万幸了,所以我们一直坚信“跟着安定走,幸福向你招手”吗?所以我们可以抛弃土地,抛弃尊严吗?所以在动荡的晚清,我们签下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吗?
不要因为“安”而丧失了我们中国民族的气节,我们喜爱“安”,然而我们也要提防“安”,不要因一晌贪“安”,而蒙敝【应为“蔽”,评者注】了双眼。想吾泱泱大国,几千年基业,定要将“安”字慎选。
【评点】从“安”说到安乐繁荣,这是第一步的概括,由安乐繁荣,联系到历史上除了安乐繁荣,还有脆弱的繁荣,充满危险的繁荣,偷安的繁荣,并进一步提出居安思危的要点,这就是分析,这种分析中还包含着对盲目乐观片面追求安逸的批判。有概括,有分析,有批判,才是好的议论文。
【案例四、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原文之二:拒绝平庸】
福楼拜曾写过《庸见词典》一书,他在书中以戏谑的笔法列举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上盛行的"大多数"人的平庸的看法。这无疑是对平庸者的当头棒喝,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他那拒绝平庸的决绝态度。【一位对俗见处处嘲讽的法国作家的小册子引出文章,恰当,有见识,起笔好。同时,论点摆出来了,“大多数”中常常藏着庸见,观点鲜明。】
其中的诸多词条对当今社会仍有启发意义,如"咖啡--使人聪慧。要喝不加糖的","词典--那是无知都使用的。"许多人秉承着这样的平庸的社会性的见解,像"大多数"人那样庸庸碌碌地活着。
我们身边定然有这样的人在。他们即使变为"卡奴",也要用奢侈品,即使变成"房奴",也要拥有一个固定地址。他们或许活得像一句广告,或许活得像一部成功学,但无可否认,他们活得平庸。【进一步阐述金钱主宰下的“成功”观念其内核的“平庸”。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拒绝平庸并非是一味地盲从时代潮流的脚步,也不是故意地与大众的认识相忤逆,而是清醒地活着,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保持独立的人格,保持自由的精神。【全文灵魂性句子,辨析出观点的最明晰意义,告诉你拒绝平庸,既不奉迎,也不孤傲。议论将拒绝平庸的观点具体化,告诉读者这种态度的特性是什么,不是什么。】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顺从内心的指引,追寻自身的梦想,而舍弃了人们所认为的"好工作",孤身来到巴黎,克服病痛折磨,最终自我流放到一座小岛,创作了足以震惊世界的名画。他没有满足于地上六便士的眼光,而是追逐着心底那轮明月的清辉,拒绝了平庸,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当然,拒绝平庸而顺应内心,是有难度的。纵使是特立独行的韩寒也不能轻易地拒绝平庸。他曾立下不签售、不代言、不商业等等"12不"的规定,我们却仍看到了"我不是什么旗手,我就是我,我是韩寒"这样标榜自我的广告。在他对读者的连声道歉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无奈。【这样的议论显见再进一个层面,从拒绝平庸的意义到拒绝平庸的难度,哪怕是一位标榜特立独行的作家也难免沾染平庸的习见,例证特别好,发现反对平庸很可能堕落为平庸的广告。可见平庸的力量有多大。因为反对平庸本身在消费社会里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陷阱。】
作家们对此总是最敏锐的,鲁迅作品中的"帮闲"形象证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流血牺牲。【病句】纳博科夫的《云影•古堡•湖光》中一个不愿卷入集体活动而想独享美景的旅客被其他旅客干扰同化,最终被殴打致死。这些作家都敏锐地发现,要想让更多的人成功地拒绝平庸,还需要社会能够包容更多的异见。【此段议论不如前层次,但是有拓展,由自身抗拒诱惑的难度说到外部环境的包容度,都是从拒绝平庸这个论点出发。】
我想,社会环境固然重要,但要想在时代合唱的边缘有自己独吟的空地,仍需个人拒绝平庸的选择。不一味追随大流,也不刻意触碰逆鳞,这或许是拒绝平庸的最好态度。【合拢观点,再次辨析,再次表明立场。好文章。】
【案例分析五季节】
怀念从前,季节总如歌般行吟。当春来到时,就有“桃之夭夭”的景致;当夏来到时,就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机;当秋走近时,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当冬走近时,会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的韵致。
那该是怎样的乐趣,怎样的生活?
有四季伴你前行,生活的路多姿多彩,一路蜂忙蝶舞,一路花香弥漫。【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四季观。】
而如今?【反问引出当下“反季节”的悖谬。】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于是春天的草没有了立足之地;土地水泥化了,夏天的溪流没有了流淌的床;清洁工扫得勤快,秋天的落叶没有了归根之所;扫雪车多了,冬天的雪没有了消融之家。【城市化工业化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无疑使季节人工化,或者说人工迫使季节丧失了季节性。这种文章是议论文中能够自由挥洒才情的一种,是以形象化的语言进行论述,不应狭隘化地排斥此类优秀作文。否则尼采的文章都不能算议论文了。】
工厂的烟囱多了,挺拔的大树多了,宽阔的大道有了,山间宁静的小路没了。
哎,我们多么可怜啊。办公室一族无论严寒或酷暑,总有空调机调节室内温度。办公室似乎可以称得上“四季如春”,可君不见那里面的空气如何的污浊!【季节延伸到白领一族中,最具成功特征的人实际上牺牲很多,作者嘲笑这种“牺牲”,同时亦有所同情。】
一名演员,必须在酷夏顶着大太阳穿冬天的棉袄,还要对着摄影机微笑,显得“很温暖”。外面,明明大雪飘飘,她还要穿着清凉的夏装在台上演出,演出夏天的味道。【嘲弄的口吻,都是在论述背离季节之自然规律的荒谬性,这是以口语化形象化的语言批判这种形象。
可怜的人哪!
季节,如此与他们格格不入。季节很艰难地想走近他们,他们有些人却用手一挥,摆开了四季。
有的人汲汲追求,追求财富,追求地位名望,所以他们厌恶四季,一年到头只要能西装革履,风风光光就行。这些人,是季节该抛弃的人!【批判】
可是,绝大部分的人是可怜的。他们喜欢季节,可是他们的工作时间安排表上,没有安排与四季见面玩耍的时间。他们是被迫离开季节的。【原因】
能不可怜他们吗?【态度】
【案例分析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师】
化用钱学森一句惊世之问:“为何中国不出诺贝尔奖?”中国又为何不出大师?恐怕在光怪陆离纷繁嘈杂的现今社会下,我们自可从袁隆平这位不像大师的大师身上寻找答案。(能从材料中抽象出“大师”问题,并进一步质问,很不容易。)
话说回来,中国也经历过大师云集的时代。远的不说,近的就五四以来,陈寅恪、康有为、鲁迅、梅兰芳、“三钱”„„从科学领域至人文领域无不是星光璀璨。然而时代走入时代,许多基本的价值观似是被磨去了光泽,大师也难像钻石一样闪耀人心。事实上,民族的文化复兴需要大师的出现这一先决条件。因此,我们极有必要在这个时代呼唤大师。【我们需要大师,也曾经拥有过大师,今天更期待大师。】
罗曼、罗兰曾说:“没有伟大的品格断然不会有伟大的人。”所有天赋异秉才华聪明都首先服从于徐悲鸣所言“一意孤行”的“一意”,于我认为即责任感和必将为社会之建设做出贡献的意志。【原因之一】若无此意志,我们很难理解为何袁隆平要顶着烈日只为培育更高产的稻米,亦难理解钱学森为何放弃美国优裕的生活回国参与建设,梁思成夫妇为体力奔走于荒郊野岭采集中国建筑史的原始数据。“铁肩担肩义”的责任感是大师存在的必要条件,亦是人们从内心敬仰大师的情感所在。
要一生执着于“一意”,是极不容易的。人易被物质纷扰所影响,这于此时代犹甚。【困难】因此大师需清静之心态并将摒除内心的躁念。朱利安•本达曾对学者如此解释:“这其实应是一人不计较物质所得的群体,缘于他们的成就更多来精神层面。因此是说:我的国度不属于这功利世界”之人。袁隆平至今生活朴素,衣着如普通之农夫,毫无大师做派;居里夫人不为名誉所倾倒,后半生仍投身实验室的程度令爱因斯坦都为之佩服。这一切均说明对物质生活不过分地看重是对大师们“一意”强有力的辅佐。【进一步分析出现大师的必要条件。】
袁隆平平易近人,“稻穗下乘凉”以形象亦让我想起爱因斯坦的一件往事。某机构邀爱因斯坦前去演讲,爱因斯坦全无大师盛气凌人说教之意,竞令其司机前去。大师的成就固然高,然而能端平了自己不在名誉中膨胀了自己,仍能平和自然地“晒着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在稻穗下乘凉”的,犹需一种气度和境界。
章诒和曾说:“大师的产生一需个人造诣;二需师友相助;三需环境相佐。”在一个催生快速短期成果,以实际利益为标准的体制下确是难寻大师,寻得的或多为权术大师。大师诞生刻不容缓仍需安静纯净的土壤。也许在一个逐渐尊敬大师的国土里,大师们能千呼万唤始出来,在精神文化的领域中带回曾之绚烂。
宋代张载曾说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期待一位位如袁隆平般的大师级的人物,能让中国的精神文化复兴不再无从谈起。大师对民族的重要性
【案例七困境造就英才】
【此文章作者有更进一步提高议论文水平的才华和能力,可惜,作者不太明白议论文是要将论点剖开,加以分析,才有深刻的可能性。】
是谁,弹出世间绝唱?是那位双目失明的老者,无心世俗,灵魂得以升华。
是谁,吟出千古诗篇?是那位潇洒浪漫的诗仙,鄙弃官场,心灵得以自由。
是谁,造就一代王朝?是那位忍辱负重的小卒,心怀大志,生命得以永恒。
【此三段都不是议论,浪费。】
困境造就英才,平坦闲适的生活只会令人们麻木,如同终日行走在平地上的人永远无法品尝到屹立于高山之巅的快感,【高山之巅是困境吗?】在困境中生存,在困境中勃发,这也便是成功的必须。【此处提出观点,他人也很容易赞同这一观点,问题在于,你要分析的就是为什么在困境中才能勃发?要知道,在困境中也可能消沉、颓废、自我麻醉,甚至自我毁灭。那么,在困境中勃发的原因何在?】
牙买加的孩子大都是苦孩子,博尔特也不例外,他选择长跑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有优越的训练场地,没有良好的休息场所,他毫不介意,他只希望飞向自己的蓝天。然而,教练告诉他他并不适合长跑,而且短跑他并无优势,身高偏高,四肢协调不好。博尔特沉默了,但他的内心有自己的计划:每天坚持3个小时的跑步训练,坚持做四肢协调运动。日复一日,多少次汗水浸湿了衣服,多少次的摔伤,他都默默坚持,因为有梦在心中。金牌青睐的不是好吃懒做的人,而是“黑色闪电”博尔特。【例子陈述好,然而与博尔特相反的例子又有多少,光有这个案例无法论证困境出英才。关键要议论什么样的条件才可能在困境中催生英才。文章依然未进入分析层面。】
眼泪,放弃„„在困境面前都显得苍白,谁是谁的救世主?只有你自己,如果不想摔成一地绝望的碎末,那么勇敢起来,面对困境,相信困境造就英才。【作者应该突出:具有自我拯救能力的人,困境对其作用才是积极的、正面的。从这一点分析,论证才可能周密。】
当记忆的潮水缓缓流过心的河床,于是他来了,我始终不能忘记---霍金。他扭曲的身体让我惊讶,他超人的智慧让我叹服。只有他最能阐释生命的价值,坚强的意义。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仍献身于科学事业。不要说你遇到了困难想放弃,摸摸你的手和脚都还在,我们就没有资格轻言放弃。困境造就英才,你应该相信自己。【霍金只有一个,并且此处案例不是纵深,而是平行,此例与前例只有交相辉映之功用,缺乏进一步剖解的功力。】
长记邵丽华绚丽于舞台的美丽;长记李丽帮助孩子们筹集慈善基金的会心的笑容;长记来自异国的萨布利亚,纵使双目失明,但更多人从她的眼中看到了光明„„【依然是重复,同性质例子多了,但论证力并无加强。】
困境吹皱心里的一江春水,但生命之花于此却绽放得更美。
困境捉弄无数人的命运,但命运之神于此指明了新的方向。于是---
请谨记:困境造就英才。
【评点】文字很好,但不懂得论证,不了解论证的周密性的重要,止于同类案例原地踏步地重复观点,缺乏观点的拓展与延伸,如果能多分析逆境和困境什么样的因素有利于什么样的人发挥其潜在能力,文章就有说服力了。
【按例分析八付出与回报】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一种用心的付出,最终都会或多或少的回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努力的付出造出了“东方魔稻",为世界人民带来的福音。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付出与回报是呈正相关的。所以为了有满意的回报,我们必须用心付出。【袁隆平的案例已经超越了付出与回报,他的案例的特殊性不是付出与回报所能概括】
因为在商场上用心的付出,所以马云有了成为阿里巴巴CEO的回报。或许我们都会惊羡于马云现在的成功,然而当初他从一个普通的英语教师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商业精所付出的汗水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他坚强地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用心地付出自己的一切,所以他成功了。他的成功来源于他努力的付出,“阿里巴巴”这份礼物是他得到的应有的巨大的回报。马云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生唯有付出,才能有回报。【袁隆平恰恰不是商业化的成功人士,他成功之草根性是他最突出的特征。这样的案例对应于袁隆平
,不能说有错,但说服力不大。】
因为在体坛上有用心的付出,所以网球选手——李娜,再次站上最高的颂奖台,为中国体坛再创另一个奇迹。就如冰心奶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实的美丽,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艰辛的汗水,洒满了牺牲的亘雨"。可见李娜拥有“冠军”这个回报源于她对成功的执着,源于她不断地用心付出,不断地自我超越。所以她的回报来自于她的付出。我们应该学习这种付出的精神,去获取生命的馈赠。
同样因为在乐坛上用心的付出,歌星周杰伦用他的歌声牵引着无数年青人的心。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天王巨星。然而,在周杰伦刚刚出道之时,他仅是一个酒吧的唱手,他的创作无数次地限制片商无情的拒绝,但因为心中坚定的信念,他仍继续努力付出,不断找到自己的不足点,最终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他成为无数青年歌迷心中的“神”。周杰伦的成功告诉我们,有付出就有回报。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努力,用心地付出。’
相关参考
高考作文起步议论文如何进行层次展开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们经常采用逐层深入的写法。所谓逐层深入,就是论说的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办”,即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
2012年专家指导高考满分作文36计之4:思维严密,结构谨严——结构完整
结构严谨,就是构成文章的局部应该结合成一个完美统一的整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①完整性,有头有尾,各种要素齐备。记叙文要有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写某种应用文体要遵守...
深圳第三高级中学周志锋教学构想和反思:1.针对水平中等程度学生的作文实际实施教学,基本情况是:语言基本能表意,逻辑基本浅层单一,审题能力比较差,尤其是稍微抽象点的话题,很容易在具体转换后,被无关话题词...
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座:议论文结构的六种模式(模式一:议论文段标准模式:观点+材料+分析+小结由议论文的三要素引入议论文段常用结构模式:观点+材料+评论+小结示例一: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变幻。(观点)扎...
高考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训练(一)——并列式对于未来的思考(第一篇)未来,一个遥远的世界;未来,一个神秘的地方;未来,一种无穷的魅力。古往今来,世事变幻,社会在发展,历史在演进,未来,永远值得人们去思考...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十三:联想拓展法所谓“联想拓展”,就是根据某些相反或相同的事、物、情、人等,由此及彼,展开联想,用以论证自已的观点,是一种思路自由开阔、经常运用的议论方法。运用联想拓展法议论问题,往往...
[训练目的]综合运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使说理更令人信服。[复习指导]议论文是学生在各级各类应考或平时练笔中选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是因为不能恰当或综合运用议...
一、议论文写作三要素议论文主要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必须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二:以退为进法所谓“以退为进”,是指以退让作为进取的手段。军事上,“以退为进”,能更多地消灭对方;拳击时,“以退为进”,能更狠地击倒对方。如果将这种方法恰当地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就能够...
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作文之内容充实、中心明确升格
...还是含蓄,作者的感情倾向应明确,主题应明白。中心在议论文中就是基本观点或中心论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明确。一、如何做到内容充实呢?1.
2014年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经典议论文文摘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
一、高考考场高分攻略之议论文写作三部曲之入格——合格作文的写作思路议论文要入格,首先要把握好议论文的三要素,即一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论点,有充分的论据和有力的论证。(一)关于论点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中心...
寓言故事型一、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三:正反对比法所谓“正反对比”,就是正面和反面对比。对比的内容,既可以是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的对比;对比的形式,既可以是句式、词语的正反相照,也可以是时...
议论文写作技法之四:实例史据法所谓“实例史据”,就是通过列举事实、陈述例子、摘引历史故事来阐述道理,论证观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摆事实”,是一种最常见、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