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导专题——高考作文片面立论和语录堆砌

Posted

篇首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本文为你选取作文专家指导专题——高考作文片面立论和语录堆砌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专家指导专题——高考作文片面立论和语录堆砌(1)

专家指导专题——高考作文片面立论和语录堆砌

——从一篇高考作文“高分卷”谈“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应试作文模式的弊端

孙绍振

2012年高考作文评卷结束,不止一省出于某种胆怯,对作文试卷实行严格保密措施,外泄者以纪律严处。但是,在社会强烈的关切度面前,行政禁令显得脆弱异常,不到一个月,多省作文“优卷”赫然出现在《语文学习》上,并附有教师的评语。粗粗阅读之后,不禁心生忧虑,不论是作文,还是教师的评论,都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许多问题带有普遍性。乃随机抽样,以细读文本的原则来对之进行个案具体分析。

某省的作文试题给出的材料是:“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从命题来说,质量还是比较高的。题目提示了一对矛盾:一个是在有限的路程(空间)中尽可能花最少的时间,一个是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越过最长的路程(空间)。这有点接近美国托福作文命题原则:把相互矛盾的现象放在考生面前,迫使其全面思考,拿出自己的见解来。全面的立论应该是把两个方面都涵盖在论点(主题)中。但是,就目前披露的这篇“高分卷”而言,似乎并未抓住这两个方面,而是在一个方面片面展开。

作文的题目是“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给人以挺漂亮的印象。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那只西装革履的小兔子,一边飞奔一边看表,大喊着:“我没有时间了,来不及了。”此举映射现代人之嘴脸。我们生活的赛制被统一规划为运动场上的赛跑一般盲目,路程被定死,只需关注时间的毫厘之差。然而,生如逆旅,重要的并非时间的一分一秒,而是生命的纵横广远。

应该说,这段文字相当精彩,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念(主题):人生短暂(如逆旅),关键不在时间上争分夺秒,而应该在短时间中让生命有质量(纵横广远)。第二,这个论点不是以抽象的,而是以相当形象的语言表述的。但是,这个主题“生命的纵横广远”,究竟是什么意思,确切的内涵是什么,文章没有起码的解释。从上下文分析,“纵横广远”属于空间概念,批判现代人无视“路程被定死”,而痴迷于时间,忽略了空间,不言而喻的是生活的质量在赛程以外的空间。但是,文章并没有明确表述,因而主题显得含混。

如同法国文学家左拉所说的俏皮话:“人生只有两分半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的爱。”生而在世,最后尽归于圣经所言:“他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只可惜飞驰出的熏心利欲,使我们聚焦于“时间”之上。凡是锱铢必较于时间,且以时间为标杆,成为王开岭先生笔下的“像流水线产品”一样的人生,起点与终点划定,毫无意趣。

为了阐明前段的论点,文章举出左拉的格言“人生只有两分半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的爱。”粗浅地说,这和论点生命的“纵横广远”在内涵上是可以有关联的。但是,文章并未把这种关联推演出来。议论文的概念,尤其是主题句的概念应该是非常精确的。句子之间的关键词的逻辑联系应该非常严密。生命质量在于空间的“纵横广远”,与例证的“微笑”、“叹息”和“爱”在逻辑上却没有关联。严密的思维要求把“纵横广远”和“微笑”、“叹息”、“爱”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把“纵横广远”加以引申,例如,可以这样说,“纵横广远”并不仅仅是物理的空间,而且是心灵的空间,心灵的空间是丰富的,不仅仅是时间上竞争的紧迫,而且是精神的丰富(包括“微笑”和“叹息”),还有与竞争相反的互助(其最高层次应当是“爱”)。

接下去文章引用了圣经上的名言“他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圣经上的“他”,在英语里是大写的,指的是上帝。被上帝试炼了以后,自己就如精金,和论点“纵横广远”,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完全是思想控制不住语言,让语言干扰了、脱离了思路。接下去说:“凡是锱铢必较于时间,且以时间为标杆,成为王开岭先生笔下的‘像流水线产品’一样的人生,起点与终点划定,毫无意趣。”这种论断可谓片面到荒谬的程度。人的生命的质量固然有因时间所迫而失去内心的丰富和自由的,但是,与之相反,时间就是生命,人生的竞争取决于时间者比比皆是,不论是产品的创新、学术的发明、战事的胜算、策略的制定,每每取决于速度,取决于分秒之间。所谓先下手为强,捷足先登,寸阴寸金,都是从正面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的结晶,而事后诸葛亮、放马后炮、吃后悔药,则是从反面对虚度时间者的批判。和文章中的“熏心利欲”,和珍惜“时间”则毫无因果关系可言,完全是第六个手指。

论点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片面、荒谬和混乱呢?

其根源在第一段。作者在第一段就播下了种子。文章只抓住了题目的一个方面,可能是为了出奇制胜,一味强调争分夺秒就是生命质量的降低,把时间的争胜向消极方面绝对化地发挥:完全忽略了其积极方面。在固定的空间中尽可能缩短时间,也就是减少生命的消耗,这本身就是生命质量的提高。文章之所以如此武断,因为完全丢弃了题目的另一个方面:“人生中的赛跑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生命苦短,时间有限,走出更长的路程,就是取得更高的成效,不言而喻,单位时间利用率越高,生命的质量越高。题目表述两个方面的语言貌似矛盾,其实在提高生命的质量上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命题把统一隐藏在矛盾的背后,比之托福式的把矛盾明明白白地摆在考生面前,解题立意的难度显然更大。

诚然,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何妨转换视角重新审视生活之道?现今作为无可避免地沦陷在被催稿的阴影之下的文学工匠,正是因为赶时间,桎梏住了源头活水——创造力;成百上千的科学工作者为饱满热情所驱使,不停地赶时间,抢速度,却始终比不上爱因斯坦的一个响指。反思之后,我们真该学习《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查理,在众人低头争抢地上的“六便士”之时,抬头看见月亮,看见生命质量所在。

这一段论点接触到了题目的另一个方面,本来可以对矛盾中的统一加以发挥,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又回到前面的论点上去,这是议论文中常见的毛病,叫做论点徘徊、平面滑行。但是,这段文章更严重的毛病还在于,论据不真实。文学家被催稿,就一定会丧失创造力吗?鲁迅在他的学生孙伏园的不断催逼下,定期交出固定数量的文字,不是写成了现代文学的经典《阿Q正传》吗?如此例证,缺乏常识,不负责任,近于笑话。至于接下去说“成百上千的科学工作者为饱满热情所驱使,不停地赶时间,抢速度,却始终比不上爱因斯坦的一个响指”,好像爱因斯坦的成就,纯粹是心血来潮,如弹个响指一样招之即来,其实,爱因斯坦的成就来之不易。第一次考瑞士理工学院失败。大学毕业后两年(23岁)才被瑞士伯尔尼专利局雇佣。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学术,直到1905年(26岁)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这样艰巨的历程,却被作者歪曲为一个潇洒的响指。接下来文章说:“《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查理,在众人低头争抢地上的‘六便士’之时,抬头看见月亮,看见生命质量所在。”本来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深化主题(生命的质量在于其“纵横广远”,而不在时间),可是例子的结论却是“生命质量所在”,质量在哪里呢?没有任何阐释。这个关键概念的空洞,造成了主题的贫乏。就例子而言,对毛姆小说中的“月亮”与“六便士”的关系,起码应该交代一下,六便士是英

国最小的币值。据毛姆自己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很多青年人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毛姆喜欢这个说法,就用以作为书名。我们大抵可以理解为,应该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不要痴迷于微不足道的六便士的物质。对上述胡编乱造的爱因斯坦的故事、对毛姆的小说文不对题的论断,评点教师却称赞其“故事的新颖性”,明明论点极其片面,评点教师却赞赏其“立论的辩证性”。这就暴露了教师不但知识贫乏,而且对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和转化这样的基本常识,根本就是一窍不通。

如何应对“时间有限”的命论?自然是放下时间的焦点作用,关注内心,关注生命的纵横广远。

生命的纵横广远,是本篇也是本段的主题,已经重复了第三次了,如果能比前段揭示出更新、更深的内涵,则有意义,然而文章快结束了,还如开头一样,只是重复宣布,论点又一次徘徊,而且比之开头更加空洞、更加武断了。

圣伯夫形容苏格拉底与蒙田是“拥抱所有国家和所有时代”的„„

圣伯夫的话说得这么绝对,有没有片面性?本该反思一下,如果作者认为没有片面性,就应该有起码的阐明,苏格拉底和蒙田凭着什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居然拥抱了所有国家和时代?可惜,文章到此完全陷入了盲目性,论述到了完全不动脑筋的程度。蒙田和苏格拉底,起码就没有拥抱到孔夫子的时代,世界上几百种语言,起码有一半还没有把他们的书翻译出来,当然他们也就无从拥抱。

对此,我们应该能够理解。不朽的灵魂方能在时间的方寸之境中突围,增加生命的韧度。

这两句,似乎将主题,生命的质量及其纵横广远有所发展,提出“在时间的方寸之境中突围”,然而,突围的目标是什么呢?如何突围?至于“生命的韧度”和文章的主题(生命的“纵横广远”)在逻辑上对不上口径,这和议论文中概念与概念之意要严密联系是直接冲突的。生命的“韧度”以及它和“纵横广远”的关系是什么,作者显然都心中无数。

事实上,“事无两样,心有别”。

引文没有点明出自何处,其实出自辛弃疾的《贺新郎·老大那堪说》(《全宋词》第三册第1889页)。“事”是指金人入侵,山河破碎。“心有别”指对待同样的“事”,志士痛心疾首,而偏安权贵却歌舞升平。其意味就是时间紧迫中的“突围”,不争朝夕吗?这么说,倒是那些偏安的权贵在国难当头之际优哉游哉有道理了。

世界上不少伟大的创造,是由那些生命垂危的人完成的。

这样的说法简直可以说是闭着眼睛说瞎话,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伟大的创造并不是由生命垂危的人创造的。立论到这样的地步,就不但是不讲理,而且是公然藐视常识了。

试看台湾画家几米,便是在患病后幡然醒悟,不再为时间所困,而是拿起画笔,记录下生命的哀愁和更多美好的人情世故。

单独举一个例子说明论点,在逻辑学上犯了“孤证”的错误。其次,这个例子与前文爱因斯坦的例子直接矛盾,爱因斯坦的成功在二十几岁,并不在垂危时刻。议论文的起码要求是自圆其说,否则就是自相矛盾。直接相连的例证自相矛盾是很少的,行文距离较远,就容易顾头不顾尾。

要想赢得掌声,就不能放弃更不能混世!

这个论断与主题并不统一,而是隐含着矛盾,主题说是不要斤斤计较于时间,而“不能混世”就是时光不能虚度。

几米诠释着生活的真谛,生命不止是劳苦,生命更有诗意与远方。挣脱对时间的可怖迷信,方能体味世间风情与生命之美。

这话不但武断,没有论证,而且又一次自相矛盾。挣脱时间的束缚,不为时间所迫,固然可能体味生命之美,但是,这位漫画家在垂危之际,在极端有限的时间里,不争分夺秒能够作出作者所赞颂的成就吗?

凡心所向,素履之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正所谓生如逆旅,一苇以航,跳脱时间的束缚„„

“心向往之”、“生如逆旅”,与超脱时间的束缚,有什么因果关系?这里又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就是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

我们也可以大声喊出:“在千千万万的束缚中,我却感受生命的拥抱。”

从时间的束缚中解脱尚未充分论证,就想冲破千千万万的束缚,这完全是狂想。

这样的文章,总结起来至少

有如下毛病:第一,立论片面,武断;第二,连初级的论点与论据的统一都尚未达到;第三,论据胡编乱造;第四,论据前后相互矛盾;第五,论点前后不连贯;第六,文章越写越离题。议论文要求立论内涵明确,力求全面,避免片面,论点在具体分析中,在演绎过程中,保持一贯,不得跑题,但又不得徘徊重复,以层层深入为上,在深化过程中前后文的观点材料要严密统一,不得自相矛盾。这样的要求此文均未达到。即使考虑到当前中学作文实际水平,再考虑到文章的语言相当通顺,放宽尺度,以百分制计算,最多也只是七十分左右而已。令人忧虑的问题在于,不但该省的阅卷教师给予了高分,而且远在河北的教师也如此这般地称颂不已。

原因在哪里呢?我想,首先,教师的水平与其职责太不相称;其次,之所以产生这样可悲的现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教师们被这篇文章中的许多花言巧语迷惑了。当前流行着一种作文应试模式,叫做“名人开会,名言荟萃”。一篇只有八百字的文章,引用了至少六位名人:苏格拉底、蒙田、圣伯夫、左拉、毛姆、爱因斯坦,引用的名著则有《圣经》、《爱丽丝梦游仙境》、《月亮与六便士》。除此以外,还有未点名的,辛弃疾的词。还有“一苇以航,生如逆旅”,这是禅宗的典故。达摩来华,晋见梁武帝,话不投机。渡江北上魏都洛阳,没有船只,乃虔心借一苇以渡江。而另一和尚神光,因为不够虔诚,借一梱芦苇亦不得渡。还有“凡心所向,素履之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出自七堇年《尘曲》的《代序》。意思是凡我心所向往,就是穿着草鞋,也能到达。生命就像天地间的旅舍(典出李白“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哪怕大江在前,也可以像达摩踏一支芦苇从容渡过。其精神实质是虽然生命苦短,客观条件简朴,然而只要有达摩的精神,即可达到理想境地。这个引文的实质,只在信念,不在时间,和作者的主题风马牛不相及。

在这么“丰富”的权威语言和典故面前,教师可能有点眼花缭乱。殊不知,所有这些引文,就算是没有胡编乱造的,没有错误的,也都是他人的,是在不同时代,针对不同现象而发,其间并无现成的逻辑联系,因而是没有生命的。引用这些名言的作者的任务是将其消化,使其转化为自己的,起码应该将其以内在逻辑贯通起来。这就需要对之有所分析和批判,建构起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思路。但是,作者引用权威语录一味贪多,有些是一知半解,有些又含而混之肆意混淆,将不同意味的话语硬性铺排一番,编造了一个权威话语的迷魂阵。虽然眉毛胡子一把抓,但其“丰富性”却让迷信“名人开会,名言荟萃”的改卷教师产生某种自卑感,结果是眼大无光,把黄土当成金子。

这就提醒我们,议论文教学和文本解读有相通之处,那就是要对文本个案作细致的分析。但是,议论文教学理论比之文本分析更加贫乏,联系到近来《语文建设》上对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的某些批判文章,似乎对其根本精神,亦即论点与论据的统一未能充分地联系写作实际作细致的具体分析,并加以发展。从本文来看问题不仅仅是论点和论据的不统一,而且是论点与论点的不统一,论据与论据的不统一,观点的内涵在擦边中、在错位中转移,材料前后隐含着自相矛盾。议论文是理性的科学性思维,观点的高度客观性、严密的统一性是其生命,而在这里显而易见的混乱和荒谬却被权威语录和典故的表面连续掩盖了。

相关参考

专家指导专题——高考作文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

锤炼思想学习写得有文采所谓“思想”,就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锤炼思想,就是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边写边思考,最终达到思想深刻、有序。所谓“形式”是指文章外在的状态,表现内容很...

备考2012年高考作文“如何扣题”专家专题指导

1、巧用作文题,确保“双扣题”何谓双扣题?看看武汉市作文的命题风格,就不难知道,武汉市作文命题的主流题型始终是:“材料+命题”、“材料+话题”、“材料+提示语”。可见,武汉市作文命题永远都是双响炮,材料对...

专家指导专题——高考作文议论文离题、偏题现象的规避

深圳第三高级中学周志锋教学构想和反思:1.针对水平中等程度学生的作文实际实施教学,基本情况是:语言基本能表意,逻辑基本浅层单一,审题能力比较差,尤其是稍微抽象点的话题,很容易在具体转换后,被无关话题词...

专家指导专题——高考作文含蓄型材料作文的审题

唐江澎先生开设的一节作文指导课《材料作文审题训练》。这道作文题是这样的:美国明星教师罗恩·克拉克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优秀人格必须注重的55个细节。这些细节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小到餐桌礼仪...

专家指导专题——高考作文考前作文立意练习

高考语文考前作文立意练习1、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猎户邻居养的凶猛的猎犬常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让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都不以为然,猎狗咬伤了好几只羊羔。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到镇上的...

备考2013年高考议论文写作专题指导之提炼中心论点

...一种文体。2、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二、专题指导之提炼中心论点(一)了解论点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1、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

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向名家学习写好高考作文的开头

就考场作文来说,开头是作文在阅卷老师面前的第一次亮相,它将决定你所写的文章给阅卷老师所留下的第一印象。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印象好就意味着有了良好的开端,考场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考场...

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议论文结构的六种模式

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座:议论文结构的六种模式(模式一:议论文段标准模式:观点+材料+分析+小结由议论文的三要素引入议论文段常用结构模式:观点+材料+评论+小结示例一: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变幻。(观点)扎...

专家指导专题——高考作文议论文论证的层次性、思辨性与透彻性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人类社会也存在着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

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作文之内容充实、中心明确升格

“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用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显示文章的主题。记叙事情,能够写出事情的全貌及其重要细节;议论问题,能够运用充足的论据阐明问题的实质。“中心明确”就是一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作文之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升格

“感情真挚”是作者在情感表达、展示的过程中做到:具体而不空泛,真实而不虚假,自然而不做作。要求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喜怒哀乐,真情...

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作文之符合题意及升格

高考大纲中的《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将“符合题意”列为基础等级中的第一项。“符合题意”是指考生确立的中心、选取的材料、切入的角度都符合命题意图。命题意图的核心是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题)所要求...

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训练

高考议论文写作结构模式训练(一)——并列式对于未来的思考(第一篇)未来,一个遥远的世界;未来,一个神秘的地方;未来,一种无穷的魅力。古往今来,世事变幻,社会在发展,历史在演进,未来,永远值得人们去思考...

备考2015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记叙文写作方法范题分析

一、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

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专题讲解:材料作文分类审题训练

寓言故事型一、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