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问题作文何以得满分之九大启示2
Posted
篇首语: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本文为你选取作文高考问题作文何以得满分之九大启示2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高考问题作文何以得满分之九大启示2
[涉嫌抄袭引争议]
网友认为“变题”写作情有可原
在网上一个“2005年高考夺魁作文《执子与通子》成功的奥秘”的条目中,一位叫“郭庭平”的作者写道:“原来这篇高考夺魁作文源于一个异省学生在四年前写的习作!”
不过,郭庭平认为,“我一点也没有贬低这篇高考作文的意思,相反,我认为作为考生,能在看到题目的一瞬间,联想到自己读过的文章,并把它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上,并不是众人口诛笔伐的‘抄袭’,而是具有‘通子’的智慧,进行‘变题’写作,以求在最短时间内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最终饮到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酒’,值得庆贺。如果这位考生像‘执子’那样不知变通,恐怕也只能是‘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无疑这篇高考夺魁作文又一次为我们揭示了考场作文成功的一个奥秘:做写作‘通子’,行‘变题’写作,饮成功‘美酒’。”
“尖牙利嘴”的孙绍振力主宽容
与郭庭平持相同或近似观点的人士不在少数。连著名学者、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孙绍振也一改往常“尖牙利嘴”的习惯,他评价:从该“满分作文”看来,作者在短时间内把思路往不同方向伸展,具有较强的构思能力、驾驭能力和运用能力,是一位蛮有“语文素养”的学生。他说,中学生能把一些原始材料背下来加以巧妙发挥、组合,做到文从字顺,逻辑圆通,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比如举例子时,关于屈原、司马迁、苏东坡等的一些典故或名言,用到今年其他省份的作文考题如“安与不安”、“初渡”等,也是完全可以的,但不能简单地判定是“抄袭”,因为是考场作文,除非你能证明他是当场“抄的”,或是超过一半以上的文字都是一模一样。类似套用的考试作文以前也有发现,比如有一年全国卷写“诚信”,就发现好几位考生如出一辙,把2个不同的寓言合变为1个寓言来写,也不能判定这就是“抄袭”。
邓丽:我更多的是感到高兴
初见邓丽,我们很吃惊,原来文笔老到思想深邃的她还活脱脱是一副中学生模样。采访中,她始终带着腼腆的微笑,并再三强调,希望大家不要过多谈论此事,难为那位福建考生。
邓丽表示:“我仔细阅读了那篇获得高考满分的《执子与通子》,真的写得非常好,我想作者肯定也跟我一样喜欢语文,读过的书肯定也非常多。即使她在考前看过我写的《执子与通子》,但那也不能算做“抄袭”,甚至我比较欣赏她,她不正是一位语文功底扎实,又善于变通的“通子”吗?同时,如果我的习作能给她带来启发,帮助她在高考中获得满分,那我更多的也应该是感到高兴。”
章新华:满分应该打点折
指导老师章新华在采访中一直出言比较谨慎,他告诉我们:“《执子与通子》是我在去年高考前布置给学生的命题作文,当时邓丽基本就是在课堂上将这篇习作完成,我认为她写得非常成功,便立即在点评中写下了‘后生可畏!’。随后,我将这篇习作推荐给湘潭市一中的校报、校网站发表,后又被《语文天地》、《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等语文网站转载。我想,这位福建考生可能就是通过这些网站读到了邓丽的这篇习作。”
至于怎样看待该福建考生的这种做法,章老师表示:“我仔细比较了这两篇《执子与通子》,它们在标题、立意、构思选材上完全一样,语言上也有七处基本一样或完全一样,从这些方面看,该福建考生对邓丽的习作的确存在借鉴,所得满分应该打点折扣。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这位考生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见识广博,能活学活用。”
但是,章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他说:“这类事情已并不新鲜,满分作文原为抄袭的现象在近年的高考中每年都有,这可能与学生的备考方式有关,现在很多老师要求学生考前背几篇好文章,在考场中以“稍变应万变”,这种做法值不值得提倡确实需要探讨。”
在谈话中,章老师还特地拨通了一位高考语文阅卷老师的电话,询问在高考阅卷中如何评定作文的“抄袭或模仿”。该阅卷老师答复:“作文内容有一半或一半以上与原文雷同,可定为‘抄袭’,被确定为‘抄袭’后,所得分只能算作原得分的60%。如果只有一小部分与原文相同,定为‘模仿’,酌情给分。”
作家刘剑桦:福建考生不是“抄袭”
随后,我们就此事与著名作家刘剑桦进行了交谈。刘剑桦对此事主要提出了以下三点看法:
首先,应该把“抄袭”的概念弄清楚。《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抄袭”的定义是:把别人的作品或语句抄来当作自己的。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福建考生的做法不能称为“抄袭”。即使这位作者在考前曾看过邓丽的文章,也只能说从邓丽的文章中得到了启示。从另一方面看,我们还可以说这位考生很机智,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所读作品进行了很好的“重造”,她和邓丽都是“强手”。
其次,历届高考中都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我们现在着重要考虑的是这种“变通风”究竟好不好?这究竟是不是目前考试方式的弊端?
第三,媒体对于这种现象没必要大肆炒作,大家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争论这种现象究竟是不是抄袭,不如一起讨论如何指导学生们阅读,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使他们写出更多富有创意的文章。高考作文满分掩盖所有错误?
担心在分数的利诱下诚信被糟蹋
“从别人的劳动成果中得到启发,却在文中没有任何说明,连题目都懒得改了,满分作文作者傻得有点不可爱。”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学语文教师对记者说,“更要命的是,在高考分数的屏蔽下,什么错误似乎都可以原谅,什么瑕疵似乎都可以被掩盖和忽略!”
在这位老师看来,此篇文章是所有满分作文中“最优秀”的,尽管克隆的痕迹十分明显,但某些部分甚至比原文更为出色和漂亮,所以阅卷老师给满分在情理之中。
他说,从写作的角度看,我们没有否认继承和发展,从宋玉的辞到曹丕的诗就体现了承接关系。但是继承也好,模仿也好,一定要有“度”,一定要有创新的成分在里面,否则知识产权怎么得以保护?
他认为,满分作文作者犯的错误和少年作家郭敬明犯的错误有相似之处。郭在其畅销书《梦里花落知多少》中,剽窃了记者庄羽的作品《圈里圈外》,法院认定,《梦》剽窃《圈》中具有独创性的人物关系的内容,而且在12个主要情节上均与《圈》中相应的情节相同或者相似,在一般情节、语句上共57处与作品《圈》相同或者相近似,造成《梦》与《圈》整体上构成实质性相似,侵犯了庄羽的著作权。但郭敬明显然对此不与为然,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马东的采访时,被问及此问题,他采取了回避态度。在节目录制现场,许多观众表达了对郭的倾慕,表示“郭敬明抄得这么好,又这样畅销,说明他有才华”。因此马东很困惑:“在我看来,考试成绩不能来自于作弊,小说的主体结构不能来自于别人的构思,是任何年纪的人都应该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我相信有这种困惑的不止我一个人。”
在很多人对满分作文作者表示宽容和理解的同时,这位老师和马东一样困惑:“仅仅是因为考试作文,可以为了分数而不惜牺牲诚信,牺牲文品和人品一样重要的教育吗?”
这位老师说,郭敬明剽窃的作品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对原作者很不公平。从间接方面看,满分作文作者也是“赢利者”,比如多拿了分数,进了重点大学。显然这也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也许人们对于这两个案例的评判态度和立场不同,他担心的是,为了应试的需要,为了获得高分,谁都可以这样鼓励学生:“多背几篇好文章,到时变个花样套进去,反正评卷老师也不一定能辨别出来!”实际上,这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作文导向并不鲜见,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悲哀和不幸。
天下文章一大抄吗
一条鱼从菜场上买回来,进了你家厨房。不能因为你加了糖醋,或者添了辣椒酱油,你就当它不是鱼而是西红柿吧﹖如果你硬要那么干,鱼刺是要卡喉咙的。
这篇作文,立意跟人家相同,标题跟人家相同,结构跟人家相同,连一些语句和段落也跟人家相同。居然有那么多人,认为这不是抄袭,而是“有意模仿”,是作者“记忆力好”,是“一种变通”,是“消融了原文的精髓”,这让我诧异;更让我吃惊的是,我身边还有不少以文字谋生的朋友,甚至认为这篇作文比原文更精彩。这真是奇了怪啦!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被搅成了一锅糨糊?细想想,也不奇怪,这锅糨糊仅靠大勺是搅不成的,更关键的是锅下的那一把把添着的火。
所以,就文章比文章,还只是技术层面的讨论,意义不大。我看,更该深思的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赞赏此文?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也就想明白了为什么老有人在骂“天下文章一大抄”,也就想明白了为什么国际上老有人要跟我们打知识产权官司,也就想明白了为什么连北大的教授都把别人的著作“变通”成自己的,当然也更想明白了这位学生的校长为什么会对此事“淡然处之”。昨天的晚报上,不是还有一位研究生愤愤不平地说吗:“这个如果算抄袭的话,那博士论文不是很多抄袭?”
网络时代,写作不再是少数人“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事业,但独创性总要有的吧。现代社会,变得多元了宽容了,但是非标准还是应该有的吧。再高明的抄袭,终究还是抄袭。我们可以指责现有的教学方向,可以质问现有的评价体系,可以原谅这个只有十八九岁的学生,也可以祝福她的前程,但我们总不能这样对她竖大拇指吧:你抄得好抄得妙啊!(晓坡)
我希望作文不再千篇一律
我看了关于“满分作文是抄袭行为”之后,作为一个学生我深有感触,写作是一种能力,它用来记述个人的事件、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但抄袭时就失去了这一意义,也不值得效仿。当写作作为一种考题出现时,所带来的是对得分的关注,无论是原创还是抄袭,只要得分高就行,学生为了得高分,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包括抄袭,本校语文教师说过:“可以把几篇好文章拼起来,没人会说抄袭。”但这样失去了写作的意义。也反映了教育界以分论高低的现象,是学生和教师还有教育界人士的一大悲哀。我不希望将来高分作文会是千篇一律的文章。不要让它再继续!(一读者)
不可原谅的是作文教学的导向
惊闻今年高考满分作文有抄袭之嫌,在深感诧异之余也觉得情有可原。但是情有可原的是学生,不可原谅的是作文教学的导向。目前,高考作文越来越趋向于“语文素养”的考察,然而何谓“语文素养”?因为考试,“语文素养”已经被歪曲了。现在的“语文素养”考察要求学生能够纵横古今,在文章中运用大量诗句。背诵诗句当然是无可厚非,可是当把能够背诵诗句作为语文素养的体现,那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高考作文在语文科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迫使学生不得不极度重视作文的训练。为了获得高分,为了体现自己的所谓“语文素养”,“背诵”似乎成了一条捷径,或者说是必经之路。《资治通鉴》的白话版原本是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但现在似乎成了应付高考的工具——据说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有许多是《资治通鉴》的节选。随着语文考试的改革,市面上又出现许多语文素养“速成”书籍,一篇篇短小的历史故事,一段段名人的趣闻轶事都成为学生的必“背”材料。语文素养,在高考作文的指挥下,成为了背诵的代名词。我市的这位作者会在高考前读过这篇类似的文章是正常的,他会背诵,并在高考中“灵活运用”也就情有可原了。
令人难过的是,连一位我省的语文改革先驱也认为这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从作家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并没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成为作家,但是每一个学生在将来都要踏入社会。古人云:文以载道。这才是语文素养的根本体现!根据目前的作文导向,学生们根本无须关心社会,他们要做的就是沉浸在“语文素养”的速成教材中,作文只是一个获得高分的工具。作为一个基础学科,语文的教学应该是为社会服务的,学生们不应该只知道
相关参考
四.文化的具象情结,永远是不断撩拨起人心激动的重要元素。阅卷者因这种具象情结的亲近乃至青睐,沉浸在难以名状的回忆与回味中,阅卷场上偷得一闲,终得在浓浓的文化氛围渲染中消解了诸如拔高思想、矫饰情感、文辞...
...规律总结成八个字:“脱胎换骨,占铁成金。”作为一篇高考作文的《执子与通子》这篇文章,无疑是一篇“脱胎换骨,占铁成金”的好文章,它与邓丽一文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从主题来说,作者更倾心于肯定执著于人生者。这
normalalign=left>6、费滢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篇文字精彩但偏离题意的作文?这一点我倒一点不奇怪。因为中国中学生,尤其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几乎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性太差。从费滢在网上参与的讨论看,她...
滴水之恩,以何报?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说在你困难时帮助过你的,你就需要在别人危难时报答他。滴水之恩,何以报?春天阳光普照大地时,用温度回报了小河,让小河的冰层消逝,使它能够欢快地流淌...
如果没有乌鸦反哺,老鸦何以安享晚年?如果没有幼羊跪乳,老羊何以终其余生?如果没有感恩之情,世界怎会如此阳光明媚?船主的酬谢折射他的感恩之情。感恩,让生命之花常开不败!感恩父母,让亲情如蜜如怡。不管你身处何...
高三家长高考考前最关心的九大问题文/启良春华有人说,高考就像一场激烈刺激的比赛,考验的不仅是赛场上选手的实力,也有赛场边观众的神经。考生们正在紧张地复习准备时,家长们的心理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孩子成绩不...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细节的问题,细节处理得好,往往可能事半功倍,反之,不但事情难圆满,而且还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后果很严重。船主与漆工的故事,显然就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试想,如果不是漆...
第三讲结构匠心篇(六)(二)层进式结构例文?? 引议联结式引,就是对原材料作概述、摘要,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特别提醒:要取其精要,不要照搬照抄。议,是针对前面提出的观点,利用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
时维六月,序属仲夏。榴花绽红,清荷吐绿,轻舟晚楫香风细;鸳鸯戏水,白鹤亮翅,柳枝摇曳湖水平。乘假日,风吹衣袂,花迎树阴;望繁星,夏解人意,月又明空。忆往昔,唐风宋韵,过长街十里,尽是人间繁华;叹而今,...
树求禽兽以携,遭拒;结实以静候,则咸相食,其籽得传。《劝学》有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然他物何以愿为我所用?盖因其腹中有物,非空也。人,只有自我修行,价值昭彰,才可求他人赏识,所谓“桃李不言...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这美妙的事物,便是我们创造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细节的问题,细节处理得好,往往可能事半功倍,反之,不但事情难圆满,而且还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后果很严重。船主与漆工的故事,显然就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试想,如果不是漆...
家长必知高考九大细节 当高考进入100天倒计时,考生们正在紧张地复习准备时,家长们的心理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孩子成绩不理想怎么办,孩子情绪不好怎么办,孩子有早恋倾向怎么办?这些问题都让家长们挠头不...
高考高分作文的九大特点(二)高分作文必定有自己的思想。请先看一段2003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当美国呼啸的导弹如流星般闪耀在阿富汗的上空时,许多国人竟为“恐怖大王”本?拉登捏一把汗;当日本遭受特大级灾难——地震时,...
三十六计中不论是“擒贼擒王”的直取要害,还是“釜底抽薪”的巧避锋芒,它们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能够适时抓住主要矛盾,就像材料中老师能够先放大石块,将分量重的东西优先安排。因此,懂得抓住重点问题,是取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