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记叙的技巧

Posted

篇首语: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本文为你选取作文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记叙的技巧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记叙的技巧(1)

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记叙的技巧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这是对《左传》作者左丘明叙事本领的高度赞扬。记叙有种种技巧,头绪再乱也能整理得井然有序,孤零零的事可想办法辅助、支撑,呆板的能够让它活起来,直通通的可使它曲折起伏,俗气的能使它典雅,干枯的可使它丰满,运用的奥妙存乎一心。

记叙为什么要讲究技巧呢?仍然用刘熙载的话来说:"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无寓,则为偶人矣。"意思是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有的寓含某种道理,有的寓含某种情意,有的寓含某种气质,有的寓含某种识见。

如果没有目的,为叙事而叙事,那么这种叙事就像用土、木、金、石等制成的人像,是没有生命力的。叙事如此,记人、写景、状物,无不如此。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把这目的娓娓动听地告诉别人,就得学习和锻炼记叙的技巧。

文心絮语

写文章要善于记叙,记叙是写作的最为基础的基本功。一件事如果连时间、地点、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都叙述不清楚,怎么还谈得上描写、抒情、议论?又怎么能写好文章呢?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也无论是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实用文,都离不开叙述。至于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常见的参观记、游记、回忆录、传记以及新闻报导、通讯、特写等等,更是以记叙为主。

记叙要具体,记出活生生的人和事,切忌空空洞洞,言之无物,用一些漂亮的形容词。"具体"建筑在仔细观察、了解熟悉的基础上,如果对所记的人、所叙的事不认识、不了解,只能就现象笼统地大而化之地说几句,那就达不到表达的目的。如《蟹爪兰》一文中对蟹爪兰的叙述:"十月初的一天,我无意中发现这蟹爪兰的叶片厚实了,顶尖上还长了个米粒大的花蕾。我顿时喜出望外,立刻将它移到屋前的窗台上,霜降过后又搬进了室内。

"但见花骨朵一天天长大,慢慢由绿变红,渐渐的,个头竟超过了枸杞果。终于,十一月廿六日那天,萼片张开了;翌日,花瓣也全都展开。花冠是玫瑰红的,甚是惹眼;更令人叫绝的是那花的姿态,虽然长在一枝低垂的叶片上,却倔强地昂着头,与水平线约成15度角。六片花瓣各分上下,上面的三片向前上方伸展着,底下的三片向后上方翘着。花心里,一簇浅黄色的雄蕊伸向前方,上面又伸出一枝比雄蕊长半公分的雌蕊,顶部还有麦粒状的疙瘩,雌蕊也是玫瑰红的,并且被"麦粒"压出个弯弯的弧度。从整体看,活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小凤凰,煞是精巧别致。"时间、地点、所记述的对象叙说得一清二楚。花开的过程,花开的姿态,花瓣的分布、花心的颜色与组成,都作了具体的叙述,使读者觉得蟹爪兰就在眼前。如果不作具体叙述,而说它好看啊,美丽啊,像个小凤凰啊,就不能给人以具体清晰的印象。引文的最后一句打比方,是在上文具体叙述的基础上进行的,犹如点睛之笔,增加形象性、生动性。

是否事事在文章中均要如此具体而详尽的叙述呢?不是。如果事事详写、细写,文章就会流于冗长,臃肿不堪。记叙哪些该详、该细,哪些该简、该概括,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而定。细写能显才华,而概括叙述,更要看思维的功力,文字的简练。如记述闻一多先生的生平,根据闻先生在文学创作、古典文学研究上的卓越贡献和参加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业绩,可书写洋洋数十万言,而朱自清以极其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闻先生的生平,仅用了400字。他是这样说的:

"在成都召开的追悼李、闻大会上,由我报告闻先生的生平事略。我与闻先生有十多年的交游,对闻先生的学问、为人极为推崇,对闻先生的死甚为愤慨!并曾经为此写了两篇文章在成都发表。我把闻先生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他在山东大学的时代,这时他的著作如《死水》,在表面上虽是阴暗的,但是里面却孕育着希望。闻先生这一时期是中国优秀的新诗人,他爱国,他肯帮助青年。闻先生第二阶段是从民国二十一年到死前两年,这一阶段里,他伏首研究《楚辞》、《诗经》、《易经》等古书,他好像是脱离了现实,实际上他还是在现实中。他依然肯帮助青年,与青年常在一起生活。第三个阶段是最近两年,闻先生积极参加了民主运动,为中国的民主而奋斗。他没有政治野心,不想升官发财,仅仅为了民主,而遭惨死。暴徒们这种卑鄙无耻的手段,没有一个人不愤慨!闻先生的思想转变是因为政治上的黑暗与实际生活的逼迫。他教育青年,又为青年所鼓舞!闻先生一生中,有一个一贯的精神,这就是他的爱国精神。"

中心多么突出,条理多么清楚,爱憎多么分明。十几句话就概括了闻先生的生平。他的为人、他的学术、他的著作、他的精神都作了实实在在的具体介绍;对闻先生的推崇、敬佩,对暴徒们的愤慨、斥责,溢于纸上。这种概括记叙的技巧令人惊叹。如果对所记对象缺乏深刻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不高强,是难以做到的。

概括记叙在报纸上的新闻报道中常见到。如1992年7月28日《新民晚报》专稿:"七月廿二日,在全世界到处可见的‘万宝路'香烟广告中扮演健壮勇猛的男模特韦恩?麦克拉伦因患肺癌去世,终年五十一岁。麦克拉伦有廿五年的烟龄,两年前被诊断患上这一绝症后,便摇身一变为反吸烟斗士。据他的母亲说,他临终时忠告世人:烟草会害死你的,我就是活生生的证据。"短短几行字,就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说清楚了。

细写与概述在一篇文章中经常交替使用,互相穿插,这样文章就重点突出,错落有致。

按照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来划分记叙的方法,有顺叙、倒叙、插叙。先发生的事先说,后发生的事后说,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记叙,叫做顺叙。绝大部分记叙性的文章都采用这种方法,如上文说到的叙述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就是按时间先后为序记叙的。运用这种方法,最忌平铺直叙,报流水账,要注意材料的取舍、详略,注意概述和细述的交替使用,还要注意其他的记叙技巧,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倒叙是先说事件的结局,或先叙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引人注目的片断,然后再按事件发展的J顷序来记叙。如鲁迅的《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典型形象,故事的情节安排就是用了倒叙的方法。先把祥林嫂在"祝福"中的悲惨结局提到文章的第一部分来写,然后再叙述她的半生事迹。采用这样的方法,为的是服从主题的需要。文章一开头就创造了悲剧的氛围,下面记叙主人公悲惨的生活经历,顺势而下,容易感人。采用这种记叙方法,有两点须注意:一是把事情的结局或事情发展中的精彩片断提到开头写,然后还应按事件发展的先后从头说起,并不是不按顺序随便叙述;二是倒叙与顺叙的榫头要接好,在倒叙转为顺叙时过渡要自然,要有一定的句子作明显的标志。如《祝福》第一部分是倒叙,倒叙结束时这样写:"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这样就告诉读者倒叙已到此结束,下面转入往事的追述,从头说起。插叙是插入一个片断。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个片断。运用这种方法须注意:插入的内容要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事件有关,否则游离于主题之外,就成为赘笔;插入的起讫部分要衔接好.使它成为文章的有机部分。如《故乡》写"我"回到老家,准备变卖房屋,把母亲接走,这是文章的中心事件。母亲和"我"谈到闰土时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句话实际上是暗示要出现与闰土有关的事情。于是,文章立刻写道:"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到插叙部分的内容。少年闰土月下瓜田刺猹、雪地捕鸟的事叙完,文章又写道:"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这好极!他,--怎样?.........显然,两个"忽而"标明了插叙的起讫部分,原来被切断的中心事件的叙述用"这好极!他--怎样......"接上了。由于衔接得紧密,过渡得自然,主线清晰,插叙场景生动。插叙可使文笔起伏多姿,但不能随意乱用,插叙的内容不能太多,

不能喧宾夺主,要服从文章主题的需要。

除上述三种方法外,还有补叙和平叙。补叙就是补充的叙述,用少量文字对叙述的主要事作必要的补充说明,目的使主要事件的叙述更为明确,更为完整。如《仙霞纪险》是记述游仙霞的情况,行文到大半,补叙了这样一段:"据书上的记载,则仙霞岭高三百六十级,凡二十四曲,有五关,七十峰等,我们因为是从半腰里上去的,所以所走的只是关门所在的那一段。"文章补叙书上的记载,使人了解仙霞的全貌,对"险"加深认识。一般说,补叙没有情节,只是解开读者阅读这篇文章时想了解的或者困惑的问题。因此,运用补叙须紧凑,不能节外生枝。平叙是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事情。复杂的记叙文常用这种方法,因为涉及的人物比较多,事情在两件以上,又比较复杂,为了把线索理清楚,突出中心,可以先分叙,后合叙,或者先合叙,再分叙,再合叙。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写抢救山西平陆民工食物中毒的事。主题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一时间内,地点虽不同,但人们都围绕这件事在活动。作者记叙这样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就采取了平叙的方法。按时间顺序,把材料分成若干部分,在同一时间内发生的不同事情分开来叙述。这样处理,情节紧凑,场面感人。

在写记叙类文章时,不管采用上述什么记叙方法,都有个叙述人的口吻身分问题,也就是人称问题。在叙述故事时作者以"我"的身分写所见、所闻、所感,是第一人称;由故事中人物自己的口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用"他"或"他们"来表述,是第三人称。用第一人称叙述真实亲切,但是由于"我"的活动范围毕竟有限,不在"我"的见闻范围之内就不能叙述了。运用第一人称记叙时,要防止超越"我"的限制,否则就不合理了。如写在千里之外的某人的语言、动作,无在场的人介绍,又不是"我"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记叙就不合理了。用第三人称叙述,作者旁观地向读者介绍某件事某几件事,就不受"我"的限制,也就是不受时间、不受空间的限制,写的内容可更丰满,更广阔。大部分作品,尤其是小说,记叙人和事,都用第三人称。还有一种是用"你"、"你们"来述说,有人称为第二人称,实际上不是以第一人称叙述,就是以第三人称叙述。如《周总理,你在哪里》,全篇都以"你"出现,其实是作者柯岩向读者诉说衷肠,表达悼念、爱戴的感情,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叙事记人由于表达主题、表达浓郁感情的需要,可转换人称。如《安塞腰鼓》是抓住安塞腰鼓的精髓,刻画陕北农民坚韧顽强的生存状态中进发出来的活力。文章用第三人称"他们"来写的,行文到一半,作者写:"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作者叙述、描绘安塞腰鼓令人震撼的场景时,情不可遏,因而直呼"黄土高原",用"你"来表达,赞扬黄土高原的气派,赞扬陕北后生的生命活力。文章从用"他们"转到用"你",是作者表达灼热感情的需要。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用怎样的人称,要根据主题、题材的需要;写到中途要转换人称,同样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如果随便更换.将线索不清,破坏文章的整体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古人说:"人贵直,文贵曲。"叙事记人的文章,尤其用顺叙方法写的,要能引人入胜,须讲究记叙技巧,在尺水中兴波。常用的技巧有:

巧设悬念。悬念是指人们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看电影电视,欣赏戏曲,关心故事情节发展,关心人物命运的一种紧张心情。文章中巧设悬念,就是布下疑阵,而不加解答,激发读者急切地往下读的兴趣,直至全文读完才恍然大悟。如《驿路梨花》,故事很简单,但叙述得峰回路转,曲折多姿,引人入胜。文章记述了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和她的小妹妹在十几年中相继地照料一间路旁小茅屋,为过往行人提供方便的故事。故事中设置了一个个悬念。山间行夜路,如找不到住处,只能在深山露宿了。就在着急之际,看到梨花,看到梨树林边的小茅屋,但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巧设悬念。行路的两人住下以后正在猜房子的主人是谁时,来了瑶族老人,原以为老人是小屋主人,哪知老人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主人家是谁"呢?又是一个悬念。从老人口中得知梨花小姑娘为了帮助过路人。第二天见到梨树丛中闪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以为其中必有梨花,必有小屋的主人,谁知又不是。文章终了,谜底才揭开,小屋原来是解放军盖的,梨花学习解放军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妹妹接过任务。这样层层布疑,又层层解疑,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巧用抑扬。叙事记人要善于用抑扬的手法。抑,抑制,向下压;扬,褒扬,向上举。文章用抑扬的方法可欲抑先扬,欲扬先抑,欲扬先扬,欲抑先抑。用得比较多的是前两种。如《记一辆纺车》,文章开头用一唱三叹的笔调写对自己使用过的纺车的怀念,说"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按一般的思路,既然对纺车如此深情,应该立即颂扬一番,可偏偏不是这样,作者紧接着是写它的普通,平凡:"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说它普通,一来是它的车架、轮子、锭子跟一般农村用的手摇纺车没什么两样;二来是它是延安上千上万辆纺车中的一辆......"讲它"普通"的目的,在于颂扬它的"不普通"。"在延安,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使用的",因为它帮助抗日根据地的人们"粉碎了敌人困死我们的阴谋","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方法,在虚虚实实之中曲折地表达感情,加强表达效果。

借宾衬主。文中所写的人、事、景、物,不可能每一样都是主体,如果样样是"主",文章将密不通风,不成为文章了。任何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相比较、相矛盾而存在的,有主必有次,有远就有近。文章要写中心事件,要刻画主要人物,就要用陪衬。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知睹影知竿乃妙。"显然,"睹影如竿"看到竿的影子可知竿的形象,这才是妙在其中。也就是写事物的反面、对面、旁面,来折射主体,突出主体。这就是借宾衬主。上面举的《驿路梨花》除巧设悬念外,以宾衬主也十分出色。文章以小姑娘梨花为主,为什么要以她为主呢?用作者彭荆风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因为她们小,代表未来。如果写成人,写党支部书记,这在《驿路梨花》的特定环境中,可能不会有小姑娘们活泼感人"。为了表达这个写作意图,文中用瑶族老人扛米向小屋主人道谢的情节陪衬,用"我"、"老余"、瑶族老人给小屋屋顶加草、挖深屋后排水沟陪衬,"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用解放军盖小屋陪衬,以人衬人,以事衬事,主宾分明,曲折感人。以宾衬主,可以正衬,可以反衬。上面举的例子是正面陪衬。反面衬托如以丑衬美,以恶衬善,可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

散文中还常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文章应紧扣中心来写,也就是要"擒"住,但为了使内容更丰满,主旨揭示得更完备,更深刻,常常放开来写,似乎与主旨关系不大,"纵"开去。其实,"纵"是为了更好的"擒"。如《白杨礼赞》,文章开头提出白杨树,按写作主旨应具体描述,加以赞美,作者未这样处理,而是宕开一笔,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似乎与主题关系不大。实际亡叙述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使白杨树更能显示"伟丈夫"的气质。这样,文章就有了波澜。

运用上述种种记叙的技巧,一要符合生活的逻辑,虽是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二是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不能为技巧而技巧,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

在记叙类文章中,记叙常和议论、抒情结合。记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和抒情是记叙的深化。前面举例说到的《蟹爪兰》在具体叙述之后,作者这样写:

"真让人费解,这样一枝并不引人注目的小花,为什么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从母体分离之后,自生根系,且孕育花蕾,把美好献给人间,时仅三月有余。特别是它那昂首怒放的神态,仿佛在向我示威。我彻底为它的精神折服了。因为这小小的生灵在死亡的威胁面前并没有屈服,而是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在极艰苦的环境下,它那生命的火花非但没有熄灭,反而越烧越旺。从生根于盆沿那贫瘠的土地,到开出绚丽的花朵,它艰难的跋涉,不倦的追求,直到实现最终的目标。这精神,这气质,难道不值得敬佩?

"然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命运的打击面前却有精神颓废者,更有甚者自绝于世,一了百了。这气度,这胆识,又怎能与小小的蟹爪兰相比?

"凝视着那神采飞扬的小花,眼前倏然幻化出‘雄鹰的斯克'的雄健舞姿,耳边仿佛响起了激越昂扬的乐曲。刹那间,舞姿越来越清晰,乐曲越来越高亢,连‘小凤凰'也腾空而起了。哦,人类并不乏生活的强者!愿蟹爪兰枝繁、叶繁、叶茂、花更美;愿‘雄鹰的斯克'的乐章响彻环宇!"

显然,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因为记叙要"四有"(上文已述),要有明确的目的,不是为叙而叙。文章记叙蟹爪兰目的在以生活的哲理给人以启示,所以要发表议论,画龙点睛。这三段议论、抒情很有层次,首先是就物议物,通过议论揭示物的本质,也就是通过对蟹爪兰的议论,揭示它寓含的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与气质。接着由此及彼,由物及人,贬无抗争精神的弱者,一褒一贬,曲折有致。最后把花与人结合起来,抒发对生活的强者的颂扬之情。记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深化了主题。

议论、抒情切忌冗长,关键在要有点睛之笔。

佳作借鉴灯火多少年来,在我心中有一个隐秘的喜悦的诗句,这就是:"灯火……"怎么就是这么两个字?你也许会觉得奇怪吧。可是,它,给我的启示却是丰富极了。不过,仔细追索一下,最初,原也只是像每个人在漆黑的夜晚,对一点小小的火光,总是加倍珍惜、加倍喜爱一样。你想,那红红的火焰,怎么地充满活力,叫你欣然,叫你振奋;还看那淡黄的,因而显得平静、温暖的光圈;还有为黎明之前那颗最亮的星星,光芒像翅膀一样,闪烁不定,因此,爱生活的人,爱光明也就爱灯火。我想每人都可以举出上万桩关于灯火的印象。对我来说,最早的一点,是我作为一个青年人,从家中走出。那是一个深夜,走到巷口回头一看,看见门口还亮着一星灯火。所以留下这个印象,我想和当时那"风雨如磐闇故园"的国家、民族危急的形势有关。日本人把炮火带到家乡,我不能不在这关头,决然离去。去哪里?茫然。但总要战斗。战斗,也许在风霜中,也许在雨雪下。但不管怎样,这个战斗的信念那时却是已经牢牢下定了的。这一推敲,也就可以推测到,那最初的一星灯火的记忆,原和自己生活上的突然发生的巨变,和自己当时的心情,满腔热血的志向分不开的。可是,认真地形成一句美的诗,或说一种诗意,这"灯火……"两字开始在我心里茁壮成长,却是若干年之后,在东北解放战争那冰天雪地之中。在严寒的松花江原野上,冬天踏着积雪,夏天趟着急流,我却从灯火,体会到一种特殊的温暖。有时,夜行军前,冒着漫天的风雪,受着严寒的侵袭,多少山岩间的陡坡,多少密林中的小径,隐蔽,肃静,只听见风声,嚓嚓的脚步声、喘气声。夜漆黑得举起自己的手都看不见。汗流了,还是紧紧走。气喘了,还是紧紧走。可是,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星黄黄灯火。那时,这灯火多么亲呀,你想四周全是黑夜,寒冷,只那一星灯火,那是多么温暖呀!就像从远方归来,突然看见自家窗上的灯火。我们到了宿营地了。那灯火可真亲热呢!那是人民的手给你点亮的灯火。门开了,走进去,一种暖和的家庭气息扑在脸上。房东老大爷、老大娘、大嫂子、小妹妹在那灯光之下,亲切地招待着你。这真是人间最大的温暖,温暖的还不在火,温暖的是一家劳动人民的心。就这样,转战着,一目一回换着不同的宿营地点,但每一个宿营地的人都像自家人一样亲。从那以后,这一星灯火,就对我有着无限的魅力了。像一个小小的金钥匙,一个小小的亮门窗,我觉得这一星灯火,它沟通着我与普天下的劳动人民的感情。我们转战到哪里,人们都点一盏灯火欢迎我们。这时,在我来说,已经不是最初自家门口那一星灯火,而是万家灯火了。灯火,现在随着生活的变化、时代的变化,也变化了。灯火,已经成了社会主义新世界生活的闪光。我还是非常非常喜爱灯火。那快乐的火焰:呀!那温暖的火焰呀!那跳荡着红光的火焰,那闪射着雪亮光芒的火焰呀!不论是油的火焰,电的火焰,它总是生活的火焰,生命的火焰。我从轮船甲板上张望过我们海港上那像万千颗钻石熠熠发光的灯火,我从飞机上俯瞰过我们像发亮的海洋一样的城市的灯火,我在我们的大森林里看过那漂流在河流上时明时灭的一星灯火,我从飞驰的卡车上欣赏过我们那工地上星海般闪烁的灯火。就以我们住的北京来说,你如果住在乡间,夜间入城,灯火渐渐多了,亮了,但当你到了长安街,你就觉得那好看的灯光像两条正在向前飞舞的火龙,而你感到夜为白昼所代替。如若说白昼是太阳赐予的,而这灯光却是人自己创造的。创造它,为了战胜黑暗,使光明永在。战争给我带来一句诗:"灯火……"现在战争过去了,可是在我的心中,却永远永远地留下那个灯火。虽然我们整个新世界都在闪闪发光,但在我心中,那细小的一星灯火还是明亮,它是不会熄灭的灯火。

这篇散文节选自《红玛瑙集》,作者刘白羽。这篇文章文情并茂,叙事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思想深邃,给人以深

深的启迪。文章内容前后跨度几十年,要把事情叙述清楚十分不易。首先,选择了一个极好的角度--灯火,物虽小,但内涵丰富,延伸、想像、开拓的余地极大。以"灯火"为线索,贯串全文,把几十年中发生的事有机地组合起来,成为完整的篇章。作者一开始就巧设悬念,说"多少年来,在我心中有一个隐秘的喜悦的诗句,这就是:'灯火……'"为什么这个诗句是"隐秘的"、"喜悦的"?既然是"诗句",又为什么只有"灯火"一个词?又为什么"灯火"后面加个省略号?这个问题一提出,就能立即激起读者急于想知道底细的愿望,激起读者胸中的浪花,这样开篇符合读者对象的阅读心理,是成功的设计。文章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体验,本已真切感人,而作者巧妙在文章起笔以后,立即采用了与读者谈心的口吻,说:"怎么就是这么两个字?你也许会觉得奇怪吧……你想,那红红的火焰,怎样地充满活力,叫你欣然,叫你振奋……"作者犹如站在你面前与你对话,向你诉说感受,而诉说时,又充分调动你的生活经验,调动你的想象力,这样用笔,就在设置悬念的基础上,增添了与读者思想感情上的联系,进一步在读者心中掀起阅读的波澜。"灯火"的谜底还远远没有揭晓,已有如此的吸引力。文中概括叙述和细致叙述交替使用,便所叙事情疏密相间,起伏有致。如第三段记自己关于灯火的第一个印象,写得十分细致。先叙作为一个青年人从家中出走的时间、地点以及留下"灯火"第一个印象的具体场景,接着叙述为什么会留下凉个印象的社会背景,然后再叙当时的抱负与信念,最后记今日对这件事的推测和认识。把事情放到社会大背景上来认识。事情的原委介绍得一清二楚,纹丝不乱。在这件事具体叙述之前,用了概括叙述,说"我想每人都可以举出上万桩关于灯火的印象",是怎样上万桩的印象,就不展开叙述了,因为主题表达没有这个需要。又如第六段中,有些内容也是概括叙述:"我从轮船甲板上张望过我们海港上那像万千颗钻石熠熠发光的灯火,我从飞机上俯瞰过我们像发亮的海洋一样的城市的灯火,我在我们的大森林里看过那漂在河流上的时明时灭的一星灯火,我从飞驰的卡车上欣赏过我们那工地上星海般闪烁的灯火。"显然,作者在这儿用排比句写不同场地所见到的灯火的情景,每一个场景如展开写,可以内容十分丰富,而这儿高度浓缩,一个场景仅一句话,所以是概述。但从中我们可体会到:概括叙述绝不是说空话,它同样要求写得具体。句子中海港上的灯火、城市的灯火、河流上的灯火、工地上的灯火,用三个比喻、一个形容来描述,具体而形象。文章用倒叙的手法先设置悬念,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灯火……"这个诗句形成、茁壮成长和永不熄灭的过程。作者截取了三个生活横断面,充满感情地一一叙来,每个横断面有鲜明的特征,而三个横断面层层递进,不断开拓新的意境。首先把门口亮着的一星灯火与热血满腔的青年的志向紧密相连,灯火象征志向,志向追求灯火,追求光明,离家出走,义无反顾。接着,把一星一星组合成的万家灯火与转战在风天雪地中的解放战争紧密相连,灯火给战士送温暖,灯火象征着劳动人民的心,万家灯火在战士心中点燃。最后,把灯火与闪闪发光的社会主义新世界生活紧密相连,灯火是快乐的象征,是温暖的象征,它显示了无限的创造力,战胜黑暗,使光明永存。在层层深入地开拓意境的同时,主题的深意被开掘。由热血青年的个人追求光明、追求理想,发展到革命战争年代与普天下劳动人民心相近,情相连,追求共同的光明,共同的理想,再发展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新生活闪闪发光,灯火灿烂辉煌,心中追求理想的一星灯火永不熄灭。这个主题是一名热血青年献身革命的思想历程的记录,是一名老战士历经战火考验而今又投入新生活建设的心声的吐露。"灯火"是心中的火种,照亮了数十年人生的征程。为什么"隐秘"?因为对它的认识不断扩展,不断深化,其中奥秘只有自己最为知晓。为什么"喜悦"?因为终于驱走了黑暗,迎来了光明。全文终了,悬念解开。然而,不寻常处在结尾又起波澜。已经是整个新世界闪闪发光,但心中一星灯火依然明亮。这就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与回味。习作评说人间自有真理在我要说的是我的朋友和他的107封信的故事。我的这个朋友,在我五岁的时候就认识了,他比我大三四岁。那时候,只顾一个劲儿地玩,甚至连他大眼小眼都没注意。他最喜欢的游戏是"好人抓坏人"。他次次都当好人,把我这个"坏人"追得满院子"哇哇"大叫。他妈妈站在阳台上骂他:"这是闹着玩,让让妹妹,给她赢算了。"他总停下来,很男子汉气地回答他母亲:"你懂什么?她已经不是妹妹了,是坏人!坏人我就要抓!"说罢,出其不意一把将我逮住,我又一阵大叫。后来,听说他爸爸提升了,就搬了家。临走的时候,我还高兴地站在阳台上,对他大声说:"再见喽!好人。"他倒是很留恋的样子,在大门口磨蹭了很久,最后,装得很气恼的样子,哇啦哇啦大喊:"坏蛋,坏蛋,我再也不理你了。"她妈妈气得将他拽走,我站在阳台上开心地直拍手。当他们乘坐的吉普车一溜烟地没了影,只有扬起的尘埃在阳光里飞舞时,我突然觉得那样难过,心里那样空荡,趴在阳台上"嘤嘤"地抽泣起来……童年的伙伴就给这样一辆军黄色的吉普车带走了。童年就在我的玩闹里流逝了。当我再一次见到他时,我已经是个初三的学生了,而他已是个高三的学生。那年的暑假,我去了他家,只知道他的新家比老家好,未料想这样漂亮。去的时候他父母都不在。他毫不在乎地坐在客厅地板上,剪着一些无价值的画报。我已经找不到童年时他的一点影子了。他穿着邋里邋遢,整个人晒在太阳里,直往外滋油。尽管这样,没有给我一丝的健康感,相反觉得他浑身有一层病态的灰色。收音机开着,放着一种什么地方剧,咿咿呀呀,没法听懂。显然,主人心不在焉,根本忘掉它的存在。"嘿!"我讪讪地打招呼,"你好吗?"他继续剪画报,将男人的头像贴在泳装女人身上。胶水翻在地上,他也装作没看见。"不大好。"他懒洋洋地回答。"胶水,胶水……打翻了……"我走过去要给他拾胶水瓶子。"你别动,让它去!"他大喝一声,吓得我赶忙缩回手。一时间,很窘。"你在哪个学校念书?"他问,很突然。我本来在发呆,又一惊,突然有一个熟悉的感觉,好像小时候,他出奇不意地一把逮住我似的。"嗯?XXX中学。"我回答。他继续剪,我局促不安僵立在那里。终于,我放弃了继续僵下去的念头,他已不是昨天的他了,我不能奢求一个人一成不变。"没什么事情,是来看看你爸妈的,既然不在,那我改天再来……"我嗫嚅着,并向外走。"妈跟爸已经离婚了,到这儿你只能看一个。"他一半嘲讽,一半漠然。突然他一把揪住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他一阵风地将我拖入另一个房间。这房间大概是他的,很乱,还有股怪味。他从一个抽屉里捧出一大堆信,扔在我面前,接着又捧出一大堆,"哗啦"又扔了过来,雪片似的信全"沉淀"在我周围。"看!"我的惊诧和莫名一下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童年时的默契和顺从。坐下来,随意抽出一封,展开,安安静静念。他甚至还给我倒了杯桔汁。是了,这便是我的这个朋友的故事。他从初二开始,点点滴滴,全写在这些信中。信的开头没有称呼,字迹大都很潦草,大概写的时候他无法控制他的情绪,所有细节串在一道,就是他父亲在搞贪污。母亲劝过,可没有用。最后,母亲受不了担惊受怕的日子,与父亲离了婚。母亲想到过揭发,最终没有这个勇气。现在轮到我这个朋友矛盾和挣扎了。他想摆脱却摆脱不了,因为他跟他母亲一样,爱他的父亲。我静静地看完,数了数,一共106封,长长出了口气。我的这个朋友坐在窗台上抽烟,红星一灭一亮。这个问题历来是最严酷和现实的,在真理和亲情中选择。"你怎么想?"他沉沉地问。我抚抚额头:"我也不知道,要是我,可能,可能……我不知道。""原来我总以为自己比母亲要强,现在知道这个事情,很难……我生活靠他,他一入狱,我将无法上大学……"他喷出一口烟。"有这样的事?"我问,随即便懂了。供他上大学将是他父亲。又一想:"那你再跟你妈妈谈谈?""不,没有用。即使我能上大学……那么,那么,那么,也不能见他入狱……你说是不是?"他不是在问我,而是在问他自己。平时再多的大道理在现实问题中是那样苍自。我这个旁观者用大道理去搪塞他是很容易的,但是他是我的朋友。暮色已涌入屋内。我突然说:"有这么一个游戏,叫'好人抓坏人',参加游戏一定要遵守规则。是坏人,那么就是坏人,他不是你的朋友、兄弟、姐妹或者、或者……或者别的什么人。是好人就一定要抓住坏人,否则坏人胜利,好人失败。"他一下子回过头,眼睛亮如寒星。"这个游戏,我从没输过,是么?""要赢也不容易,要跌倒,可能难免会流血……"我和他都明白,这血将从心里流出来,未必能止住。后来,他给我看他第107封信。我没有拆开,问他可不可为它贴邮票。我们买了一张很普通的邮票,小心翼翼地贴好,几乎虔诚地送到信箱口,我看他,后悔还来得及,他看着我,将信投了进去。马路上人来人往,这样嘈杂,没有人会知道站在信筒边的男孩为真理做出了怎样的牺牲。也许多年来,他第一次这样轻松,但是多年来,他第一次流下了眼泪。邪恶不在自己的身边不知它的杀伤力,邪恶不在自己身边不知道真理正义的昂贵。我的这个朋友的父亲也许会对妻子的软弱而沾沾自喜,他不会想到儿子会"出卖"他。但人间自有真理在。也许真理很昂贵,但是我的这个朋友不会后悔,他喜欢"好人抓坏人"的游戏,他总能赢!这篇作文是一位初三学生参加作文比赛当场写的,叙事清楚,情节起伏曲折,可读性强。文章一开始设置了一个令人惊奇的悬念一--107封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习作者没有比较迅速地回答,而是采用了欲擒先纵的记叙方法,娓娓地叙述故事。全文要解的谜应该是"107封信"的内容和写这些信的原委,但习作者却撒开来写,用相当篇幅写"好人抓坏人"的游戏,记朋友搬家离别时的生动而又滑稽的场景,叙朋友剪贴画报头像的无聊动作,似乎撒得很开,与主题无多少关系,其实,"纵"是为了"擒"。"他从一个抽屉里捧出一大堆信,扔在我面前,接着又捧出一大堆,'哗啦'又扔了过来,雪片似的信全'沉淀'在我周围",行文到一半,才接触到信。然后记叙"我"怎样读106封信,信的内容是什么。至此,才知道没有童年时代和朋友玩"好人抓坏人"游戏的叙述,没有临别时洋溢儿童稚气的依依不舍,就不可能有让"我"看信的情节,"纵"的目的是为了"擒"。朋友剪贴画报头像的情景,着力描写无聊、病态的灰色,以表面现象的"纵"突出内心世界的矛盾和挣扎。这样表达,已能尺水兴波。习作者仍未把"谜底"和盘托出,还留下一笔,再掀波澜。文首说讲述的是关于"107封信"的故事,现在只看到"106封",还有一封呢?又是一个悬念。于是故事情节继续发展,文末揭示谜底,主题深意显露纸上。习作者巧设悬念,故事引人入胜。文中把童年时代"好人抓坏人"的游戏,和现实生活中"好人抓坏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以游戏为铺垫,刻画人物性格,连缀故事情节,促进故事发展。

相关参考

展翅飞翔

...阵歌声,它们是歌唱家黄鹂和百灵的杰作,它们的歌声,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让人陶醉,再向前飞是瀑布,几只小鹿在那喝水,旁边有几棵果树,一只只猴子向上爬着,摘着各种瓜果。穿过瀑布,全身湿淋淋的了,展现眼前的...

我的老师

...上课内容十分精彩而且幽默风趣,能引人入胜。她的声音娓娓动听,宛如山间的清泉缓缓流进我的心田。上课时,我们回答问题,回

师恩难忘

...课方式十分独特,每教一课都要变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述。我的印象中依然记得有个故事的大意

数三国英雄

...贯中的生花妙笔下,《三国演义》拥有一个个引人入胜、娓娓动听的故事:热血沸腾的桃园三结义,英雄惜英雄的煮酒论英雄,欲擒故纵的七擒孟获、礼贤下士的三顾茅庐,勇冠三军的大战长坂坡……纵观三国,英雄人物更是数...

谢谢您,付老师

...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课堂上,她那传神的目光加上娓娓动听的语调是那么引人入胜,仿佛身临其境;每当有同学成绩退步时,她就用鼓励的眼神代替严厉的训斥。同学们

森林之游

...桌上的菜食美味可口,大家吃得都开开心心,袋鼠拉的琴娓娓动听,小狗的文章被贴到了墙上,真是引人入胜呀,我驻足观看着......宴会后,熊妈妈带我们游玩

我的牛老师

...你们讲个故事吧。”同学们立刻安静下来,老师讲得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我的老师是本书

...不断。有一次我们学乘法交换律,何老师编了一个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三个小朋友第一个拉着第二个,第二个拉着第三个一起做游戏。后来呀,他们调换位置,第一个站到第二个的位置,第二个站到...

我爱音乐初三作文600字

...生命是没有价值的。这句话说的很对,我也非常喜欢那些娓娓动听的音乐。我喜欢著名音乐家贺绿洒的音乐《牧童短笛》。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仿佛已经到了那里。蓝蓝的天空,白色的云朵笼罩着这座山,这座山山青水秀。忽然...

师恩难忘 感恩语文老师400字作文

...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学校的校长。朱老师讲课娓娓动听,每次讲课都好像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上学期,她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很难忘,课上她带我们欣赏了如诗如画的九寨沟风景:天上瑶池——五彩池;蓝色大...

成长真好作文 成长真好作文600字

...好作文成长真好作文(一)成长是一个音乐盒,里面载满娓娓动听的歌;成长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里面有我“酸甜苦辣”的>故事;成长是一幅惟妙惟肖的话,里面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到家,只顾...

老师我想对你说——读《师恩难忘》有感

...开始教书。他教书的方法很奇特,每学一篇课文,他总是娓娓动听地讲一篇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作者常常听的入迷,久久不能忘记。当我读到有一年我到家乡去,在村边……我原本以为作者只会向年迈的田老师问个好。但我错了...

生活名言警句

...富细腻;有的人坎坎坷坷,千磨万难,但他的人生之书却引人入胜;有的人飞黄腾达,青云有路,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不堪卒度。』『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最美的不一定是最可爱...

我敬佩的一个人作100字 我敬佩的一个人600字

...能说会道的嘴。上课时,施老师给我们讲课,施老师讲课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从孔子到鲁迅;从改革开放到神“7”问天……他都能侃侃而谈。开学初,施老师就给我们上了一堂班队课,告诉了我们人生的道理。她比

2015年高考作文系统写作指导——四要领写就亮丽记叙文

...文正如好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故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了故事性的记叙文,即便文笔一般,文章也差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