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巧作,织锦成文--联缀组合

Posted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为你选取作文精工巧作,织锦成文--联缀组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精工巧作,织锦成文--联缀组合(1)

精工巧作,织锦成文--联缀组合

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物,有充实的内容;而且要言之有理,有令人信服的道理,开人心窍的思想;还要言之有序,按照一定的规律联缀组合,织成美好的篇章。

任何一篇文章要做到表达上的"言之有序",须在谋篇布局上精工巧作。好比盖房子,尽管砖瓦、木材、钢筋、水泥等等建筑材料准备齐全,但怎么结构,怎么布局,很要一番斟酌。清朝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到结构篇章时指出:"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动斧斤(古代砍树木的工具)之前须考虑房子里什么地方建厅堂,什么地方开门,栋和梁各需要怎样的木材,一句话,盖房子前先要把框架结构设计好,否则丢这忘那,边盖边改,事倍而功半。写文章如建造房屋,下笔前要把文章的框架结构谋划好。

文心絮语

谋篇布局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在主题的统帅下,把表现主题的有关材料进行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么展开,怎么过渡,怎么结尾,有条不紊地组成完整的篇章。古代文章家认为"章有章法",认真按章法办事,能使文章"首尾开阉、繁简奇正,各极其度"。当然,谋篇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地运用。

谋篇布局涉及到文章的各个部分,如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以及贯串全文各个部分的线索等等。文章的整篇要谋划,文章的各个部分要巧安排。把握每个方面的要求,写出来的文章就能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繁简得当。

谋篇布局最为重要的准则是要突出文章的主题。

在谈文章的立意时,已经谈到"意犹帅也",文章的主题、写作的主旨,是文章的将领,统帅,"兵随将转";文中的词句、篇章犹如兵卒,听统帅调遣。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是首新诗,热情赞颂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为了突出这个主题,诗的起始段开门见山地捧出人生哲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运用两组对立的概念,造成强烈的悬念,犹如奇峰突起,警钟骤鸣,提出人生的实质性问题后,诗进入第二层次。分别对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的两种人具体描写,具体写他们对人民的态度,对个人名利的态度和对生活目的的追求。第三层次写人民对这两种人的态度。每个层次又各有三个小段组合而成。这样组织材料,中心突出,条理分明,褒什么,贬什么,一清二楚。简单的诗歌、文章是如此,复杂的文章更要注意突出中心,犹如一棵大树,枝叶十分繁茂,如果不按一定的脉理组合,势必连主干也不清楚了。材料十分丰富的文章,空间转换多,时间跨度大的,更要精工细作,丝丝线线都要梳理清楚,把每个材料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安排得井然有序,千万不能材料凌乱或随意堆砌,以致淹没主题。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同样道理;文章要完美,整体布局十分重要。

谋篇布局要遵循的另一准则是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和人的思维的逻辑规律。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任何事物有它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内在因素,有外在条件,结构反映这些事物的篇章时,要深入地认识,准确地反映。例如贾祖璋的科学小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先安排说明花的物质基础的材料,然后安排从物理学原理、从生理上需要说明的材料,再安排从进化的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说明的材料。从物质基础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材料是文章的核心材料,所以放在文章的首要位置,这样安排符合花朵呈现红色、呈现蓝色、呈现紫色的根本原因,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人工选择虽有许多功劳,但大大晚于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亿万年前就有,而人工选择仅二三百年,从客观事物本来面貌看,先说明自然选择,再说明人工选择是合适的。用文章反映客观事物,不可能是照相机摄像,原封不动,它需要经过头脑过滤,加工,更有条理地表现出来。如上例所说,形成和影响花儿色彩的因素--内在的、外在的很多,布局谋篇就须把这些在脑子里加工,然后分别主次,把从不同角度说明的材料编织起来,织锦成文,使读者读后留下清晰的印象。

谋篇布局须有清晰的线索。

要把众多的材料连缀组合成有机的整体,须用一根线索贯串。如果说,材料是散落在地的一颗颗珠子,而线索的作用就是把这一颗颗珠子穿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饰物。不同体裁的文章贯串材料的线索各有自己的特点。就记叙类文章说,常以景、物、人、事、时间、空间、感情等为线索结构材料。

以景为线索,往往抓住景的特征,把材料串联起来。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般说,冬天寒风呼啸,雪花纷飞,济南的冬天不一样,特别是"温晴"。文中描写的阳光、小山、白雪、绿水等等材料,用"温晴"贯串,济南冬天的奇景便跃然纸上。以物为线索结构全文,"物"在文中推动事件线索或情节的发展。如《七根火柴》写的是红军长征中过草地的故事。从红军战士卢进勇极度饥寒,需要火而无火,重伤的无名战士胸藏火柴而不用,牺牲前把火柴交给卢进勇,卢进勇把火柴交给组织、交给同志,无边的黑夜里,燃起一簇簇熊熊的篝火,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七根火柴串联,情节紧凑,结构完整。以人的某些特征、某些细节为线索,结构全文。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子情,这种情通过对父亲形象的刻画来表现。文章以"背影"形象贯串全文,结构材料。文中四次出现"背影",由起笔的点题,造成悬念,到对"背影"的具体描绘,线索清晰,真情感人。以事为线索结构全文,在记叙文中也常见。如《多收了三五斗》写的是旧社会农民丰收反而受灾的辛酸故事。文中以旧毡帽朋友进镇粜米这件事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粜米时的受侮,购物时内心的矛盾,船头上表现的反抗意识的萌发,按照事件的发展有顺序地得到表达。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同样可以把众多的材料串联起来。如《海滨仲夏夜》就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展现海滨夜色的层层变幻,把"夕阳落山不久"、"夕阳逐渐西沉"、"夜色加浓"等有关晚霞、海浪、启明星、灯光等等材料串起来,成为篇章。空间位置转换也常用来作为记叙类文章的线索。如《雨中登泰山》就是以作者登泰山的足迹所到之处为线索,随着空间位置的转换,把自岱宗坊至南天门长约20华里的中轴线上的飞瀑、祠庙、翠松、古柏、洞天、云海等等景物穿起来,展现雨中泰山美丽的画卷。有些文章乍看材料似乎很散,但仔细剖析,就可发现有思想感情的线索贯串其中。如《我的老师》就是以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把"她从来不打骂我们"、"她教我们跳舞"、"节日带我们去玩"、"教我们读诗"、"一件小事"、"放假时更不愿离开她"、"夜里迷迷糊糊找蔡老师"等等材料连缀组合,构成感人的篇章。有些文章的线索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人民的勤务员》,中心思想是赞颂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把文中五个故事组合起来的线索正是中心思想。

有些记叙类文章内容比较繁杂,要把材料组织得井然有序,作者常采用两条线索。有的可一明一暗,有的可一主一副。明、暗也好,主、副也好,都为了突出主题。如鲁迅的《药》就是两条线索。小茶馆业主华老栓一家的遭遇是明线,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夏瑜被害是暗线,两条线索交织的关键是买人血馒头治病。两条线索把四个场景结构起来,表达深刻的主题--揭露辛亥革命前后反对统治阶级镇压革命与毒害人民的罪行,总结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群众的教训。又如,《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也是双线结构。记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以时间为顺序的线索,是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趋向和结局为副线。主线与副线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这种罪恶的野蛮制度的极端憎恨。

作家张抗抗曾这样说:"单线条的结构,使人一目了然,像一片小树林,优美、恬静,然而双线条、多线条的结构可以组成气势宏大的森林。"初学写作的人要学会用各种单线结构材料。学习用双线结构篇章时,要十分注意两条线索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是毫不相干的,或有矛盾的、不协调的。多线条往往是大部头著作,初学写作者力所不能及。但阅读时多加注意,能从中受启发。

议论类文章线索主要抓合乎逻辑。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这样,就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能济事。"显然,论证某一观点时,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论证过程中,有一线索联结各部分材料。不论用什么方法论述,循着最初提出问题围绕中心论证的线索不变。如《谈骨气》,这篇短文开宗明义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以此为红线,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有关材料联缀起来,环环相扣,有说服力地论证观点。

谋篇布局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文章切忌糊成一片,乱麻一把,眉目不清。布局上杂乱无章,即使内容比较好,读者也无法理解。

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首先要对文章的整体进行谋画,也就是说先搭好全篇文章的架子,处理好先后、主次、详略三对关系。明确文章的主旨以后,要审视能表达主旨的各种材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材料为主,哪些材料比较次要,详细写什么,简略写什么,都要紧扣主旨通盘考虑。如果说一件事颠颠倒倒,又缺乏必要的交代,别人就看不明白。通篇考虑布局,可采用横式的方法结构材料,可采用纵式,也可纵横交错。如朱自清的《春》,先总画春的轮廓,迎春;再细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人",绘春;最后是颂春。从全文看,迎春、绘春、颂春三组材料并列;再从具体描绘的部分看,五个材料也是并列的。因而,这篇散文的结构形式是横式。纵式结构往往是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顺序,如《老山界》写红军翻山的经过:从当天下午写到天黑,地点从山沟到山脚;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地点从山脚到半山腰;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钟,地点从雷公岩到高山顶;写山顶上休息及下山,地点从山顶到山下,直至夜营地。材料按时间为线索纵向结构,脉络分明,给读者清晰的印象。有些文章时间跨度大,材料的容量大,那就要精心布局,采用纵横交错的结构。如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写的《幼学纪事》,记述了作者艰苦求学生活的经历,从童年到十五六岁,时间跨度大,材料很丰富,为了突出主题,文章采用了纵横交错的结构形式。从纵的方面看,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按照上学--辍学--边做事边求学的顺序依次叙述;从横的方面看,把受艰苦生活环境的磨炼、求学的曲折经历、对知识的渴求、对文学的酷爱、对良师益友的怀念等等材料有机地组合起来,纵横交错,条理分明。不管采用哪种结构形式,都要注意主次、详略。如前所述的《老山界》,记翻山经过时,上山材料为主,详细记述,下山略写;记攀登上山时,又以夜行军,在半山上宿营的材料为主,详细进行描述。这样抓住重点、繁简得当地结构篇章,既能刻画红军英勇顽强、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又避免了臃肿累赘。如果不分主次,事事详写,破坏了文章的疏密有致,表达效果一定大受影响。

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还须对文章的段落层次精心安排。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也叫自然段,它的明显标志是换行另起。一篇文章分几段,每一段表达怎样的意思,段与段之间怎样连贯,都要妥善安排。段落分得太大,包含的内容庞杂,读起来不易理清头绪,效果不好;也不能分得过碎,一两句一段,两三句一段,把完整的意思割裂开,影响条理的清晰;划分段落要注意内容的单一性和完整性。文章要有中心,不能多中心,段落也如此,一个段落可说清楚一个意思,把众多的意思、众多的问题塞在一个段落里,就会段意不明。如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段:

"在这迷茫的夜色中,不禁想起我的志愿,我的将来,我的理想。不过,无论怎样艰难,我一定要达到目标,实现我的理想。就在这么好的雨夜里,我向小雨细诉,我向月儿发誓,我向蓝天、云儿、还有天上的星星发誓,我要发奋努力,我要坚持不懈地奋斗。"

明明写的是雨夜沉思,突然写走了笔,增添了向月亮、星星等发誓的场景,节外生枝,段意不明。删去"我向月儿发誓,我向蓝天、云儿、还有天上的星星发誓",段意单一了,段落也完整了。总的说,这一段写得不好,空空洞洞。

层次,又叫意义段,逻辑段,是文章内容的表现次序。作者把文中要说的内容分成若干部分,然后一层一层梳理,把意思说清楚。层次与段落有联系,又有区别。层次靠换行另起的段落来表现,而段落又是构成层次的基础。有时一层意思要用几个段落来表现,也有一个大段落中有几个小层次。文章的条理性、层次性主要反映在段落、层次是否清晰,是否精当。如《我爱校园的小路》中有这么四个段落:

"校园的小路,牵着我的手,把我领向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崭新的生活。

沿着小路,我找到了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家庭,彼此素不相识,各自操着浓重的乡音,却一见如故,声声问候,好似同胞兄弟,亲生姐妹,难道说是小路把我们的情谊连在了一起?沿着小路,我找到了我们的教室,新漆的课桌,通亮的窗户,怎不使人心旷神怡?我们都怀着一腔的抱负、宿有的理想,聆听严师的教诲,心中燃起求知的欲望。难道说,是小路使我们济济一堂?

沿着小路,我找到了知识的库藏--图书馆,那里真是一个书的海洋。一排排书架,载着我们的精神食粮;一叠叠索书的卡片,通向深奥的王国。我们目不暇接,留连忘返。难道说是小路把我们送到知识的海洋?

这里四个段落,只有一个层次。这个层次的意思是校园的小路把作者领向陌生的世界,崭新的生活。这个层次中第一个段落总述这个层次的意思,第二、三、四个段落扣住"陌生""崭新"具体叙说,条理清楚。写作时划分段落层次最为重要的是把各个部分的关系弄清楚,该并列的并列,该总分的总分,该主从的主从,有顺序地把一层一层意思说明白,不纠缠,不任意跳跃,文章就言之有序,层次井然。

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照应也要巧作安排。道理十分简单,窗子要装进窗框,门要装进门框,总得有关联的东西,或枢纽,或滑轮。文章的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要衔接好,须注意过渡。由这件事的记述转到那件事的叙述,由这个景物的描写转到那个景物的描写,由这个问题的阐述转到那个问题的阐述,由这层意思转到那层意思等等,均须采用过渡的方法。过渡的形式常用的有过渡段、过渡句、过渡词语。过渡段是一个独立的自然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在文中是一个独立的自然段。"这样的使人快活"紧承上文,因为上文的五个自然段写孔乙己是怎样的作为人们的笑料的;"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开启下文,因为下面几段文字写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咸享酒店肉体受摧残、精神上崩溃的情景,以及孔乙己终于不见、别人照样过的状况。这个过渡把前后两个部分紧密地联系起来。过渡句同样可把上下段或上下层的意思沟通起来,不过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自然段,而是依附在某一个段落里,或者在段落的开头,或者在段落的结尾。如《事事关心》中有"为什么忽然想起这副对联呢?"一句,就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上文引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并指明出处,下文说明想起这副对联的原因。用设问句过渡,紧凑、自然。有时只用一个词语或一个词组来过渡,使上下文衔接紧密,如用"因为"、"但是"、"一般地说"、"总起来说"等等,用怎样的词或词组来关联,要看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用关联词或某个词组时要注意:一不要乱关联,特别是转折关系的词,如"但是"、"可是"等不要滥用,不该用时用了反而影响条理的清晰;二要弄清楚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因果、是转折、是总分、是递进、是次第,等等,洞悉关系,就能选准过渡词语或词组。

文章要条理分明,浑然一体,还须注意照应。照应就是文章的前前后后要彼此照顾。文章家十分注意文气的贯通。下笔成文要做到首尾呼应,前后连贯,有伏笔,有照应,文章才会通篇浑然一体,没有断断续续的痕迹。伏笔,就是埋伏,对文中要说的内容先作一个提示,后面说到这个问题就有"源"可寻,不会空谷来风。前面说的问题,后面要照应,前呼后应,细针密线,就能织锦成文。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歌颂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赞扬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为了表达这样的主旨,除内容丰厚、见解精辟外,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也是很大特色。就拿前呼后应来说,文章开头部分提出"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从结构上说,这是总的提示,下文就从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论述,呼应两个"对于"。又如文章前半部分论述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说明他是伟大的思想家;后半部分论述马克思卓有成效的革命实践活动,说明他是伟大的革命家以后,结尾是"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用"英名"和"事业"照应全文。全文收束句前的"现在他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又是与两个"对于"呼应。全文过渡自然,前后照应,所以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

文章谋篇布局还要讲究开头与结尾。

讲究开头结尾,目的在更好地表达内容。古人对文章有个十分形象的说法,即文章要"凤头、猪肚、豹尾",文章除内容要充实外,开头要漂亮,"首句标其目",结尾要有力,"卒章显其志"。开头要响亮,"起句当为爆竹,骤响易彻"。如"山,好大的山呵!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是《驿路梨花》的起句,用饱含感情的感叹句起笔,既形成悬念,又激荡读者感情,还能把读者一下子领人暮色迷茫的群山之中,这样的开头醒人耳目。文章起句虽不"奇峰突兀",但言简意深,能扣击读者思维的门扉。如《窗外》的开头"聪明人说,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说,窗户是房子的眼睛。"又如《另一种"拉祖配"》文章的开头这样写:"人一‘阔',就有人攀附,活着的自不必说,就是死了几十,几百,几千年的,也会有人去认亲的,不是排出过杨老令公的第几代子孙么?蓝翎同志给这类社会现象取了个名字,叫做‘拉祖配'。"生活中"拉郎配"人们熟知,就某种社会现象创造性地"发明"了"拉祖配",发人深省。但不管怎样开头,开门见山也好,形成悬念也好,激发感情也好,引人入胜也好,总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开头最忌绕弯子,说不到点子上。平实、朴素也是好的,平中寓情、寓理,对表达主题同样起积极导人的作用。

文章结尾犹如一首乐曲的终了,应清音缭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结句当为撞钟,清音有余。"结尾与文章的开头一样,怎样设计,采取什么形收尾,同样要根据表达写作主旨的需要。最常用的形式是总结全文式。例如吴晗的《说谦虚》,论证了"谦受益,满招损"这个中心论点后,结尾一段是这样写的:"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全文进行总结,与论点呼应,加深读者印象。不少结尾含蓄深沉,留给读者思考、回味。如老舍的《小麻雀》的结尾:"我没主意:把它放了吧,它可能死;养着它吧,家里没有笼子。我捧着它,好像世界上一切的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我不知怎样才好。后来我把它捧到卧室里,放在桌子上,看着它,它还是那样地愣了半天,忽然头向左右歪一歪,用它的黑眼睛瞟了我一眼,又不动了。可是现在它的身子长出来一些,头挂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文中的小麻雀原本带伤,又遭猫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结尾这样处理,小麻雀究竟是死了,还是活下来了,它又"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到底明白了什么呢?作者没有明说,而是用含蓄的手法,留给读者回味,想象,由小麻雀的悲惨命运想开去,可想得很多,很深。有的以议论抒情来结尾,深化主题,引起读者共鸣。有的议论文结尾是号召性的,激励读者用实际行动响应。总之,形式可多种多样。用什么形式来,结尾,关键在:一要紧扣写作主旨,即使是宕开去,也必须有内在联系。二是要与全文的笔调协调,不能给人以外加之感。文章结尾最忌虎头蛇尾,尾细而弱,与"虎头"不相称,使文章趴下,站不起来。当然更不能没有结尾,使文章残缺不全。文章的开头结尾是文章的有机整体一部分,要注意前后呼应,要与全文内容协调一致。

谋篇布局能否条理清楚,线索分明,详略得当,看起来是文字表达的问题,实质上是作者思路的问题。

文字上纠缠不清,杂乱无章,反映了作者思路不清,缺乏逻辑性。文章要写得有条有理,层次井然,须认真地自觉地锻炼思路。

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路子。一要锻炼思考问题的条理性,考虑问题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要顺着一定的"序"思考,或顺向,或逆向,或横向,或纵向。二要锻炼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对要表达的某个事物、某个问题,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多观察,多思考,只有对它们自身内在的本质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表达上才不会漏洞百出。三要锻炼思考问题的逻辑性。概念、判断要准确无误,推理要合乎情理。

佳作借鉴

有数,就有美

数,似乎是那么冰冷、枯燥、乏味;然而,你一旦结识了它,就会发现,它充满了情,充满了趣,充满了美。

数是度量。要寻找适度、和谐之美,离不开一定的测度与衡量。

数是秩序。数不同排列与组合,不仅会引起形的改观,而且会引起质的变异。

数是规律。庖丁解牛何以那么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人体美离不开数,结构美离不开数,层次美离不开数,数里藏着优美与壮美、滑稽与崇高、喜悦与悲愁......。难怪希腊人有名言曰:"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一,数之始也,物之极也。"(《广韵》)一是数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一切事物的开端和归宿。

起跑线上迈出的第一步,种子绽出的第一个芽蕾,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这个"一"虽然幼小稚嫩,但却是美的胚芽,美的根本。它充满了生命和希望。

万事开头难。"一"的诞生意味着阻力和克服。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展出时,被报纸愤怒抨击为"亵渎神明"和"欺骗"。电影第一次使用特写镜头时,观众吓得夺窗而逃,也备受攻击

和责难。

世界正是在对无数"第一"的勇敢独创和苦难开拓中走向进步,走向自由,走向美。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一"又是一切艺术创造的主宰和统帅。它像一条红线,串起千千万万颗美的珍珠。

一部小说,不论情节多么复杂,总有一条主线;一幅绘画,不论色彩多么丰富,总有一个基调。中国戏曲《坐楼杀惜》的"杀,《徐策跑城》的"跑"......几乎都可用"一字诀"道出全剧的"戏眼"。

贯一为拯乱之药。"一"可以使乌合之众化为钢铁劲旅,显示出单纯、整齐、统一与力量之美。

有了一,就有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再归一。一又生出新的东西。如此往复,生生不息,以至无穷。所以画家石涛称它为"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天生之物,无一无偶,无一齐者。"(刘大槐《论文偶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这统一物的矛盾,常常体现为"二"、"四"、"六"、"八"之偶。

这"偶",有时表现为中轴线两边的均衡对称。如合欢树的叶,蝴蝶的翅,人的耳目手足。--鼻口虽为一,但仍然有左右鼻孔与上下唇齿之分。

这"偶",有时象征着相反相成的衬托或对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会,前后相随。"(《老子》)

"无独有偶"的观念几乎贯穿在各种艺术创造之中。北京紫禁城的建筑是以天安门--地安门为中轴左右对称的;中国古典小说章法中有正对,反对,有一卷中自为对,隔数十卷遥为对。中国的对联、诗词更讲究对仗,如有这么一副对联: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既对仗工整而又拆字为数,其构思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这"偶"只是相对的,并非绝对平均的"一刀切"。薛雪《一瓢诗话》曰:"诗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又不异而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

这"偶"推演到极致,便是中国宇宙观、美学观的高度概括:太极图与八卦。

《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的阴阳"鱼",八卦的阴阳"爻",都是以"阴阳"这一基本范畴派生出种种对立因素的复杂交织与运动变化,成为中国艺术美学原理的认识基础。

在"偶"中,有一个不对称的偏正平衡。它构成一个最美的比率,那就是黄金比--1:0.618。实验证明,这个比率正同人在最愉快时的"信塔"胸电波高频与低频的比率相吻合。更有趣的是,葵花籽的巧妙排列,牵牛花藤的缠绕生长,自然界中许多美的生长曲线,都酷似数学上的对数螺旋线。而螺旋线的级数恰好相当于黄金率。

"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汪中《述学?释三九》)

在文艺作品中,对"三"颇为厚爱:画树画三棵,画人画三个。尤其是戏曲,《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

黑格尔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三"的奥秘,把它概括为正--反--合的三段论。中国书论中也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迫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孙过庭《书谱》)

但这不只是平面或直线地看问题。实际上,"三"既不是对"一"的完全重复,也不是对"一"的完全否定,而是在似乎重复中有微妙的进展;在好像倒退中却向更高的层次递升--换言之,"三"是事物螺旋形上升中的一个环节,波浪式发展中的一个波段,也是艺术布局或进程中一个美的单元。

正因如此,一切事物不仅可以"一分为二",而且可以"一为三"。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有"上、中、下",哲学范畴有"一般、特殊、个别"......。正确认识"三分法",可以避免对"两分法"的片面理解,避免"非此即彼"地走极端。这便是美学里中和、含蓄之美的数字依据。

在文艺作品中还常用"五"、"七"、"九"表示多数或约数。其中,对"九"尤其青睐:九天九地、九流九派、九章九歌......其词之多,不可胜数!除了概示"极多"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美学意义。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九,接近十而不到十,这是矛盾最尖锐、考验最严重、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把握住了九,就把握住了矛盾顶点前的最佳瞬间,就把握住了艺术魅力之所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9>1。因为10的绝对值虽然大于9,但作为"数",它不过是1的螺旋形复归,它所标志的瞬间和魅力已经开始从数的顶点跌落下来,像中而复斜的太阳、满而复亏的月亮了。

作为形式美的数学法则,除了太极八卦之外,还有一个九宫格。九宫,是八卦之宫--四方八达加上中央,合为九宫。西方称它为"魔方阵"。它横、直、斜的数字相加都是十五。根据数字的单双,可以创造出许多方形图案,同太极图式的圆形图案相伯仲。

错综其数,参伍以变。数字的巧妙组合,可以产生层出不穷的审美情趣。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形黄沙道中》)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欧阳修《少年游》)孤苦之思,牵人愁肠。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美壮之气,直冲云霄!......

我想到一帧艺术摄影--人行道上。一个妇女怀抱婴儿,在她身后依次跟着三个幼小的孩子。作者金伯谷把这盲目生育的母子抓拍下来,题为:《|512|34|》。看着这独出心裁的幽默题目,我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

数的规律与美的法则有着如此千丝万缕的联系。数是人们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它又反转来左右着人们进行新的美的创造。

是的。有数,就有美!

这篇文章发表于《艺术世界》1984年第6期,作者翟墨。这篇文章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容量比较大,讲述的又是人们常认为是冰冷、乏味的数字,要写得形象、生动,吸引读者,除了在内容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外,在篇章结构上须精工巧作,引人入胜。

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这样一个观点:"有数,就有美。"把"数"介绍给读者,启发读者从多方面去结识它,从而使读者认识和体会其中寓含的美,接受这个观点。

围绕这个中心,作者把众多的材料安排为五个部分,构成文章的总体框架。第一部分对"数"进行总说,第二部分介绍"一",第三部分介绍"偶",第四部分介绍三至九,最后部分介绍数的错综变化。一步步展开,条理清晰。

文章的五个部分用一根红线贯串,这根红线就是文章的中心,就是"有数,就有美"。第一部分引用希腊人名言提出"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第二部分连缀有关"一"数字寓含美的材料;第三部分连缀有关"偶"数字寓含美的材料;第四部分连缀有关"三至九"数字寓含美的材料;第五部分把数的错综变化展现的美的有关材料组合起来。线索一以贯之,把数的规律和美的法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连缀在一起,使文章浑然一体,给人以新的认识,新的启示。

每一部分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如第一部分三个层次。第一段提出结识了"数",就会发现它充满了情,充满了趣,充满了美。第二、三、四自然段用并列的方式具体述说,是这一部分的第二层次。第五段是第三层次,总说"美"离不开"数",提出本文"有数,就有美"的观点。又如第二部分分四层意思,第一段总说一是数的起点和终点;第二、三、四段述说"一"是美的胚芽,美的根本,意味着阻力和克服;第五、六、七段述说"一以贯之"是一切艺术创造的主宰,还能显示出单纯、整齐、统一与力量之美;第八段述说"一"是开端,又是归宿,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先说开端,再说归宿,把引用的、举列的众多材料,分别纳入四个层次之中,用八个段落表达,有条有理。

在一个层次中,意思也要一步一步说清楚。如第三部分讲述"偶"数时,第二层次用了三个段落的文字来表达。先介绍"偶"的"均衡对称"的特点,再介绍它的"相反相成"的特点,然后举三个例子说明"无独有偶"的观念贯穿在各种艺术创造之中,把"表现"和"象征"的特点具体化,落到实处。

全文结构紧凑,过渡自然,前呼后应。部分与部分之间,作者引用恰当的文字巧妙地进行过渡。如第一部分结束句是"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第二部分起始句紧扣"数"字,引用《广韵》中的"一,数之始也,物之极也",过渡到对数字"一"的介绍,第二部分结束"一"的介绍,第三部分立刻引《论文偶记》中的"天生之物,无一无偶,无一齐者"起始,引出对"偶"的介绍;第二、三部分介绍了"一"、"偶"之后,第四部分立即引《述学?释三九》中的"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承接上述的一、二,开展三、九的论说;第四部分关于三、九数字寓美的问题介绍结束,第五部分讲述数字的错综变化,以"错综其数,参伍以变"来关联。参,读sān。参伍。交相错杂。参,就是三;伍,就是五。这就承接了上文的"三";"数字的巧妙组合,可以产生层出不穷的审美情趣"开启了下文的论述。各个部分之间可说是用细针密线缝制,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引用得如此得当,如知识不广博,构思不精细,是难以想像得到的。

前呼后应也处理得比较妙。文章开头说"你一旦结识了它,就会发现,它充满了情,充满了趣,充满了美",提示下文内容,三个"充满",主线是谈"美",每个部分都照应到。第三部分介绍"偶"的最后一段时说:"更有趣的是......"既与上一段衔接,又与"充满了趣"照应。第五部分开头一段过渡段,既承亡启下,又与开头的"充满了情,充满了趣"照应。前后呼应,脉络贯通。

繁简详略也安排得十分精彩。第一部分总说,十分简

相关参考

皇甫冉《春思》

...为苻坚秦州刺史,后谪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5、为问两句: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

精工描绘 细处摄神

精工描绘细处摄神——细节描写例谈要使记叙文的内容具体生动、感人传神,运用细节描写是个很好的方法。一般说来,细节描写虽不是情节发展中的主要构件,是“细胞”,但它却是突出形象、烘托气氛、连接情节、表达主题...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为世界如此之大,美丽的地方无处不有,我便可以在挥笔成文时,写出优美

50条不成文的规矩

0条不成文的规矩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交谈时,要不时望着对方,让对方充分感觉到,她在你眼中的存在。这些是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说话之道,处世之态都是学问,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比如,女...

采访朱成文老师

...们行知小记者学校有幸集体采访了一位爱好收藏文物的朱成文老师。朱老师今年57岁,被人称为鄱阳的“马未都”。朱老师20年前就开始收藏文物。他所收藏到文物现在大约100多件,其中的望天吼,全世界只有一件,属孤品,是...

下笔成文成语故事意思典故出处拼音造句

成语典故下笔成文成语拼音xiàbǐchénɡwén成语解释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成语故事或出处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成语造句他文思敏捷,~近义...

10条不成文,但你要遵守的规矩

10条不成文,但你要遵守的规矩文/反高潮做人呐,很多道理别人不给你讲,你也要自己知道啊!以下十条不成文但应该遵守的规矩,看看有没有戳到你。1、管不住小孩就别带他们进电影院我有过一次和一群小孩一起看电影的经...

冲刺2012中考满分作文散文思路欣赏

一、片段式散文1、把几个看似独立的片段组合成文,选材自由广泛。2、几个片段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主题,内容丰富。3、片段之间可以用小标题、序号等形式连接。过渡衔接较自由。05年盐城市中考作文题:以“语文从我身边...

秋游

...了车,这时就有讲解员上来开始跟我们讲解。讲解员说"织锦是一种高级的织品,织锦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锦"字,在这个"锦"字的旁边有一句周总理说的话"都锦生的织锦是中国工艺品...

高考作文结构创新招术之1镜头剪接法

...的需要,选择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组合成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镜头剪接法”。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串联文章全部内容的思想红线。因此,所选的镜头片断,无论是人物生活片断,抑或是景物描写片断,甚...

材料作文的五步成文法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个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五步成文法”即,“引”“析”“提”“联”“结”。1、“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

借助教材巧成文

中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博闻多识,自然可以提高一定的写作水平。但限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不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考作文时,常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无从下笔;苦于“囊中羞涩”,没有素材,无话可说。这时,...

如何让学生的习作下笔成文,语出惊人?

首先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如今的小学生生活丰富多彩,习作素材就在身边,无处不在。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往往对这些鲜活的素材熟视无睹,所以出现小学生习作最大问题——没内容可写。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

《春夜喜雨》这首诗改写成文章500字 春夜喜雨改写成现代诗

篇一:《改写《春夜喜雨》(00字)作文》精选作文:改写《春夜喜雨》(00字)作文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正是春耕的季节,农民伯伯日日盼望能有一场喜雨,滋润干涸的大地。这天一大早,大诗人杜甫就在大街上闲逛,直至傍晚,才...

集涓滴以成江河,汇片言以成文章作文800字

语文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门学科之一。从牙牙学语时发出的第一个汉字音节,到每日的交谈聊天,从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姓名,到在草稿纸上不停歇地书写着梦想……这些,无一不是语文。而对于语文的学习,我私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