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Posted

篇首语:一锹挖不成水井,一天盖不成罗马城。本文为你选取作文《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后感600字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后感600字(1)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后感600字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季老先生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在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中都会或多或少的遗憾,我想没有几个人会喜欢它,但是它确确实实又是生命中的收获,可以入心且无声,象长了翅膀,在偌大的心灵世界里自由飞翔。它可以是美好的回忆,也可以是痛苦的煎熬,带给人的是对生命更多、更深刻的感悟。没有经历过遗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遗憾是一种感人的美,一种破碎的美,因为有它,人世间一切的真善美将更值得称颂;因为有它,生命将更值得去回味;因为有它,就有了远走天涯的念想。

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其实是人的一生中最脆弱的。在有生之年,要学会生气勃勃地生活,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在这个世上,我们不应当太多的在乎和顾岂别人怎么样评别自己,只要你认为做的对,你就坚持去做。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应当有一个自足的内心精神世界,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自己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虽说不能脱离这个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地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在自己的生命土壤中扎根,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属于自己的锚,有了它们,你的心中就拥有了一个对你来说最安全的场所,就会珍藏住你心中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后感600 字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北京大学开学,一位学子拖着沉重的行李来北大报到注册,当他看到一位村夫一样的老人,就连忙喊来,请他帮着扛行李,并许诺付费。老人微笑着帮他的行李带到了目的地就悄悄离开了。后来在开学典礼上,年轻的学子看到了那位老人竟坐在主席台上,事后一打听,原来还是位北大的副校长。更令他震惊的是他就是享誉中外的学者季羡林老先生。

老先生已将近百岁了,作为一位跨世纪的贤者,他历经了太多的沧桑,看惯了人生的荣辱,不用说其煌煌的著作,就说其自身,也是一本难得的人生教科书啊!

手头的这本《生命沉思录》辑取了老先生各个时期著作中的哲思小语,分人生卷和学问卷两辑,囊括为学与为人的多个方面,他是季老一生的足迹,像星星一样镶嵌在思想的天空上,闪烁着永恒的光亮。子曰:“四十而不惑。”照现代人的理解,认为人到了四十岁就会摆脱名利的干扰,人生变得智慧和通达起来。但翻阅老先生的生平,读他的人生论语,却感觉老先生的一生都是那么的乐观聪颖,超越洒脱。是什么使老先生始终那么自知豁达?是什么使老先生永远那么的清澈澄明?我在边读边思中明白了那句名言───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怎能无求?老先生说:“不管(人的)寿长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的一次生命的价值。”老先生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但他又是那么的谦逊淡泊,,对待吃,他说:“食足以果腹,不就够了吗?”对待穿,他有老主意:“以不变应万变。一身蓝色的卡其布中山装,春、夏、秋、冬,永不变化。”对待官,他说:“我最讨厌人摆官架子,然而偏偏有人爱摆。这是一种极端低极趣味的表现。”老先生曾经坦率地说:“我决不是一个完全没有虚荣心的人,我也决不是一个完全淡泊名利的人。”他把对学术和事业的追求放在了人生的首位,从少年到老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一直孜孜以求,不知疲倦。他说:“无为而有为。”他一生面临的诱惑颇多,但一直淡然以对,他以学术涵养人品,以人品光照学术,他以炉火纯青的学术和人格,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永恒不变的精神品格。

先生曾经说,自己说的都是真话。我从这本书里真切地听到了他心灵的脉动。谈世相、论佛道、说文学、怀亲友、侃天与地、聊东方与西方,先生娓娓道来,三言两语,风格委婉,见解深刻,耐人寻味。我想,这除了与先生漫长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学术知识以外,更与先生通达的人生观念有关。先生学贯中西,对佛教颇有研究。先生说:“我缺少慧根,毕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徒。但是,我对佛教的最基本教义‘万有无常’却异常信服。我认为,这真正抓住了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是谁也否定不掉的。”先生研究宗教,而不信宗教,但却从相关教义中汲取人生甘露,将佛教玄学大而化之,参见世事,洞明人生。先生于无欲无求之间从纷繁的世务中超脱,在繁杂的世相中看透了繁华与兴衰,所以先生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步履是那么的从容,他一路走来,满身的智慧,让人高山仰止。

我今年三十岁了,要像先生一样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对事业的追求中去,把烦杂的私念抛开,咬定青山不放松,用先生话讲,就是“无为而有为”,淡泊名利,执着于事业。低调地做人,高调地做事,去创造价值。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读后感600 字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以自叙的口吻,至真至诚的文字记录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自我的反思,对学术的追求。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对信仰的坚守。

阅读作者关于“文革”经历的心灵独白,我不禁潸然泪下。十年浩劫中,季羡林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身心遭到极度地摧残。当他不堪忍受批斗和羞辱时,一度决定自己结束生命、摆脱厄运。但最终,他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

如果说,季羡林留德十年后,谢绝剑桥邀请,毅然回国是出于报效祖国的爱国热忱。那么,当他挨批遭打、学术尊严荡然无存、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时,决意忍辱偷生,这不能不说是信仰的力量使然啊!

坚守信仰,他在黑暗的岁月里看到国家前景的光明;坚守信仰,他从内心拥有了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坚守信仰,他思考不息,笔耕不辍,利用看楼门的时间,翻译了 280万字的梵文作品《罗摩衍那》„„

如今,季羡林已是一位耄耋老人。就在他95 岁生日时,他仍然坚定地说,“我们这个大国能够和谐、团结,会影响世界和全人类。”“没有人能阻止中国的腾飞。”可见,季羡林老先生终生都在坚守自己的信仰,愈久弥坚!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民对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在中国正在走向腾飞的今天,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坚守信仰、凝心聚力。唯有如此,面对发展机遇,抑或是天灾人祸时,我们才会更团结,更坚强,更有为!

相关参考

怀念母亲学生读后感

...生读后感1今天,在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我们学习了季羡林老人的一篇课文,名叫《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季羡林老人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很感人……下面是关于季羡林老人的介绍:季羡林,山东省清...

《清塘荷韵》读后感600字

我写过关于季羡林的博文,这是第二次。季先生的话语,又一次敲响在耳边了。“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

老猫读后感

...猫读后感动物可以说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一遍又一遍读着季羡林先生写的《老猫》这篇散文,我深深地被文中人与动物之间产生的深厚的感情所震撼与感动。季羡林先生酷爱猫,他曾养过两只猫:凶猛的虎子和温柔的咪咪,这两...

《怀念母亲》读后感

...水。母亲总是在我们身边一直默默地守护着我们。就如同季羡林老先生说的:“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读完这篇文章后,不禁想到了许多……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季羡林六岁离开了他的生母,到城里去住。在...

《怀念母亲》读后感

星期天,我们学完了第六课《怀念母亲》。作者季羡林老爷爷六岁离开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只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便又回到城里。在他读大学二的级的时候,他的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季...

《怀念母亲》读后感600字

这是一篇由季羡林老爷爷写的文章,回顾他老人家,几十年前的时光,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想念母亲的事。季羡林老爷爷在六岁时就离开生母,去城里住。中间只回过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他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

清塘荷韵读后感

被分到“水之韵”的季羡林1997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清塘荷韵》引起了我很大的注意。自己本身就很喜欢荷花,所以才想看看作者笔下的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季羡林家的清塘原来是有荷花的,但后来时移事迁,岁月...

生命的呼唤

...的白鞋子;是余光中笔下那带着凄迷乡愁味儿的冷雨;是季羡林先生池塘里荷花吐香的声音;是塞纳河畔无名少女永久无边的微笑。对于“心灵之声”表

怀念母亲读后感

今天,我学习了季羡林爷爷的《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亲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

目送读后感

...写,平铺直叙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昨天有读者把龙应台与季羡林比较,我更提高到与孔子比较。另外,我觉得龙应台的文字不太适合男性阅读,文字太过细腻。我注意到发言的女性产生共鸣的比较多,而男性发言比较少而且感受...

《感恩自然》读后感

...高级的方面——她教育了我们。这本书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季羡林写的《清塘荷韵》。文章讲述了他在自家楼前的池塘里种下了五六颗莲子,作者本来对莲芽破壳而出最终长成荷花不抱

《怀念母亲》读后感

...,叫做《怀念母亲》,这篇文章很感人。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

散文《带伤的重阳木》读后感

...文集《带伤的重阳木》。翻开此书,就看到我国国学巨匠季羡林先生写的序,瞬间对这本书的好感上升了N个档次。季先生对作者披发文手法“境界”的推崇溢于言表,通过举例《觅渡,觅渡,渡何处?》这篇文章里的“

《莫问他乡与故乡》读后感

...问他乡与故乡》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季羡林先生是当代的大家,在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学、佛学、教育学等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只有自己深入了解,才能给学生传递最恰当的知识。查阅有关他的资料时,我...

怀念母亲读后感二年级

...。这篇文章让我知道:母爱是伟大的。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