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成语故事意思典故出处拼音造句

Posted

篇首语: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本文为你选取作文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成语故事意思典故出处拼音造句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成语故事意思典故出处拼音造句(1)

2、精神胜利法“胜利”了吗——读《阿Q正传》有感(2)

3、成语典故:罚不当罪(3)

4、收获(4)

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成语故事意思典故出处拼音造句

成语典故 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成语拼音 shànɡ wú piàn wǎ,xià wú zhuō zhuī 成语解释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无立足之地成语故事或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丰化和尚》:“上无片瓦,下 无 卓 锥 , 学 人 向 什 么 处 立 ? ” 成 语 造 句 近 义 词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成语用法 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

精神胜利法“胜利”了吗——读《阿Q正传》有感

阿Q,一个流浪雇农,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是令人同情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这,便是可悲的了。在深受剥削、压迫和凌辱之下,他没有选择面对,而是对这些麻木健忘,并且养成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的恶习,甚至靠凌辱弱小者来发泄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以获得平衡,这,便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了。

然而,他真的“胜利”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 “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罢。这犹如吸食精神的“鸦片”,让“毒雾”遮盖住一切破败与缺陷,到最后慢慢地堕落成为社会负担,于是,这便酿成了阿Q的悲剧。他的遭遇令人感叹、令人同情、令人辛酸。

阿Q的遭遇和性格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的劳苦大众的遭遇和性格的普遍反映,而《阿Q正传》则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利用讽刺反射出了旧中国的种种现象,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的历史缩影。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也许是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现在,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更应该勤勤恳恳,把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实现个人的理想,国家的崛起,靠“精神胜利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学会勇于面对现实,努力!

成语典故:罚不当罪

“罚不当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处罚过宽或过严,与所犯的罪行不相称。

这个成语来源于《苟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战国后期,赵国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况,人们把他的著作称为《荀子》。

《荀子》这部著作共有三十二篇,其中一篇叫《正论》,是专门议论政治的。文中提出一个看法:国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样。残暴的国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汤打倒,商纣被周武王消灭等,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荀况主张刑罚要严明,犯罪的应根据罪行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果杀人的不偿命,伤人的不判刑,那就会纵容犯罪,扰乱社会。有人说:“古代没有肉刑,只是象征性地用刑。比如,不使用黥(qing)刑而用墨画脸来替代;不使用劓(yi)刑,而用戴上草作的帽子来替代,这种办法在昏乱的现代是行不通的。如果继续这样做,犯罪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犯罪行为将越来越多。

在阐述了上面这些情况后,荀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地位要和品德相称,官职要和才能相称,赏赐要和功劳相称。如果不是这样,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称,官职和才能不相称,赏赐和功劳不相称,处罚和罪行不相称,那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

收获

一年级结束了,我收获很多。

我认识了许多汉字,学会了汉语拼音,还会组词造句呢。过去只能听大人讲故事,现在我也能自己看妈妈给我买的带有拼音的故事书了。我的数学成绩也不错,两位数的加减法都难不住我,我真的变得更聪明了。

我还认识了很多小朋友,我们一起升国旗,一起上课,一起打扫教室卫生,一起玩耍。我加入了少先队,获得了两次三好学生。

下学期该上二年级了,我会更加努力。我的愿望是上清华大学,当一个科学家,给国家做贡献。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