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稹

Posted

篇首语: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本文为你选取作文无稹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无稹(1)

2、吃月饼(2)

3、读书(3)

4、以虚心善改为贵(4)

无稹

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类别:修养

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类别:道德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读书

想买书。想买的书太多了。袁枚虽然声称“书非借不能读”,我还是觉得有些书非买不可:这些书只有放在自己的书橱里,什么时候想看了就拿出来翻翻,心里才觉得踏实。最想买的书大多集中在先秦。

没想到岁数长了,喜欢的书也逐渐只剩下古董。某某书记开会的时候说:“……本人喜欢古典文学和哲学。”我听得一惊。接着就有精通时政的人解释说,喜欢古典文学和哲学是今之为官者的时尚。我不禁哑然。上学的时候,读金庸,读琼瑶,读鲁迅,读巴金,读沈从文,读钱钟书,读司汤达,读老巴尔扎克……我的目光在艰深的文字中爬行,其实鬼才知道,那几年看书究竟看了些什么。后来又迷上过人物传记,迷上过菜谱,甚至于科幻,也因此被所谓的“大家”们斥为“小儿科”。

那几年书读的不少,却没有读出什么感觉。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在我的脑海里扬鞭催马疾驰而过,什么什么都没有留下。反倒是后来接触古诗文多了,觉得受益匪浅。在璀璨的古文学殿堂里,我的心常常宁净的像个虔诚的信徒。那以后我渐渐明白,这世上没有非读不可的书,除了你钟爱的。

以虚心善改为贵

清代学者吴曾祺说:“古人作文,总以虚心善改为贵。”左思作《三都赋》,十年始成;贾岛“二句三年得”;袁枚“一诗千改心始安”,诚“虚心善改”者也。虚心才能善改。我等愚庸之辈,写出几句东西,便洋洋自得,缺乏虚心,“善改”却无从谈起。对待别人文章,如果没有谦虚之心,轻易修改,势必不能“善改”,吃力不讨好。此类无聊之记忆不少,略举数端,以当笑谈。

自己作文可以反复修改,可以推倒重来,优良中可劣,文责自负。

1944年秋,在台州师范读书,国文教师陆文勋先生出了个作文题目《迎秋》。我想,秋,有什么好迎呢?秋天稻谷登场,这是田连阡陌的富人所热情欢迎的。我们山区农民大都没有多少田地,或者只种一点荒山荒地,山地长杂粮,不长稻谷。所以,秋收时常听见农民悲叹说:“放下稻便没有饭吃!”他们哪里有迎秋的心情啊!青黄不接之时,“六月荒,南瓜蒲菜天萝汤!”秋天来了,玉米蕃薯可以果腹,比夏天好多了,农民应该也有一点迎秋之意,可是,不见得兴高采烈!秋之后,紧接而来的是寒冬。

我照此想法写了作文交给先生。作文簿发回,打开一看,作文后面批语是“狗屁不通,重做一篇!”于是,我挖空心思,重做《迎秋》的作文,大意是:

秋日,天高气爽,月白风清,是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许多准备秋日游山玩水的文人墨客,早就从心里欢迎秋的到来。秋日,是农夫们长年辛勤劳动获得报偿的季节,满田野是金黄的稻穗,晴好天气,开镰收割,打稻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一担担用布袋或箩筐满装的稻谷,连接不断地从田间挑回村里的各个晒谷场上,农夫农妇满脸堆笑,心里翻腾起老天不负有心人,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快乐。秋日,农家养的鸡鸭,天天被赶进鸡笼送到田里啄吃那割稻时散落在田板上的谷粒,享受到唯秋日独有的饱餐,每只鸡雏鼓起滚圆的嗉囊,感谢秋的赐与;小孩子们从玉米地里砍来玉米杆当枪棒在晒谷场上习武跳舞,表现了对秋日的无比喜爱。秋日,“清风卷地收残暑”,所有的人对夏去秋来的大自然的和蔼、慈祥、淡雅、多恣多态,感到精神舒爽,满身畅快。谁能发问一句:“你欢迎秋吗?”所有的人会异口同声回答:“我们欢迎秋的来临,更盼望秋能停住脚步,长期留在我们身边,不要离开!”

陆先生看了我重做的作文,批语道:“确有文学天才,与前文相较,谁信系一人为之……”。我得到教训:学生作文要理解先生命题的用意,即后来所谓“主题先行”,千万不能离题千里,如果违反先生或命题人的用意,“狗屁不通”,叫你“重做一篇”,还算“给出路”,要是“重做”的机会也不给,便只有不及格或打零分的份了。应该说“重做”,必经过一番“善改”的努力,比原作自然要好一些。可是先生认定“狗屁不通”的作文,也不一定是“狗屁不通”。

人皆有自尊之心,别人的文章休去指摘,尤其修改不得。

1995年下半年某日,壶镇镇政府朱某同志驾临寒舍,出示一副对联,说是壶镇新建一座牌坊上用,叫我书写。对联作者是壶镇某退休干部。联云:

一道通三州,进进出出,大胆走你的路;

千秋共一史,是是非非,放心让人去说。

阅读此联,深感气势不凡,内含丰富,又觉有加工之余地。我太不谦虚,竟提出修改意见,烦朱同志带回,请镇领导研究后再写。过了四五天,朱同志来电话说:对联已经领导研究,同意将“进进出出”改为“来来往往”,其余不改。

1996年1月底,收到牌坊对联作者写来3500字的长信,措辞严厉,如雷霆霹雳连轰,令人胆战心惊。第一段文字如下:

“与你本不相识,因为壶镇牌坊征联,鄙联入选,而你受托代书,乃闻其名。按说从此彼此应有些情谊。可是,殊不料你老自恃才高,于代书时尽无文人规矩,背后一刀,将鄙联“一道通三州进进出出大胆走你的路;千秋共一史是是非非放心让人去说”中的“进进出出”中伤砍去,篡改为“来来往往”。此招实在厉害,兵不血刃,一箭双雕。一方面显示了自己学问很高,谁都在你足下;另一方面,强奸了我的文章,改变了主题用意,把一首高气度、多含意,回味无穷的好联,尽可能地降低到与你相近的水平。为此,鄙人被你气得吐血住院。不过,你切莫以为自己算计很高,当防背后三尺有神明。明白告诉你,你已触犯了《着作权法》,鄙人将依法提起诉讼,要你在法律面前低头认罪。”

信的第三段批判我没有“学问”又扩大打击面批判“你老等”说:

“这次壶镇牌坊征联,设有千金重奖,是广告公开向社会发布的,这是创缙云千年之大举,专为施展才学而设的。而你老等一班缙云童生秀才,本是在庙宇亭台上题诗作联的,本是以此见长而显赫缙云的,本是生财之道和拿手好戏,金榜题名是探囊取物,可是就这么区区一隅,却是“草芥”一炬,一片焦土。而你老等一班童生名士,没有一个能名挂榜尾,这是时耶?命耶?还是皇天无眼呢?”“真是天下老鼠皆称老,到处杨梅都姓酸。”(似乎除我而外,还有若干“老”的得罪了他。“老”的都未知有壶镇牌坊征联事,我就不知)。

信的第四、五段批评说:““来来往往”一词,只适用于凉亭大道,把壶镇作为凉亭大道,该是多么的荒唐,当行人至牌坊处所时,“进壶镇了”或“出壶镇了”,这对壶镇人或过往人都是适用的,而会有“来壶镇了”和“往壶镇了”这样的说法吗?”“你是以声律平仄来更正鄙联的。我大声告诉你:你是在招摇过市,骗人骗自己的。你指本联“说”为仄声,你有什么根据?这不是天方夜谈胡编八说吗?明明不懂声律,以为别人也不懂《广韵》106部。”(既提到《广韵》,我且就《广韵》说明:《广韵》分韵206,不是106。“说”字在《广韵》卷五,入声,薛第十七。是仄声字。)

我回顾一生,安分守己,与人无争。如“天下老鼠皆称老”、“文坛败类”等辱骂之词,实在是第一次领教。既视我为“老鼠”之辈,“仅是粗知浅学,抄抄写写而已,为文为诗辞对联的入门要诀和精神所在都不知究竟”,又斥我“是那样居心险恶,一首好联被你改得黄金失色。似你这些文坛败类,若不口诛笔伐,则还自以为得计,文坛何安!”我竟又是“文坛”中人了!我哪里是“文坛”中人呢?使用文化大革命无限上纲、疯狂骂人的语言,实在触灵魂,使我深受教育,知道“强为人师”去改别人的文章,一要结仇怨,难以化解;二触犯《着作权法》,要负民事责任。今后宜加谨慎。一副好联被改得“黄金失色”,作者气愤,虽然略欠虚心,但可以理解。至今又显得宽容,未提起诉讼,想是镇政府为我挑了担子,幸甚!

人皆有言论之自由,文人每不免“好为不师”,绝对不评论、不修改他人的诗文也难。一是从事或爱好诗词研究的人,不免要评论别人的诗词,如章立凡竟然不客气地评论了毛泽东的诗词(见《南方周末》);二是当编辑的,不免要修改别人的作品,如宋祁修《唐书》竟将韩愈《进学解》“招诸生”改成“召诸生”等;三是上司,对于下属(秘书等)拟的文稿修改一回是常见的。修改别人文章有所谓“点石成金”“一字之师”者,也有“点金成铁”,不如原文多矣,但因文章被修改气得吐血住院,将人辱骂得狗血喷头亦欠修养。我写的东西,经人修改,不会辱骂人。修改的人出发点是把文章改好,这一点要肯定。

2002年9月,县政府办公室叫我写仙都黄帝祠祭文。我写的祭文,自知没有写好,向县政府办说明“可以修改后”。后经某局一位领导修改后使用。事后我要了修改后的祭文一看,凡修改之处,都不能令我满意。

一、我写的祭文第一段写了黄帝功绩,有“诸侯拥戴,修德振兵”之语,修改者把“诸侯”改成“万民”。《史记·五帝本纪》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蚩尤作乱,黄帝乃征师诸侯”,“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之时,各个部落之民都拥戴自己的部落首领即诸侯,黄帝是诸侯拥戴。为什么非将“诸侯”改为“万民”不可?第三段我写了表示今后努力的“开拓创新,斩棘披荆”等此语删去,也是大可不必。

二、祭文第三段被补充了“始祖飞升于斯,缙云由此生辉,工业强县战略推动………精神文明光彩照人”,意在反映缙云政绩。然我阅读1980至1994年历年陕西省各界及黄陵县各界祭黄帝陵的祭文,看不到叙述陕西怎么样、黄陵怎么样,而始终是着眼于祖国和中华民族整体,因为本地的政绩都包括在祖国成就之中了。所以,补充缙云如何如何,恐是多此一举!又“始祖飞升于斯”一语不切实际。共产党人坚持无神论教育,以政府名义出面的祭文中说这种有神论的话是不慎重的。

三、第二段里,我写的“两个文明建设,与时俱进;三个代表思想,指路明灯”之句,自己也觉得需要修改,而被改成“三个代表旗帜,与时俱进,两个文明建设,龙腾虎跃。”将“三个代表”放到“两个文明”之前,似乎由于有2000年提出的“三个代表”这面“旗帜”指引,才有1982年确定并进行的两个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把历史顺序颠倒了,又觉不能算是改好!

四、我写的祭文是韵文,力求两两相对的句子偶句押韵,一韵到底。修改者不懂音韵,把我写“虎跃龙腾”改成“龙腾虎跃”,“腾”字押韵,“跃”字就不押韵了。我写“国际地位,举足轻重;国力增长,如日东升”,他竟把“如日东升”调到前面,“举足轻重”调到后面,“升”是押韵,“重”就不押韵了。第三段插进“始祖飞升于斯,缙云由此生辉,工业强县战略推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精神文明光彩照人。”这里“辉”、“进”、“人”都不押韵。不赞成押韵的是可以,可是在押韵的祭文中塞进一些不押韵的句子,使原来文字的节奏韵律遭受损伤,如血管发生梗阻,血液流通不畅,收不到什么好的效果!

作文不易,“善改”尤难。不能“善改”,与能否“虚心”有关。不虚心便不能郑重其事,认真对待,随意性很大,自以为是,绝不会怀疑自己,自以为非,不会找原来执笔者切磋琢磨一下。为官者,以“官”的身份来修改下级的文章,往往不能改好,而恰恰暴露自己的文字功底欠缺!

南京市写字师范学校六年级 吴祥昊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