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
Posted
篇首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本文为你选取作文《荀子·劝学》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荀子·劝学》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声音即使再小也不会听不到,行为即使再隐蔽也不会不表现出来。类别:道德
积跬步致千里
“双十”之星格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出处:《荀子•劝学》释义:不一小步一小步的积累起来,就不能达到千里远的地方;没有一条条小河的汇聚就不能达成大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句格言出自《荀子•劝学》,从古到今一直被人引用。千里行程,是由一步步积累起来的,绢绢细流汇成大河,知识也是靠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做。知识的渊博在于积累如何。苦练基本功是“至千里,成江海”的第一大步。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学画,就是从画蛋起步的,他一丝不苟,从不认为画蛋太过简单,太过无聊。也正是因为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从画蛋的积累中一跃而起,在世界画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这不正是由千千万万个“蛋”积累起来的吗?
记得古代有一则笑话,说某人买了七个烧饼,当他吃到第七个饼时,觉得饱了,他就想:早知道吃这一个烧饼就饱了,何必吃前面那六个呢?这虽然只是一个笑话,但它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我们干任何事都像吃烧饼一样没有前面一个个烧饼的累积,就不会有后面的“饱”了。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人们易犯的毛病,有人小事不肯做,大事做不了,有人幻想一步登天,从不愿一级一级的攀登;还有人喜欢做偏题、妙题、难题、智力题,却不愿做基础题。这些人根本不懂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道理。滚滚巨流,来源于涓涓细流;浩瀚的沙漠是由粒粒细沙组成。
伟大的事业如千里之行,不要说在口头上,也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必须始于足下。让我们为伟大的事业迈出自己坚实的步伐吧!我喜欢这句格言是因为它让我懂得做什么事是从积累起步的,并不是光说不做。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一定会成功的。我最喜爱的一句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积跬步
荀子在《劝学》中说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真理:丰富的知识是靠日积月累和平时的认真学习得来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种学习方法:日积月累。现在我们初一(5)班正在以行动来贯彻荀子的这句话——每天一字一句一篇活动。
9月1日,我们的第一节初中语文课,柳老师就和我们说要每天积累一字一句,如今快两个月过去了,翻开那本积累本,发现我们已经积累了20多个字、句子了。这些全都是从《说文解字》以及《论语》上摘录下来的,从中我们知道了字小篆的写法以及本来的意思,以及《论语》上的经典语句内在的含义。不知不觉,一句新的古句我们都可以不看解释,就能看懂大概的意思了,也知道了一些用来解释字的常用词比如:切什么、从什么什么声……我觉得,在每天这样的积累中,我们不仅可以学到古文的意思,更可以体会到古文之外的东西。
积跬步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凡事都要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如果没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来个“三级跳”就一定会摔个大跟头。生活不是幻想,在“瞬间”不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人多胆大,就有多大产”之类的“豪言”都是胡扯、谬论。
老子曾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如今那些家财万贯的人,哪个不是日积月累积出来的?你积多少,你的根基就有多牢,而不积累,却突然爆发的,可以这样说,爆的高度与栽跟头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好高骛远,只会“摔得半死”
这个活动好,它的意义更好,它的精神最好!现在只是开始,后面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愿我可以一直“积跬步”积至我生命的尽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语出荀子的《劝学》,荀子用靛青比喻那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导师和前辈。我理解这句话的真意是鼓励青年人在事业上超过前人。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愚昧时代,发展到今天征服太空的文明时期,每一个世纪、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他们大都在青壮年时期功成业就。他们年轻,稚气未脱,阅历浅,却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超过先哲,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戏剧,名垂青史,万古流芳。而他们的学生也像他们一样,又超过他们,推动人类的进步。就这样后浪推前浪,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
广义相对论的发明者爱因斯坦,早在求学时代,就攻读了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全部著作,吸取了经典力学的精华。他非常敬重牛顿,但从不迷信前人。他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终于指出了牛顿力学的错误。不错,正如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爱因斯坦是喝牛顿奶长大的。”他出于蓝;他敢于向牛顿挑战,为人类的进步,打倒作为偶像的牛顿,他胜于蓝。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科学家,早年求学于著名画家佛罗基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从画蛋开始,稳步攀登绘画艺术高峰。他虚心向老师学习,但也注意摒弃老师错误的绘画技巧和方法,不到四年时间,就超过了名扬四海的业师佛罗基奥。一次,佛罗基奥被邀请为一个教堂画壁画,他画完了基督和两个天使,让达·芬奇画第三个天使。达·芬奇从容不迫地拿起画笔,只用了半天时间,一个雍容典雅、栩栩如生的天使便飘然降落在教堂中。佛罗基奥大为惊讶,自叹弗如。从此,这位威震画坛的一代宗师再也没有拿起画笔,转而研究雕塑了。可见,青年人是完全可以超过前人的。无数伟人的生平证明了这一点。
有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还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虚心向师长学习,用人类全部的精神财富武装自己。青之所以青于蓝,因其取之于蓝;青之所以取得胜利,赢得“胜于蓝”的美名,离不开蓝的栽培和哺育。
我国25岁的女博士黄斌,在英国留学期间,以其对事业兢兢业业、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受到了英国著名科学家、对中国人民怀有友好情谊的森德兰教授的重视。森德兰教授已年逾花甲,身体不好,但他慧眼识才,非常珍惜黄斌这棵破土而出的新苗,主动提出亲自指导黄斌,使她早日获得博士学位。黄斌在老师的帮助下,埋头书堆,昼夜苦读,在学业上突飞猛进。森德兰教授将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黄斌。为了黄斌早日成就学业,他停下了自己手中的著作,放弃了休假和出国讲学的机会。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黄斌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写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然而,她研究的结果,恰恰与导师的理论背道而驰,她所取得的成果,推翻了主宰生物学界15年的森德兰构造。森德兰教授非常高兴黄斌超过自己,到处宣讲她的理论,并且打破了民族偏见,冲破了重重阻挠,帮助黄斌平安地回到了中国。黄斌回国以后,在科学院为她举行的欢迎会上,第一句话就是:“我所成就的一切都归功于我敬爱的老师。”
我赞美青于蓝草的靛青,我更赞美将自己的一切传给靛青的蓝草。 我相信,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土地上,一定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像黄斌一样锐意进取的后生和像森德兰教授那样高尚无私的前辈。经过新老两代人的共同努力,祖国“四化”的千秋大业,必将成为我们民族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