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不苟》

Posted

篇首语: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本文为你选取作文《荀子·不苟》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荀子·不苟》(1)

2、读《荀子》有感(2)

3、荀子读后感(3)

4、荀子读后感(4)

《荀子·不苟》

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荀子·不苟》圣人固然是无所不晓,但是不是真诚也不能感化万民。类别:道德

读《荀子》有感

荀子是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是中国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一座高峰。

荀子是战国时期最后一位大儒,儒家称之为后圣。法家说他是先秦法家的理论奠基者和开拓者,是法家的祖师,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秦统一实际上是荀子理论和学说的一次成功的实践,而且荀子曾断言以暴力征服和镇压来统治国家是不会长久的。故而和韩非子,李斯持有不同的观点。荀子的学说强调后天的学习和锻炼。他不认同孔子的“天生德于予”的观点,他认为“坚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孔孟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却认为“天人相分”,孟子说“性本善”,由于中国封建王朝以孔孟之学为尊,荀子学说也就慢慢淹没了历史洪潮中,直到近代,史学家开始关注荀子,称其为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开一代师风旷世大儒,谭嗣同甚至认为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不是孔孟之教,而是荀子。

打开《荀子》,可以说字字珠玑,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荀子自称为儒家弟子,尊孔子为先师,但他并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具有勇敢的学术批判精神,他对孟轲直接提出的批判,可见一斑。他的观点都是当时学术史,思想史的颠峰。荀子与时俱进,以客观为标准,不以个人的好恶评是非,对中国的优秀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荀子的散文被郭沫若称之为先秦的四大台柱之一。他的文学实践和文学创新不但引领了当时的时代潮流,而且开拓了一代文风。《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苟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荀子读后感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本名况,又号荀卿(汉代人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生卒年代已经无考,大约在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间。根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五十岁来到齐国,曾在齐襄王的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后因被谗,到了楚国,被春申君用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被废,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荀子的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起初,荀子的作品以单篇流传,有三百二十三篇,西汉刘向校书的时候,将其整理校订,编辑成书,定为三十二篇,十二卷,当时称为《孙卿新书》。

后来唐人杨惊为其作注,将其编为二十卷,才更名为《荀子》。这就是今天所看见的《荀子》。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据刘向《叙录》记载应该是苟子晚年在兰陵时写的。“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机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但其实《荀子》一书,并非全部出自苟子本人。

本书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在注释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前人和时贤的大量集解注释及翻译的著作,由于体例的限制,恕不一一注明。苟子其书,错讹难解之处颇多,脱误不可读处时或有之,本书在注释和翻译过程中,参阅、斟酌了诸家之说,尽量择其善者而从之,个别窒碍难通之处,不敢强解,则阙如。《王制》篇由张玉亮执笔,由我修改润色。笔者学力有限,在注释和翻译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当或错讹之处,凡此,尚祈读者批评指正。作者简介劝学

此为《荀子》开篇之作,主旨在劝勉人努力学习。文章使用了大量比喻,说明后天努力和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学习贵在锲而不舍、长期积累,用心专一,无所旁顾。需要注意的是,苟子之学,以礼为归,他所论的学,并非我们今天所指的一般性学习的概念,而是指为士、为君子、为圣人之学。他特别强调学习之根本目的是为了积善成德,培养道德操守,涵育君子人格,所以他所说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并接近贤师益友。这也是贯穿在他全书中的一个观点。文章词藻丰富、比喻繁多,是《苟子》书中最美丽的篇章,也是最脍炙人口的篇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能停止的。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笔直的木材,合乎墨线的要求,如果把它煨烤,就可以弯成车轮·弯曲的程度能够合乎圆的标准了,这样即使再暴晒,木材也不会再变直,原因就在于被加工过了。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才能取直,刀剑经过磨砺才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多多反省自己,就会聪明智慧,行为没有过错了。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日:“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文: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亲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有多么博大。吴国、越国、东夷、北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长大后风俗习惯却各不相同,就是教育使他们如此的。《诗经》上说:“唉,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恭谨地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之道。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的教化更大的,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

荀子读后感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

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

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

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应”即是“慧”,也可以说“定”是“止”,“应”是“观”,“能定能应”即“止观圆融”。这时候才可谓之成人,即成就道业之人。 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相关参考

毕业座右铭

...—《三国志·蜀书·先住传》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3、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不好将你理应承担的职责转嫁给他人,而要学着从中吸取教训。4、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不像此刻这样乏味。...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圣贤诸子》——荀子

乱世哲人—荀子先秦儒家三个最伟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荀子名况,又号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荀子曾经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游学列国,任楚国兰陵县...

《荀子·修身》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修身》培养个人的品德,最主要的是个人的真诚。类别:道德

《荀子·劝学》

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声音即使再小也不会听不到,行为即使再隐蔽也不会不表现出来。类别:道德

《荀子》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类别:勤奋笃志而体,君子也。类别:志向

欺世盗名成语故事意思典故出处拼音造句

...àomínɡ成语解释欺骗世人,窃取名誉。成语故事或出处《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成语造句不知平日所讲何学,居然~。(清·阮葵...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500字

...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机智,不能妥善处理。当学完《荀子劝学篇》时,才有所悟,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劳,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就是典型的,不学习,不知道...

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类别:修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类别:道德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类别:修养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类别:修养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

荀子名言名句

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2、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3、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4、思索以通之。5、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6、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7...

魔法幻变之魔法籍

“叮铃,叮铃。”上课铃响了,樱荀子拼命地找音乐书,夹在科学书和品社书之间,她终于拉了出来。“荀子,走了!”樱莉子说道,樱荀子来不及说,就被莉子拉走了。班长很凶,说“不吵不闹,再进音乐室!先站几分钟!”...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1000字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诗经》上说:“不要总想贪图安逸,小心谨慎地做好你的工作,爱好这种行为,神明知道了,就会赐给你莫大的幸福。最高的修养,莫过于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变化,最大的幸福膜过于用原无灾无...

爱学习的读书名言

...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商鞅变法,强秦,毁秦

公元前263年,荀子访秦。荀子游访各国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儒教,也是为了领略各国的风土人情。然而这次访秦后,荀子从此开始畏惧秦国。他畏惧的什么呢?秦国井井有条的制度。秦国的关塞,险要无比;秦国的资源,用之不竭...

坚持的结果

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在《劝学》中提到了这句话,这是什么意思呢?荀子说:“雕了一半就放弃了,就连坏的木头也折不断;雕刻到最后,就是最坚硬的石头也穿得透。这使我想起一年...

制天命而用之

...杨振宁先生去年给河南南阳地区的一所中学发来赠言:“荀子曰:‘制天命而用之。’谨以此言赠桐柏县方树泉中学。”寄语简练深刻,令学校师生异常兴奋。“制天命而用之”一语出自荀子《天论》一文。原句是:“从天而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