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Posted

篇首语: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本文为你选取作文《孟子》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孟子》(1)

2、品味孟子——孟子游说之道(2)

3、品味孟子——孟子何其人(3)

4、品味孟子——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4)

《孟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类别:志向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类别:志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类别:志向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类别:志向

品味孟子——孟子游说之道

孟子的先师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那种“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成为了千百年来老师的榜样。作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孟子是如何让诸侯王接受他的思想的呢?

《孟子》和《论语》一样,是语录体书,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善辩的孟子。

孟子游说方法之一:巧设比喻,诱敌深入。这是孟子常用的方法之一,这样做的主要作用是勾起被游说者对“仁政”的兴趣。这一点在《孟子》的很多文章中有所体现。

孟子在游说梁惠王的时候,梁惠王自夸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尔。”“我”对国家的治理已经够尽心的啦。接着又提出了问题:“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为什么别国的人民不来投靠“我”呢?

面对梁惠王刁难的发问,孟子并没有立刻否定梁惠王“尽心治国”的辩解,而是话锋一转说,“王好战,请以战喻”您不是喜欢打仗吗,“我”就用打仗为喻。这是投其所好,让对方放松了警惕。由打仗引出“五十步笑百步”指出梁惠王行小惠,和其他王不行惠并无本质区别,进而顺利提出王道的政治主张。

孟子游说之道二:因势利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老师暴跳如雷的呵斥不听话的学生,殊不知这是自己教育方法的最大失败。那么孟子是如何应对的呢?

《孟子·梁惠王下》中,在面对齐宣王时,孟子讲了一个发生在齐王自己身边的事。

古时候,每每有大钟铸造,就要杀牲畜来“衅钟”,齐宣王不忍心看到被杀的牛战栗的样子,就把牛换成羊,当时的百姓都说:“大王真小气。”因为,羊的规格比牛低等。孟子由此及彼,提出疑问,让齐宣王自我否定后,肯定他有“不忍之心”可以行王道,取得了良好效果。

孟子游说之道三:适时鼓励。

孟子在对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时,多次肯定了齐宣王的优点。如“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故之王之不忍也。”对齐宣王“以羊换牛”的举动表示充分的肯定。又说“是心足以为王”使齐王充满了信心。

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父母和老师点点滴滴的鼓励,我们看似不经意的鼓励也许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适时的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也可以拉近两代人的距离,在这里,孟子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孟子游说之道四:巧用寓言。

用寓言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并非孟子首创,最善用寓言的莫过于庄子,孟子作为一代大儒,在这方面与庄子毫不逊色。《孟子》中比较经典的寓言有《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等。

孟子游说之道五:多用排比,气势如虹。

孟子的辩论读来犹如滔滔江水,气势磅礴,一旦时机成熟,便能迫敌就范。例如在解释“王道”的实质时,孟子多用对偶排比,严谨周密,滴水不漏,让对手折服,不得表面不接受孟子的主张。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雄辩家,但这个44岁起就周游列国的儒者最终没有打动那些一意孤行,争霸天下的王侯.晚年的孟子,心灰意冷的回家和弟子万章著书,也许他也很无奈吧,但他执着的身影和他那精彩的论述,和他的思想一起,将永载史册,成为人们拜读的经典之一。

品味孟子——孟子何其人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人:孟子。

我们关于孟子知道的很多,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儒家学者。今天我们解读>,首先要了解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孟子生活在公元前372-289年间,那是一个诸侯争霸,互相攻伐的时期。各种政治派别应运而生,比较著名的有以墨子为首的墨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和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当时的社会上最“吃香”的,莫过于法家和纵横家。也就是说,在当时作为儒家孔子的再传弟子的孟子,他的仁政思想是没有游说“市场”的。孟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也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以雄辩著称的孟子最终没有受到重用,最终回老家与弟子万章专心著书。

作为孔子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在《孟子》中把它阐述为“仁政”,然而“仁政”思想古已有之,只是尚未成熟。和孟子思想相近的有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对“美政”的向往,在屈原向往的“圣君贤臣”的社会里,我们可以依稀看到孟子希望的桡瞬之世。可以说,仁政思想是一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也是当时一派政治思想发展比较成熟的产物。

孟子提出“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在他的眼中,人人可为尧舜。在《公孙丑上》中,有“人皆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的句子。孟子也许不知道“尧舜在世”时期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但他在《梁惠王上》中给我们描述了他心中的蓝图: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在孟子看来,让人民“无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接着,他为我们勾勒出了他心中的蓝图: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就是孟子对他的仁政的解释。

今天我们党所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这其中似乎也有一些孟子当年的影子吧。也许孟子给我们展示的这幅蓝图在今天早已实现,但他心中的这份憧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追寻。

品味孟子——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多少年过去了,孟子的思想始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孟子的思想成为许多大学图书馆里的经典,而在他光辉的思想中,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一直都为现代人所津津乐道。许多人甚至认为孟子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先行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民本思想呢?

许多人认为孟子有民主思想,主要是他们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是“君臣无常位”的体现,甚至是对皇权的挑战,这种说法是很片面的。他作为当时的人,其思想必然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我们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周礼的维护者,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名言,即不学习周礼,就无法自立于社会。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接班人,也同时继承了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例如“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把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当作“世之通义”说明孟子同样也主张贵贱有“序”的,因此他不可能具有民主思想。

在由孔子编撰的《春秋》里,有这么几句话:“事君以忠,事人以义,事民以仁,事事以勇。”“臣事君以忠”带有明显的愚忠思想。可以说,《论语》也好,《孟子》也罢,他们的政治主张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或者说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我们之所以认为“民贵君轻”的思想具有进步意义,是由于它在和平年代确实起到了安民,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使人民的生活有了一定改善,地位有所提高。但孟子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人,他和孔子和当时所有的思想家一样,具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局限性。我们在充分肯定孟子思想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注意其落后性和局限性。在肯定金子的光芒的同时,也要看到金子上附着的灰尘,用孟子本人的话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