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
Posted
篇首语: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本文为你选取作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
篇一: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
罗星棋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得意之作。这部著作在我国的文学地位可以与我国的四大名著相媲美,由此可见《安娜·卡列尼娜》的文学造诣究竟是有多高。但是就是这样一部俄国文学的代表得意之作却为何要给文章主人公安娜安排一个惨死于车轮下的悲剧结局呢?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感情纠葛?安娜的死究竟是谁之过?
卡列宁、伏伦斯基、社会、安娜这四个点。同样,我觉得安娜的死与这四个方面或多或少都有关系。
那么首先来说说卡列宁,卡列宁是安娜政治意义上的丈夫。安娜出身贵族,按照当时贵族和教会的婚姻制度嫁给了卡列宁。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岁,但是官运亨通。他虚伪冷酷,野心仕途,是个十足的做官机器。而安娜却同他正好相反,她热情善良,生气蓬勃,但在与卡列宁结婚后,她的生气被死死地压抑住了。所以安娜并没有得到丈夫应有的爱,她对此感到很失望,因此便会有了优伦斯基。
其次,伏伦斯基是安娜心目中真正的丈夫,但是用一个准确的描述来说更应该是“情夫”。安娜对伏伦斯基一见钟情,赛马时伏伦斯基的受伤。也让安娜痛心不已。但也因为卡列宁对安娜没有爱,安娜对卡列宁列是毫无感情可言,所以安娜将自己的爱都倾注到了伏伦斯基身上,有一句话叫“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当安娜觉得伏伦斯基不爱她了以后,看到了火车,便扑向车轮底下,结束了自己的年轻岁月。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当社会的舆论遣责加在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身上,可想而知她的内心是多么的紧张,多么的痛苦。
安娜与一个“丈夫”生活在一起,她一点也不快乐。但她为什么没有权利可以去寻找自己的真爱?当然,安娜没有能够与卡列宁离婚,也一定是迫于社会教皇的规定。
安娜的卧轨自杀四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责任。但总的来说我自己认为是安娜自己之过。
篇二: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
戚茸妍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小说的开篇便表明了书中的主旨——幸与不幸的家庭。列文同吉娣是这个腐朽时代里的清流,他们经历坎坷后幸福的生活着,而安娜是一个悲剧,她的勇敢追求却为她酿就了悲惨的结局。
小说开头安娜到达莫斯科时,她初遇伏伦斯基还有那个被火车轧死的看路工。那时安娜感到十分害怕,而伏伦斯基在她面前作出一幅慈态,给安娜留下了好印象。而后,舞会上的第二次见面就使伏伦斯基拜倒在她的裙下,深深地迷恋安娜,追随她到彼得堡,不顾身份体面地追求安娜,尽管安娜表明自己已有家庭。而安娜,她渴望爱情,也厌倦了卡列宁的虚伪、功利,最终还是接受了伏伦斯基。
她爱上了伏伦斯基,伏伦斯基成了她的全世界。她为了追求和伏伦斯基的爱情,抛下丈夫儿子,被整个上流社会所嘲笑、厌弃,可她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从未后悔过自己爱上伏伦斯基。
可安娜却忽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伏伦斯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早前他勾引吉娣,却不曾想过要结婚,只满足自己享受乐趣,一点也不顾忌吉娣的感受,被安娜吸引后便抛下了吉娣,且没有一点自责之心。安娜早就该明白,伏伦斯基并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他自私自利、花心,是注定不会给安娜幸福的,他所能给的只有那么一段时间里的“深爱”罢了。安娜早该想到吉娣的遭遇,早该认清伏伦斯基的。她在伏伦斯基身上寄予的期待越大,后来被厌弃受到的打击失望就会更大。
安娜本身对伏伦斯基的依赖及她的冲动加上伏伦斯基的毫无责任感是造成安娜悲惨结局的绝大原因。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死了,可她勇于追求的精神却永远活着,托尔斯基传递出的对腐朽时代的抨击精神也永留心间。
篇三: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
董海婷
我所在的国家是一个富强的国家,我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的时代。那些历史上黑暗的封建的时代已经过去,那些混乱国家里腐朽的思想已被淡忘。但那时作家笔下的文字不会被时间磨灭啊,它们引导着我们走近一段段沉封的故事。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翻开书,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句话,书中的主人公名叫安娜,她便是那众多不幸家庭中的一员。
安娜作为政府高官卡列宁的妻子,一位俄国上流社会的妇女。有着她们具备的一切外表和风韵,还有着她独特的魅力。安娜与其他贵夫人不同之处,最是她的眼睛,那双深藏在浓密睫毛下闪闪发亮的灰色眼睛里,有一种使人吃惊和倾倒的,时而严肃时而忧郁的神情,以及忽而通过微笑透露出的勃勃生气和洋溢着的过剩的青春。而正是这双美丽的眼睛,才使伏伦斯基在初遇安娜时就被惊艳。
生得如此美丽迷人的安娜结局却十分悲惨--卧轨自杀。而导致她选择死亡的,是她的感情,她与丈夫卡列宁是典型的“政治联姻”。丈夫大她二十岁,并且古板,虚伪。她本就不爱丈夫,在这样压抑的八年中,安娜仔细收好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照顾儿子谢辽查,过着索然无味的生活。终于,这一切在伏伦斯基的出现后被打乱--他重新唤起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他们相遇后迅速的不顾一切的爱上对方。可安娜已为人妻呀,在只求名誉不在乎妻子的不忠的卡列宁,和喜新厌旧,滥情的花花公子伏伦斯基中,她痛苦着,挣扎着,但最终选择了同伏伦斯基一起。
她知道,一旦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她就会失去所有,甚至被骂被唾弃,被儿子看不起。她做好了一切心理准备面对自己的一无所有,可她却没想到自己唯一拥有的,全部的信仰伏伦斯基,是一个追求上流社会,喜新厌旧的没有责任心的花花公子。如今的安娜成了伏伦斯基的牵绊,他不再爱她,渐渐厌倦她。就这样,一直以来承受着舆论的压力,情人的冷漠,内心的痛苦的安娜,最终,选择让呼啸的火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安娜是美丽的,勇敢的,自由的,她追求着自己憧憬的爱情,可她也是天真的,冲动的,盲目的,她把那个时代想象得太过简单,甚至看不清心上人的真面目,任由残酷的现实将自己折磨得遍体鳞伤。
读完这本书,故事背后隐藏的问题引人深思--究竟是什么让安娜落得如此下场?安娜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卡列宁只在意名与利;伏伦斯基对安娜爱与不爱都是他的自由--谁都没有错,错就错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和那些腐朽的思想。
感谢这本书,是它带我认识了一个如此美丽勇敢,如此生在泥泞里的娇艳玫瑰一般的女子,让我有幸分享她的一生。
篇四: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
体芮
小说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每每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苦情。”这句话也恰好暗喻了安娜的这一生。
安娜是奥布朗斯基的妹妹,安娜只身来找奥布朗斯基,故事的情节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火车站,接妹妹的奥布朗斯基鱼伏伦斯基相遇,并介绍安娜与伏伦斯基认识,伏伦斯基被安娜可爱的脸上温柔的笑所打动,回到彼得堡后,安娜也经常会与伏伦斯基在各种社交场合相遇,伏伦斯基对安娜展开了疯狂的追求,安娜也渐渐为之所动,他们不顾外界的非议,公然同居,使得安娜原本的丈夫卡列宁搁不下脸面。在安娜有了伏伦斯基的孩子后,分娩时,她一再请求丈夫的原谅,丈夫由于是教徒便答应了。分娩后,她便与伏伦斯基逃到了国外,回国后,安娜又涉足上流社会社交圈,但物是人非,谁也不欢迎她,她未得到丈夫的离婚许可而伏伦斯基也不常回来。在一次口角中,安娜选择了她初来俄国火车站看到的一幕——卧轨自杀,安娜最终悔恨的死去。可以说安娜这一生命运跌宕,虽然出身贵族,但却没有获得自己的幸福,最终选择了自杀。
对安娜,我既同情又憎恨,同情她原本的善良,她美丽的面容,却最终含恨自杀,同情她没有收获一份可以携手到老的感情。憎恨她打破了自己原本安宁的生活,违背妇道与伏伦斯基出轨。这无疑是给丈夫安了顶大绿帽子,她也未曾想到,丈夫是个男人,男人的面子该往哪搁?憎恨她不顾外界的劝阻,执意与伏伦斯基私奔逃走。正是因为伏伦斯基的不常回家使安娜与他发生口角而最终选择了一条让她走向死亡的路。
伏伦斯基的“风流,花花公子”使得安娜选择走上身败名裂,含悔而死的路。作者的感情似乎与我一样,他对安娜也是就赞美又谴责。赞美在作者描写陶丽、吉娣看到安娜时目光突出了安娜的美丽,也从对哥哥感情的安抚,突出安娜的善良。谴责在安娜违背妇道,禁不住诱惑,最终使自己身败名裂,对于伏伦斯基,作者也用谴责,抨击的态度描写这个风流的花花公子,可以说是安娜所有的优点与伏伦斯基的缺点相映。作者也用大量笔墨描写了伏伦斯基为了政治利益和安娜在一起,这样的婚姻是不幸的。
作者借安娜的命运多舛,引出了上流社会的芸芸众生,抨击了他们腐朽的精神与没落的生活方式,使我颇有感触。
篇五: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600字
葛宇博翱
1877年问世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小说所处时代,正是俄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时期,资产阶级思想对社会的冲击突出地表现在对宗法家庭的破坏上。不幸的家庭矛盾占据了小说中心,安娜所处的家庭及其遭遇就是小说的主线之一。
故事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位风度翩翩、举止优雅的有夫之妇。出身上流社会,17岁时因政治联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这便预示了安娜一家不行的结局。其兄奥勃朗斯基与妻子闹翻,安娜在为其调解的过程中结识了弗伦斯基,之后两人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爱情泥沼中。为了爱情,安娜不惜与丈夫和整个上层社会决裂,甚至离开了她的儿子。在备受外界压力下,安娜将自己全部的情感都寄托于弗伦斯基身上,但伴随着弗伦斯基对名利的欲望以及对安娜的不满,渐渐冷淡了她,而安娜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卧轨自杀……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细腻丰富,而凄惨的结局,令人感到十分痛惜和深切的同情。我对小说中安娜自杀前的心理描写、动作刻画逼真、动人,令我印象深刻。“在那里!我要惩罚他,我一定要摆脱一切人,同时也要摆脱我自己。”之后,安娜跳了下去,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安娜的死看起来只是一时冲动,安娜本人应负全部责任。但我不这么认为:安娜的自杀行为虽是她自己决定的行为,但促成其这么做的还有其他三方面原因:弗伦斯基、卡列宁和儿子以及社会。为什么这么说呢?促成这桩悲剧发生的,主因是安娜“出轨”与弗伦斯基私奔才导致这个事情的发生。
有人说,如果后来弗伦斯基不变心,安娜也不会自杀。对于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首先,弗伦斯基同样有追逐爱情的权利,不能因安娜的死便谴责弗伦斯基冷酷无情。相反,正是因为安娜太过在意和依赖弗伦斯基,在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打压下,脆弱得只得将自己全部情感交付给弗伦斯基,所以当安娜感觉弗伦斯基也背叛了她时,她感到痛苦、悲愤和绝望。这些使她无法自拔,最终选择了卧轨自杀。卡列宁则站在当时道德的制高点上,虽然他追求名利,对安娜毫无感情,但他面对安娜的背叛,已采取了极大限度的宽恕,并且卡列宁也并不是促成安娜自杀的直接原因。对于社会而言,安娜不恪守妇道,这在当时的社会是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安娜必会遭受社会的唾弃和辱骂,这自然也是造成安娜之死的根本原因之一。
但无论如何,安娜敢于追求真爱并勇敢地向封建宗法挑战,虽然结局十分凄惨,但她毕竟十分努力的去追求。所以,安娜也是幸福的。
相关参考
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
“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对这句话作也了非常好的阐释。无法否认这是一幕悲剧,主人公的爱情命运是曲折的。福音书中提到,“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能够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
爱情固然美好,就像绚烂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拥有一个人一生的快乐和幸福,但在不轻易间它却将安娜带入痛苦的深渊,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在爱情中灰飞烟灭。安娜原本期盼和弗伦斯基过着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
说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也不为过!伟大在她对人生的反思,对命运的探索,对人类的道德训诫,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有人说,这是反映旧社会压抑女性的小说。我从头到尾,除了看到安娜正因婚外恋一步步堕落...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一种妩媚却真诚,充满活力而且轻盈,聪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热情感性,八年不懂感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1世界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从奥布隆斯基出轨被妻子多莉发现,引出整个故事。多莉很生气,跟奥布隆斯基闹矛盾,奥妹妹安娜来莫斯科为他们劝解,在火车站偶遇前去接母亲的弗隆斯基...
安娜·卡列尼娜站在引路天使面前,等待着天使将其带入天堂或者地狱。天使对安娜说:“自杀的人只能送进地狱,但你死之前却有强烈的求生欲望,我很难决定送你去天堂还是地狱,所以我想先请你回答我几个问题。”“你问...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1傍晚,我斜卧在窗前,台灯的光辉与耀眼的星辉交相呼应。我轻轻翻过手中的书,仿佛有丝丝墨香传来,而我如蝴蝶般翩飞在文字的绿荫下,落叶轻轻划过水面,在我的心湖激起片片涟漪……这是一本...
...她的全部。仅仅是在人海中无意看了他一眼,从此沦陷。安娜,像花朵一样努力绽放着,她是那么炫目,那么美丽。本来,她可以如此美丽、如此优雅地活着,碰见他后,她的美丽瞬间充溢他的双眼,在他的灵魂里,她是一幅那...
...略的、唾弃的或是执意想要拥有的。我始终是心疼你的,安娜。为了你的单纯、潇洒与优雅,我不惜用上整个夏天,沉沦于你,却眼睁睁看着你抛却幸福,变得无理取闹、自私自利,一步一步,走向痛苦的深渊。我的心很疼,好...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是一部...
安娜卡列尼娜,自她在托尔斯泰笔下诞生之时,便注定带着许多争议。对于安娜,我更愿意抛开其他,单从“女人”这一身份谈谈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安娜是彼得堡上流社会的叛逆者,也是封建专制制度的牺牲品。她相貌艳丽...
第一次看安娜这本书,是在高二的时候,而最初看这本书的原因,应该是源于对托尔斯泰的感兴趣,而这个兴趣的形成,则是来源于巴金的成名作《家·春·秋》这部小说里面介绍到的《复活》这本书。故事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位...
...可谓人不同,则家也不同。曾有幸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见识了上至俄国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百态生活,真真可谓是:“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于是,我想正是因为不幸,人们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