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合《闲居》诗词鉴赏
Posted
篇首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文为你选取作文姚合《闲居》诗词鉴赏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姚合《闲居》诗词鉴赏
不自识疏弊,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
★姚合(约779—46)
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元和十一年进士,任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官终秘书少监。擅五律,其诗多以自然景现、悠闲生活为题材,以苦吟着名,类贾岛之风,世称“姚、贾”。有《姚少监诗集》,并编有《极玄集》。
【赏析】
本诗通过对闲居生活的描写,表现了闲居的禅趣,表白了一位闲士对古禅的向往。
不识自性是因为他不解禅观,但他的自性中有对禅的体悟。他以门无车马喧为乐,以满院蝉聒为静;以带病苦吟自傲,以休官不仕为清,可见是一位上根之器。当他静心皈依,自会识自性而悟大法。
另一首禅诗《谢韬光上人赠百龄藤杖》可资印证他向禅之心:“衰病近来行少力,光公乞我百龄藤。间来杖此向何处,过水缘山只访僧。”
其友人朱庆馀的《与贾岛顾非熊无可上人宿万年姚少府宅》一诗则讲述了寒士们闲居时诗禅会友的融融气氛:“莫厌通宵坐,贫中会聚难。堂虚雪气入,灯在漏声残。役思因生病,当禅岂觉寒。开门各有事,非不惜余欢。”
相关参考
许浑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京口闲居寄两都友人【晚唐】许浑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一樽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宫阙楚江楼...
除夜(其二)姚合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1、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理由。答:诗眼是“惜”字。理由:①留恋...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临洞庭上张丞相韵译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茫茫接连太空。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潺湲:流水声。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颀...
...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注解1、墟里:村落;2、孤烟:炊烟。2、接舆:这里北裴迪。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韵译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闲居初夏午睡起改写1夏天的中午,炎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青蛙和蝉比赛叫着,合成一场十分不和谐的蛙蝉奏鸣曲。杨万里正在午睡,突然被这蛙蝉奏鸣曲吵醒了。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拿起了一本书。可是因为刚睡醒,书上...
初夏的一个午后,诗人杨万里昼寝醒来,穿好衣衫,伸了一个大懒腰,坐在床边上,不知不觉想起了前天的.事。前天,仆人李妈给他端来了一盘梅子吃,她说:“大人,我从后院的树上摘了点新鲜的梅子,您快试试吧!”杨万...
和郑方及第后秋归洛下闲居①白居易勤苦成名后,优游得意间。玉怜同匠琢,桂恨隔年攀。山静豹难隐,谷幽莺暂还。微吟诗引步,浅酌酒开颜。门迥暮临水,窗深朝对山。云衢日相待,莫误许身闲。【注】①《登科记考》:“...
原文寒山转苍翠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②上孤烟。复值接舆③醉,狂歌五柳前。注释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
...还是愿意去做那趾高气扬却颗粒无收的稗子?王安石晚年闲居在金陵。一天他遇到一群人在讨论诗词,便凑过去看了看,一个年轻人不屑的问:“你懂文学吗?”王安石淡淡地说:“我只懂一点点”那人见他懂便问他尊姓大名,...
...落远波惊宿雁,风吹轻浪起眠鸥。嵩阳亲友如相问,潘岳闲居欲白头。[注①]潘岳闲居:潘岳,晋人,曾作《闲居赋》;庾信《小因赋》有“潘岳面城,且适闲居之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交代了...
...落远波惊宿雁,风吹轻浪起眠鸥。嵩阳亲友如相问,潘岳闲居欲白头。[注①]潘岳闲居:潘岳,晋人,曾作《闲居赋》;庾信《小因赋》有“潘岳面城,且适闲居之乐”。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交代了...
...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年)前后,约为4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14下面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3分)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声色形神兼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B.“鼠”是“饥”的...
...①淳熙八年(111)末,词人自江南西路安抚使任被罢官,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达十年之久。该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
...①淳熙八年(111)末,词人自江南西路安抚使任被罢官,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达十年之久。该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