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西林壁》诗词鉴赏

Posted

篇首语: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本文为你选取作文苏轼《题西林壁》诗词鉴赏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苏轼《题西林壁》诗词鉴赏(1)

苏轼《题西林壁》诗词鉴赏

苏轼《题西林壁》

     苏东波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他的文章诗词,或一时的即兴之作,或是触目所见有感而发,都是自然的流露,顺乎天性。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呤诗作赋纯然表达心中所感,那么道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其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从前专限于描写闺怨相思的词上,开扩其领域,可以谈道谈禅,谈人生哲理。《题西林壁》就是其哲理诗的代表作之一。

    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到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苏轼的诗兴,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览庐山后带有总结性质压轴绝句。《题西林壁》写于庐山南麓西林寺,在禅院之中,探哲理的幽微,颇耐人寻味。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平易近人,但是细细思量却有弦外之音。诗的总体特点是借景说理,辩证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整体上打量绵延起伏的庐山,因而目光所及丘壑纵横、峰峦起伏,但是,诗人客观指出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苏轼没有描写具体景观,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体印象。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局部。由此追溯起来,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爱因斯坦相对论需要一个参照物,认识事物同样,辨明事理,同样需要参照。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它启迪我们认识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学者钱钟书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又是大不幸。看了这个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瞧不起宋诗的明代人说宋诗学唐诗而不象唐诗,这话没错。就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象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维肖而不维妙,象唐诗而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宋诗以意取胜,靠的就是在诗歌中发议论来实现。在诗歌中议论与写景,叙事,抒情是一样的,都是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我们强调宋诗议论,不是说唐诗不议论,主要是宋诗的议论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到了无所不议的地步。有点甚至通篇议论。宋代诗人总喜欢在诗中用议论来表达人生哲理,这与宋代理学发达大有关系,不少理学家就经常写诗。钱钟书因此指出了双重情况:“借讲学的籍口来吟诗或借吟诗的机会来讲道学。”这道学就是理学,理学家提倡“文以载道”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里也用苏轼的诗来作说明。唐人写庐山的诗,最著名的就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抒情兼议论,说的仅仅是瀑布的高。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就富于“理趣”了。诗的开头两句是总写庐山“远近高底”的千姿百态。一般来说,接下来是展开具体的描写,然而苏轼笔锋一转,就从横看侧看庐山的形状多变来进行议论了。诗人以游山观景来比喻为人处世,由看山而提出了一个富于哲理性的命题:看问题必须超越个人狭隘的空间,摆脱一己之偏见。

    以看山来设比喻再议论开去,这是对诗的比兴手法的创造性应用,是一种质的升华。从苏轼这一手法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出宋人“以文为诗”和“哲理”、“理趣”的妙用。所以说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不应该因其“议论”而轻易否定的。而明人反对宋人议论,却使自己在另一条叉道上走得更远。

相关参考

读古诗《题西林壁》有感

...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读了苏轼写的《题西林壁》很久很久之后,我才体会出诗中的道理。《题西林壁》是作者李白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石壁上的一首诗,既然李白去到了庐山,为什么说“不识庐山...

题西林壁

...几天我们学了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在1084年5月和朋友在游庐山西林寺的时候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庐山的景色多么雄奇壮观呀!虽然我没去过庐山,但我已经感觉到了庐山,感...

仿写题西林壁写一首诗

篇一:仿写题西林壁写一首诗题围山壁赵瑞雅百花盛开齐争艳,树木葱郁暑气消。连绵起伏山围绕,若隐若现景中画。篇二:仿写题西林壁写一首诗题西湖山壁刘雪茹再次登上西湖山,雨后天晴层层雾。不知其间真面目,答案定...

《题西林壁》读后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使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形状,因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庐山的样子也不一样。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有的人也是相信...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

山水知音

...感也各不相同。高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只用了简洁的两句就将庐山面貌一并概述,深刻的体现出庐山的特别之处,描述了一副奇妙的山林之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更是直接道...

名句分类欣赏

...游山西村》)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问渠哪得清...

名言名句欣赏

...游山西村》)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问渠哪得清...

游庐山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每当吟诵起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我就充满了对庐山的向往之情。今年暑假,爸爸带我游玩了庐山,我终于如愿以偿地饱览了美丽的庐山风光。那天,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顺着...

精彩东坡

...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如果说李清照沉浸于幻想,李白甚是浪漫,辛弃疾过于现实,那么精彩的,无疑是东坡了。一阵悠扬的歌声蓦地传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春江垂钓

...的西塞山,在瞬息万变的云雾中若隐若现,不禁令人想起苏轼的《题西林壁》:“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放眼望去,西塞山是一片朦胧的青色,色彩或浓或淡,有如梦境一般的色彩。山前的白鹭扑棱棱地飞起,它...

江西民俗作文

...觉。晨雾中的庐山像是人间仙境,有仿若海市蜃楼。记得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这样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

民风民俗

...觉。晨雾中的庐山像是人间仙境,有仿若海市蜃楼。记得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这样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

庐山真面目

...林壁,你知道诗人是谁吗?”爸爸接着问,我回答:“是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只……”我背不下

诗中的“理”

...到了绝境,却发现绿柳红花之后又有一条光明大道。还有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