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书端州郡斋壁》阅读练习及答案
Posted
篇首语: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本文为你选取作文包拯《书端州郡斋壁》阅读练习及答案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包拯《书端州郡斋壁》阅读练习及答案
包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端州郡斋壁①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注】①这首诗是写在广东端州的墙壁之上。包拯时任端州知州(即太守),端州因出产“端砚”而闻名天下。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直抒胸臆,揭示了全篇要旨,语气坚决严正,言简意赅,为全诗定下基调。
B. 颔联作者以“秀干”“精钢”自比,既是自勉自励,也是自信的表现,很有力度。
. 颈联运用比喻的手法,“鼠雀”“兔狐”代表社会上贤恶两类人群,对比很鲜明。
D. 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不给后人以耻笑的把柄。质朴无华,持重刚健。
1. 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自励清操的座右铭,你认为写出了作者哪些为官之道?
【答案】14. 1. ①为官要清廉无私,奉行直道,操守正直;②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宁折不弯,绝不被外力折服;③要除暴安良,铲除这些贪官污吏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使其无法逞凶。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项,“‘鼠雀’‘兔狐’代表社会上贤恶两类人群,对比很鲜明”分析错误,颈联“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中“鼠雀”“兔狐”都指贪官污吏、害民之徒。故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分析评价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自励清操的座右铭,你认为写出了作者哪些为官之道”,要求学生说说自己认为诗歌写出了诗人哪些为官之道。然后通读诗歌,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圈画出能体现诗人为官之道的内容进行分析作答。本诗是写在广东端州(今广东肇庆)郡守府第(俗称宋城红楼)的墙壁上的。包拯曾在端州任知州(即太守)。此诗中包拯就官德问题直接发表了自己的议论。首联“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意思是: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也就是说为官要清廉无私,奉行直道,操守正直。颔联“好木料终成栋梁,好钢材坚强不屈”意思是说:优质的大树终成栋梁之材,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也就是说好木料最终会成栋梁,好钢材坚强不屈,为官者为人以刚直不阿为准则,宁折不弯,像好的钢材一样保持自己坚强不,的绝不被外力折服。颈联“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意思是说仓多存粮鼠雀高兴;仓少存粮,鼠雀就不高兴。野无杂草,兔狐发愁;野有杂草,兔狐就不发愁。这里运用互文比喻手法,把贪官污吏、害民之徒比喻成“鼠雀”“兔狐”,为官者要除暴安良,铲除 “鼠雀”“兔狐”这些贪官污吏之流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使其无法逞凶。这首诗中诗人所表明的,从原则上说就是追求“清私心”、“讲直道”,充当“秀干”和“精钢”;从实际上说就是坚决不做偷吃公粮的鼠雀,也就是不做用公共财富、民脂民膏养肥自己的贪官污吏。因此,诗人此诗隐含的潜台词是:他出仕为官志存高远,根本不会有对任职地点作肥瘦美恶的计较。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认为诗歌中所表达了诗人哪些为官之道即可。
心中的包拯
《宋史》记载,端州的端砚,是天下名砚之一。因此在当时,已成为进贡朝廷的贡品。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各地自有各地特产。能够生产名扬天下的砚台,这本来是端州的骄傲。可是也没料到,越是拥有好的东西,则越怕遇到贪官。
端州每年上贡朝廷的端砚虽有定数,贪官却不会按照核定数额据实收取。而是在此基础上,加收几十倍的数量,借机贿赂朝廷权贵。
这一下,端州百姓也就惨了。横敛暴征,民不堪命,因而几乎成为一种常态。 但好在包拯却不这样做。
轮到包拯前来担任知州的时候,只命生产端砚的工匠按数制作。根据核定数额如数上贡。至于包拯自己,则“岁满不持一砚归”。
虽然在端州做过一届太守,却像从没做过一样,一点土特产品也不纳入自己腰包。 由于为官廉洁,一身正气,无论当时,乃至现在,包拯也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包拯生前,人们已将他比作“黄河清”。
在他身后,包青天的美名,依然千年流传。 黄河之水,本来因为泥沙俱下,自古都是黄色。但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也并非总是如此。
毕竟曾有几次,黄河河床上,浑水曾被清水取代。这也和包拯本身一样,是有历史记载的。清水黄河自然来之不易,百姓则以这来之不易,比喻包拯这位难得的清官。
不过话说回来,与百姓对包拯的崇尚相比,身在京城,想傍关系泅上水的一些人,对他则是一种截然相反的说法。这些人经常私下埋怨:“关系不到,有阎罗包老。”本想打通关节,去用银子或端砚之类,足以够得上古玩价值的财宝,买个一官半职干干,却也有“生不逢时”之虞,恰好有一位阎王爷一样不留情面的包拯,在前挡道。
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对包拯的记载,都同样动人。以至即便到了如今,包青天大名同样妇孺皆知,无论舞台还是银屏上,屡屡出现的包青天形象,也仍是风采依然。 纵然人们身处角度不同,企盼不一样,古往今来,包拯也都是大家心中的包拯。
无论您是安分守己的黎民百姓,当他做黄河清也好;还是您想走门子混官,视他为阎王老包也罢,心灵深处,反正都将他老人家的形象挥之不去。
让我感动的包拯
同学们,提到“包拯”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今天我就说说包拯的故事。
包拯一生廉洁,他在肇庆市当官的时候,以前历任州官每年都征收比贡品数目多几十倍的端砚,将多收的端砚据为己有,分送亲友和上司,作为“走后门”的礼物。惟独包拯在肇庆市当官时,每年按贡品征集端砚,从不肯多收一个。后来,他要调离端州到京城做官,当地官民送给他端砚作纪念,他也没要一个,两袖清风地离开了端州。
包拯还刚毅耿直,他生活俭朴,就是在担任朝廷高级官职时,他每天的饮食和家里使用的家具,都保持着平民本色。宋仁宗赐给他巢湖和田地,他坚决不受,只要了家乡庐州城东南的一段护城河,子孙后代在河边以植藕捕鱼为生。
这就是包拯,他一生为官清廉让我很是感动。由于包拯的两袖清风,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做清官的典型,尊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还编成了包公办案的戏剧。可以说,包公戏是戏曲艺术家对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用戏曲这种艺术方式,宏扬了包拯的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精神。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读书数载,捡拾起来,最令我难忘的人物还是——包拯包拯为官清肃廉洁,执法如山,不畏权贵,高风亮节,抚民疾苦,居家勤俭,深得百姓的爱戴,被喻为“包公包青天”,他,是正义的化身。包拯一生廉洁,他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在端州任知州时,以前历任州官每年都征收此贡品数目多几十倍的端砚,将多收的端砚据为己有,分送亲友和上司,作为“走后门”的礼物。
惟独包拯任知州时,每年按贡品征集端砚,从不肯多收一个。
后来,他要调离端州到京城做官,当地官民送给他端砚作纪念,他也没要一个,两袖清风地离开了端州。在任开封府尹的时候,他执法严俊,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按老规矩,百姓告状,不得到衙门大堂上来,包拯却大开府衙大门,鼓励百姓到衙门大堂鸣冤喊屈,状告为非作歹的官吏士绅。
包拯亲自审案,就是皇戚犯法,也严惩不怠。当时,有位权势极大的宦官侵占惠民河畔的地修造花园,堵塞了河道,造成了河水泛滥。包拯下令将宦官的花园全部拆掉,把地交给了百姓,疏通了河道,河水从此不再泛滥。
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谚语:“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意思是说打官司不用送礼,自有阎王一样执法如山的包公作主。包拯六十寿辰时,宋仁宗念他资深功高,准备为他举行隆重的庆寿,他一再谢绝,无奈皇帝不允,只好同意庆寿,但绝不许给他送礼。
可是寿辰那天,皇帝一早就派元官礼太监送来了厚礼,皇帝送礼岂敢不收。在府门迎客的家人包兴很为难。只好让太监写明原由禀告包拯。
元官司礼太监即在礼单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家人包兴赶紧把诗送给包拯。
包拯阅后,随即和诗一首:“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念叨功。操劳本份是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太监看了和诗后,无可奈何地将寿礼拿回去了。
包拯晚年,官至枢密副使、礼部侍郎。辞官之时,宋仁宗赐给他巢湖和田地,他坚决不收,只要了家乡庐州城东南的一段护城河,子孙后代在河边以植藕捕鱼为生。包拯的一生刚毅耿直,不说假话,不谄媚迎上,对亲友不开后门,不结派系。
对贪官污吏嫉妒如仇,敢于打击权贵豪门势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利益。他生活俭朴,就是在担任朝廷高官时,他每天的饮食和家里使用的家具,都保持着平民本色。他对后代的要求同样严格:“以后包氏子孙凡是当官的,如果有贪赃枉法的,活着不得归本家,死后也不能葬在包家坟茔,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
句句遗训,掷地有声。包拯的子孙果然继承了他的遗志,清誉流芳。只有其侄包勉贪赃枉法,罪不容赦。
于是,便有了“包拯铡勉”的千古佳话。古人虽去,但每每读到他的故事,都不能不为之动情,他崇高的气节影响着世代子孙。
相关参考
书巴丘①事陈与文②三分书③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测。未必上流须鲁肃④,腐儒空白九分头。【注】①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在长江...
书巴丘①事陈与文②三分书③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测。未必上流须鲁肃④,腐儒空白九分头。【注】①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在长江...
徐照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题。和翁灵舒【注】冬日书事宋·徐照石缝敲冰水,凌寒自煮茶。梅迟思闰月,枫远误春花。贫喜苗新长,吟怜鬓已华。城中寻小屋,岁晚欲移家。【注】翁灵舒:翁卷,字灵舒。与徐照同为“永...
崔涂(一)阅读唐代诗人崔涂的《巴山道中除夜书怀①》一诗,完成第7题。(6分)迢递三巴路②,羁危③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④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题。书陆放翁诗卷后(节选)林景熙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注]①林景熙: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题。书陆放翁诗卷后(节选)林景熙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注]①林景熙:南...
高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题。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注】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大兴西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①岑参鸡鸣紫陌③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
卢纶(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卢纶机鸣舂响日暾暾,鸡犬相和汉古村。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衰翁正席矜①新社,稚子齐襟读古...
白居易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题。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白居易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
苏辙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题。初到陈州二首(其二)注苏辙久爱闲居乐,兹行恐遂不。上官容碌碌,饱食更悠悠。枕畔书成癖,湖边柳散愁。疏慵愧韩子,文字化潮州。〖注〗本诗为作者被貶陈州时所作。14,下列对这首...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题。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辛弃疾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
辛弃疾(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题。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
辛弃疾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辛弃疾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晩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注]鹅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题。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