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在家长身上的中国教育烙印_家庭教育
Posted
篇首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本文为你选取作文打在家长身上的中国教育烙印_家庭教育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打在家长身上的中国教育烙印_家庭教育
打在家长身上的中国教育烙印
在《你就是最好的家长》中,谈到教育孩子时我有过两种不一样的选择,先是选择追求完美,结果搞得自己身心俱损,疲惫不堪。后是选择走上学习欣赏缺憾美之路,在这条道路上感到,人是快乐的,心情是轻松的,无论什么样的结果好像都变得美好而鲜朗起来。
与别的家长朋友们交流这一内容时,发现了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我所接触到的很多中国家长都有过与我相似的经历,其中还有一些家长虽然好像接受了成长路上的缺憾,但在他们的心里想的还是缺憾就是缺憾,哪里来得美呀,不过是自我安慰的小把戏,谁让咱孩子不争气,没办法,家长也只能自己哄骗自己,聊以自慰罢了。我知道这部分家长是被动走上接受缺憾之路的。把同样的内容与外国家长们(主要是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家长)分享时,他们感到很不理解,因为从最初的选择方向上,他们就与中国家长明显不同。这一现象让我感到好奇,也就不断思考寻找答案,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一点奥妙。
我以为之所以出现这么明显的差异,除了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巨大不同外,再就是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上的差别。中国的教育以传递知识为主,不注重传递思想方法与学习方式。这种教育模式有高效率的特点,惯用的教育手法是用知识点来测查老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励志一生 https://www.l13.n)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越多、出错率越低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优秀老师。对学生也同理。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讲错题,老师讲错题的时候,则是出错学生被嘲弄的时候,许多老师会认为一些学生出的错是那样的幼稚可笑,并把这样的错误拿来供大家调节气氛,还认为这是老师应具有的幽默感,是特色、是个性、是诙谐。可我却认为这是一种对学生的刻薄,对出错学生的不尊重。
现在我还记得自己上初中时的一道地理题,问:渤海的特产是什么?有同学答:黄花鱼;还有同学答:带鱼。而正确答案是:大对虾。老师在讲题时,把我们大家好一顿贬损,嘲笑那些出错的同学,只记得吃,别的什么都不记得。因为当时是物资特别匮乏的时期,我们没人吃过老师所说的渤海出产的大对虾,也可以说同学们真是见都没见过。大多数的家庭,每逢过年时,才能凭本儿去买上一点儿带鱼。运气超好时,可以买到一点儿黄花鱼。大家真是根据自己知道的内容认真地答了卷子。结果招来老师的一番嘲笑与戏弄。这道题我答对了,当老师这么讲别的同学时我并不高兴。不是因为我的道德水平高,而是因为我是一个学习成绩很不好的学生,被同学与老师嘲笑是常有的事儿。既便这次我答对了,老师挖苦的是别的同学,可我依然有兔死狐悲之感。为了让我能安心,为了让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出错,我可是好好地把“大对虾”这个答案背了无数遍。
等学习了发展心理学,了解了建构主义,知道了皮亚杰,知道了瑞吉欧教育理念,我才知道,那些把答案答错的同学的行为多么有价值。他们的行为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在瑞吉欧教育理念中,对孩子主动学习过程有这样一种表述:孩子从来都是用以有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未遇到过的生活问题,并从中得到新的生活经验。这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那些被老师嘲笑挖苦的同学们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自我学习,自我建构之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北京地区居民吃的海产品,产自渤海;黄花鱼、带鱼是最好的、最珍贵的鱼,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到一点儿;中国从来都是把最好的产品向国外出口;平时吃不到黄花鱼、带鱼是因为都出口了;因以上这些原因,黄花鱼、带鱼应该是渤海的特产。
虽然我的同学们用这个思路没能找到正确答案,面对自己不会的题目,这个思考过程却是主动、严肃、认真、积极有成效的,这是主动建构的行为。但中国的教育中,不需要这一建构过程,我们更喜欢让学生把答案背住,记牢,我们也要求学生主动学习,也强调主动性,可此主动非彼主动,(励志一生 https://www.l13.n)我们要的是学生多学、快学、高效的主动,而非主动思考、非主动寻找、非主证验证,以及出错、失败后的不放弃,继续努力。我以为后一种主动,比让学生死死地背住老师、课本中给出的答案不知要强多少倍。可中国的教育里,不去考虑孩子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是看答案对不对,只要出错,所有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思考、寻找与探索都会被一笔抹杀,留下的只有羞愧、屈辱与被嘲笑。
在中国的教育中,学生主动建构的学习行为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答案,或是虽然找到了正确答案,但与老师、课本所教授的思路不符,就会被老师、家长上纲上线到只会耍小聪明、不努力、不用功,不知道学习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精神。这些“不”都在告诉孩子:你的学习态度有问题、不端正。挺好的主动建构的学习行为就这样在家长与老师们的教育下,再也没有了。主动学习与探索就会出错,在初期时就会表现为效率低下,出错与效率低下都是中国教育不能容忍的。既然这样大家都等着向老师、向专家、向别人拿正确答案。
我们在这种教育下长大,成为家长后,面对孩子,采用的办法不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研究对象,学习对象,而是把孩子当成我们答卷上的答案,当自己认为孩子表现得不优秀,不能让家长满意时,家长便开始了努力学习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不是研究、不是建构,而是四处向老师、向专家要答案、要方法、要结果。看不到自己出错背后的价值,也看不到答对背后的危机——这种行为,就是中国教育在我们这些家长身上打下的烙印。
强烈推荐:[家长必读:子女的八大心愿] [家长如何教育高中生]
分页:123风车,转啊转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我们每一个人,从脱离母体呱呱落地,降临人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首先进入家庭生活。家庭是每一个孩子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长,其中特别是父母,是孩子不可任意选择的首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开端。婴幼儿的头脑象一张白纸,很容易涂上各种颜色。在孩子生活的早期,家长和家庭生活对他们实施着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极为深刻的烙印,很难消失。家长实施的各种教育,他们终生不忘,成为他们一生成长的基石。
最初的言语是从父母那里学会的,最初的感情是受父母感染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接受着家长的影响和教育,是父母手拉手教孩子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是在父母指导下进入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的。孩子小时候,是形成习惯的最佳时间,良好习惯的形成在人的一生成长中起着打基础的作用。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说早期形成的习惯象是与生俱来的一样稳固。
在儿童阶段,孩子们的思想尚未定型,“心知未有所主”,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兴趣广泛,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善于模仿,有很强的感受能力,有惊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儿童时期,孩子们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父母的照料,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对家长有极大的依赖性,他们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有限,主要是在家庭,在父母身边同家长朝夕相处,家长的影响和教育几乎天天都在强化。由于父母和子女有天然的血统关系,在朝夕相处的生活中建立了十分真挚深厚的感情,家长在孩子心目中很有威信,孩子十分信赖家长。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自然成为孩子们效仿的榜样。家长的教育成为孩子生活的准则,家长对周围人和事的评价标准,成为孩子道德评价的标准,甚至父母的作风、习惯、气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的德、智、体的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型塑的作用。有人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孩子是家长的翻版”,这种说法,都说明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的发展水平有决定作用,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革命导师的教导十分深刻。作为法官,必须执行法律,否则就是失职;作为传教士,必须以传播宗教为本分,否则就是不虔诚;同样,作为家长,必须以教育子女为天职,否则就是不称职的家长。做父母的,必须象法官传教士那样忠于职守。
孩子们在入学之前,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里渡过的。入学以后,每天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里,在父母身边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学校的时间,再加上双休日、寒暑假,孩子接触家长的时间、机会要比接触教师多得多。因此,尽管孩子在入学后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但家庭教育仍然是经常起作用的重要因素
孩子在入学之前所受到的家庭教育起着打基础的作用。但学龄前家庭教育并不是家庭教育的全过程,而是家庭教育全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应当承认,孩子入学以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的增加,社会经验的日渐丰富,他们遇事有了一定的独立见解,不象小时候那样听话了。但家庭教育还在继续发挥作用。以到孩子们长大成人,走上社会,独立生活,仍然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家庭教育的影响。
孩子到了初中,就进入了青春发育期。他们独立活动能力增强,社会活动范围扩大,要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一时期,正是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孩子在思想和学习上开始分化。同时,这一时期,也正是孩子和家长重新调整关系的时期。调整好了,家长就可以继续保持教育的主动权;如果调整不好,把关系搞僵了,就要丧失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家庭教育不但不能放松,反而更应当抓紧。
抓养成教育,为家长减负
一直以来,独生子女都是家长严重的负担,目前据统计,中国的独生子女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而认为独生子女是父母的负担的人占百分之九十。可见,独生子女确实让父母加重了自己身上的负担。
一般的独生子女都是从小被父母惯着,从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任何事,让自己的孩子像个在家中的“小皇帝”一样。但父母从来没有想过,这样惯着孩子,只会让孩子对自己有过多的依赖性,从而离不开父母,不能自立。
像这样的孩子,长大找到工作后,仍然不能自己成功的完成自己应该所做的任务,因为这样的孩子从小被父母惯着,没有接触过任何东西,所以就算父母再严厉的培养孩子,孩子也摆脱不了自己对父母的依赖性,因为天长日久依赖性越来越大,这样也就行成了习惯。
所以,我要警示所有家长,严格管自己的孩子,要从娃娃做起,这样才可以减轻父母身上所有沉重的负担。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我们每一个人,从脱离母体呱呱落地,降临人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首先进入家庭生活。家庭是每一个孩子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长,其中特别是父母,是孩子不可任意选择的首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开端。婴幼儿的头脑象一张白纸,很容易涂上各种颜色。在孩子生活的早期,家长和家庭生活对他们实施着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极为深刻的烙印,很难消失。家长实施的各种教育,他们终生不忘,成为他们一生成长的基石。
最初的言语是从父母那里学会的,最初的感情是受父母感染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接受着家长的影响和教育,是父母手拉手教孩子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是在父母指导下进入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的。孩子小时候,是形成习惯的最佳时间,良好习惯的形成在人的一生成长中起着打基础的作用。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说早期形成的习惯象是与生俱来的一样稳固。
在儿童阶段,孩子们的思想尚未定型,“心知未有所主”,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兴趣广泛,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善于模仿,有很强的感受能力,有惊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儿童时期,孩子们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父母的照料,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对家长有极大的依赖性,他们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有限,主要是在家庭,在父母身边同家长朝夕相处,家长的影响和教育几乎天天都在强化。由于父母和子女有天然的血统关系,在朝夕相处的生活中建立了十分真挚深厚的感情,家长在孩子心目中很有威信,孩子十分信赖家长。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自然成为孩子们效仿的榜样。家长的教育成为孩子生活的准则,家长对周围人和事的评价标准,成为孩子道德评价的标准,甚至父母的作风、习惯、气质、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的德、智、体的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型塑的作用。有人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孩子是家长的翻版”,这种说法,都说明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的发展水平有决定作用,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革命导师的教导十分深刻。作为法官,必须执行法律,否则就是失职;作为传教士,必须以传播宗教为本分,否则就是不虔诚;同样,作为家长,必须以教育子女为天职,否则就是不称职的家长。做父母的,必须象法官传教士那样忠于职守。
孩子们在入学之前,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里渡过的。入学以后,每天仍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里,在父母身边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学校的时间,再加上双休日、寒暑假,孩子接触家长的时间、机会要比接触教师多得多。因此,尽管孩子在入学后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但家庭教育仍然是经常起作用的重要因素
孩子在入学之前所受到的家庭教育起着打基础的作用。但学龄前家庭教育并不是家庭教育的全过程,而是家庭教育全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应当承认,孩子入学以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的增加,社会经验的日渐丰富,他们遇事有了一定的独立见解,不象小时候那样听话了。但家庭教育还在继续发挥作用。以到孩子们长大成人,走上社会,独立生活,仍然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家庭教育的影响。
孩子到了初中,就进入了青春发育期。他们独立活动能力增强,社会活动范围扩大,要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周围环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一时期,正是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孩子在思想和学习上开始分化。同时,这一时期,也正是孩子和家长重新调整关系的时期。调整好了,家长就可以继续保持教育的主动权;如果调整不好,把关系搞僵了,就要丧失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家庭教育不但不能放松,反而更应当抓紧。
相关参考
俞敏洪给家长的建议我自身并不算是一个家庭教育的专家,因为我从来没有做过家庭教育理论上的研究。我之所以敢在这里和大家聊聊天,是因为我是一名父亲,而且我比大多数的家庭多出一个孩子。我有两个孩子,女儿13岁,...
写给高三家长:高考前的心理调节 时间走得飞快,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的家长的焦虑的咨询,怎么办啊?还能提高么?能成么?这种问题充斥着我的鼓膜。家长的焦急情绪无以言表。 ...
中国家庭教育10个方面的欠缺 这是转载摘录一位网友的博文,虽然有点偏激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的确有警醒作用。 中国的家庭教育的欠缺与败笔,集中体现在10个方面: 第一:人性之爱欠缺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
家长们,请您藏起一部分爱 中国的家长们一向具有含辛茹苦的“优良品德”。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家长陪读!父母煞费苦心、娇生惯养的结果却是,培养的孩子脆弱无主见、不能吃苦,害怕竞争、缺乏毅力。稍遇挫折,...
家庭教育:溺爱是在扼杀孩子的未来溺爱是扼杀孩子的未来。溺爱是给孩子明天生活设置障碍。请看中国家长和外国家长教育孩子的不同:孩子摔了一跤,膝盖碰了一下,原本是很平常的小事,可是做母亲的赶紧上去又吹又拍又...
教育孩子最忌讳的10句话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有自己的口头蝉,或许我们觉得自己说话习惯了没什么关系,但有些话会影响孩子一生,下面我罗列了10条,看哪家长们都是说过哪几句。1、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
花最少的功夫培养最优秀的孩子我们中国的家长60%基本上是为孩子而活,而且活得很难,做家长难,做孩子也难,大家都难,而且做老师也难。所以我说现在是三难,家长难、孩子难、老师难,大家都难,全社会都在难。而且家...
我们该如何爱孩子?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外籍教师,根据多年的观察发现,中国的很多父母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存起来,甚至拿出自己的养老金、看病的钱来替儿女交学费、找工作、买房结婚、照顾孙子。这种爱的方式让不少...
激发孩子的自驱力是成功的关键 中国的家长习惯上讲自己定位为“法官”和真理的掌握者,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一定会居高临下进行审判和斥责,而不考虑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确。说白了,就是绝对的权威和服从者的关系...
...为何孩子心胸狭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 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
家庭教育:家长和高三学生讲话准则 人到高三,脾气翻番。所以此时家长最好别没事找事的自己往枪口上撞,让孩子给噎个倒栽葱。自己憋屈的要命,想想孩子到了关键时刻还不得不忍住,滋味确实不好受。我搜集了不少...
家庭教育:陪读家长“三陪”的失误 尽管学校强烈反对学生到校外租住,但是学校周围还是租住着无数陪读的家长。这些“陪读族”基本上都是妈妈,少数是爸爸或爷爷、奶奶等。她们放弃其它一切事务,专门来陪子女读书,...
家庭教育:家长关心孩子学习四大误区许多家长都有这么一种感受: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家长则会倍感轻松;反之,家长则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为了避免或甩开这沉重的包袱,更为了孩子光明的前途,许多家长可谓费尽...
家庭教育:高三家长如何走过高三 做为高三学生的家长,仅用辛苦二字是不能说尽我们在高三这个特殊时期的所有努力和付出的。想要让你的努力和付出有所回报,有几点请大家注意。一、不要过度焦虑 以往很...
家庭教育:成为优秀家长的十个条件 (一)家长要学会从容面对。无论怎么着急,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家长在心态上要做到从容镇定。(二)无条件爱孩子。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但是现在有很多家长在爱孩子方面却增加了条件,把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