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讲啦杨培东演讲稿:科学是从零到一百的探索
Posted
篇首语: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本文为你选取作文开讲啦杨培东演讲稿:科学是从零到一百的探索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开讲啦杨培东演讲稿:科学是从零到一百的探索
开讲啦杨培东演讲稿:科学是从零到一百的探索
今天我想要讲的是比较高大上一点的,我想讲的就是纳米科技是怎样在改变着我们现在和将来的世界。回过头来先做一些简单的科普,什么是纳米?刚才我们也提到了,纳米这个东西只是一个尺度,肉眼是看不到的,我们通常是要用电子显微镜来做这个东西。我们现在看一下几张图,像这样,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厘米级跟毫米级的东西。这些蚂蚁,肉眼还是可以看得到的,毫米到微米差了三个数量级,大家的头发大概是几十个微米左右,微米级的结构肉眼已经看不到了,微米下面再小三个数量级就到了纳米级。这样的一个结构,一根纳米导线放大几十、几百万倍以后出现的一个东西,那个白点是什么?原子,材料到最小的单位,它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原子基本上是零点一个纳米,比纳米还要小,像这样一根导线的话有那么十来个,或者二十个原子排成一个方阵,就形成了一个纳米结构。我们所说的纳米科技就是把这些材料合成出来,研究它的这些性质,然后再把它应用到各种各样的地方。你可能看不到它们,但是真真切切是在被用。
我们做科研通常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纳米技术?”在这点上,我想大家都知道爱迪生,他说我首先去发现这个世界需要什么,然后我就去发明它。事实上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科技首先是要服务于社会。
接下来我给大家看一张图,这张图是我女儿画的,她六岁的时候画的。2011年的时候,我带我女儿去欧洲讲学,在飞机上我就跟她讲人工光合作用,我跟她讲这是我做的科研。当然2011年的时候,我们那时候还没有做出来现在的纳米导线跟细菌的一个复合体。所以她当时听了以后,就有这么一个对将来的愿景,有一个手段能够把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采集下来,做光合作用。将来的加油站,你就可以在现场合成这些东西了,合成汽油、合成天然气,应该说人工光合作用在这方面的应用是越来越可能变成现实。所以这是一个很令人欣慰的事情。今天(录制当天)也正好是我女儿的生日,所以我也在这儿祝她生日快乐。
那么什么是人工光合作用?这跟纳米科技有什么关系?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公式:二氧化碳加上水,再加上太阳光,一部分我们把它变成氧气了,另一部分我们把二氧化碳里的碳,变成了有可能是燃料、汽油、天然气。我们可以把它变成各种各样的化学品,这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这里有一个关键的东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催化剂。这个过程应该说对于我自身来说有一个脑洞大开的时刻,我知道在大自然当中有这样那样的细菌,这些细菌能够做到非常非常好的一个催化作用,能够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各种各样的化学品。那么我就说,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半导体的纳米导线跟这些细菌结合在一块?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七、八年前的事情,跟科学界里头的一些人讨论的时候,他们都在说你这个是异想天开,这怎么可能呢?我当时去申请美国的科研基金的时候,他们都说这个是肯定不行的,怎么会想到这两个东西结合在一块来做这个事情。不会给你钱,但是我坚持,我还是想要把这个事情至少要去试一下。经过大概六、七年的时间,第一次真正地把纳米导线跟细菌复合体做出来了,而且第一次真正能够做到从二氧化碳、水、氧气方面,去生产燃料、天然气,能够生产各种各样的化学品,然后一边还产生氧气。所以这在当时的科学界是一个挺大的轰动,人工光合作用真正做起来了。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一个从零到一的过程。
我是在1993年从中国科大毕业,去哈佛攻读博士学位。在哈佛那一段时间也是真正意义上我的科研生涯一个开端了。第一年的时候,我的科研项目应该说不是太顺利,作为出国留学的留学生来说,就需要担心我接下来做什么来完成我的博士学位。当时摆在我跟我导师之间就两个选择:一个是你可以随大流,第二个就需要冒险了。1994年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在做一种材料叫碳纳米管,非常非常热门,我们决定就是不去做这个东西,发扬一下革命的冒险精神。1994年我们开始做这个东西,第一次引进了半导体纳米导线这个概念。在过去二十年当中,这个领域越来越大,现在全世界大概有几百个研究组都在做这样那样的科研。从现在回头看,这是一个很好的决定。有个思想家叫爱默生,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不要去走别人走过的老路,要在还没有路的地方给别人趟出一条道来。所以当时我们做的这一件事情,就是给别人趟出了一条道,这里头就是一个原创精神。如果我们把整个科研过程看成是零到一百的过程,那么这个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从零到一,这是个原创过程,也是一个产生新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很多东西是要进课本的。然后接下来就是譬如说从一到九十九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九十九到一百,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这个阶段是你真正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产业化了,能够应用到各种各样的地方去了,这就转化成生产力了。
大家有没有看过《火星救援》?还记得马特·达蒙在火星上非常绝望地使用一切办法来生长土豆的故事吗?火星上气体的两个主要成分,第一个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第二个是氮气。人类将来如果要移民到火星,我们就可以把它的二氧化碳、水、阳光变成各种各样人类所需要的一些物质,而且还可以给人类提供氧气。火星上还有氮气,氮气就是运用我们这样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肥料。事实上,我们也正在跟美国宇航局讨论这个事情,我们很有可能先在太空站做这个事情,这是完全可行的。
人工光合作用的确是取得了很重大的突破,所以引起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我有一个朋友,做音乐的,在最近一年开始,我们在做一个事情,把整个人工光合作用的过程编成一个音乐剧。很少有人把一个科研题材转化成一个音乐剧,接下来我想跟大家一块儿(www.l13.n)听听其中的一段,讲的是用太阳能把它转化成氢气。好的,我今天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开讲啦杨培东演讲要点】:
1、纳米科技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2、为什么要研究纳米技术?它到底有什么用?
3、人工光合作用从无到有,靠的就是“坚持”二字。
4、科研是一个从零到一百的过程。不要去走别人走过的老路,要在还没有路的地方给别人趟出一条道来。
、人工光合作用让人类移民火星越来越变成可能。
相关参考
开讲啦范瑞祥演讲稿:探索“航天梦”的未来1、火箭研制一直在挑战极限,一直在追求极致,这就是火箭研制人员的使命。这次“长征七号”火箭首飞的成功对我们国家未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建设意义非常重大。我们知道...
开讲啦汪建演讲稿:一百岁的梦想刚才小撒说(活到)一百岁,大家都很愿意,对吧?特别是在座的都很年轻,一百岁还是几十年以后的事儿,但是我们的父母亲、我们的爷爷奶奶,已经到了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但是,这个...
开讲啦吴季演讲稿:仰望群星,筑梦未来大家知道在两千年前,希腊的科学家也好,古埃及的科学家也好,中国的科学探索和科学观测者也好,都对宇宙有很多认识的。但是我们的宇宙,还是非常非常复杂的,我们现在还有很多...
开讲啦张双南演讲稿:我们为什么缺少科学精神我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主题就是科学,因为科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从书本上来的。一本和科学有关的书,对我来讲具有特别意义的这一本书,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史蒂文·温伯格所写的...
开讲啦潘建伟演讲稿:探索的动机我在欧洲留学的时候,到阿尔卑斯山山区大峡谷,很少有外国人会到那个地方去游历。我见到一个大概0多岁的满头白发老太太坐在轮椅上。她见到我之后,非常高兴。聊起来她就问我是干什么...
开讲啦周建平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太空?同学们,大家晚上好!很高兴来到这个讲台。刚才小朋友们画了几张很好的画,那我也就从这儿开始讲起,我们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飞天是人类的一个梦想,我们中国人是飞天最...
开讲啦蔡国庆演讲稿:放弃也是一种选择196年,我正式步入中国的流行歌坛。196年在中国的北京,我们为世界和平年举办了一个盛大的音乐会,当时叫“百名歌星演唱会”,回望中国的流行音乐史,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的。我们...
开讲啦王贻芳演讲稿:科学有什么用?我为什么会想到讲这个题目,因为大家都会问我:你做的是什么?这有什么用?那我通常的回答是:没什么用的。下面就讲不下去了,经常是这样的。所以,我今天就想讲一讲,科学到底有...
开讲啦杨振宁莫言范曾演讲稿: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范曾:杨先生,今天非常高兴,您和莫言兄来到北大,我记得我看过一些很普及的读物,就是科学的。霍金的《宇宙简史》,《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我大概能看懂十...
开讲啦王辰演讲稿: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我还是第一次站在这样的一个讲台上,跟学生们进行互动。我想健康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大家一定对自个儿健康,哪怕是年轻的时候,身体很好的时候,事实上也是...
开讲啦詹启敏演讲稿:科学与艺术在巅峰握手为什么要谈“精准”呢?精准治疗,应该是医学追求的一个目标,是医学发展的一个要求,我这里也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对西北的年轻夫妇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小时候很好,但...
开讲啦颜宁演讲稿:女科学家去哪儿了?1、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就是向死而生,那么你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想过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刚才撒老师,宁宁老师已经跟我提到了,我们已经谈到了葡萄糖转运蛋白。...
开讲啦米格尔演讲稿:我来中国做科研1、小时候的睡前故事让我意识到,长大后要做有挑战性的事情。我是个欧洲人,我们欧洲人从孩提时代就会听一些故事,关于探索发现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罗马人的故事,比如凯撒大帝是...
开讲啦谭盾演讲稿:没让梦想回到梦想的源头其实说起人生,每个人都是从水里来的,所以我刚才就是从水里来的。我的宗教是音乐,我一辈子就想做音乐。但是,我对音乐的认知其实现在还在寻找,我也在追寻。其实我自己也...
开讲啦英国行扎哈·哈迪德演讲稿:我的设计生涯我出生在伊拉克,在一个很有趣的学校上学。小学的教授很擅长于科学学科,所以我学习的学科也大多数是科学。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很少学习艺术。但我的父母却都对艺术非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