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聪明而优秀的人,他们的思考模式是怎么样的?
Posted
篇首语: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本文为你选取作文那些聪明而优秀的人,他们的思考模式是怎么样的?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那些聪明而优秀的人,他们的思考模式是怎么样的?
那些聪明而优秀的人,他们的思考模式是怎么样的?
文/Lahel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能见到许多“聪明”的人。
他们有的记忆力超群,有的思维敏捷,有的理解力出色,有的充满天马行空的创意……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许是学霸,也许是圈子里的意见领袖,也许是团队的业务骨干。总而言之,总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那么,这些人之间,有没有存在一些共性呢?
或者说,他们跟更多“没有那么闪耀”的普通人相比,差别在哪里呢?
还是先开宗明义,抛出本文的观点:
所谓的“聪明”,实质就是识别、分析、提取信息,并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跟天赋的智力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一种可以通过锻炼习得的技能。
1
面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聪明人能比普通人看得更深些?
只是因为他对于这个事件,掌握的信息比普通人更多,经历过的经验更多;并且在足够多的客观资讯和主观感受上面,加了一些总结归纳而已。
为什么聪明人想到的解决方法可以比普通人更多?
只是因为他考虑过类似的问题,也了解过这些不同的方法,甚至对比过他们的优劣点。这样,一旦问题发生时,他就可以迅速作出反应。
为什么聪明人能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及应对的方式?
只是因为他经历过足够多的思考,将思考内化成一种积累和习惯。从而,当面对任何抉择时,都能迅速调动自己的积累来使用。
我有一位朋友,他的文章,总是会令你觉得无可挑剔,甚至想找毛病都找不出来,无论你想到什么,他已经在文章里面替你回答了。
是他天生比较聪明么?其实不是的,他跟我说过,他在写作时,每写一句话,都会反问自己一句:
“为什么非要是这样?这样行不行呢?这样呢?”
也就是说,他每阐述一个观点,甚至每用一个词,都会站在读者的角度对自己挑刺,然后,再根据挑刺的内容,逐步将文章完善。这样,你能够想到的问题,他已经事先想过并解答了,自然就显得无可挑剔了。
简而言之,这些特性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两点:刻意练习,以及反复思考。
2
如果把每个人的思维,看成是由许许多多个概念相关联组成的网络。那么,聪明人的“概念网络”中,不但内容比常人更多,每个概念与其他概念的连结也更丰富,并且提取一个概念所需要的时间也更短。
普通人平均每个概念跟其他3个概念连结,聪明人可能是个,因此针对同一个概念,他能够联想到的内容更多。
普通人平均提取一个概念需要10毫秒,聪明人可能只需要毫秒,因此在相同的时间内(以及相同的工作记忆内),聪明人进行提取-加工的概念数量,远远比普通人要多,亦即他的思维速度更快,思维深度更深。
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因为,对于聪明人来说,他们刻意练习过“提取”。一个概念,你“提取”的次数越多,你透过它能联想到的东西也就越多,同时,你“提取”它的速度也就越快。
打一个比方:常人的思维,是圆柱体状,概念杂乱无章地漂浮在里面,越往上,越容易被提取,而沉淀在底部的概念,要么被遗忘,要么得不到利用。
而聪明人的思维,是倒立的圆锥状,一方面,沉淀在底部的概念更少;另一方面,对于底部的概念,在顶部都有相对应的“钩子”,就好比做了索引,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轻易获取到。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
这是因为,信息从接触到储存,需要一个编码-记忆的过程。这个过程,我称为“内化”。
举个例子。
有一种方法,叫做记忆宫殿,说的是:将你熟悉的空间编码,记录每一个位置,然后将想记住的事物放在各个位置上,这样,就通过熟悉的空间环境和路线,为这些没有关联的事物建立了联系,方便记忆。
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将接触到的新信息,通过跟旧的、熟悉的信息建立联系,将它们装进你的知识体系里面。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信息的利用率,其实是极低的。我们不会去进行主动的理解、记忆和提取,而只是惊鸿一瞥,过后便把它忘掉,只留下残存的一点点印象。
但是聪明人不会这样,他们会将获取到的新信息,跟旧的信息建立联系,并将它们放进自己的知识体系里面,找到合适的位置。
这就是内化。
建立的联系越丰富,越牢固,它就越不容易忘掉。
这就是聪明人思维方式的本质:
对于一切新事物,不满足于“知道”,而是会去深入思考。
思考得越深入,与这个新概念的连结就越多、越牢固,它就越能在你的思维里扎根。
同时,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提取”的过程。提取得越多的概念,会被大脑安排更高的优先级,更容易被提取。对一个概念的思考,会同时提升它自身,以及与其相关联的概念的优先级。也就同时提高了这部分概念的利用率。
那么,这种深入思考,具体来说,是思考什么呢?
3
1. 不满足于表象,多问几个为什么。
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本质上都是彼此联系的。对于一个事物,当你去探寻它的本质时,你会发现,它的背后都可以用某些特定的规律和原理来解释。
这些规律和原理,可能来自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它们跟人的思维模式绑定,从宏观和底层的角度指导一切现象。
而不断发问和找出答案的过程,就是逐步将现象和这些原理建立联系,从而构筑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只有这样,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才能被我们牢牢记住。
2. 不满足于在框架内考虑问题,而是先考虑“框架”。
在日常工作中,给你一个方案模板,再给你需求,普通人思考的,可能就是:我要找什么样的内容来填充这个模板,诸如此类。
但聪明人可能会想,这个模板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它的结构是否合理?它是否是最符合这个需求的模式?这里面能否有什么可以优化的空间?
对于一个观点,普通人可能会直接考虑这个观点的对错,但聪明人可能会先考虑:这个观点是谁提出来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观点?是否涉及立场、利益、大众常识?是否以果推因?等等。
当你开始着手解决问题时,其实就相当于接受了问题的框架。
而用不同的框架呈现问题本身,得到的,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比如,如果问你“2017年一线城市的房价会在什么时候开始下降?”当你进行思考时,其实就已经默认了一点:2017年一线城市房价可能会下降。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知乎上有一句名言:先问是不是,再问对不对。很多人不以为然,但绝大多数时候,它确实是成立的。因为我们出于偏见、狭窄视野、立场等因素,问出来的问题,“纳入思考的问题”,往往很可能是不全面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到的结果必然也是不全面的。
3. 不满足于单一路径,而是寻找多种路径的解释和应用。
对于一个问题,当建立起一套自洽的解释和解决方案之后,普通人可能就会满足于现状,将这套解决方案视为标准答案。
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为路径依赖。
显而易见,路径依赖是最省力的方式。对于一条熟悉的路径,我们已知的信息最多,风险最小,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小;而更换其他路径的话,我们需要花更多成本去尝试,获得的短期收益往往是更低的。
但是,使用其他路径的过程,就是激活我们大脑中不同区域的过程。一方面,它可以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激活那部分我们不熟悉的领域;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联系”,它可以使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达到更加全面的层级。
所以,聪明人不会放弃思考,他们永远会想:是不是只能这样做?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有没有别的方式?
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地在进行“刻意练习”的过程。(微信公众号:L先生的猫(lxiansheniao))
相关参考
...来形容有天赋而又聪明,学习有好的人。而蜗牛只能形容那些比较不聪明而又没什么天赋的人。在生活中,其实有许多蜗牛式的人物,虽然笨,但他们坚持不懈,不断地努力向上爬,认真学习,虽然他们不断往下掉,但他不气馁...
...值得人们去思考,去探索。有人梦想未来。敢于梦想未来的人,他的人生的风景线就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在那个“风雨如磐暗故园”的黑色年代,鲁迅怀抱一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衷情,飘洋过海,留学东瀛...
越长大越怀念,怀念那些逝去的流年。——题记怀念天真还记得小时候骑在父亲的背上,看着天上的层云发问,为何云是白色的?为什么发明家的父亲没有发明家聪明?等等天真无邪的疑问都曾在那幼小的心灵中画着问号。也许今...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行为模式对我们来说是致命的。那些成功的人只是找到了弥补自身缺点的方法,只要我们找到自己的短处并努力改变它,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幸运,取得成功。行为表现存在这种行为模式的人是一种有缺陷...
...力,我们一直在努力找寻优秀的客户、优秀的业务;选择那些聪明的人,有头脑的人,愿意挣钱的人去合作。但经过了大起大落的跌荡起伏之后,心沉淀下来,道理也清楚了很多,一个靠谱的人,才是你值得珍惜的人,值得用时...
...母在为谁而累,自己又为谁而学?这一切的一切又怎样让那些不太懂事的孩子去理解?可能那些孩子想当然地认为,父母是为他们自己的生活谋划,其实,我要说父母是为自己的后代劳累的。后代是谁?正是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子...
1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话。人是被习惯所塑造的,优异的成绩来自于良好的习惯,而非一时的冲动。昨天我在朋友圈,看见以前的同事发了一条说说,说的是他在工作岗位上加薪升值的问题,我这个平常一贯冷淡的人也突然热情...
高中考场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列举事实证明式及范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
去黄山旅游,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等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
赞扬有两个学生,一个聪明,一个笨拙。虽然他们学习一样努力,但学习成绩却相差很大。然而老师表扬笨孩子的次数却比表扬聪明孩子的次数多。聪明的孩子自然会报怨。老师说:“如果不表扬他,他会更笨,进步更慢,那样...
...考拒绝盲从《人性的弱点》一书曾提到过“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的人。”是的,盲从的人必是个没有智慧的人,真正的智者不会是一株墙头草,而会是一个意志坚定的钉子,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坚持生活科学...
有个东方人曾经遍游世界寻找最聪明的人。他听人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住在高高的喜玛拉雅山的山洞里。于是他收拾行装,准备出发。穿过群山和沙漠,走了几个月后,他来到了一座高山脚下。他骑着马走上窄窄的山间小道,来...
...在你内心嘲笑着你自己。是的,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一辈子毫无建树;而那些被嘲笑的人,却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爱迪生,美国著名发明家,一生中大约有...
...珍惜生命,过好每一天。生命在一些人眼里并不重要,如那些吸毒的人,他们吸毒的同时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在走向死亡,这是对生命的歧视和侮辱。他们都不配父母给予他们的生命,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尊重;而生命在一些人眼...
...中心主任詹姆士·华德普与提摩西-巴特勒博士,受命协助那些明明被看好却表现不佳,甚至快要被炒鱿鱼的主管。什么样的行为模式会成为致命缺陷,严重阻碍职业生涯?华德普与巴特勒归纳出七项职场缺陷的行为模式。1、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