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Posted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为你选取作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1、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

2、《茱萸集》的回忆(2)

3、倾听春风暖(3)

4、难忘记的语文课(4)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布封说过:风格即人。

能够留下伟大作品的人是幸运的,即便风云变化、沧海桑田,有那一份作品为自己正身,验证一段充实丰盈的岁月,抑或是一场别样凝重的征途。

断断续续读完了《汪曾祺散文》,感觉真实纯粹、简单自然。书中有对家乡美食美景的无限眷恋,有对母校西南联大的光辉追忆,有对父亲家人的温情感念,更有对风俗文化的悉心寻探。

我最喜欢的篇章还是作者对大学生活的一段描述,可能每个人骨子里都对逝去的青春年华深深怀念,难怪这几年盛行致青春。青春里的自己都是快乐而无羁的,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满腔热血、壮志凌云,如果能掺杂一点爱情的甜蜜那就更完美了。《新校舍》《泡茶馆》《跑警报》让我对西南联大有了更多的了解。西南联大可真是一个不朽的历史名词。

百度百科中这样解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著名学府联合而成。具体背景应该为: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西南联大与祖国的命运相关,在特殊的时期孕育了一群卓越的师生。当时的著名教师有:陈寅恪,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闻一多,钱钟书,吴大猷,

华罗庚,朱光潜,林徽因,吴晗,吴宓,卞之琳,张伯苓。难道有一个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答案是:自由、时事。

兵荒马乱,前方抗战,云南联大的学子们却是清净活跃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泡茶馆》中的茶馆林林总总、规模各异、名目繁多,为学生们提供了休闲读书的好去处。有同学从早到晚泡在茶馆,甚至牙刷都寄存在茶馆,深夜才回宿舍。绍兴的老板惜才爱士,会资助学生奢侈的去南屏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跑警报》中,虽然警报声声刺耳,而学子们更多地在警报声中寻出了乐趣。一位姓马的同学在每次跑警报时,不忘带上一壶水,一点吃的,还要夹上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才慢悠悠地向后山走去。哲学系的研究生在跑警报时推理出了自己的哲学。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掉金子,有人掉金子,必有人会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故此,每次解除警报时,他都会细心查看路面,还真有两次捡到了金子,由此实践了自己哲学的合理性。更有一位罗同学,在别人都去后山躲警报时,自己一人逍遥自在地在宿舍楼里洗头洗衣,因为此时,没有人和她争抢。形形色色的学子,诙谐幽默的生活。

《湘行二记》令我了神思,我也想去一趟湖南桃花县,去看一眼现实版的桃花源,虽然世人都说不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慰藉一下多年的畅想也是可以的。还有岳阳楼,长江三胜,滕王阁,黄鹤楼都没有了,就剩下这座岳阳楼了。那么多岳阳楼的诗句,那么多洞庭湖的篇章,影响最深远的还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范仲淹恰恰从没有去过岳阳楼,从没有看见洞庭水,却写的如此千回百转、荡气回肠,难得,难得啊!

《林肯的鼻子》一文中写到,林肯的墓前有林肯铜人雕塑,游客们为了借染好运,都要摸一摸林肯的大鼻子,日复一日,林肯的鼻子部位铜漆凋落,格外显眼。作者似乎不太认同这样旅游习俗,而回顾我们周围,不是也存在很多类似的情况吗?我倒觉得摸摸也无妨,游客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总得亲手碰触一下历史,这样才不留遗憾吧。

我是喜欢吃葡萄的,正应了一句广告酸酸甜甜真好吃。而看完《葡萄月令》,才让我对葡萄艰难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实了解。从来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积雪覆盖。来年开春再挖出来,搭架、上棚。从不知道,葡萄的枝叶是一脉水管,将根部的水分尽情吸饮,这是多了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汪曾祺散文》值得翻阅,倘若喜欢,细致咀嚼,不合君意,那就大致浏览。开卷有益,更何况是大家名作呢?

《茱萸集》的回忆

汪曾琪的《茱萸集》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比如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听‘瞿瞿瞿瞿’,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写《茱》的时候,汪曾琪已垂垂老矣,然而一谈起昔日最亲密的“伙伴”,也不由露出轻松活泼跃跃欲试之态。这让我想到小时候类似的经历。比如夜里趴在地上,耳朵贴着草根听虫声。从现在的住所往老街方向走,穿过一个胡同,数三幢,就到了上小学时一直住的红砖房子。一楼有一块很小的园圃,虽然没有“茱萸”之类的名号,但荠菜和狗尾巴一样不少。遗憾的是没有捉过蟋蟀。然而在幽深的夜幕里,静听细碎的虫鸣,也是很好玩的。而且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在这时候发生——正谛听于一丛晴绿草叶之中,忽而感到一丝风。抬起头,竟看见一只碧绿的虫子跳到了最高的一片草叶尖上。

叶子颠几颠,勾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月亮升得不高,就在虫须的顶端。很淡的清辉,在月圆外笼成一圈光环。这只颀长的虫子,很有气势地“站”在顶尖上,好像顶着明月的一个君王。恍忽中,想靠近,它却轻轻一跳,不留痕迹地消失了。叶子又颤抖着,伴随流转的清辉……“有些事情就像蟋蟀一样,蹦来蹦去的,逗你前去找;但总在快到手的时候,又不见了踪影。”比若童年,即是如此。

为此惆怅的何独汪老?时至今日,并不是没有时间或机会再去园圃里玩,然而,心境已不复存在了。这并非单纯的“美感”的缺失—这况味早已超出了“美”,这“心境不复”亦不是失去了“发现美的眼睛”。一直避开不愿触动的心弦,因为偶然的契机,而“转轴拨弦三两声”,竟声如裂帛,不复停息——昔人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即或如此吧。五月天会做出更多好的音乐,而我,也会唱着他们的歌,坚强地一直这么走下去

倾听春风暖

倾听春风暖

汪曾棋在散文<葡萄月令>里说:二月刮春风.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

其中的二月,应该是指阴历的二月,这时候的风开始变暖.

春节后的一天,我在平房屋顶上读书,意外感觉阳光甚是柔媚风儿甚是温暖,心儿不由的懒洋洋起来,然后读到汪先生的这篇散文,不经意间抬头,忽然发现蓝天不知什么时候澄澈高远了;白云不知什么时候明丽飘逸了;草木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鼓芽了;鸟儿不知什么时候纷纷出来试飞了,总之春天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来临了.

不逢北国的春天,已经有五六年了.这五六年里,我一直在上学,自从初中住校开始不必做农活之后,高中一月回家一次,大学半年回家一次,也就是说,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而众所周知,学校是个人造温室,在学校里,我们所能生活和接触的环境其实很小,小到枯燥无味,小到单调重复,小到敷衍颓废,小到无所事事,小到狂妄自负,小到愤怒异常.有时候,真恨不得早点毕业踏入社会,永远与书本和老师说拜拜.因为,他们实在害我不浅,我的青春我的梦想,全被他们耽误浪费和扼杀了.

想想大专这三年,几乎什么有用的东西也没学到,什么能力证件也没拿到,什么良师益友也没交到.真是悲哀啊,我常常有被抛弃的感觉,被亲邻抛弃,被老师同学抛弃,被城市抛弃,被社会抛弃,更痛心的是被理想抛弃.自闭内向弱小讨人厌,感觉不到希望关爱和力量,使我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问题孩子问题学生问题青年.

高中分课时错选了理科,大学选校时被骗了垃圾名牌大学,结果本校专升本没份,社会专升本也没指望,眼看就要实习了,不善与人打交道的我更是让家人和自己犯愁.过完十五元宵节,该归校的时候,正好妹妹拿了我的手机去参加艺考,我便以此为借口迟迟不肯动身.但艺考不过半个月,妹妹最终考完回家了,我在家人催促下只好当即返校.

走的时候,望着家乡水泥公路两旁的早春之色,我心里空荡荡的,十分的恋恋与失落.那时候乍暖还寒惟有春风是暖的.

回到学校后,得知早到一礼拜的舍友们只有一人找到了工作,其他的都呆在宿舍里天天上网,原先沉重的心情不由地轻松了许多.问他们有何打算,一个说考驾照,还一个说考公务员.考公务员?我心脉一动,又问道:专科生不是毕业两年后才有资格考公务员吗?同学说现在政策变了,应届专科生也能考.我不禁十分高兴,要知道公务员只考两门且考的内容都是本人一向擅长和感兴趣的文科内容.于是我立马上网弄清楚了具体的报名程序与所要办理的相关事项,不管车路的劳顿,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出去办理了网上银行照了相片报了名买了试题.办完这些,回到学校时我忽然发现校内的土地和草木也已经感受到了春风的召唤,只不过以前我没在意发现罢了.

报完名的当晚,我自习前给给家里打电话讲了我要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事情.弟弟知道后很高兴,劝导我不可再混日子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我回答说:当然,来校的时候我感觉前途渺茫心里十分失落,而现在找到了目标心中充满希望,当然会十分地着珍惜和努力,毕竟春风吹起来了春天到了,呵呵.

难忘记的语文课

今天的语文课,让我难以忘记。

语文课以往是无聊的课,语文老师一遍一遍的让我们读,读啊读,没完没了。

可是今天,语文老师刚开始并没有以无聊的教学方式讲,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他跟我们介绍了一下汪曾祺。

汪曾祺,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我看到了语文老师给我们看的汪曾祺的介绍。

他曾说过,他写文章,就只是因为数学一般。

当时我不禁笑了,这么有趣的人。

听说他是西南联大的,当时的他最敬重的老师是沈从文,沈从文,就是写边城的那个人。

老师还说了好多好多,但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这一点,记得最深刻的就是他的传奇。

他的文章,平淡却很有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这是他在《昆明的雨》中的一首小诗。

写出了雨中的路上,行人很少,苔痕有一寸深,让我想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喝一杯酒,便过了中午,野店的木香花开了,被雨打湿,有些湿沉。

相关参考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一直把汪曾祺当作某个衡量标准。看得懂的和看不懂的,欣赏他的和欣赏不了他的。当然,这个分类并不影响我对一个人的感情。我的未来老公也不一定非要看得懂他的文章。只要他们精神上有共通点就好。比如对生活和小人物...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1500字

一直把汪曾祺当作某个衡量标准。看得懂的和看不懂的,欣赏他的和欣赏不了他的。当然,这个分类并不影响我对一个人的感情。我的未来老公也不一定非要看得懂他的文章。只要他们精神上有共通点就好。比如对生活和小人物...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800字

...生活情趣,闲适的心情有一种不被尘世所染的脱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汪老是喜爱这首诗的,不如说是他喜爱这种心情,这种心情是具有生活气息的,他想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他的带着心情的生活。他对生活的感觉,似乎略...

读书笔记小学六年级

读书笔记小学六年级1在读《人间草木》之前可谓是对汪曾祺先生毫无所知,如果搜索记忆中姓汪的名人大概只能说出汪精卫来。读罢此书想出两个字最能代表我的感受“用心”和“生活”。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酱醋茶...

人间有味读后感

寒假,我细细品读了汪曾祺先生的一本著作《人间有味》。汪曾祺先生似乎对四方美食有一种执念,他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是令我敬佩的。其中有一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为《学人谈吃》作序。学人是会吃且善于谈吃的。学人可...

昆明的雨读后感

...明的雨,我经历过无数,但是,以它为题的文章我只见过汪曾祺的这一篇。此前,我和许多昆明人一样,对昆明的雨怀有一种矛盾的心态:当雨无雨之时,盼它;可浸淫太久,又烦它。反倒不如汪曾祺这位外乡人那样,对它一往...

昆明的雨读后感

...明的雨,我经历过无数,但是,以它为题的文章我只见过汪曾祺的这一篇。此前,我和许多昆明人一样,对昆明的雨怀有一种矛盾的心态:当雨无雨之时,盼它;可浸淫太久,又烦它。反倒不如汪曾祺这位外乡人那样,对它一往...

《人间草木》读后感

...清茶,或许这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意境。但在每当我捧起汪曾祺老先生的那本《人间草木》细细品读时,我便能感受到那种无人能打扰的静谧,那种不一样的意境。在品读汪曾祺的作品好似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

茱萸集的回忆

汪曾祺的《茱萸集》是回忆童年的散文集。比如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听‘瞿瞿瞿瞿’,哪里?这儿是的!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写《茱》的时候,汪曾琪已垂垂老矣,然而一谈起昔日最亲密的“伙伴”,也...

故乡的食物读后感

“没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汪曾祺这本《故乡的食物》讲述了很多地方的吃食,不同风味,及做法。所谓豆汁儿,就是制作绿豆粉丝的下脚料,有股酸味,。而在另一位老饕梁实秋的《雅舍谈吃》中,同样也描述了这种过...

人间知味读后感400字

...,摸出了吃的门道,甚至会做美食。《人间知味》的作者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位美食家。读他的文章,你的口水一定会“飞流直下”,肚子也会不争气地开叫,因为他笔下的吃食实在是太美味了,看着看着你就去吃饭了。不信,请...

面对“汪”洋

...个并不显眼处,有一本并不花里胡哨的书,我买下了它《汪曾祺散文》。没有序,目录后即文字,简单朴实。初读几篇,其实有点失落。怎么没有华丽的,富有哲理的语句?这位老先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渐入佳境,汪先生...

《人间草木》读书笔记

...人间琐事。一般我写长作文都不会去写生活中的小事,但汪曾祺不一样,感觉每一件家常小事、朋友性格、每一朵花开花落、成熟、腐烂都值得他去写,每一篇散文都像是在和知心朋友说话。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这...

葡萄月令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汪曾祺爷爷的《葡萄月令》。“一月,下大雪。”哈,既然一月下雪,那葡萄藤跑哪里去啦?“葡萄睡在铺了白雪的窖里。”噢,葡葡藤躺到窖里过冬啦!二月,葡萄出窖。这会的滕乌黑乌黑的,有的梢头已经缤放...

《茱萸集》的回忆

汪曾琪的《茱萸集》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比如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听‘瞿瞿瞿瞿’,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写《茱》的时候,汪曾琪已垂垂老矣,然而一谈起昔日最亲密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