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蒋方舟《大城市里的死与生 》
Posted
篇首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本文为你选取作文读书札记-蒋方舟《大城市里的死与生 》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读书札记-蒋方舟《大城市里的死与生 》
前段时间看美剧《纸牌屋》,男主人公的老婆每天早晨都有晨跑的习惯,有一天,她非常自然地跑入了社区的公墓当中。
这个镜头让我印象很深刻。在国外旅游,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社区周围常常可以看到或大或小的成群墓地,其实也不甚肃穆,很多墓前杂草丛生,但感觉并不 恐怖凄凉,反而很自然。我每路过一处墓地,总是进去转一圈,是出于非常自私的目的:在死去的人当中,能非常确凿地感受到自己在活着。
我曾经看过一个建筑设计,德国西部的迪伦镇,镇东部墓园已开放成公共公园,公园的墓地间修了一个咖啡馆,人们在那里或交流,或回忆。咖啡馆四周都是反射玻璃,墓地景观投射在玻璃上,生者被逝者包围,两者融为一体,只觉得清新和温柔。
比起西方国家,中国城市却少见墓地。
可能有人会说这属于中西方文化差距,是西方笃信基督教的缘故。可是在东方的日本,东京随处可见没有围墙的一小片墓地。日本的墓地上立着方柱形的石 碑,后面还插着象征佛塔的长条木板。曾经看过旅日作家李长声的文章,介绍日本的丧事都由所属的寺庙操办,丧葬费很贵,全国平均大概为14万人民币,而且墓 地不能买,只能租。
我想起中国的坟地。前年年底,我爸打电话,说老家拆迁,把我爷爷奶奶的祖坟给迁了,补偿2000块钱,让我在网上发帖反映一下这件事。我爸一向害怕我惹事,这回反倒是我劝他还是忍让算了。活人被拆迁尚且难反抗,更何况死人。
这是在偏远的小城镇,尚容不下墓地。更毋论大城市了,在中国的大城市,不仅仅看不见墓地,甚至没有什么公共悼念的空间。
我第一次有公共悼念的概念,是去年到爱丁堡的某个公园,看到隔几步就有一个长椅,长椅上刻着“纪念我的爱妻/亡父……”等字样,这才发现“哀思”这件事不必凄凄惨惨戚戚。死亡为生者提供便利,这事并不晦气。
北京这座城市,除了远郊的八宝山,其他与生死相关的建筑,便只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可它除了虚构的威严,并不给人其他任何感受,政治化的死亡属于政治,不属于人。
城市里的人,距离死亡越来越远了。“死”沦为修辞学的意义,而在日益鲜亮现代的城市里,除了冬夜街头偶现的路有冻死骨,死亡已不见其具体体现。
古人以“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为挽联,天地间的逍遥山水、清流茂林、良辰美景,生者与逝者共享。现在的人,在人死后烧些纸糊的豪宅豪车,以及劣质得可笑的大面额冥币,与其说是为了逝者,倒不如说是为了欺骗自己:死者生活在另一个比三体星还要遥远而未知的世界里。
人是否觉得死亡可怕,在于与它的亲近程度。作家三毛曾经写过自己逃学去坟场读书,因为坟场安静,她写:“世上再没有跟死人做伴更安全的事了,他们都是很温柔的人。”越逃避死亡,就越恐惧死亡。
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作家,曾经讲述,“在北京,最怕去经八宝山那个方向。回老家最害怕看见瘫坐在村口晒太阳的老人和病人。”他去八宝山为谢世的老作家送行,回来后连续三个晚上失眠烦恼,“后悔不该去那个到处都是“祭”字、“奠”字和黑花、白花的地方。”
我小时候,我爷爷逝世,我回老家参加他的葬礼。不知出于什么缘故,我始终哭不出来,后来我父亲一把掀开盖在爷爷尸体上的白布,我看着他苍黄瘦削的脸,一下子就哭出来了。这泪水不是出于悲伤,而是出于恐惧。死亡对我来说,因为陌生,所以惊悚。可是,死亡真的陌生么?
它在我们周遭每天都发生,缓慢侵蚀着生的力量,生命的虚弱、干涸、消遁一刻不停地发生。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永远如是。可是我们愿意去想光明的生的情景,而逃避着死亡的念头。我们厌恶思考从“死”里获取对于我们的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而把它缚在压抑的潜意识中。
如何看待死,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生。读日本中世纪武士道的原典《叶隐》,有四个字在我脑中一直挥之不去:“向死而生”。我想,不以延长寿命为目标的 人生,大概会有些不同吧。三岛由纪夫对此的解读我谨记在心:“我们汲汲以求生之美的同时,倘若过于倔强于生,我们须了然我们恰可能背离我们生之大美。”
读书札记
生活中的“搏斗”
——读《家》有感
巴金爷爷在我心里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自从读了激流的第一部《家》之后,我觉得他更是一个勇于追求美好生活,勇于打破封建陋习的人。
《家》这本书主要描写了高氏家族的悲欢离合,描绘了许许多多不同性格的人,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的黑暗、违心、奉承,通过描写三兄弟的性格不同和对社会、对未来不同的看法进行了层层分析,也决定了一个人最后的结局。小说中的人物上上下下不少于七十个,衰老的高老太爷专横跋扈,逼迫了许多正值青春年华的高家子孙走上了无底的深渊,甚至死亡之路。他不顾子孙们多么奋力的反抗,毫不体会他们的心情,逼觉明娶素不相识的女子,逼鸣凤嫁给一个荒淫残忍的老头做姨太太……这一起都令我又悲又愤。
此外,我对觉新、觉民和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作为长房中的长子,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应有大好的前途与美满的婚姻,但在封建礼教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莫大的苦衷。他又是那么懦弱,丝毫不反抗,看着心爱的女人死去,看着自己的妻子死去,一点儿也没有反抗。他爱着他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侩子手。我讨厌觉新这样的人,他不能争取自己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自己所爱的妻,他是那样无能,也许是因为家庭的关系,也可能是长子的理由,但他却不知道,是他扼杀了两个最爱的女人的命。
可两个弟弟就截然不同了,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梦想,坚定的信念,他还坚持“五四”,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最糊涂的时候也许就是在爱情面前,他的自私让鸣凤投湖自尽,却留给了他一具清白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也正是她,让觉慧有了反抗的力量,赢得了光明的前途。巴金也在附录上说觉慧身上有一点他的影子,这样的人,是被社会欣赏的。
相比觉慧,二哥觉民不冲动,拥有进步思想,也因此,他赢得了琴——一个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应该是《家》中最幸运的。
《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巴金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是的,就让它成为我们鼓舞的源泉,与生活“搏斗”!
初二:金静依
相关参考
蒋方舟: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清华,你好!和你的故事要从头说起,虽然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开头可言。200年,我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被清华降分录取。夏天自己拎着大包小包来学校,报道的地点已经有媒体围追堵截,要求我畅想...
《护理札记》读书笔记(精选3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护理札记》读书笔记(精选3...
篇一:《【读书札记】《水浒传》摘抄》【读书札记】《水浒传》摘抄李逵一惊,寻思此处如何又有一个黑旋风?定睛一看,只见那人面黑如炭,如烟熏火燎一般,手持两柄大斧,倒也威风凛凛。李逵大怒,心想天下或有同名同...
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下面是小编我为您准备的护理札记读书笔记,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护理札记读书笔记一人们对于弗罗伦斯·南丁格尔这个名字的记忆是和克...
生活中的“搏斗”——读《家》有感巴金爷爷在我心里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自从读了激流的第一部《家》之后,我觉得他更是一个勇于追求美好生活,勇于打破封建陋习的人。《家》这本书主要描写了高氏家族的悲欢离合,...
星期五的那节班会课给我的心灵洗礼还是有的。班主任和我们说了好多的话令我有所思考。真的觉得生活在这个时代太幸福了。幸福的令我们失去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当然有得必有失这个道理我还是懂得。我觉得现在这个生活我...
...但是我有属于我自己的独特之处。记得天才美少女作家蒋方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过是一个早熟的苹果。”“早熟”我想我与蒋方舟是同类的,但我却没有属于她的那种智慧。我喜欢哪个比烟花还寂寞的张爱玲,喜欢她的忧...
...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印象中,蒋方舟的《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是我买来看的第一本女性作者的著作。张爱玲和三毛的书倒是买过几本,是用来给几位女同事作生日礼物之用的。至于为什么选择这本书...
...却一直搁浅。前一段时间,我无意重新回头翻看了一下蒋方舟的微博,并且得知她前年吧,一种近乎空白的状态去东京生活了一年,与自己相处,不断挖掘和观察自己,回来后出了一本随笔《东京一年》。我后来看了这本书,在...
...出,姜太公钓到的只怕会是一汪清水。如今风头正劲的蒋方舟同学正是得了张女士的真传。7岁出书,15岁加入地方作协,18岁高考清华降60分录取。战果辉煌,步步抢先。蒋妈妈传授育女心得:“时不我待,不求最好,但求最早...
...车轮下的悲剧结局呢?这其中又有怎样的感情纠葛?安娜的死究竟是谁之过?卡列宁、伏伦斯基、社会、安娜这四个点。同样,我觉得安娜的死与这四个方面或多或少都有关系。那么首先来
...望,浸着鲜血的屠场!春天,罪恶进攻的季节,正繁殖着死与仇恨的思想。
...悯诺亚,因为诺亚是个义人。上帝让诺亚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在发洪水时躲在方舟里面就可以保全性命。方舟要一间一间的造里外抹上松香。方舟要长三百肘,高三十五肘。方舟的上面要留透光处,分上、中、下三层,如同现...
...一点儿都不为过。不是吗?面对您的是生与死的较量,是死与生的考验。在许许多多平凡的日子里,您忙碌着,您奉献着,您无畏地面对着。看,您眼中的疲惫,昨天,又熬了一个通宵吧!听,您沙哑的声
...勒市南航华府小区高楼跳下身亡。小孙的亲属认为:孩子的死与此前被华山中学“勒令转学”有关;华山中学方面表示:按照校规“一次考试作弊则勒令转学”,对小孙的作弊行为进行处理,校方并无过错……本报追踪报道“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