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手册
Posted
篇首语:本文为你选取作文文青手册四篇,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目录
文青手册
少侠朴树,清白之年
我的兄弟朴树,名字是我给改的,原来叫濮树,我要出他专辑的时候,想来想去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写,笔画太多,将来万一火了,给人签名的时候得多累啊!后来我就建议他改名为“朴树”。俩字儿一写出来,都是木字旁,枝枝丫丫向上生长着,很好看,就像一片树林。
我经常改人名字,那时候年轻气盛,做小柯的专辑也是,录完了,后来都要下厂印刷了,我说不行,不能叫柯肇雷,因为小柯老师那“柯肇雷”,“肇”字太难写了,我说咱们就叫小柯吧,这样好记,给人签名的时候也好签。
我应该是音乐圈里第一个见到朴树的人。大概20多年前,我刚刚发表了那些校园民谣歌曲,火了,成了一个年轻的烧包,特膨胀。那时候有手机的人很少,我是其中之一,就拿着我那“大砖头”四处张扬,整天招摇过市。有一天突然接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用很结巴的声音问:“你是高晓松吗?”我说我是。他说:“我叫濮树,我想卖歌。”他说话特别简练,能少说一个字就少说一个字,完全不符合他北京人的身份。我说可以,于是约好地方见面。当时约见的地点在一个小树林的外面,结果来了一姑娘,我开玩笑问:“你是电话里那濮树吗?”姑娘说:“我是他女朋友,他不太好意思见人,在小树林里躲着呢。”于是我就信步走进了小树林,就见到了又高又帅的朴树,有一张极为帅的忧郁的脸,发型很奇怪,后边很短,前边很长的那种,发绺遮着英俊的脸庞。
后来我带朴树去了我家里,说:“你既然要卖歌,就先唱几首呗。”随后他就唱了几首歌,到现在我都记得他当时唱了《火车开往冬天》,还有一首《天上有个花园》,都跟季节有关,琴弹得非常好,歌唱得也非常好。他的嗓音脆弱动人,听得我浑身上下乱掉鸡皮疙瘩。我就跟他说:“你唱得这么好,为什么要卖歌啊?自己唱多好,你形象又那么好。”他很直白地说:“我觉得你们音乐圈里的人都是白痴,我只想卖歌赚钱,赚了钱我自己做唱片,我不想跟音乐圈里的人打成一片。”我听完以后更加喜欢这孩子了,觉得他挺有志气。我就说:“就算音乐圈里白痴多,但也还是有很多有理想的人,比如我。你的专辑就交给我来做吧。”
随后我们就开始操办起他专辑的事儿。那时候麦田音乐还没成立,我就自己出钱录了他的几首歌,《火车开往冬天》《天上有个花园》等,其中除了《火车开往冬天》,其他大家可能都没听过,他还有些歌压根就没发表过。
朴树成长得太快了。后来宋柯回国,我们一起成立了麦田音乐。宋柯见到朴树、叶蓓等新人,也激动极了,我们便开始一起制作这些美好的唱片。先签下朴树和叶蓓,后来还签了尹吾,准备出一个系列—红白蓝系列。初创的麦田音乐在我们心里是一个无比幸福、无比美好的青春回忆。那时候大家都热爱音乐,做音乐也不能成为巨富,不像今天大家能挣很多钱,那个时候真的就是出于热爱,媒体也没有娱乐版,而是真的都是一些乐评人,懂音乐的。
每天麦田音乐下了班就开小饭桌,当时有一个山东来的小姑娘给我们做饭,做得非常好吃,朴树、叶蓓、尹吾都会来,《北京晚报》当时的大乐评人戴方也来,大家一起吃小饭桌。吃完就开始弹琴、唱新歌,包括宋柯宋老大也弹琴,唱他那些大学时候骗姑娘的歌。那真是一段愉快的记忆啊,大家喝着小啤酒,聊着天,聊着梦想,聊着怎么把唱片做到最好。
当时还出了我的音乐作品集《青春无悔》,我每天特幸福的一件事,就是跟宋柯坐在那儿看评论。那时候的评论不像现在,在播放器下边就能显示1万条评论,那时候是手写信,还有传真。我们每天都收到一麻袋的信,然后就坐在那儿看各种各样的人写来的长长的信。
那个时代是属于文艺青年的时代,非常值得怀念的时代。
后来开始录朴树的第一张专辑—《我去2000年》,录的过程中很痛苦。任何时候跟一个像朴树这样拥有完美主义精神的音乐家合作,你都会很痛苦。开始是我操刀,但是我渐渐力所不及,因为朴树成长得太快了,我已经调来了中国最好的乐手跟他一起排练,包括李延亮、王晓东等。但是大家都很痛苦,最后一合计,还是请张亚东来吧,当时朴树已经开始从民谣摇滚转向电子音乐。亚东来了后,录音录得非常艰辛,一会儿录一版,一会儿录一版,而且最痛苦的是没有钱。
我们最惨的时候,用模拟录音,而且倍速给他录,这样的话效果更好一点,十五分钟录一盘,三首歌。录完三首歌结不起棚费,结果人家录音棚就把母带给扣了。扣了以后,宋柯再去找另一个棚,然后再进去录三首,然后又被扣到那个棚里。最后直到唱片卖出去的时候,才把人家棚费结了,才把那母带拿出来。虽然那时候很痛苦,但今天想起来都觉得很美好。
朴树是一个在今天看来已经很少见的人,他有点像化石,或者化石还不足以形容他,他像琥珀,他的音乐就像琥珀外边那个坚硬的东西,他就被这些音乐冻在里面。当你透过他的音乐去看他的时候,你会很幸福地看到,当年那只音乐虫子还在里面,翅膀还是那样鲜艳,还是那样晶莹。那是我最喜欢的音乐世界里的朴树。
朴树第一张专辑当时大卖,人也火了,但他其实很痛苦,因为他不太喜欢那种生活。每次大家一起去跑宣传,去演出,他都很痛苦。有一次我们从天津跑宣传回来,在高速公路上他突然说:“停车。”我们问停车做什么。他说:“夕阳特别好,我要下去看。”我们说:“那我们也没法在高速公路上等你呀!”他说:“你们先走,别管我了。”他那时候特别逗,永远一手提着一把吉他,另一只手提着一壶水,不是那种小矿泉水瓶,是那种大壶。记得那天他抱着吉他、提着水下了车,然后就坐在高速公路边上,一边弹琴,一边看夕阳。
他是大家心爱的那种人,大家不管自己在生活里、在名利场里怎么摸爬滚打,怎么满身尘土,都特别想保护他。这是一句心里话,不光是我们麦田音乐,其实整个音乐行业都特别爱他,大家不管在外面干什么乱七八糟的事,看到他的时候都特别想保护他。有时候他坐在那儿,三个小时都不说话,只低着头,就让人好心疼。
到出第二张专辑的时候,我觉得朴树开放了很多。《生如夏花》这张专辑我太喜欢了,听过无数遍,比第一张要更喜欢一点,因为第二张成熟了,第一张他更多是在追求和试探音乐的方向。为了求新,他差一点都不让把《白桦林》收进来,嫌太老,最后求他半天,终于把《白桦林》放在B面第三首。当然,还有一些我特别喜欢的歌,比如《失传已久的大海》,非常非常好听的一首,那种悠扬的民谣,没放进来。第二张专辑《生如夏花》非常成熟而完整,属于词、曲、唱、编、弹都完美的,可以载入中国流行音乐史册的专辑。
后来,整个行业都变了,从音乐圈变成了娱乐圈,大家在盗版市场的挤压下星散,剩下的人苦熬着。后来市场忽然又好了,一切都好了,大家又都出去挣钱,然后“选秀”来了,各种各样的大潮,一拨接一拨地来。大家都改变了很多,我也改变了很多,宋柯也改变了很多。在这期间我跟宋柯带着一支队伍,跟长征似的,经过了多家唱片公司—华纳、太合麦田,然后是恒大音乐,最后到阿里音乐。但是无论走到哪儿,心里始终想着“根据地”里的亲人,觉得终于有点钱了,得赶紧把“根据地”里的亲人给找出来,一起继续搞音乐。
朴树的第三张专辑《猎户星座》,我也很喜欢。他录制这张专辑的时候,有段时间极度痛苦,就跟我说:“你来帮我写首词吧。”我当时大吃一惊,因为他几乎没有让别人写过词。我俩之前大概只合作过一次,就是那首《春分》,而且情况还不太一样,那是我们共同给别人写歌,我当时是制作人,问他要了首曲子,我写的词。但是他自己唱别人的词还真的没有过,电影的主题歌倒是跟别人合作过词,那也是因为人家韩寒是导演,而且韩寒写的词也不错,但在他自己专辑里可真的从来没有过。我一直觉得作词是他的第一强项,当然旋律也好,节奏更是神奇,基本上我在KTV听别人唱他的歌,哪怕最简单的《那些花儿》,都没唱对过。因为他的歌曲节奏非常特别,几乎全都不在正拍上。
他歌词写得非常好,华语作词人里,我觉得自己写得还不错,有几个我觉得写得特别好,尤其是比我好的朴树,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所以他说让我来写歌词,我就傻了。然后听了半天那首歌,就是现在这首《清白之年》,也是我觉得这张专辑里最好的一首歌。我想来想去,终于写了一稿,可连自己都觉得不好,他当然也觉得不好,所以就没用。我当时还担心该怎么办呢,他这唱片都快出棚了。我那段时间也是整天忙得四脚朝天,也没时间再去琢磨这个事了。直到这首歌出来,我第一时间仔细地听了一遍,就觉得写得真好,比我写得好。“此生多勉强,此身越重洋,轻描时光漫长,低唱语焉不详。”这样的词,我真的写不出来!
这就是朴树,他的歌词有那种特别神奇的中文的感觉,他其实不是那种读过万卷书,背过十三韵等等,靠底子写东西的人,他全靠燃烧,但是每当他燃烧的时候,能把中文给燃烧成这样,把中文燃烧成一种崭新的语言,这是非常难的。所以他才能那么多年做一张专辑,因为燃烧这个事情,不是你随时随地就能把自己当二踢脚放了,这需要积累很久才能燃烧一把。所以我听了以后特别感动,特别喜欢,单曲循环听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很认可朴树的第三张专辑,可能有人会觉得没有之前的好,但因为我了解他,我知道他的成长,我知道他内心的变化,所以我能懂他。我认为《猎户星座》依然是今天不可多得的一张好唱片,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朴树的趣事儿有很多。记得他到麦田音乐不久,我还问他:“当时在小树林外跟我像地下工作者一样联络的你的女朋友呢?”他说:“分手了。”我说:“为什么呀?”他说:“我女朋友抱怨我,给我写了一首小诗:书不念,琴不练,把你的女朋友丢在一边,梦想何时才能实现?”还挺押韵。听起来有点像薛宝钗在劝贾宝玉考取功名。可是,他如果天天念书、练琴,跟你腻在一块儿,每天追逐欲望跟梦想,他还是朴树吗?所以你要是打算好了跟朴树这样的人在一起,你就得打算好跟一个艺术家在一起,而不是跟一个追逐所有这些东西的人在一起。朴树就是新时代的贾宝玉。
朴树话少,少到什么地步?举个例子,我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有一阵子特别特别窘迫,在美国找不到出路,在中国也很多事情干不了。实在不知道找谁借钱。后来快活不下去了,想起朴树,毕竟是自己人嘛。然后就给朴树发短信,说:“哎,我特困难,借我点钱吧。”他的回复特简单:“多少?”我说:“十万块吧。”他又回俩字:“卡号。”总之所有回复都特别简单。过了一年,我突然收到他发来的一则消息,也是俩字:“还钱。”那个时期大家都不容易,他同样特困难,只有相濡以沫。于是我也学他,回了俩字:“卡号。”然后把钱又打过去。
对于所有文艺青年来说,电影永远是心中的一个大梦。1999年,我终于开始拍我的第一部电影—《那时花开》,请了周迅、朴树和夏雨参演。即使到现在,我依然很喜欢这部电影,里面到处散发着荷尔蒙和迷惘的气息,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真实的青春。听起来特别荒诞,周迅和朴树就是在这部电影里认识的。我还记得几个可爱的年轻人刚开始谁都不认识谁,我们全剧组在北戴河一个特别简陋的小学教室里,所有人做自我介绍。轮到他们仨的时候,我说:“周迅带个头,虽然年纪不大,但你是老演员。”周迅说:“我叫周迅,演员。”然后朴树就低着头站起来说:“我叫朴树,演员。”两人就这么认识了。
后来他俩的恋情有过很多报道,我想起来依然觉得温暖在心。那个时候看他俩在剧组里逐渐相爱,我自己还挺高兴,觉得这样更能在电影里演出真情实感。朴树毕竟是第一次演戏,结果他戏里戏外都特别投入,甚至有一次还跟我吵了起来。那时候剧组投入成本低,大家拍戏都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十分辛苦。
有一次在拍摄现场,周迅睡着了,他就在旁边守着,坚决不许人叫醒周迅,每次人去催,他就说:“让她多睡会儿,让她多睡会儿。”还有一次拍戏拍到特别晚了,他跟我急了,突然扯着我说:“你让不让人睡觉?你让不让周迅睡觉?她都已经困成那样了。”我当时也急了,为了拍戏,大家受点累实属正常,虽然我平时脾气挺好的,但我还是当着全剧组的面跟他急了,我说:“就她是人吗?其他人都不是人?我们全剧组几百人不都没睡吗?不都是从早到晚那么干吗?”那是我唯一跟朴树发生冲突的一次,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很美好。
有一天早上五点钟我们就全体出发,到长城上面拍戏。等大家把重型设备全都搬上长城架好后,戏还是无法开拍。因为他俩正在长城上的一个墙角处严肃地谈着什么。我过去了好几次,说:“是不是要开始了?”朴树说:“再等会儿,再等会儿。”好像他俩在谈特别特别重要的事情。爱情嘛,在年轻人心中是超过一切的。就这样,一直挨到太阳都上来了,摄影都跟我急了,说:“导演,真的不行,咱不能再等了,太阳已经到那儿了,再不拍就没法看了。”最后,我只好过去跟周迅说:“小周,你是职业演员,你是老演员,你带个头吧。”一分钟后,他俩终于过来演戏了。
朴树是一个特别认真、执着的人。后来过了好多年,有次周迅来我家,我跟她聊起当年在剧组朴树守她旁边,不让别人打扰她睡觉。她听完很久后,脸上露出一个精灵般的笑容,眼里却泛着泪花。他们两个的感情其实很有意思,很像两个艺术家在一起,充满了那种激情,但是艺术家和艺术家在一起又燃烧得太快了,因为这一个人燃烧就已经够可以的了,朴树就有点像把自己当二踢脚给点燃了,放到天空点亮的那种人,然后再来一个艺术家,两人在一起燃烧得太过厉害。
有一天三更半夜,他俩给我打电话说:“出来喝杯酒吧。”于是我们就跑到电影学院外面,在一个酒吧还是什么地方坐着。然后我说:“什么事啊?”他俩说:“我俩打开空空的冰箱,然后冲里面看了半天,最后看出来一件事儿,你知道孤独是什么形状的吗?”我说:“孤独是什么形状的呀?”我当时脑子里闪出村上春树的《再袭面包店》,书中那对孤独的夫妻也是看着空空的冰箱,最后两人出去袭击了一个汉堡店。他俩回答说:“孤独是三角形的。”我说:“噢,确实呀,三角形最稳定嘛,孤独是人生一种稳定的形态。”
这就是他俩深更半夜打电话叫我出来的原因:想跟我分享“孤独是三角形的”。
两位艺术家在一起燃烧得过于灿烂,也就注定会燃烧得太快。很多年后的一天,我的朋友圈两次被刷屏,一次是铺天盖地的朴树的新歌《平凡之路》首发,一次是周迅在杭州的慈善演唱会上举办婚礼。当天晚上,我翻了一下周迅的朋友圈,当大家都在为她的新婚送上祝福时,她却发了一条动态,推荐朴树的《平凡之路》,让我特别感动。
十几年前,朴树在《那时花开》里,会用17种语言说“我爱你”,那时的周迅直瞪瞪地看着镜头,仿佛看着自己如风的岁月。我坐在监视器前面,为了从指缝中流走的那些日子断了心肠,那时候我也那么年轻,那时候我们都坚信自己会有不凡的人生,滚滚红尘,遗世独立。
如今我们都老了,平凡得如同路边的树木,虽然不再呼喊奔跑,却默默生出许多根,记住许多事,刻下年轮,结出果实。偶尔有风吹过,思想起初来时世界的模样,每个人都会被原谅。
文青韩寒,乘风破浪
聊聊文青韩寒。
韩寒想必不用我多做介绍了,大家对他都非常了解,他也是一个时代著名的文青代表。他那一代人大部分是读着他的小说长大的,我们这一代人可能读他的小说比较少,更多是从他写的那些锐利的杂文开始注意到他。说起韩寒,就不得不提我和他之间那些有趣的交集。
我和韩寒是不打不相识,而且打了很大的一仗。如果大家在2006年的时候都上网的话,应该都还记得我们那场“战争”。
现在回想起来,十多年过去了,其实挺可笑的。他在网上掀起文坛的论战,结果越战越乱,好似“三英战吕布”,他是“吕布”,挑落一个又一个对手。大作家陆天明也加入了战团,开始我们都是旁观者,陆天明跟他的论战又牵扯到了陆天明的儿子—著名导演陆川。结果陆川也被打得灰头土脸,晚上喝酒,跟大家倾诉说你看怎么弄这个事儿?后来我在旁边听着,说:“哎,我这好像有一发子弹可以拿出来打一枪。他在他的小说《三重门》里全文引用了我《青春无悔》的歌词。”好像在别的地方也还引用了什么,我因为没读小说,但是看到很多人评论过。
我说:“以前我没当回事儿,但实际上在版权法里,这确实是违法的,因为这是用于出售的商业作品嘛,全文引用别人的作品,未获授权。”这件事其实搁在今天,大家都觉得当然应该获得授权等等。可是在那个时候,版权法什么的普及还不够,于是我说:“哎,那我就拿这事儿出来,弄他一下吧。”
于是我就发了一博客。当然了,我的律师也很激进,其实这个事儿的解决办法就是赔点钱,然后重新获得授权,或者再版的时候删掉就可以了。当时我的律师也年轻,说:“咱们打一大的,咱们让他把书都下架。”结果,我就发了一博客,傻了吧唧的,就按照律师说的,说你把书都下架。因为实际上如果判的话也是判赔钱以及再版的时候删掉,或者是重新获得授权,结果这一下搞得太激进,弄得自己也很被动。
当然了,更重要的其实是我根本就不是一个能在网上跟人打仗的人,我是一个相对还比较温和的人,韩寒那个时候超级凌厉,再加上铁粉也多,大家就群起而攻之,导致我本来挺在理的,最后好像变成我没理了一样。所有人都涌上来,说:“我博客里引用了罗大佑的歌,我博客里引用了许巍的歌,让他们来告我吧。”当然这性质不一样啊,博客不是营利性的,书是卖钱的,这是版权法严格规定的。
后来我看到韩寒领衔众多作家痛打百度文库时,写过一篇特别精彩的文章,批评百度未获授权登载大家的文章。那已经是“论战”后好几年的事了。我在看到他的那篇文章后,还专门在微博上转发,赞叹文章写得漂亮、凌厉。我后来甚至想,我如果当时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文章,没准能打好那场“论战”!不过我估计自己还是不行,一直就不善于在网上跟人打仗,最后打得灰头土脸,本来占理儿,结果完败,也算是给了我一个很深的教训。
从那之后,我就不再跟人在网上打仗。而韩寒则因为单枪匹马挑落了一大堆老家伙,包括陆川跟我,从而一战成名,成为万众瞩目的少年英雄。而且杂文写得越来越棒,针砭时弊,抨击时事,让人越看越喜欢。实际上,“论战”刚结束那会儿,我心里挺别扭,之后随着越来越多地看他的文章,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就慢慢地开始欣赏他。所以后来有一阵子我在上海松江拍电影《大武生》,拍摄地正好就在他家旁边,记得好像是在新浪时任总编陈彤的撮合下,说这个事儿都过去好几年了,大家不打不相识,一起把酒言欢吧。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再后来韩寒来北京,我就跟他说:“咱俩和了挺好的,我把陆川也叫来,大家就把当年那一页揭过去吧,相逢一笑泯恩仇。”于是我叫来了陆川,那天晚上来了好多人,在霄云路上的一个酒吧,大家相谈甚欢,其乐融融,还拍了一些神头鬼脸的照片。
再之后就是我特别感动的一次,我的《大武生》上映的时候,正好因为自己醉驾嘛,还在看守所里待着,所以非常着急。自己花了那么多心血的电影,宣传怎么办呢?我只好打电话找人帮忙。在看守所里是可以合法打电话的,是那种磁卡电话,但是打电话必须得在看守的旁听下进行—你不能打电话出去串供或者是干什么“攻守同盟”的事儿。当然了,我那罪行也没法儿“攻守同盟”。
其中有一个电话是打给一名美国记者的,很有意思,因为我在出事之前约好了一家挺著名的美国媒体的专访,结果没法去了,就给人家打电话,说:“对不起,我去不了了。”因为得讲英文,看守就说:“不行,你不可以讲英文,你必须用我听得懂的语言,让我知道你在说什么。”于是电话就没打成。然后我就给韩寒打了个电话,让他帮忙宣传一下电影。他说:“行,我争取,我尽量。”随后我又打了一堆电话给上海的很多朋友。结果令我特别感动的是,电影在上海首映那天,只有韩寒一个人来了,而且他是刚刚在山东参加完赛车,风驰电掣地赶到上海,身上的赛车服都没来得及换,直接冲到了首映式现场,然后一个人站在我的电影海报前面,力挺我,帮我做宣传。
看守知道我关心自己电影的事儿,帮我买了报纸,拿进来给我看,说:“你看,你这哥们儿还挺仗义的。”我非常感动,大家知道人在落难的时候有人帮你,这个是锦上添花的时候不能比拟的,所以我一直都记在心里。后来又过了一两年,他身陷“代笔”风波,有次来北京,我做东,叫来当年明月,大家一晚上在一起聊天吃饭。
那天晚上我感触很深,他俩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当年明月属于历史知识无盲点的那种人,简直是一个行走的历史图书馆,各种典故信手拈来。韩寒则明显阅读量有限,尤其是历史方面的知识,更是无法跟当年明月相比,当然,除了历史专家,中国能跟当年明月比历史知识的也没几人。所以后来当年明月还跟我说:“这哥们儿好像没读几本书啊。”我说:“是啊,有一种人叫‘不学有术’,这种人其实更厉害,他天生就聪明,天生就有‘术’,不像一般人,得读好多好多书,总结好多经验那种。”
那次其实也没帮上他多大忙,我看那一仗他也打得非常吃力。当然对我来说,我因为没有看过他从前的小说,所以也没办法来评判,或者发表一下意见,说到底有没有人代笔,或者有没有剽窃别人作品。但是我想说的是,我看过他的一本小说,就是《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本小说我非常喜欢,有点儿凯鲁亚克《在路上》的影子,而且笔锋凌厉。单论这本小说,我认为不会是一个年长的人代笔的,除非他能找八个人代笔。这个小说明显就是他自己写的,充满了他那种凌厉的风格,以及他对社会的看法、看社会的角度,还有那种年轻人的挣扎、冷酷以及温暖。
有一次回国路上,看到飞机上在放他的电影《乘风破浪》,我就看了,竟看得热泪盈眶。电影很不错,而且真的非常打动我,可能联想到了我自己和父亲的关系吧。总之,触碰到了许久以来郁结在自己心里的东西。我想说的是,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觉得这两部作品—《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和《乘风破浪》,实属好作品。当然,韩寒还写过大量的杂文,应该也不会有人代笔。因为那些杂文风格相当统一,而且水准非常高。
如今韩寒长大了,也当父亲了,被网友调侃为“国民岳父”的他,生意也做得不错,开电影公司,开餐馆,不再写针砭时弊的杂文了。但是我觉得,一个文青在成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年轻的时候,为那个时代留下记录是很宝贵的。而且作为文青,最重要的是得有作品,没有作品的文青,充其量只能叫文艺爱好者。
韩寒不仅仅是一个文艺爱好者,他至少有像《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乘风破浪》这样的好作品,他称得上是他们那一代人里一个优秀的文艺青年。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他是个好青年。他对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做出的贡献,远远盖过了他那些有争议的地方。
张大春:武装到牙齿的文青
跟大家聊一位我非常尊敬的文青知识分子的代表,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张大春。
张大春应该算老一辈文青知识分子的典型,这样的人今天已不多见,身上带着从民国传下来的知识分子的旧时代气质。同时他在旧时代里又是一个叛逆者,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全副武装的文青最好的样子。
张大春是台湾著名的作家、评论家、书法家,有着家学渊源,父亲国学修养深厚,姑父欧阳中石是赫赫有名的国宝级书法家,所以他从小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同时他又是台湾历史小说大师高阳的关门弟子,因此属于那种武装到牙齿的文青知识分子,琴棋书画,尤其是书法极好。如果大家去我们的杂书馆看看,上面三个漂亮极了的书法大字“杂书馆”,就是大春兄写的。
他写过很多作品,除了小说,他还写了好多京剧、音乐剧,还写歌,周华健那张专辑《江湖》就是他写的词,还入围了第25届金曲奖的最佳国语专辑奖。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也是他做的剧本策划。他的小说在那个时代非常前卫和另类,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尤其是能把魔幻现实主义和武侠相结合。
我最喜欢的他的小说是《城邦暴力团》,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看看,非常有意思,颠覆了传统武侠小说的写作。我还喜欢他另外一个评论性质的作品《小说稗类》,非常犀利。他身上有知识分子该有的各种各样的素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生活中是特别平易近人、特别可爱的一个好大哥,脸上永远挂着笑,但是在做政论节目的时候,对政府、对当局、对时事的批评是一针见血,非常犀利。这就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应有的最好的素质。
我跟他认识是因为,他最早写《大唐李白》,有一次来大陆的时候,他托人约了我,说:“我们一起去大学聊聊李白吧。”我一听,啊,张大春,我从青年时代就读他的小说,特别崇敬他,所以感到受宠若惊,赶快跑去,跟他去大学里一起讲李白,讲得非常愉快,后来大家就变成了好朋友。现在他已经出版了三大卷《大唐李白》,第四卷很快也要出了。
后来我每次去台北的时候都会找他,有时候在他家里见面,他太太也是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原来时报出版社的副总编辑,现在是新经典文化的总编辑。时报出版社出版过大量的历史人文类作品,有点像我们大陆的“理想国”,属于那种非常令人尊敬的出版机构。所以张大春夫妻俩都是知识分子,两个孩子还没多大,就已经非常具有小知识分子的气质,经常跟他辩论政治等。
他们家住在山上,山下有一个小饭馆,我们去吃饭,他永远只点酸菜白肉锅。他的生活就是那种传统知识分子的生活,无论谁去他家,也不去豪华饭馆吃,就在山下的饭馆吃酸菜白肉锅。王家卫找他谈论过很多次《一代宗师》,也都在那儿吃的酸菜白肉锅。当然,我们有时候也去外面,因为我喜欢热闹,所以会到外面去聊聊。记得曾经在台北的街头,我俩抱着一瓶酒,因为所有店都关门了,我们就只好坐在路边,然后彻夜长谈。每次跟他聊天,我都特别惭愧,他还是那样一个知识分子,我却几乎完全成了一个娱乐的人。他至今都随身带着印章,经常与人一起和诗,然后题词,最后把章拿出来盖上。
他来大陆也是,我俩每次都要欢聚。有次他来,我叫来了于丹,因为他俩都是满肚子的诗词歌赋,又健谈,然后把康永哥也叫上,大家一起吃涮肉喝二锅头,度过了特别高兴的一天。
有一次我去台北,他说你来看看我们的戏吧,然后我就特别高兴地跑去,看他在那儿排练小剧场的音乐剧。他写的剧本,讲西施的。里面的西施、东施,完全颠覆了从前的那种印象,是那种非常新颖的音乐剧。他在文学和戏剧方面常常有一些特别有趣、特别前卫的想法,那部剧也是他和他的高中同学—《康熙来了》的制片人、台湾地区大电视制作人王伟忠,两人一起做的。之前他们已经做过《岳母刺字》,因为是自己做剧团,所以完全不挣钱,而且台湾也没有那么大的市场。但这就是知识分子的情怀,心存诗和远方。然后也不为钱,就是大家在那儿做一个非常好的小剧团,演他们追求的那些东西,看得我特别感动,我还说我要努力地帮这些戏,虽然是小剧场戏,但是如果引进大陆,也会是非常好的作品,让大家开开眼界。
2014年我过生日之前,看了我很喜欢的导演诺兰的那部《星际穿越》,看得我很感动。影片是带中文字幕的,里面有一首著名的诗,英美知识分子恨不得都会背诵的狄兰·托马斯的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温柔地走入那良夜》)。我看到这首诗的中文字幕时,心想怎么用这么古老的翻译?当然,这是前辈翻译家翻的,但是我觉得这个题目这样去翻译,不太容易让人理解,因为“Do not go gentle”其实不是“温柔地走入”的意思,不然就得用“gently”,翻译面对的其实就是理解方向的问题。我那么喜欢的诺兰的电影,这么一处翻成中文的字幕,没有完全体现出他的用意,为什么要在《星际穿越》里用到这首诗。后来我自己尝试翻译了一稿,突然想到大春兄中英文都那么好,干脆让他也翻译一版。这有点像过去知识分子和诗那样,这边写诗寄过去,然后那边和一首回来。我就跟大春说:“大春兄,我把它翻成了一首现代诗,你来翻一首古体的吧,你的古文功底那么好。”大春兄几个小时就翻好了,然后给我发来。
我把“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翻译成“绝不向黑夜请安”,大春兄把它翻成“柔情不为暮色开”,简直太有意思了!诗的这种翻译,信达雅之间怎么平衡,我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位和观点。我翻的全文是:
绝不向黑夜请安
绝不向黑夜请安,老朽请于白日尽头涅槃,咆哮于光之消散,先哲虽败于幽暗,诗歌终不能将苍穹点燃。绝不向黑夜请安,贤者舞蹈于碧湾,为惊涛淹没的善行哭喊,咆哮于光之消散,狂者如夸父追日,高歌中顿觉迟来的伤感。绝不向黑夜请安,逝者于临终迷幻,盲瞳怒放出流星的灿烂,咆哮于光之消散,那么您,我垂垂将死的父亲,请掬最后一捧热泪降临,请诅咒,请保佑,我祈愿,绝不向黑夜请安,咆哮于光之消散。
下面是大春兄翻译的,算是杂言古体:
柔情不为暮色开
已矣乎?柔情不为暮色开,豪宕襟期称老怀,聊将愤懑掩黄埃。知之乎?圣贤看往何边去?卮言浑染一天霾,柔情不为暮色开。别耶乎?海天相送如揖让,上善水凝玄天光,此生壮怀付苍茫。迟哉乎?狂夫射日觉崔巍,何妨焦烧尽余哀。柔情不为暮色开。盲然乎?就木之行何壮哉?凝眸冷对凤凰台,聊将愤懑掩黄埃。噫吁戏危乎高哉!苍天诅我以慈悲,佑我以诙谐。柔情不为暮色开;聊将愤懑掩黄埃。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把原版的翻译也找出来看看,当然也有很多特别优秀的地方,不然也不会成为一首传世的好诗,也是在中国广为人知的英文诗歌之一,大家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诗就是一个每个人都有不同读解的东西,它不像小说,所以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个狄兰·托马斯,自己的一版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大春著作等身,数十种小说、杂文、评论、政论等等,现在还在台湾主持着电台节目,他其实长得很帅,但从不为了钱去参加那些娱乐节目,什么像我似的到处露脸比画比画,他就在电台里讲他想讲的那些东西,主要讲那些政论。大家如果没时间读他所有的著作,最起码《城邦暴力团》可以一看。另外,大春兄在蜻蜓FM开了一档节目《细说三国》,我正好也在自己的节目《晓说》里有讲《三国》,但我俩讲述的角度完全不一样。虽然那么多人讲过《三国》,但我还是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三国》。
大春兄国学修养极其深厚,之前在台湾讲过《红楼梦》,讲过《水浒传》,讲过《西游记》,都是信手拈来。说他是文青,有点低估他了,他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本文节选自高晓松新书《矮大紧指北1:文青手册》
相关参考
今天我读了德育手册,发现上面有很多照片,有些照片是我们班的,我还看到了我的同班同学,还有一年级的老师,可惜没有任老师。德育手册上可以贴贴纸,如果我表现好,爸爸妈妈就会每天给我奖励一个贴纸,一周贴满五个...
《中国师德手册》读后感范文3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师德手册》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
翻开着一页,翻开着我的校园成长手册,这是一本有纪念意义的手册,我们的苦、辣、酸、甜都在这部校园小说中。我和我的死党决定,长大,把《校园成长手册》做成一本书,这将是我们共同的回忆。长大后,或许大家翻开这...
我们书记的劳动手册满是油污,可它页页都是色彩斑烂的画幅,不信,你翻开从头细看,哪一个画面不感人肺腑!阳春三月,五·七农场杨柳把春意倾吐,党委书记的赤脚踩进肥沃的泥土,水田象明镜映着他劳动的身影,稻秧把劳...
《人生效率手册》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效率手册》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
差学生手册高中老师评语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用到评语的情况还是蛮多的,评语可以对被评价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正确指导,以促进其学习或工作的进步。你所见过的评语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差学...
差学生手册高中老师评语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用到评语的情况还是蛮多的,评语可以对被评价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正确指导,以促进其学习或工作的进步。你所见过的评语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差学...
...不舍的感情,今天我把这些美好的回忆全部记录在了成长手册中。当你拿到我的成长手册时,你会看到金光闪闪的那几个大字——“我成长,我快乐”。这是我给成长手册起的名字,也是我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它的底色是鹅黄...
...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会千分修炼手册》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是一本书让我从软弱变成能干,自卑变成自信,小气变成大方……总之,它让我学会了许多,即使我走...
读《理财师实务手册》的感悟深圳几大书城没有,叫朋友从北京给我邮寄来的一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本土化理财师工作指南,由夏文庆著,全书十二章近50万字的《理财师实务手册》我终于读完了。作为一个在第三...
...樟树林,将香樟叶香毫无保留的送给了正在二楼看《成长手册》的我。我心中一动,抬起头,望向了那片陪着我七年的树林……一年级,刚搬到这儿不久,我并没有认识的人。无奈,只得先独自一人慢吞吞绕着小区骑自行车。这...
...蜷缩着躺在树荫下安眠,街上重复循环播放着《青春修炼手册》,我不禁神思恍惚,这首歌,陪我度过了那个夹杂着汗水的,漫长的夏天……年少的我仰仗着青春作资本,年少轻狂,不知收敛为何物,张扬热烈地活着,始终不移...
...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银行实习手册日记1今天我们是在朝天门批发市场转了大半天。上午主要就是给朝天门商户发放华夏银行的储蓄卡,这个储蓄卡是用于各个商户上缴给重庆恒升资产经营管理有限的...
...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银行实习手册日记1今天我们是在朝天门批发市场转了大半天。上午主要就是给朝天门商户发放华夏银行的储蓄卡,这个储蓄卡是用于各个商户上缴给重庆恒升资产经营管理有限的...
...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银行实习手册日记1今天我们是在朝天门批发市场转了大半天。上午主要就是给朝天门商户发放华夏银行的储蓄卡,这个储蓄卡是用于各个商户上缴给重庆恒升资产经营管理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