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立宪

相关tags:

预备立宪名词解释: 是清政府于1906年以后,推行的一场以预备“仿行宪政”为名的政治欺骗活动。是在内外矛盾未缓和,国内外要求改革的呼声愈加强烈的背景下进行的。其主要活动是设立咨议局与咨政院,起草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十九信条》。但其真实目的在于要求天下臣民“忠君爱国”、“尊崇秩序”,而非“立宪”或“宪政”。
137《钦定宪法大纲》
1)《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朝政府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的宪法文件,由“宪政编查馆”编定。制定、公布“宪法大纲”是清朝政府“预备立宪”活动的一个重要步骤,《钦定宪法大纲》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宪法”字样的宪法文件。
2)《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分正文“君上大权”与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个部分。这种结构形式,表明其重心在于维护皇权。第一部分“君上大权”共14条,主要规定了皇帝在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宣布战争与媾和、宣布戒严、召集、开闭、停展集解散议会等方面的绝对权力,仅仅是将封建皇帝已经具有的独裁权力加以文字化而已。在“附录”部分,也罗列了一些臣民的权利义务,但对于每项臣民权利,均以“在法律范围内”作为限制语,并规定皇帝“得以诏令限制臣民之自由”。
3)《钦定宪法大纲》无论在结构形式上还是在条文内容上,都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精神。其突出特点是皇帝专权,人民无权。清朝政府在其政权日益没落之际,仍企图用政治欺骗的方式,其实质在于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披上“宪法”的外衣,以宪法的形式确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钦定宪法大纲》的制定与颁布,再次明白的表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愚昧、顽固,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批判和反对,清朝政府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清朝又一次变法革新的常识

立宪运动清政府根据出国考察宪政的清宗室载泽、端方等五大臣的意见,于光绪三十三年下诏预备立宪。1907年又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谐议局。各地立宪派政治团体,发表宣言,鼓吹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发起国

令人哭笑不得的清朝外交事件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清廷下诏预备立宪,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端方、戴鸿慈由日本转到美国,加州加利福尼亚大学请端、戴二人赴大学演讲。端方和戴鸿慈竟同时并立在演讲台上,开始相互谦让,端方对戴鸿

国防部预备干部管理局,国防部预备干部局是什么级别

党的预备军是什么意思国防部预备干部局是由原“复员管理处”改名。复原管理处:处长:陈诚副处长:蒋经国主要负责青年军的复员管理工作,实际上是控制复员青年军的工作。复员管理处”名义上由陈诚任处长,实际上由副

清末的立宪运动是真立宪还是假立宪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胡一舟>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战胜对国人触动很大:西方强大的专制国俄国败于东方弱小的立宪国,说明了君主立宪政体的优越性。当时时代的名人

清末立宪运动始末

立宪运动立宪运动,是清末的一次自救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对社会产生不少方面的影响。大清立宪,又称为"立宪运动”,是指中国清朝政府继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

晚清民国立宪的羊头是多么重要

 晚清民国立宪的羊头是多么重要  19世纪下半叶,陆续有零星的清国士人注意到“立宪”,但最初仅限于那些不走寻常路的士人,比如在科举上浅藏辄止的王韬和郑观应。他们在通商

清末立宪运动有什么影响

大清立宪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其意义仍然重大:首先,这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与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中国二千年爆发了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建

晚清立宪究竟要几年

 晚清立宪究竟要几年?  1906年5月24日(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初二),一个晴朗的下午,戴鸿慈与考察团另一团长端方,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拜会了57岁的俄国前首相维特。  这位俄国著名政治家,

立宪派和清政府谁骗了谁

立宪派为什么要去欺骗清廷?与其说是他们乐意这么做,不如说是他们只能借助专制皇权去推翻专制皇权,别无他法。清末的立宪运动近年来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虽然不断在修正前面落伍的观点,但是又提不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