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裂变
相关tags:
核裂变名词解释: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中等质量原子核(亦称碎片)的过程。可分为自发裂变和感生裂变。自发裂变是没有外界作用时的裂变,是重核不稳定性的一种表现。在一般情况下,重核的自发裂变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且常常不是这种核的主要衰变方式(主要是α衰变)。感生裂变是指外来粒子,如中子、质子、氘、α粒子以及光子等诱发的裂变,其中由中子引起的裂变最为重要。中子不带电,穿透性很强,因此很容易接近重核并诱发裂变反应。裂变产生的碎块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例如中子引起的铀—235的裂变,可以分裂为钡—144和氪—89,也可以分裂为氙—140和锶—94,以及其他多种可能性。
核裂变现象可用核的液滴模型和复合核反应机制来解释。中子被核俘获后形成复合核,复合核处于激发态,它将发生集体振荡并改变其形状。此时存在两种作用,表面张力将试图使原子核恢复球形;库仑斥力将使核的形变增大,并最终使它一分为二。库仑能与表面能的比值愈大,裂变的可能性也愈大。
原子核裂变过程中不但释放出巨大能量,而且每次裂变时还伴随着中子的发射。发射的中子数有多有少,平均来说,铀—235裂变产生的中子是2.5个。这些中子又可能被附近的核吸收,引起这些核的裂变。只要中子没有损失或损失很少,铀—235的裂变反应就会持续不断进行下去,这就是所谓裂变链式反应。这种链式反应的发现,使原子能的大规模利用成为可能。例如作为估计,当重核分裂成两块中等质量原子核时,平均结合能将增加1MeV。精确的数值将依赖于裂变碎片的具体情况,但平均来说,每个铀—235裂变时将释放出约200MeV的能量。1千克铀—235约有2.55
×1024个原子,因此1千克铀—235通过链式反应所释放的全部能量约为(2.55×1024)·(200×106)·(1.6×10-19)≈8.2×1013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