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

相关tags:

华严宗名词解释:中国佛教宗派。因以《华严经》为根本经典,故名。实际创宗人为法藏,世称贤首大师,故又名贤首宗名词解释:。华严宗谱系为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华严宗本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时的地论学派。《十地经论》即对《华严经·十地品》的解释。华严早期创始人为陈隋间的杜顺(法顺,557~640)初祖,二祖智俨(602~668)所撰的《华严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等影响深远;三祖法藏将师说加以系统化,撰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华严经义海百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金师子章》等。其jhu76门下澄观(737~838)撰《华严经疏》并《随疏演义钞》。五祖宗密(780~841)虽说华严义理,却以南宗禅为旨归,实启后世禅教一致之端。华严宗判教体系主张五教十宗,以《华严经》为最高经典,自称一乘圆教、别教一乘。其教理核心为法界缘起说,认为宇宙万法相即相入,相互依持,不仅现象与现象之间,而且现象与终极原理之间都有一种圆融无碍的共存关系。华严宗以四法界说、六相圆融说、十玄缘起说说明理彻于事,即事显理的关系。这种本质与现象同一又有差别的理论,为后来的儒家新理学所继承。澄观在唐德宗时受封“清凉国师”,宪宗时又为全国僧统,故华严势力大张。武宗灭佛后,一蹶不振。北宋时有子(964~1038)、净源(1011~1088)中兴宗学。高丽王子义天携章疏来学于净源,教典始得再备。晚唐至宋末,华严宗学不出宗密禅顿融通的传统。宋元明三代,此宗略能守成。元有妙文(1237~1319)、文才(1241~1302)两家;明代华严学者多兼习法相。袾宏、德清、智旭皆习圆教。终清一代,华严宗学不绝如缕,且时有可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