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
相关tags:
七巧板名词解释:中国发明的一种古老的拼板玩具,19世纪传到日本、欧美。它由古代的燕几、“七星”演变而成。燕几是由七个保持一定比例的长方形小桌(几)组成的组合式桌具。把它纵横排列,可拼成各种形状,按图设席,供客人娱乐。七巧板
十五巧板
把正方形薄板分成七块(如图),就成为七巧板。它能拼排成各种图案,不仅是一种智力玩具,还是一种几何教具,能帮助儿童认识图形的组成,及相互位置关系,并求出它们的面积。有助于掌握欧氏几何学*的概念。
除了上述早已定型且广为流传的七巧板外,还有其他形式的七巧板,以及五巧板、八巧板、十五巧板等。西方则流行由长为宽之两倍的矩形分成的十四巧板。十四巧板
20世纪80年代,我国又设计出比七巧板、十五巧板更富于变化的十六巧板。它能拼出全部拉丁字母、上千个汉字和各种精细逼真的复杂图案。
人们还发现,七巧板等“巧板”,与几何剖分*、图形的镶嵌及“静态对策”等有关,还与中国窗格的图案有关。在1952年,外尔*从七巧板的图案中,找到了平面标架*所有可能的17种对称形式的例子。十六巧板